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善于学习、刻苦读书的精神,在延安时期就较有名气。王稼祥夫人朱仲丽曾向胡耀邦的女儿满妹介绍说,王稼祥在延安一次干部会议上向大家讲:“你们要向胡耀邦学习,学习他刻苦读书的精神。”“他善于学习,读书很多。”建国后,陆定一也曾说:“有少数老干部自觉意识到文化程度低了不行,不能适应工作,就下工夫自学,有了很大的长进。这些人当中第一个就得数胡耀邦。他读的书真不少,很有见解,知识面很宽,诗词歌赋也都能来几首,字也写的不错。他从红小鬼成了个大知识分子。”这里,我对胡耀邦学习研究诗词的情况,简单作一介绍。
胡耀邦喜欢中国诗词,既喜欢读,也喜欢写。我在他身边工作期间,他曾要我逐首逐句注释过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词,要另一位秘书逐句注释过屈原的《离骚》。我们注释出来后,他同我们在一起审读修改,直到认为意、义准确,文字通顺了,才肯罢休。他对毛泽东讲话中引用的诗词、古语,以及提倡高级干部阅读的诗词歌赋,不但力求弄懂,而且对许多名篇名句都力争能够背诵下来,常常还要我们同他一起读、一起背。
胡耀邦为了言志抒怀,也喜欢写一些诗词。不过他对格律不精通,想钻研,又感到比较难,而且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他写的诗词,大多于律欠合,但意境很好,颇有诗味。
对于自由体新诗,他谈不上喜欢,但他并不反对人们写,他自己偶尔也写一两首。他认为各种诗体应该百花齐放,互相借鉴和学习,共同提高和发展。他对新诗主张要写得整齐一点,念起来要顺口,有点韵味,也不要写得太长,不要把一般大白话分成行写出来就当诗。他在一次会议上曾说:“如果那样写出来就叫诗的话,那就谁都可以写诗了。”说着,他很幽默地用右手食指一字一点地说:
一句话/分成,几句话/说,这就是/诗。
说完,在场的人和他都哈哈大笑。他说:“这怎么能叫诗呢?”
不过,他更强调的是诗人的思想境界。
1961年春天,我们院子里的海棠和丁香花盛开,群蜂乱舞。一天下午他办公累了,走到院子里活动活动。走着走着,他突然在海棠树下站住了,谈到了写花的诗。他说:林黛玉的《葬花诗》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写的太哀伤了。陆游的“一树梅花一放翁”,写得好,他想赏尽天下的梅花。邵雍的“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写的深刻,说明诗人体察很仔细,认为半开的花最好看。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的有点伤感,但却有点哲理。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这句写得最好。至于旧小说中常说的“宁在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只不过是反映了某些知识分子的没落思想情绪。
胡耀邦说:“同样是写花,有的写的好,有的写的不好,反映了思想境界不同。”并说:“诗,不论新诗旧诗,是一种高雅的文化。因此,诗人也应该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思想应该高尚。‘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李清照的两句诗,这个女人不简单噢!”
李清照这首题为《乌江》的五言绝句,是一首咏史诗,也是言志诗。她通过歌颂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人生哲学——活,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要死得壮烈,英武慷慨,可歌可泣。总之,人要有高尚的气节和品格。
诗词界的人们常说,要做到诗品好,更要做到人品好,既要会作诗,更要会做人。耀邦当时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他强调诗人的灵魂要纯洁高尚。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是一位有心人,他在研究胡耀邦的过程中,从书籍和报刊上发现胡耀邦的诗作,便收集起来,逐渐累积。从1999年后开始,到2007年12月,历时八年,共收集到胡耀邦的诗词、诗歌、楹联及题词50多件,包含了江西苏区时期、长征途中、延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后、直到1989年1月各个时期的作品都有。2005年为纪念胡耀邦诞辰90周年,沈宝祥和中央党校燕京诗社在《燕京诗刊》出版了纪念专刊,选刊了胡耀邦诗词、楹联及题词24首。
(作者曾任胡耀邦机要秘书。原载2016年第一期《北京诗苑》,本刊略做编辑加工,题目删去“和书法”三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