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语石》是晚清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叶昌炽编写的一部介绍石刻学相关知识的通论性著作。该书从问世至今,得到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清末民初,吴郁生称《语石》为“二百数十年间无人荟萃之创作”,柯昌泗评价“近世访碑之书,推长洲叶鞠裳侍讲丈《语石》条理最善”。欧阳辅云:“先生搜罗贞石拓本,会通前贤名著,创为此书。不矜才,不炫博,不作大言高论,而条理缜密,评断公允。应有尽有,洵为古今绝诣,非时辈所能望其肩项。”今人吴琦幸《论〈语石〉在石刻研究中的意义》、卢芳玉《〈语石〉研究》、华人德《评〈语石〉》等文章,皆认为此书在体例和内容上超越众多金石学著作,在撰写考证、引用资料上也颇为翔实,它是对前人金石学研究的综合性创作,又是后学者学习和研究石刻学、史学、书学之门径。可见,学者们主要站在金石学、史学和书学等角度对《语石》展开评价,并从该书的体例、内容、价值等方面进行品评。前人的评价值得肯定和借鉴,但他们仍有未予置评之处。他们看到了《语石》对金石学、史学和书学等领域产生的影响,未过多关注其对文献学、文学、语言学、石刻摹拓、装池技艺等其他领域产生的作用。因此,本文将在前人评价《语石》的基础上,结合他们所忽略的领域,对其体例、内容、价值作用及不足等方面加以分析、补充阐释,以期对《语石》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使之在更多研究领域中发挥作用。
1 《语石》作者及成书概况
《语石》作者叶昌炽(1849—1917年),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晚号缘督庐主人,原籍为浙江绍兴,后入籍江苏长洲(今苏州市),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官、甘肃学政,后退居故里,著书终老。其曾与王颂蔚、管礼耕从事碑版之学,又习闻缪荃孙、魏锡曾二人的碑版之言。在京期间,与陆继辉、王懿荣、梁于渭、沈曾植等人共同探讨研究金石学问。叶昌炽访求碑版二十余年,藏碑八千余通。有清一代,金石学发展鼎盛,出现了许多研究金石学的著作。这些著作有专门进行编目的,如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目录》、吴式芬《捃古录》、孙星衍、邢澍《寰宇访碑录》等;有专门进行校勘的,如方若《校碑随笔》、赵之谦《六朝别字记》等;有专门进行考释的,如朱彝尊《曝书亭金石文字跋尾》、顾炎武《金石文字记》、邢澍《金石文字辨异》等;有专门摹录原金石刻文字、原貌的,如褚峻《金石经眼录》、顾炎武《求古录》等;还有集编目、校勘、考释、摹录为一体的,如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据叶昌炽所言,其编撰《语石》的原因为:“后进来学,亦间有乐予之乐,而苦于入门之无自。因辑为此编,以饷同志。……既非欧、赵之《目》,亦非潘、王之《例》。非考释、非辑录,但示津塗,聊资谈囿。”由此可知,他所编的这本书有别于前人及时人编撰的各类金石学著作。既非似欧、赵对金石进行整理成目,亦非似潘昂宵《金石例》、王行之《墓铭举例》,分门别类,总结各金石体例,又不似当时各金石学著作之体,非考释,非辑录,而是旨在编撰一本综合全面、通俗易懂的石刻学入门基础读物,以便后来学者从此书中获得入石刻学之门径。叶氏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创稿,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下旬完成初稿,分为十卷。初稿完成后,他出任甘肃学政,见闻有所增益。后归乡养病,又对此稿多加增补厘订,去其复重。在其学生潘祖年、秦介侯等人的帮助下,《语石》于宣统元年(1909年)在苏州府城正式刊行。《语石》大致有以下几个版本:1909年刊行的《语石》为初刻本,后世皆以此为底本;193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标点铅印本,收入《国学基本丛书》和《万有文库(第二集)》;1979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石刻史料新编(第二辑·第16册)》中收录《语石》的影印本;1986年,上海书店据初刻本出版影印本;1994年,中华书局出版由陈公柔、张明善点校的《语石 语石异同评》;1995年,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由韩锐校注的《语石校注》;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王其祎校点的《语石》简体横排版;2018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由姚文昌点校的《语石》繁体横排版。
