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化发展功能下的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5765
汪 灿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5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城市是文化的容器[1]14,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各种活动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文化决定了城市活力、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文化和城市,在互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进步。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城市必然有着强力的文化支撑。

  在城市化建设、都市圈提升和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多重背景下,城市文化街区建设事业发展迅速,《“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2]。在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图书馆经常作为文化设施及文化符号布局其中,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由此产生地理空间及空间服务的融合。本文试从城市文化街区文化发展功能视角出发,探讨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融合,以丰富理论,促进实践。

1 城市文化街区的文化发展功能

1.1 文化发展的含义

《辞海》将广义的“文化”释义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价值体系,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3]4577。同时《辞海》解释“发展”在哲学上的意义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上升的变化过程,表现为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1051。

  对于文化发展,侯德贤[4]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出发,认为文化的发展与演进体现为文化的“物质空间”与文化的“精神空间”以及协同“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文化的“制度空间”所表现出的诸种“成果”。由此,作者认为,由“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三者释义引申的“文化发展”可以简略理解为文化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繁荣、上升和创新。

1.2 城市文化街区的文化发展功能

城市文化街区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中心商业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5]71。现有研究对城市文化街区四个分类的定义较丰富,对城市文化街区本身的定义研究较少,存在的定义也较单薄,如秦勇[6]认为“文化街区是以突出文化意味为主题的城区街道”,但这并不能概括出文化街区的空间性、时间性、特色性、区域性、功能性及街区内人的能动性特点。苏静等[5]71根据已有研究,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能够体现特定场所感的街区统称为城市文化街区,它是指相应时间内能够代表所在城市的某一文化类型、能够体现独特的区域特色、对城市内部或者外部人群产生强烈吸引力,同时,依托街道(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在城市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而形成的街区。这是目前最能体现城市文化街区内涵和外延的定义。本文也依据此定义进行研究和阐述。

  在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学专家刘易斯·芒福德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第二版中译本序言中,译者宋俊岭叙述了刘易斯·芒福德的格言警句之一:“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了。”[1]14苏静等[5]71据此并结合“城市文化街区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认为城市文化街区在文化发展角度上也具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的功能。

  城市文化街区通过对文化的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总体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也会繁荣、上升和创新,实现了文化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城市文化街区的文化发展功能为贮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造文化。

1.3 文化发展功能的螺旋式发展过程

城市文化街区的文化发展功能具体意义如下:

  贮存文化。以文化街区为“容器”,集中反映横向特性即空间性,文化街区的空间容纳各类城市文化及文化活动的运行、发展及交流,并在城市精神文化的指引下以一定的制度法规和政策将所容纳的文化进行有序的分类、收纳和管理,而且这些空间、建筑体、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本身也被贮存。

  流传文化。这是文化在时间性上的纵向积累,对城市具有“延续文脉,保存历史”的作用[5]72。文化街区内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经历史选择和继承后,成为城市的文化沉淀,也是城市名片的一部分,让城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特色。

  创造文化。文化在贮存和流传过程中,街区空间容纳的多元文化进行交流、融合、发展和创新,实现了同时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发生的文化创造活动。

  街区在运动发展之中,其内在文化的贮存、流传和创造活动也是如此,一直处于行进状态:贮存的文化进行流传,其间结合新贮存的文化创造出新的文化,新创的文化再次进行贮存和流传……形成了螺旋式的发展过程。

2 文化发展功能下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融合内容

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的融合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进行的。从文化发展功能角度来考察这种融合,要考虑时间、空间基本维度。根据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之一“空间弥漫着社会关系,空间不仅由社会关系支撑与生产,而且反过来生产社会关系”[7]可知,因为融合,在每个时间和空间的交融点上产生了相应的社会关系,因此以时间、空间和社会为维度来探讨文化发展功能下两者的融合内容。

