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的咏叹调
张德明(广东)
1
有一种动物在内心驻扎,它是灵魂的踪迹,它是精神的图腾。这就是羊。
羊的命运:丛林生存的终结之处,就是农居生活的开始之时。
这种懦弱的、怯生的、走步迟缓的、长着一身软绵绵白毛的、叫唤起来带着令人心疼的颤音的生物,除了“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除了弥漫一街的带着膻味的肉香,它还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记忆?
对了,还有宗教的血脉,还有信仰的烙迹。还有,有关温柔、善良、深情、纯洁的挂念。
其实,表象上的弱小,或许正是本质上的强大。
羊的咏叹调,始终扣人心弦……
2
沉浸在一幅羊的写生画里。诗人的触须伸展开来,一头连着画面,一头连着自我的心灵和人生。
画作成为媒介,成为引子,成为掘开精神泉流的勘挖器。
画里的羊,不失时机地,从色彩和线条的组合图式里,脱逃出来,活在观照主体的时间里,和空间里。
生命的印记、儿时的影踪、爱的怀念,都在那跳腾的羊蹄和咩咩的音腔中,焕发出神奇的光彩来。
3
一首歌吟羊的诗,也在歌吟女人,歌吟母亲。
羊与女人、与母亲的符号互换,不只是语言学的问题,更是人类文化学的要义。那是动物命运的更迭,也是生命密码的破译。
娶个叫羊的女人吧,娶回她的善良,娶回她的忠贞,娶回她慈爱的眼睛和深情的声音。
每一滴羊水里,都藏有人类无限绵延的秘籍。
每一根羊毛里,都驻扎真情告白的纯真。
能在人类世界中获得符号化的生物,才是更有价值的生命。我惊奇于诗人的转换之功力,他在卑微动物和伟大人类中找到了连通的密道。
4
贴着画面抒情。就像沈从文传授小说的秘诀:“贴着人物去写。”
题画诗,由此才获得了名副其实的意义。
画里的羊,诗中的羊,从此有了同样的精神内蕴。
当然,凝视画面的时候,也是凝视生命的时候。解读画布上的一切,必须与解读地面上的一切同步时,题画诗,才捕获到发光的美学价值。
画的表象是不自由的。画框的尺寸,动物的比例,色彩的调配,光线的处理,所有这一切,都须遵循着某种规则。
但画的底蕴是言说自由的,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对自由的无止境追求。
自由,也是诗的内在底蕴。诗歌的最高精神,就是对自由的表达。
在“自由”的旗帜下,诗、画,以及其他所有的艺术,都集结起来。
当然,“自由”,也是这首诗与那幅画形成对话的最牢靠基石。
抓住“自由”去书写。诗与画,形成了深度互文。
5
祭祀,作为原始的人类仪式,常与祈祷、祝福、敬畏等语词同义。
祭祀,是以动物的躯体,来完成人类的愿望。
善良的羊,忠贞的羊,由此成了祭祀桌上的常客。
我们往往被祭祀感动,或许不是被郑重其事的仪式感动。
习惯做戏的人类,日间夜间祭祀之事还少吗?
我们有多少次是怀着感动沉浸于祭祀的议程之中呢?
只有当羊头摆上了祭祀之桌,一种苍凉悲怆之感,才从我们胸腔奔窜而出。感动的泪水流淌如河,淹没了心灵的堤岸。
这一刻,我们是看到了祭祀桌上的羊的眼睛。那里有悲悯、哀泣、忠诚、谦卑,云烟一般,幽幽散发而出。
我们的心灵,一下子被这眼神所抓痛。
6
秘密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出来的,都不叫秘密。
秘密却期待人类去探访,去言说。
这就是生命的悖论。
再广阔的内心都有局限。再大的局限也期待着突围。
这也是生命的尊严所赐。
当然,如山的困厄横亘,我们谁能走出自己有限的疆土?
这就有了一个迫不得已的词汇——认命。
“一只羊的秘密,不过是一颗草的秘密。”认命,就是它们共同的秘密。
有时候,低下头颅,或许是为了更踏实地行走在地面之上。
我从羊的生命认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共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