2 《语石》体例及其特点
叶昌炽在《语石·序言》中说,他编撰的这本书“上溯古初,下迄宋元,元览中区,旁征岛索。制作之名义,标题之发凡,书学之升降,藏弆之源流,以逮摹拓、装池,轶闻、琐事,分门别类,不相杂厕”。其将书分为十卷,每一卷或几卷主要侧重讲石刻某一方面的内容。《语石》之《卷一》主要讲历代石刻,《语石》之《卷二》主要介绍中外各地石刻,《语石》之《卷三》至《卷五》讲石刻的基本形制及各种类型,《语石》之《卷六》为碑文书写之体例,《语石》之《卷七》及《卷八》介绍历代石刻书家及书体,《语石》之《卷九》言石刻的刻制格式、碑刻书写避讳等,《语石》之《卷十》介绍石刻摹拓的各种版本、装池技艺等内容。由以上分卷可以看出,《语石》的编写体例不同于其他学者编写的金石学著作,该书体例具有综合性与立体性的特点。2.1《语石》体例之综合性
历代学者在编撰金石学著作时,基本上依照时间、或空间、或人物身份等某一种体例进行编撰。例如,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清代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著作,基本上按照所录金石碑刻的时代先后顺序编写,在石刻下列碑刻撰书人名姓氏、官位、立碑年月等信息,记录诸家跋语,并对石刻进行考辨。又如,宋代《宝刻丛编》、王象之《舆地碑记目》等,按地域区划编录石刻。或是按照碑刻书写人的身份进行分类著录,如南宋《宝刻类编》,将书写人分成帝王、太子、名臣、释僧、道士等多个类别编写。在叶昌炽所编撰的《语石》中,他不仅按照时代先后顺序著录、介绍和考辨石刻(即《语石》之《卷一》),而且还按照地域划分进行著录(即《语石》之《卷二》),又按照石刻的类型(即《语石》之《卷三》)、石刻书家及书体(即《语石》之《卷七》《卷八》),将石刻分别进行介绍和考释。因此,在该书里既能看到石刻在我国历朝历代的情况,又能了解到我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石刻,还能知悉在不同石刻类型下、在不同石刻书家及书体下的石刻情形。叶昌炽突破了其他金石学著作按照某一方面著录和考辨石刻的体例写法,将历代金石学著作中从时间、空间、类型、石刻书写人物身份、书法艺术等某一方面编撰的体例形式综合在一起,囊括了石刻在时间上、空间地域上、类型上、石刻书写人物身份上、书法艺术上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多角度著录、介绍和考释石刻,使《语石》一书对石刻的著录和介绍更为全面。2.2《语石》体例之立体性
叶昌炽介绍《语石》“自首至尾,可析可并”,各种内容的阐述皆“分门别类,不相杂厕”。这部书的分类体例,互相之间不交杂。每卷或几卷相同的内容,可单独看作是讲述石刻某一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可把不同内容的上下几卷合并起来一齐阅读,从中可看到石刻在诸多方面结合起来的情况,以补充某一卷或几卷仅介绍石刻某一方面内容的不足。例如,我们只看《语石·卷一》,从中可了解到我国从上古三代至明代时期石刻的历史发展情况;或只看《语石·卷二》,则可从空间地域上知晓我国各省及朝鲜、日本、欧洲等国外石刻的具体情况;或是只看《语石》之《卷七》《卷八》,可了解我国历代石刻书家及各人物的身份。若当我们把《语石》之《卷一》《卷二》合并起来看时,我们便能从时间和地域两个方向上认识石刻,从中了解到某一个朝代在某一个地方石刻的具体情形;或是将《语石》之《卷一》《卷七》《卷八》,《语石》之《卷二》《卷七》《卷八》合并起来相互对应来看,便可从时间、空间和书家身份等几个方面来认识石刻。叶氏编撰此书所用之体例,“可析可并”之处正在于既能让读者在一个层面上了解石刻某一方面的知识,又能让其将书中各卷不同内容结合起来、相互对应来看,使之在历史时间、空间地域、石刻类型、石刻书家身份、碑文撰写体例、石刻摹拓版本等多个层面上认识石刻。这不仅使读者在阅读《语石》时看到更加饱满、更为立体的内容,还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金石学家顾燮光称赞《语石》:“精博详瞻,体例完善,实为金石书中空前绝后之作。”顾先生言《语石》的编撰体例,精博翔实,既具有综合性,又具有立体性。不仅包括了石刻学上诸多方面的内容,而且还使书中的内容更加饱满、立体,让读者既能从单方面了解石刻,又能从多方面认识石刻。
