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的词汇里石油喷薄而出(组章)——一个石油人的札记

时间:2023/11/9 作者: 星星·散文诗 热度: 9405
第广龙(陕西)

岩 心

一颗石头的心脏。

  取自大地的腹腔,取自一个石油构造。

  微微发热,似乎还是一个活体。上面的条纹,是心率留下的印痕。一个个不规则的孔隙,如心的瓣膜。

  液体不断渗出。那是石油,那是大地的脂膏。

  那是石头的血。

  当岩心上写上数字,装进箱子,送到库房,摆放在能够升降的架板上,有了一个编号,成为一个标本。岩心脱离了石头的整体, 似乎给彻底单独出来了。

  其实,它的生命体征并未消失。其实,它还能攥紧黑色的能量。其实,它依然隐藏着岩石的信息密码并且愿意公开。

  我抱起一颗岩心。双臂一沉,我用力往上抬,抬高一些,这才抱稳当了。端详它斑驳的灰褐色,抚摸它粗糙的纹理,我认识它,知道它的来处,它的身世。

  我似乎在进行心脏复苏。

  一次次的,在山顶,在沟壑的尽头,在大地被打开的井口旁,我听过它的心跳。

抽油机

人们更喜欢叫磕头机。我们石油上的,叫驴头机。

  驴力气大,能下苦,还不挑食,驴头机就有这些特点。守着岗位,一口一口,从地下把石油噙上来。不让停,昼夜都不停。

  我也一样。

  有几年,在陇东的元城乡,我的工作,就是安装驴头机。开始住在车马店,晚上点煤油灯;后来住进野营房,半夜吃一碗搁了生韭菜的汤面,晃荡着肚子,就出工了。

  是年轻,我的力气用光了,又回来了。我的力气怎么就用不完呢。

  驴头机下面连着井口,有一个装置,叫采油树。移交出去后,从事看护的几乎都是年轻姑娘,画面变得美好,驴头机也温顺了许多。

  这样的画面,让我频繁失眠,我像一头驴,昂昂昂叫了起来。

看 井

一山,一井,一人。

  班长摆着罗圈腿,带人下山了。细长的土路上,越走越远,变成一个一个影子,一个一个驴粪蛋,一个一个火柴棍。不见了。

  把我留下了。

  天地洪荒,四下沉寂。这是我的感觉。实际上,杂草疯长,我能认出冰草,灰灰菜,猪舌草。鸟儿繁忙,麻雀喳喳叫,刮拉鸡飞起来落下去,咕咕等探头探脑,对我怎么还不离开感到好奇。

  整个白天,我得守在井场边。我可以大声骂人,可以站起来又坐下。中午的太阳热得冒油,我无处躲藏,也不敢睡觉。虫子的鸣叫声,暴风雨一般间歇性发作。

  替换我的人,天黑前能来吗?

  我被抛弃了。井口上的法兰,弯管,短节,被抛弃了。

  要是还有一个我,还能互相说说话。

  和自然对话似乎富有诗意,喜欢独处也是个性呈现。只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一天,似乎不适合体验。在大山里,一个年轻的学徒,如此恐慌和无助。

露 头

露出来的,是一座山,是一个构造。

  也意味着,在地下,山的部分,构造的部分,隐藏着。

  而且,更庞大,更完整。

  应该是一体的,一样的。要说差别,露出来的,经历了风雨的剥蚀,残损,破败,像是一个停顿的记号。潜伏的部分,继续在黑暗里以块状,以斑纹的弯曲和折叠保持着相同的姿势。

  无论地上还是地下,时光的纵深,以万年记,以亿年记。

  我攀爬一座山,向上也是向下。我和岩石那巨大的凸起构成直角还是夹角,远古的力量,在我的身体里,正增加碳酸盐岩、石灰岩的成分。我用尖嘴锤敲打,不是为了聆听创世的回声,我把一块小小的石头,把一个地质年代,装进地质包。

