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每次从外地归来,总是对我说:“哥,文山的变化太大了,每次回来总是找不到回家的路……!”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让我这个老文山人也乐滋滋的,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文山的巨变。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无形之间催生了文山市的诞生,在撤县设市后短短的8年岁月里,历届党委政府找准发展定位,把握历史机遇,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以建设“山水园林,宜居城市”为目标,大手笔规划、大格局推进,把打造城市亮丽亮化为抓手,对基础设施、退耕还林、河流治理、环境保护等注入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回眸改革开放40周年,细数我们眼前的巨变,用“沧桑巨变、天翻地覆”来概括一点也不为过!身为这座城市的市民,我们为之振奋,我们为之自豪,我们为之感到无比的欣慰!
河流治理,留住青山绿水。高耸入云的薄竹山,雾里云外都是水;延绵千里的老君山,沟壑山丘皆是宝。从老君山喷涌而下的山泉溪水,在文山腹地蜿蜒交汇,形成一级地表支流23条和一级地下支流2条,二级以下支流遍布全境。河流长度大于5千米以上的有12条,总河流长度达到253.3千米,而盘龙河和那么果河则是境内最大的干流,其主干河流长度113千米,理论水能蕴藏量16.95万千瓦。
人有情而景无意,那么果河好像对文山有仇恨似的,在境内只是一晃而过,留下短短的9千米河流,就急匆匆地向南流去汇入红河,很多文山人都不知道这条河流。只有盘龙河对这片热土情有独钟,它从蒙自市三道沟蜿蜒辗转,经砚山县境后突然打了一个转,从西北向中南贯穿文山腹地,在境内流程104千米,径流面积2698平方千米。
盘龙河古时名为“壶水”,是一条中越国际河流,也是文山人民的母亲河。清康熙初年,因河道曲折盘旋,娇若游龙而命名为“盘龙河”。然而,历史上因朝庭疏于对河流的治理,加之执政当局财力不济,盘龙河泛滥屡屡发生,那悲天怆地的惨状犹如在目,文山人是饱经了水患之苦的。
变水患为美景,化险峻为奇观,一直是文山人的夙愿。但是,只有改革开放的今天,文山才实现治污和人文相结合、景观与民本相融通,给河流治理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近年来,除了对盘龙河老城区段4.8千米加以治理外,市政府又投入3.49亿元资金,建成了63千米污水管网和30千米雨水管网,实现了污水截流、雨污分离的目标;对城北州政府新区至盘水桥段和城南双龙桥至三七产业园区段作了亮化改造,文山城区的防洪能力,也从1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河道治理总长达到50.22千米。全长10余千米的河岸,高楼林立、荧光闪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马路笔直、人流如梭。
景观亮化是标,源头治理是本。在盘龙河中上游兴建水库和湿地公园、加强水源林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在城区段进行河道清淤、河堤护岸、截污净化,改造两岸道路及景观绿化。通过标本兼治,打造绿色生态景观走廊,逐步恢复盘龙河流域的自然水生态风貌,城区人均绿地面积从4平方米提高到9平方米,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山成為山水园林型宜居城市已经不再是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掷地有声,回荡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绿色城市,是文山人的梦想,是市政府的工作目标,也是政府施政的基调。在广袤的土地上行走,人们为山川妖娆所震撼;在迂回的河岸边信步,人们被河流壮丽所吸引。
仰望天空,蓝天白云;远眺山峦,青山如黛;俯瞰脚下,绿水如蓝。今天的文山,已今非昔比,扮演南国明珠的角色,已经不再是远古的神话!