  空间维度的融合,首先是地理空间的融合。图书馆是文化街区的地理及总体建筑的一部分,图书馆的建筑艺术要融入文化街区总体风格中,协调一致并相得益彰。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文化街区的地理交通因素,为空间服务创造便捷条件;利用文化街区和自身的空间,设计和创造合适的空间,储存相关资源,构建用于知识和文化学习、交流、协作、传承和创新的场所,这种服务相关场所的设计创造活动也反作用于文化街区的总体风貌。

  时间维度的融合,更多注重文化街区和图书馆历史性的融合,首先是街区所表现的城市历史文化,如何通过图书馆及其空间服务来理清脉络并储存和再流传;其次是文化街区和图书馆储存的现今各类文化,如何利用图书馆空间服务这个介质,让其和历史文化融合,并创造新的知识文化融入知识和文化体系流传于世;最后是图书馆空间服务与街区文化融合的未来走向。总而言之,时间维度的融合要牵起曾经、现今和未来,让三者连贯起来。

  社会维度的融合,即融合时间、空间和社会关系三个因素,让融合活动“三位一体”。社会关系强调的是人与人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因此在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以人为本,围绕用户的利益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及这些关系产生的社会活动,是社会维度下融合的内容。首先,图书馆作为街区的公共文化设施,要利用空间服务为街区游客、街区居民等人群提供基础的信息服务,用户个人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体现了微观层次社会关系的建设;其次,图书馆采取何种组织结构、战略目标、服务内容、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以实现自身文化发展功能,图书馆内部的社会关系及与外界的社会关系联系和建设,是中观层次的社会关系建设的体现;最后,图书馆在自身文化发展功能实现的基础上,促进街区文化发展功能实现,让文化得以吸收、融化、调整和适应,最终纳入民族及人类的文化体系,同时促进人在文化上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让人连贯文化,体现了宏观层次的社会关系的建设。

3 支撑融合实践活动的图书馆空间服务相关理论基础

3.1 图书馆公共知识空间是融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场所

图书馆空间的本质特征是公共知识空间[8]45,用户可以自由出入其间,自主参与活动,并在图书馆这个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文化中心便利地获取和利用各类信息。构建城市文化街区内图书馆的公共知识空间,也就是构建融合场所,以有场所让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作用于街区文化发展功能。这种融合虽然也可以在图书馆之外的街区,但因为两者地理的融合集中于图书馆这个空间场所,融合活动也需要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设施、人力资源及价值理念等,所以融合的基础场所还是在图书馆。

3.2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融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理论基础

图书馆空间的本质是知识情境,有学者围绕知识情境理论,阐述了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基础理论支撑为知识建构理论结合知识情境理论,并从知识建构理论出发,认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螺旋理论为图书馆空间服务的宏观、中观、微观理论基础[8]46—47。

  知识情境是知识发现、迁移、重用和创新等过程发生的环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因素[9];图书馆空间服务三个层次的知识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也是知识管理研究的内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是认识知识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建构主义知识观体现了知识管理中人、信息技术、资源和知识情境等元素的结合;知识螺旋理论体现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及具有新价值知识的创造。由此可见,图书馆空间服务理论是属于知识管理理论范畴的。

  城市文化街区贮存、流传和创造文化的过程,是对文化获取、保存、转化、扩散、传播及创新的过程,这与知识管理的过程——对知识资源进行获取、整理、存储、运用、分享和传播是相对应的。而知识属于文化的一部分,处于文化街区内的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实践活动,不仅对知识进行管理,也将知识进行转化,促进街区先进文化发展。由此可以将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作为开展融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3.3 文化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为融合实践活动指明方向

文化和知识有着明显的联系和区别,知识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知识是以物为本的求真,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业性、通用性。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求善求美,具有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社会性、民族性、地域性。“知识是术与器,文化就是道与德。”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决定着知识的使用方向,文化对知识的正确应用有着统领和指导作用,同时知识的创造和更新让传统文化中不合时宜的部分经过验证、否定而去除,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10]。

