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品质、创意、多元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艺术评论 热度: 13436
古川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上话”)在1995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和上海青年话剧团合并组建而成。目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拥有话剧大厦的艺术剧院、戏剧沙龙、D6空间三个剧场和茉莉花剧场、上海大戏院,经营管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两个剧场。上话在艺术创作上,发扬着黄佐临先生和朱端钧先生的戏剧理念,始终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三者的有机统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上话制造”累积了一系列常演不衰的经典保留作品,坚持品质、创意、多元的演剧风格,形成了“人文之光”“后浪新潮”、“环球舞台”和“经典重绎”四个演出季板块,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话剧舞台上树立起独具一格的优势。生根发芽于上海这片热土,感受着海派文化的熏陶,上话有不少剧目反映着这座城市的人与事,如名家名作《上海屋檐下》《长恨歌》、城市发展《大哥》《追梦云天》《家客》等,这些剧目常演常新,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品质为先: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近年来,“上话制造”的基本精神,在制作精良与强调整体演出完整性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一步一步深化剧目与风格,同时也推出了“新文本孵化”平台。制作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整合,水到渠成地成了表演艺术风格与特色走向多元的坚实后盾。在上话人不懈地探索与实践之下,演出剧目与风格得以传承中国特色的写意戏剧观,也能加入世界戏剧发展潮流的不同风格。

  上话力求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保留剧目常演常新,如彰显人性激荡豪情的大型历史话剧《商鞅》、以小窥大耐人寻味的黑色怪诞喜剧《秀才与刽子手》、反映改革开放成果用温润心灵讲述家的意义的原创话剧《大哥》、展现特殊年代知青命运的青春励志话剧《一九七七》、刻画上海女性审视海派文化的改编话剧《长恨歌》、通过市井生活映衬大时代沉浮的海派经典话剧《上海屋檐下》、彰显一代文人气节与风骨的大型历史原创话剧《大清相国》等。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节,并屡获全国性和省市级艺术奖项。

  近年,上话也在探索用年轻人的视角创作主旋律剧目,如《浪潮》《觉醒年代》,希望用现代舞台语汇,穿越时空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陪伴与启示共存,更好地引领着青年一代对时代使命的了解。同时,聚焦当代都市人生活和人与人情感维系的剧目,也随着“白领戏剧”对话剧市场带来的红利发展,成为上话的主要原创作品,如《去年冬天》《WWW.COM》《谎言背后》《香水》《午夜的哈瓦那》《天堂隔壁是疯人院》《震颤》《人模狗样》《资本论》《浮生记》《推拿》《家客》《老大》等,贴近人性心灵,颇具时代感,有一种上海精神蕴含其中,容易引起共鸣。

  激发创意:坚持实验与探索,保持好奇心

  上话在新创剧目中致力于提高原创力、激发创造力。对于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来说,从实验探索的先锋实验舞台剧,到打破“第四面墙”的小剧场话剧,都是对剧场空间和观演关系的一次新的构建。一方面在内容上尝试戏剧的反叛性、超前性的实验倾向,部分作品带有强烈的“先锋”意识,而其探索的重点又大多放在确立新的“观”与“演”的关系上,如《惊梦》《山海经》等。另一方面则呈现出形式风格多样化的倾向和世俗化的趋势,对“探索”有了更广泛的理解,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接受问题,出现了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平凡的世俗生活,表现现代意识的主题,同时也就更重视于演员的表演艺术和演出风格的多样化,如《原野》《深渊》《心迷宫》。基于上话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和在创作力的不断要求,在剧目板块独辟“后浪新潮”。

  2019年上话将德国记录剧团巡回各城市的作品《遥感城市》带到了上海,走出剧场,走上大街,开启参与者与市民想象城市的钥匙,离开非制式剧场空间,以各自的美学想象将“空间”重新当成一个问题来提出;促使观众以移动的方式观看,甚至参与其中,重新配置创作、观众与日常生活,乃至视觉与听觉的关系。在此之后,上话继续衍生出《武康路19号》《循声鲁迅》等城市巡游类项目,打破传统观演关系,让观众置身于都市的大舞台中,感受戏剧的不同体验。