凿山搭桥,劈开通衢大道。文山地处云贵高原东南一隅,史称“三部长官司”属地,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文山地形复杂,喀斯特地貌突出,山峦连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
山区有自己的优势,但交通闭塞是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致富、先修路”这句话,就成为人们为官从政的要诀。要以民本为中心,建设生态宜居新文山,推进精准扶贫,致富一方百姓,出路在于优先发展交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山市借力推进交通建设力度,短短几年间,交通建设稳步推进,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连续传来振奋人心的喜报: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提升了城市新形象。平文高速、蒙文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文山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文马、文麻高速公路建设紧锣密鼓,已经进入工程实质性紧张建设阶段。如今,文山大地挥舞银龙,长达150多千米的高速公路向外伸展,连接着东南西北的外世,成为人流物流的捷径,为民众与外界联系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城市道路四通八达,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利化。西华山下大道通衢,东山脚下巨龙挥舞,缩短了城南与城北的距离,减轻了城区交通拥挤的压力。全长19.7千米的省道206线过境段(环城东路)建成通车,使往返于城区南北的民众不再受阻;全长1.8千米的凤凰大道与文天线连接口建成通车,极大地缓解了开化北路的压力,为城北片区民众出行带来了便捷;蒙文砚高速公路东西两条连接线,路面平展、“三七花开”,犹如两条飘舞的彩带,从城区向东西两个方向延伸。
——城市交通日趋完善,市民出行有更多的选择。城市公交发展速度,让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清一色的公交车候车台,崭新整洁的公交车,穿梭往返于大街小巷,汽车出租行、旅游汽车公司、滴滴打车平台等应有尽有,公交车已经开通了16条线路!公交车已经逐渐成为文山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消除棚户区,建设生态宜居新文山。文山这座城市,说她老却没有可供瞻仰的名胜古迹,说她年轻则到处都是狭窄的古坊老巷。市政府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把10多片破败不堪的老居民区纳入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使有限的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犹记得1988年的秋天,我从边关小县调到州府,租住在新华书店职工宿舍,房屋面积仅30多平方米,厨房客厅合二为一,室内没有卫生间,厕所在50米以外的楼下,那时候我们没有太多奢望,只期盼哪一天能有一套带卫生间的房子!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世事更迭。今天文山人的住房条件,已经不能与那个时代同日而语了。
2002年3月,以“加州花园”开盘为标志,开启了文山优质住宅小区开发的先河,从此,一个接一个住宅新区竣工落成,一排排时尚美观的别墅投入使用,迁进小区住进别墅成为人们的生活时尚,居住环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级。随着经适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项目的推进,低收入家庭也搬出了破败的棚户区,住进了安全洁净的房子,彻底改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住房条件的改善,既体现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体现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文山还不是经济强市,民众的生活也不太富裕,但地区生产总值已越过了200亿元,在全省排名中已经位居前10名。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棚户区有序地改造,按照“房是买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总基调,实施多层需求、多种结构的住房措施,居民住房条件将会得到更进一步提升,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就在脚下。
文山是多民族共融之地,千百年来以其包容大度闻名遐迩,以其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吸引客商。云南有25个民族,文山就居住着20多个民族,多民族的和睦相处,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也成就了文山人的包容性,文化软实力的张力,使文山更具竞争力,“两山一水”交相辉映,一座新兴城市拔地而起,绽放出璀璨的民族团结之花。
新时代需要新规范,新城市需要新行为。随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推进,不论走进那一条马路,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街道,展现出来的是绿草如茵、绿树婆娑的环境,行人已经不忍心乱丢垃圾,“做文明城市的文明人”,已经成为文山人的自觉行动。
隔山看火,只是轻描淡写,火热的现实尚待人们去深入;越岸观潮,仅能略书浅表,汹涌的波涛仍需我们去窥探。有了绿水青山,就有了生态环境,安全文明的幸福家园正向我们走来!
沧桑巨变话桑梓
一个不起眼的村名,一座小之又小的山村,谁也不曾注视它的巨变;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山里人居山靠山,念好山字经,发展茶叶产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农村!
它就是那烘瑶族村。那烘是壮族语言的音译,其意为“缴纳‘皇粮的稻田。”它隐藏在广南北部达良河岸,一条弹石公路弯弯曲曲沿着河岸延伸,生涩地把它与外世连接,这就是底圩“姑娘茶”的故里,也是我曾经生活劳作的故乡!
1972年9月,我刚刚年满16周岁,从这个山村步行30余千米到达者兔乡,搭乘广南至文山的客车,成为文山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自此就一直在异乡从业。如今,自己已经年逾花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然而,游子记忆中的陈年碎片,依旧久久萦绕脑际而不能释怀!
