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古村落的证人(节选)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星·散文诗 热度: 8442
马文秀,回族,1993年出生于青海,现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青联委员。作品发表在《诗刊》《中国作家》《民族文学》《星星》《上海文学》《诗潮》等国内外报刊。有作品入选多种合集,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国文字推介到国外。著有诗集《雪域回声》,长篇小说《情书在风中消隐》。长诗《老街口》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重点扶持项目。

1



  走近古村落,远比走进内心难,越具体的事物,一旦开始探究,比峡谷还要纵深。

  我试图克服内心的窘迫,驱车从日出抵达日落,让行走的步伐与光线同步,让诗句更加完整。

  选择在秋思之时,走进塔加村,引导更多的意象,回忆起属于古村落的往事。

  远远看见塔加寺里的香火,弥漫在村口。

  从歪歪斜斜的小土路下去,山体滑坡比我早到一步,将通往塔加的路——冲毁,或许是为了考验我,作为诗人的虔诚。

  走进塔加村,略显荒芜的石板路,从山底延伸,断断续续,像一位喘着粗气的老人,往山顶攀爬。

  一座远离城市的村庄,将心底的挣扎与矛盾,留在脚下。

  只有踏着脚印而来的人,才算真正走进古村落。

  而疯狂的探秘者,任由,汽车在沟壑咆哮,倔强地与山间狭窄的小路,对峙!

  被惊动的山神,伸了伸懒腰,让稀薄的氧气,挡住了探秘者的目光,让他们望而却步,难以欣赏到沿路的壮美与雄奇。

2



  驱车来到这里,算是还原一场梦的场景。

  在虚实之间,路途比梦还要遥远,敬畏心让我在千里外,绕着化隆,从地图上打探出,挨家挨户的姓名与喜好。

  似乎这里有我的故人,以目光里的安详、诚恳,等待我,一探究竟。

  走近些,让我隔着陡峭的山崖,再看看泉水、溪流与飞鸟,再学一句化隆话问候这片土地。

  石头披着艳丽的色彩,刻意弱化身体坚硬的部分,将我挽留。

  在化隆的山头,我向下望去,诗句顺势——奔腾,像猴子、麻雀、溪流……一样灵动。

  暗藏在胸中,那些早已干枯的文字,在山水间有了新的活力。于是,生命中的两种状态,在此交汇。

  在这古村落中,文字寄托精神,将俗世的哀愁,幻化成行走的欢乐,在柴米油盐间诉说。

  将百态的生活写进,一首可以传颂的诗中。

3



  夕阳下的古村落,从远处望去,像是布达拉宫,将塔加村揽于怀中。

  曾经的门庭若市,早已被蜘蛛网覆盖,只留下清冷的背影。

  布满灰尘的走廊,局促低矮,走过历史浮沉下的繁华,在一砖一瓦间遗留霸气。

  多年后,等来了诗人的探秘,那些遗留的物件,成了家族显赫的标志,他们作为村落的证人,自由穿行在我的诗句中。

  古村落的楼梯,将院落分成两半,上层住人,谈天论地,思考粮食与哲学的命题。

  下层建造牲畜圈和杂用房,奠定物质基础。百年来,塔加的祖先无意间,拉进了游牧文化与青藏文化的距离。

  将奔放而不粗鄙,深邃而有韧性的秉性留给子孙,将雄鹰的气势保存在头顶。

6



  走进传统藏族村落,尝试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惊喜在预期外。

  我开始模仿藏族的生活,清晨取三勺青稞面,按照才仁久丁的嘱咐,将白砂糖、酥油、牛奶……当成滚动的词语,在我的双手间,自由组合。搅、揉、捏……不连贯的动作,如贯穿在诗句间的符号,无声间富有节奏。

  揉捏数下,拧成的糌粑坨,正像一首写好的诗。

  糌粑养人,能吃到主人亲手做的糌粑,是多年修来的福分。

  掌纹暗藏人一生的运势,其中的大富大贵,不轻易示人,却在捏糌粑时结结实实,沾到糌粑上。

  主人毫无保留地,将信任、福气、祝福,赠与你,视你为亲密的人,分享一种福分。

7



  塔加的劳作方式充满诗意,打麦、打青稞、晒麦捆,有着古村落最原始的閑适与自由。

  走进塔加村享受另一种宁静,行走在古村落,正如诗句在白纸上,一行接着一行流淌。

  当热忱与才华汇聚在一起,我使劲儿将视线,推往远处,生怕句中的气息瞬间断裂。

  远一些,在散落的夕阳下,古村落像一幅油画。

  静止的气息,开始在画面中流动,你瞧!打麦场上,妻子呼唤远行的丈夫。

  那叫声比青稞还要饱满,生动的场景让我想起了,一场初雪,覆盖村庄的模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