  在城市文化街区图书馆的融合空间服务活动中,因为图书馆的机构特征和街区的文化特色,文化和知识都是城市文化街区图书馆的资源,对文化和知识的管理活动是其服务内容。文化和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为融合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贮存、流传和创造知识和文化,空间服务注重普遍性的同时也要注重文化特色性,并以正确的文化引领把握空间服务方向,创造新的知识去验证街区的特色文化,并推动文化的发展以创造新的文化,让两者实现螺旋式发展。

4 文化发展功能下的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路径

4.1 图书馆建筑文化与城市文化街区和谐统一

图书馆是标志性的文化建筑,刻写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文明轨迹[11],城市文化街区的图书馆建筑比一般图书馆更具有天生的文化表征。文化街区要表现其历史文化、文化主题及所在城市特色,一般都具有自己的建筑艺术风格,图书馆作为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其建筑实体、建筑空间及表达的文化象征要与城市文化街区风格和谐统一、相互呼应。这种统一和呼应,让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场所和街区建筑的艺术浑然一体,吸引用户主动进入图书馆,也让用户因建筑的和谐而感受到图书馆在传播着街区所象征的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意味,培育了用户的城市精神。

  现实实践中,不乏体现建筑文化融合的例子,如合肥市城市阅读空间之一的清风书苑悦书房,坐落于以合肥传统文化为题的文化街区罍街二期的中心地带,两者建筑风格统一,俱为新徽派建筑风格。书房的建筑和街区的新徽派街、巷、村、坊、亭自然联为一体,呈开放式院落布局,游客或者居民游览街区的街、巷、村、坊、亭后自然就走到了书房前,建筑形式、外立面的装饰、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让这些参观者有兴趣进入图书馆空间一探究竟。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拾光书屋悦书房位于合肥市瑶海区长江180艺术街区,该街区以原恒通机械厂及国营9409厂的老厂房建筑为基础进行更新改造建设,表现为工业遗产文化主题。拾光书屋整个建筑体也由原厂房改造而成,其内部别致之处就是保留了一根原厂房机器的横梁,当作现在二楼开放式阅览空间的横梁,让用户于无形中领略工业文化,并且在横梁之下,沿墙壁挂着介绍原机械厂光辉历史的画幅,书房建筑及装饰和工业遗产文化主题相呼应,让用户在图书馆里深刻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和工业精神。

4.2 空间服务资源建设立足基础,保持特色

图书馆空间服务资源包括实体或虚拟存在的空间资源、知识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设施设备资源等[12]。图书馆提供空间服务“立足基础”,即在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础上运用服务资源,满足用户最基本的信息需求;“保持特色”则是结合文化街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的各方面特色来建设空间服务资源,如空间资源不仅利用图书馆的空间,也可以联合街区其他文化设施或商业单位提供服务和组织活动,比如广场、街区美术馆及博物馆、咖啡馆、酒店等。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可以进行街区相关的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活动,收集、整理反映本街区历史和现今文化的资料,以资料、文献、数据库等显性知识传达方式及讲座、座谈等隐性知识传达方式提供给用户。例如,罍街以“罍”命名,反映合肥地域文化,“罍”为我国古代一种大型贮酒器和礼器,合肥人对“罍”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喝酒时弃小杯换大杯,碰杯后一饮而尽是“炸罍子”[13]。图书馆可以以此为主题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文献组织建设,既保存了合肥人文文化,也有助于合肥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人力资源建设中要让图书馆工作人员具备该街区及城市文化历史知识的基本素养,不仅有助其图书馆基本工作职能的履行,也有助于其对街区及城市文化的鉴别、收集、整理、传播及创造。设施设备资源建设要智慧化,同时在外观和内容上增加街区文化标志,这样既让街区和图书馆审美统一,也增加了图书馆活动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读者进入。

  融合情境的空间服务资源建设,位于图书馆知识管理基础之上,图书馆知识管理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和发展,重视知识创新和知识继承管理[14]215。人作为节点不仅连接起图书馆的空间服务资源和图书馆的空间服务,也连接起两者中的融合特色,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让文化发展功能在其间得以实现。

