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看,红色电影既不能來者不拒、无所不包,也不应画地为牢、作茧自缚。重要的是怎样在坚守本义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创意,不断提升质量品质,更好回应社会关切,更多包孕哲学人文情怀,更有效地走近现代生活和新时代的观众,使红色电影生命之树常青。
正是本着这样的认知,本刊专门组织三位作者进行了研讨。李建强认为,近年来一些红色电影之所以不受欢迎,不是因为影片的内容选择存在什么问题,而是与观众和社会的心理存在脱节;不是红色元素和成色不足,而是因为展现的过分主观和随意,导致了传播的梗阻,交互的滞塞。因此打破“信息茧房”,认真研究社会和对待观众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对未来红色电影的再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童加勃提出,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史,红色电影占据了重要部分。而成功塑造人物,是让观众记住红色电影的首要因素,从浩如烟海的红色题材中,细心推敲寻觅,殚精竭虑,方能成就精彩。马圣楠认为,红色电影的落点往往是历史题材的演绎。历史的重新演绎,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并非“复古”,以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生活,将中华美学精神的方法论运用于红色电影,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希望通过不同站位、各抒己见的讨论,能对日后红色电影的创作和发展有所裨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