  绵延几百公里,上千公里,沉寂的构造被唤醒了。似乎再次隆起。似乎要纵身而出,让我看清它的全部。

  这是一整座山,在大地之上,在大地之下。它的演变和生成,在我的脑海里重复了一遍。现在,终于定型了。

石油的味道

闻过沥青的味道,汽油的味道。会和道路,和速度联系在一起。有的人闻了汽油的味道,会兴奋,会狂躁。

  某种意义上,这就是石油的味道。

  它们,来自石油的提纯和分离。

  在我的词汇里,石油的味道,是从地下喷涌而出的,这大地深处的原物,所携带,散发的最初的味道。

  是焦糊的味道,腐烂的味道,臭,辣眼睛,浓烈,浓郁,浓厚,在扩散的范围内,如同有形物,闻进去就像吃进去了一样。

  是的,这时候的石油,就叫原油。

  是热的,灼烫的。

  是黝黑的。

  最先是粘稠的液体,带着破坏力,能快速流动。还会浮现大小不一的褐色气泡,有的气泡还会开合,看上去像是电影里恐龙的眼睛。

  慢慢冷却下来,发生停滞,凝结;很快,呈糊状,膏状,果冻状。

  如果在寒冬,会冻成冰凌状。

  在钻探的日子里,石油升腾而起,在井口上方打开,落下来,落到我的头上,灌进脖子,一直向下流,流遍全身。这时候的石油,味道最强烈。充满我的鼻腔,胸腔。

  这就是我说的石油的味道。

  我用洗衣粉,用汽油才能把黏在头发上的石油搓洗下来。那些年,不用保养,不必在乎,我的头发是多么茂密啊。

  我给工衣的里外撒上干土,拿锯条刮,才能刮掉上面的石油。

  饥饿的中午,在井场边,抓起馒头大口吞咽,也把上面石油的指纹吃了下去。

  几十年过去了,我被石油重塑,从肉体到内心。石油的味道,已经变成我的味道了。

  这味道是易燃的,是危险的。在某些时候,会突然爆发。其实早有征兆,只是被忽略了。

太阳坡

牧民转场,牛羊吃上肥美的水草。

  勘探石油的,也经常搬迁,哪里油多,哪里油大去哪里。

  在陇东的山野,我这个野外队,年年移动,驻扎过的地方,要么荒凉,要么偏远,有马岭,玄马,元城,铁匠沟……写出来一长串。

  在太阳坡时间最长。山顶的营地,似乎与世隔绝,山下面是村镇,赶集逢会,又乱又热闹。

  太阳从山这边升起,又落到山那边去,是一天中最美好的。营地跟前的几棵杜梨树,腰身粗壮,杜梨果被秋霜杀上几次,颜色变麻黑,果豆软烂,吃起来酸甜都明显,有酒糟味。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不用出工,在太阳坡上过的就是神仙日子。

  那怎么可能呢。

  有两件事对我刺激大:一个是我喜欢上一个姑娘,写信表白被拒绝了;一个是我们在太阳坡没有发现石油离开了,多年后,另一支队伍,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大油田。

想 家

我的脆弱,就是我的坚强。

  像一件器物投掷于大野,肉身在煎熬,精神不超脱,我的十七岁注定不再是孩子了。不是说长大提前了,我只是迎来了我的命运。带一口木头箱子,坐上长途班车,家乡在身后,远方在前头,再怎么艰辛,我都必须承受,就像经过了设计一样,扶着石油井架,我站直了。

  我想家。不是寻求依靠,更多的是牵挂和责任。我也像工友那样,每月发了工资,到镇上的邮局寄钱。父亲的腰疼病好些了吗?母亲走路头还晕吗?弟妹在学校是不是又被欺负了?趴在床头写信,我一切都好。

  一年一次探亲假,回去还是离开,我的心电图是一样的吗?我得到了多大的安慰,心里又有多么不舍。我看到了父母的苍老,父母看不到我的泪光。

  日月的长短,从不顾及人情。父母不在人世了,生养我的家,不在了。清明,坟头,说多少话,都传递不下去,还在说着;摆多少祭品,都不会被接收,依然要隆重心意。

  鼠年疫情蔓延,不能出门,平日找不到的证件,钥匙,找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是我结束实习,正式上班后父母托人捎给我的。多年不戴,上紧发条,声音依然清晰有力。是那种铮铮铮的钢音。

  我又一次戴上它。

  手表老旧,并非穿越而来,时间是新的,还在继续延伸。

  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我的忧伤,我的欣喜,一如当年,没有消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