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陈龙的诗集《天赐情怀》,第一首诗是《父亲》。让父亲在作品中当“主角”,书写父爱的情感温度,似乎是不少作家、诗人的必修课和必答题,于是也容易流于泛化,具体的文辞、选取的意象和情感的表达似曾相识,让人不大提得起精神。陈龙的这首写父亲的诗,却让我沉吟许久,心绪在涌动,默默念着家的方向。
“您是设计师/版权属于母亲/您设计了我的硬件/——容颜四肢心肺/也设计了软件/一种基于乡村的算法逻辑/夹杂着和您一样的瑕疵/脚气瘙痒/鼾声如雷/半杯啤酒脸红/三包香烟不醉”。父与子之间的血脉传承,不仅是容貌、神情、姿势上的形似与神似,更在于秉性、脾气、行为习惯和处事方式上的相通,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基本的道理,借助诗人这位“艺术设计师”的巧妙构思,赋予“版权”“硬件”“软件”“算法逻辑”此类硬朗的“大词”,以新的光泽与温度,将现代工业文明的符号融入传统情感的书写,并捕捉到“脚气”“鼾声”“啤酒”“香烟”这些日常凡俗生活的几个切面,营造出“一镜到底”般的快意与酣畅。
父爱如山,沉稳、厚实,大体上是静态、默然的呈现。陈龙笔下的父爱,是一系列的动作,“您用特别的方式打磨这块石头/用滴水穿石的水/慢慢赋予他一点诗意/您知道/没有一棵树足以拯救石头/但您愿在烈日下屹立成树/至老不弃”。三个动词,“打磨”“拯救”“屹立”,嵌入了父亲有些急切、蛮横的意念和心思,也表征了父爱的纯粹与重量。你可以说,这父爱有点“设计感”,但这看似坚硬和冷酷的父爱却是由一抹温情支撑着、涵养着,于是也就感佩其内在的自然质地。你也可以说,这诗句有点“设计感”,但念及这份对父亲的爱的深沉与热烈,于是也就认同了诗人发自内心的情感流淌与真挚抒怀,就像陈龙另一首名为《父子》的短歌所说的那样,“院子里蛰伏的种子/正念着田里抽穗的麦子”。在这里,父与子之间到底是“隔”着的,有高气压在,得板正,需远观。当诗人成为父亲,他如何看待和处理父子关系?从《拜你为师——致本命年的儿子》这首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现代文明语境下出现了新型的亲情结构。
如果说《父亲》是对传统农耕文明父子关系的一次诗意记录和书写,显得庄严而沉郁,那么这首《拜你为师》就走向了诙谐与通达,是对当代父子关系“没大没小”的亲近状态的白描式呈现。“儿子/告诉你一个秘密/这些年/我凿壁偷光/悄悄以你为师”。诗人从这位“师傅”那里学到了什么呢?“你反对分数至上/不给我布置繁重的家庭作业/相反,常催我出去玩/去青草地放风筝/去海边戏水/去夜空寻找最亮的星星/去街头发现美食”。一幕又一幕,都是人间烟火的具体场景,背后则指向沉重的社会现实,你我都身处泥淖,由一个孩子来指点迷津。这是对成人世界滑向功利的嘲讽,是对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模式的反省,更是基于孩子的视角“正话反说”发出的郑重呼吁。
陈龙善于用大家感到亲切的字眼和简单的词句,唤醒调动它们的本义与引申义,搭建起意象的群落,去传达自己的感受与思索,捕捉与定格掠过心头的那一缕缕诗情。“我在星光照耀下奔腾/我相信/这星光照耀着每一条江河/每一条江河都在伴歌/大地正归纳辽阔的收成/微风正整理闲散的行云/人们换上春天的服饰出发/脚步汇成滚滚洪流”(《我享受在人潮中穿行》),他对生活现场有着自己的洞察,心中奔涌着欢腾的爱和深情;“一种味道/淹没一座城池/这巴山蜀水/陶醉每一只鹰每一条鱼”(《成都行》),他笔下的城市活色生香,洋溢着迷人的气息;“自古亿万盏人造灯笼/总抵不过一枚月亮”(《8月3日的月亮》),他对大自然本体有着偏执的爱,万般守护“月亮”这个诗意IP的纯洁性;“从不好好说话/却以为自己在唱歌”(《短歌·诗人》),这是他对诗人这个职业身份的定位,戏谑之下隐藏着张力……