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号角犹如一声惊雷,震醒了大江南北的睡狮,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不甘落伍的瑶族同胞迎头追赶,在大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那烘瑶族山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是“沧桑巨变、天翻地覆”啊!如今的故里,尽管依旧大分散小聚居,与壮、汉等民族杂居在河谷两岸,他们“同住一座山、共饮一河水,”共同耕耘一方热土。然而,除了民族团结和睦不变以外,所有生活起居都在巨变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精准扶贫力度,农村的发展可以用“突变”来描述。
瑶族既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民族,也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民族。改革开放40年间,于那烘村而言,尽管国家给予的投入区区可数,但那烘村的村民一直秉持“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信念,利用山地有限资源,用自己的双手耕耘着山水田园,把茶叶播种到山顶上,变山野为绿色的聚财之源。他们省吃俭用,采取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的办法,修桥筑路、架设电路、建設家园,使一个闭塞的山村,连接了外面的大世界。
时间如流水,弹指一挥间,今天的故里变了,变得让归乡游子找不到曾经的沧桑,变得使我对故里感到了陌生,也变得使我们身居异乡更加自信!
稻田变果园,河谷变绿屏。我老家是一个很小的山村,全村只有20多户100多人,几十亩稻田摆满了河谷,不规则的沟渠把河水引到了田间,平缓的田畴跟着河流延伸而一望无际,一直是广南县的稻谷生产基地,曾经是农业税的重负区,曾经那些岁月人均缴纳公粮多达100多公斤,历史上被誉为“皇粮”之田。然而,自从国家免征农业税之后,村民们就开始搞土地流转,放弃种植最熟悉的水稻,一改传统产业而种上了果蔬,山坡上的茶园也打理得井井有条,把经营茶叶放到了首位,这就是农业产业的“倒挂”。引起产业逆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种稻谷成本高、粮食价格低的因素,也有经济作物附加值高的原因,但是,最关键的是瑶族同胞的观念变了,瑶家人的商品意识增强了!
居住出行的突变,生活习惯的革新。不论是哪一个民族,习惯是最顽固的产物,只有冲破习惯的桎梏,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今那烘瑶族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就是居有住所,行有爱车,吃穿不愁,生活富裕!
在我们老家已经多年不饲养牛马,耕田耙地被机耕所代替,运输送货被机动车取代,山里的瑶族小后生们,对牛马的习性与作用已经知之不多,过早地“跨越”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住房革命更是变得彻底,“十六根柱子一栋楼”的瑶族建筑风格,曾经被多少代农民津津乐道,是一个木匠骄傲的资本,也一直被视为农村古建筑的时尚,如今古式建筑已经消失殆尽,昔日从“人”字型的山墙上升起的袅袅青烟,已经成为人们模糊的记忆,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洋楼,是看不见炊烟的新型瑶族山村!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是,意境中的时光已经时过境迁,想象中的故里已经物是人非,既听不到牧童暮归的悠然笛声,也看不到牛马成群满山野的风景,回望遥不可及的往昔,觉得昔日是如此的久远,反观现实瑶族山村的急速变化,觉得自己已经落伍而格格不入,如此这般的变迁还能不去为它点赞吗?
衣着服饰的变化,语言文字的趋同。一个长期生活在山里的民族,已经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他们灵魂深处的文化积淀深远而厚重,她的生命力曾一度旺盛而弥坚,她的民族性也应当得到进一步宏扬。
然而,社会的开放性,打破了瑶族的自我封锁,促进了民族民间的交流,拓展了人们交流的空间,较少民族受语言、文字、服饰等传承的局限,也在文化互动中逐渐走向趋同,民族大同已经成为人类发展的趋势,我们不必为民族趋同而伤感。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可以追溯到炎黄之后的蚩尤部落,经过漫长的迁徙颠簸,在长期的繁衍生息中,瑶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然而,保持传统文化是相对的,发展变化是绝对的,如今在我们的故里,穿着瑶族服装的已经为数不多,就是重要节日也是寥寥无几,瑶族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语言服饰的淡出,是民族文化趋同的信号。走进那烘瑶族山村,男女老少都会讲壮语和汉语,甚至还会讲流利的普通话,但是,要让他们讲纯正的瑶族语言那就困难了,不仅很多外来语都不能准确地翻译,就连传承几千年的经书和歌书,也没有几人能够顺畅地朗读,即兴编唱的瑶族堂歌几乎已经失传,能歌会唱的更是寥如晨星了,取而代之的是外来文明的渗透,是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如此的生活现象,如此的社会变迁,如此的文化变革,引人深思!
陌生的故里,既让人喜悦,也让游子骄傲。工业文明已经走进了山村,城乡差别日渐缩小,人们不再为吃穿住行忧虑,农民富裕才会有国家富强。但是,民族大同不等于民族同一,在变迁中依旧强化民族文化传承,使民族多元文化得到不断弘扬,为人类精神家园增添色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