  创造多元:拓展话剧艺术的新领域,与时代同频共振

  上海作为一个通商口岸,开埠以后,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位,逐渐成为中国沿海最著名、最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优越性。浦江两岸俨然是广袤无垠的文化交流集散地。随着经济建设和国际交流的发展,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以及各类人才辈出,这些别的地区所没有的优势极大促进了上海文化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格和特点,那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这种气质深深植入上海舞台艺术的血液和灵魂,在这个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无论是在市场的低谷阶段,还是在各种艺术门类激烈竞争中,都不忘在剧目上跨界融合,推陈出新。

  过去,翻译剧作的演出是中国观众欣赏国外话剧的主要管道。上海人艺和上海青话以独特视角诠释的翻译剧作,成为了上海话剧的一张名片。上话成立以后,翻译剧本的演出变得更加多元,继承了前辈在翻译剧作上的经验,在“经典重绎”这个品牌中,精挑戏剧大国名家名作,进行全新的剧本翻译,邀请该国当代导演执导,让观众看到世界戏剧新潮流的不同演绎。目前,已经推出了俄罗斯契诃夫经典话剧《万尼亚舅舅》、莫里哀经典话剧《太太学堂》、田纳西·威廉斯经典话剧《玻璃动物园》、莎士比亚经典历史剧《亨利五世》、索福克勒斯经典悲剧《厄勒克特拉》和布莱希特经典历史剧《伽利略》。此外,外国翻译戏剧演出带来的融合与新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戏剧的无数可能性的期待,也由此诞生了一台台被人铭记的经典演出。上话排演了大量西方名著或现当代作品。如除此前提及的经典作品,歌德作品、阿瑟·密勒作品、萨特作品、荒诞派作品、直面戏剧作品,尤其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系列作品,屡演屡红。这其中的《禁闭》《怀疑》《艺术》《杀戮之神》《天窗》《黑鸟》《真相》《谎言》《一个夏日》《写给未出生孩子的信》《糊涂戏班》《演砸了》《4:48精神崩溃》《钉耙骑士》等,以及阿加莎系列的《无人生还》《原告证人》《意外来客》等,剧目生命力绵长,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上话不仅演出话剧,而且尝试排演音乐剧或音乐剧场。与中国香港春天实验剧团合作的《我和春天有个约会》可以说是最初的萌芽,与芬兰合作的《诽闻绯闻》和引进亚洲百老汇的《I LOVE YOU…》《两个人的谋杀》又看到了未来的前景,从《狂雪》到《马路天使》再到《烽火家书》,从《你是我的孤独》到《1919》在音乐剧场的探索,更让上话对中文版音乐剧的原创之艰辛印象深刻。但是探索和实验的脚步从未停止,十几年来,不仅推进了大剧场音乐剧项目的制作,在上话的小剧场空间里,通过不同的音乐剧和音乐剧场项目的版权引进和原创制作,更是对本土音乐剧创作模式的探索、演艺人才的培养、市场观众的引导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正是因为在剧目创作上和制作上的品質坚持、创意四溢和多元并行,上话目前每年稳定制作演出三十到四十多部项目,包含上海本土演出及全国巡演每年场次达五百多场,线上、线下观众人次达六十万人次。充分发挥话剧艺术中西结合的特点与优势,推动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中华民族文化为底蕴,激发创新活力,开拓视野,从文化“走出去”到文化“融进去”,带着文化自信去拥抱世界戏剧发展的前沿。

  上话的愿景是“让戏剧点亮人们的美好生活,看见自己、他人和世界”。一个有历史的剧院,延续的不仅仅是一套剧目或一栋建筑,更重要的是传承话剧工作者的生命特质与艺术视野。安福路的话剧演出已经成为上海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看话剧去安福路、做话剧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已经渐渐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生活的一种时尚文化,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习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