对于读者而言,诗人的作品,版权自然属于“你的”。文学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你的”可以转化为“我的”,再通过庞大的链接,而成为“我们”的。这个转化过程,需要共情、共鸣,也就是实现感同身受,需要抒发、激起共性的情感。而这共性的情感又不能消弭、出让个性的表达与阐发,否则就“泯然众人矣”。好的文艺作品就是能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找寻到通往他人情感世界的密码,去打开一把把心锁,带来触动,令人心潮涌动,甚至激起心灵的震颤。正如诗人小海在序言中所说,“诗歌是用心灵生活的一种形式,时时让我们警醒。诗歌写作本身则是一种唤醒方式,一种心灵意义上的叫醒服务”。
翻读陈龙的这部《天赐情怀》,我时不时享受着这项“叫醒服务”,特别是曾经看到过的一个与苏东坡有关的典故涌上心头。话说北宋元丰年间,苏轼谪居黄州,闲来无事,抄录杜甫的《屏迹三首》,题跋时写道:“此东坡先生之诗也。”旁人颇为奇怪,忙问何出此言。苏轼辩解道:“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之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苏东坡从杜甫的诗句中看到了自己,深有会心,发现子美之诗表达的恰好是自己的感受与心境,就戏言要强行“归于己有”。杜甫的诗,如一把密钥,洞开了苏东坡的心灵世界。那是美妙的时刻,也是神圣的时刻。
陈龙这本诗集的编排有些杂,诗与诗之间富有跳跃性。不过,从总体上看,他惯于从日常生活处落笔,以诗意的目光和艺术的思维看待现实生活与人生百态,追求着情感的有效抵达,给人以正向的启发。他在努力、试验、探索,尽管每首诗的完成度不尽相同,但对诗歌的一片赤诚却是清晰可见的。都说“热爱可抵岁月漫长”,那么足够热爱终将“鱼满仓”。
[附] 陈龙的诗两首
重 逢
你的眼神故意跑题
仿佛天空写着谜底
我也抬头望望流云
像你一样若无其事
你的忧郁叫人怜惜
我的脸上沧桑几许
目光如闪电掠过往事
曾经难舍难分又戛然而止
重逢演绎成捉弄
本以为岁月已抚平一切
却发现内心挣扎只是暂停
后悔,看清了自己
所谓坚强敌不过一个直视
肉是诗的名词
(1)加大阴极板“沾水”时间,将出槽后的阴极板在“洗槽”内停留60~90 s,同时吊车将阴极板在“洗槽”水中上下浮动,起到反复冲刷作用,使阴极板导电片上的Cu2+溶于“洗槽”水中,同时每出30槽阴极板后换水一次。曾对“洗槽”水Cu2+含量做过检测,结果如表1。
肉是名词
猪肉不是
牛羊肉也不是
只有奔跑的才是
在诗歌里奔跑
挣脱胃的束缚
把灵魂带向远方
李清照的芭蕉才是
郭沫若的凤凰才是
李白的飞流三千尺才是
舒婷的橡树和三角梅才是
我的枯竭的想象不是
将优美的线条勾勒出来
将犀利的骨刺包裹起来
这善良的肉
美得让人动容
在难以自拔时愈发丰盈
头皮下
藏着太多欲望
所以只能生出长发
试图对说教欲盖弥彰
再美的形容词也是荒漠
清泉推动绿洲
仿佛生命之剑
刺向濒死的土地
我喜欢那些鲜活的东西
肉,是诗的名词
——选自陈龙《天赐情怀》(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0月出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