4.3 建立和谐先进的社会关系

空间服务的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理论基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分类理论、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螺旋理论,都是以知识的不同学习方式为线索串联在一起。显性知识的习得主要靠正规学习,隐性知识的习得则靠观察、模仿、交流、实践、批判等非正式学习[8]46。正规学习如阅读图书报刊等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非正式学习的观察、模仿、交流、实践、批判则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和协作,这都需要社会关系的建立和支撑。所以,在图书馆内依托空间建立知识情境、进行空间服务,就要建立相关的社会关系。

  文化街区图书馆空间服务所需要的社会关系可以分为内外两部分。对内,图书馆首先要以用户为本,“读者第一”[14]216,利用信息技术、空间、馆藏资源等条件,给用户积极提供各类知识学习场所,开展各类个人化服务,促进用户对馆藏显性知识的直接学习,对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传播,促进用户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完成其知识螺旋式的提升,创造出用户个人新知识;同时,图书馆要重视员工价值,“员工第一”[15]216,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员工完成自我实现,让其以更大热情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培养员工从信息资源管理者转变为知识管理专家[15]216。对外,文化街区图书馆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只是一个节点,通过千丝万缕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空间服务资源,促进空间服务优化,这些对外社会关系可以分为三层:一是政府和管理部门,图书馆要了解政府制定的文化政策、法规制度和未来文化发展方向,并接受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的督查和管理,履行好政府和管理部门规定的服务职能;二是社会各类其他利益相关组织,如社会上(包括本文化街区)的其他相关联系机构,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机构,以及文化及知识资源供应商、各类设备供应商等,图书馆要尊重这些机构及商家的利益,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积极合作,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双赢;三是社会个人,包括街区外地游客及周围居民,还有被街区文化所吸引来的在本市远处居住的市民,以及街区从业者、图书馆资源捐赠者、图书馆志愿者等,他们与图书馆是一种互相服务关系:图书馆为这些个体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及旅游、实践、个人价值实现、服务社会的机会;这些个体肯定了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性,促进图书馆服务优化,也为图书馆提供志愿服务。

  文化街区图书馆社会关系层次结构表明,建立和谐先进的社会关系,最终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图书馆要尊重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以用户的文化和知识权益为重,做好各类服务。城市因人而聚,文化因人而生,在“以人为本”的过程中,优良和谐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的被尊重,自然会吸引各类优秀文化和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街区及图书馆开展交流、共享和创造活动,也就完成了文化贮存、流传和创造的发展过程。

4.4 挖掘和运用文化内涵并把握正确的文化方向

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下的文化街区图书馆,促进文化的贮存、流传和创造成了图书馆工作主题之一,图书馆致力促进文化的发展功能实现,首先在收集和整理街区相关文化时,要深度挖掘城市文化里和本街区相关文旅要素,如罍街反映合肥文化,收集整理不止“罍”的相关资料,还可以重点关注合肥地区“包拯”“淮军”“古逍遥津”等标志性文化要素[15]。其次从文化的主观性、经验性、历史性和社会性出发,学习自己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了解自己地区、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范式和文化基因,不能仅仅依靠书本资料,还要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中去感悟[10],从“修”到“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得到流传和创造的过程。图书馆的空间服务内容要提供这种社会生活实践的知识情境,研学游、讲座、读者交流会、读书会、影片观赏等相关文化活动都是不错的选择。最后,贮存、流传和创造的文化应该是符合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文化,图书馆挖掘历史文化,要对其鉴别和加工,让其符合时代旋律。图书馆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以人为本,依靠馆内丰富知识资源、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力量的知识储藏,以知识更新来祛除文化里存在的陈旧过时的部分,以知识推动文化的正确发展,两者的融会贯通才能让文化有着长久传承和再创造的生命力。

5 结 语

城市文化街区与图书馆空间服务融合研究隶属于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两者的融合要以图书馆为主要空间场地、以街区文旅资源和图书馆服务为连接点、以知识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为实践准则,以城市和地区特色文化为亮点,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同时要注重审美形式的统一。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