3 《语石》内容及其特点
《语石》一书相较于其他金石学著作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3.1 概念清晰,特点突出
叶昌炽在编写《语石》过程中,不仅对各种石刻的历史发展、地域分布进行著录和介绍,而且还对碑刻及石刻类型、石刻摹拓、装池技艺等方面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并对这些概念的特点和发展源流进行阐释。例如,《语石·卷三》伊始一则,便是《论碑之名义、缘起》。叶氏在文中引用《仪礼·聘礼》《礼记·祭义》有关“碑”之内容及郑玄注,说明碑之起源。又引用《释名·释典艺》的注解来说明碑之含义、特点与发展。在《语石·卷四·浮图一则》中介绍了“浮图”的概念,并从其特点讲明了“浮图”与“石浮图”之间的区别。《语石·卷四·经幢八则》,在文中对各类经幢、经幢与各种石塔进行了界定和区分。文中写道:“奉佛之士,建幢墓域,谓之‘坟幢’;‘灯幢’,亦曰灯台,撰书者皆精整,其制不甚高,约不踰三尺;‘香幢’,亦曰石香炉,盖琢石为炉,而以八面之柱承之。生而建者,曰‘寿塔’;‘坟塔’大都四面刻铭,四面刻咒,犹不乘经幢之例。”此外,在《语石·卷十》之精拓、观纸墨知何省拓本、装池等则,亦清楚介绍了乌金拓、蝉翼拓,各地拓本所用纸墨、各种装裱形制等概念和特点。可见,叶昌炽在书中对碑刻及各类石刻、摹拓版本、装池等相关概念,界定清晰,突出各自特点,区分清楚与之相关事物的不同之处,为读者清晰认识和理解碑刻及石刻类型、石刻拓本技艺、纸墨、装裱等相关概念提供了帮助。3.2 丰富全面,具体细致
《语石》一书从宏观上看,既包含有“上溯古初,下迄宋元”的石刻发展史,又有石刻在中国及域外的分布介绍,还有著录墓志铭、典章、诏敕、诗文等石刻文体,摩崖、造像、石阙、买地莂等石刻类型,详言碑文撰写的用词用句、格式及题款义例,讲述历代石刻书家及书法体式,阐述选石、雕刻、摹拓、装裱之技艺,还在各内容中附有与之相关的逸闻琐事。全书可谓涵盖了石刻学、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书学以及摹拓、装裱技艺等各方面内容,几乎将与石刻相关的方方面面皆写入书中,内容丰富翔实。这不再是一部简单的石刻学著作,还可将其单独视为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书学、石刻摹拓、装裱技艺等领域的学科著作,或将其视为涵盖多学科内容的“百科全书”。通过阅读此书,我们能从观石刻学之内容,得以窥探其他领域之学,可见这部书内容之丰富。从微观上看,书中对每一个内容的介绍都十分全面而具体,叶昌炽几乎将其所见所闻尽数列出。例如,《语石·卷六·建造树立一则》详细记录了从汉代至元代各类石刻描述“建造”一词所用的“造”“建”“立”“树”“置”“讫”“毕”“敬造”“造讫”“毕功”“上石”等字词的例子。又如,《语石·卷四·墓志十八则》著录了墓志铭词发端的各种用语、墓志铭末尾各种书写格式及结尾之词等。《语石·卷六》之撰人题款、篆额题款、刻字等则,将各种石刻描述“撰文”“书碑”“撰书人”“篆额”“镌刻者”的字词一一列出来,颇为详尽。叶氏在尽数列出的各例中,甚至还将一些特例记录在册。例如,《语石·卷四·墓志十八则》著录的墓志铭词发端用语,其中便记下了惟《魏司马景和妻》《齐皇甫琳》《唐吴善王》等墓志发端铭词,通称“颂曰”,而非通例之“铭曰”“其词曰”。《语石·卷六·撰人题款二则》中,叶昌炽不仅将历代撰文之人通常使用的“撰”“撰文”“述”“述文”“製”“製文”等题款词语详细列出,而且还将自己所见之特例,《龙门王师德造像》撰文者题款为“制文”,“製”字省衣作“制”,仅此一碑的例子记录下来。叶昌炽将所见所闻之通例与特例尽数列于书内,使其所编撰的内容十分详细。
3.3 有理有据,客观翔实
综观《语石》全书之内容,作者不仅将石刻有关的概念清晰界定,阐明特点及其发展源流,将涉及石刻各方面、各学科的内容囊括在册,还将自身所见所闻尽数列出,甚至将个别特例也书之其下。加之文中的论证内容皆出于作者见闻,证据真实可信,论证内容客观翔实,使《语石》一书的内容概念清晰、丰富全面、详细真实。
4 《语石》的价值及不足
《语石》具有较高的价值,同时也具有些许不足。4.1 价值方面
其一,构建石刻学研究体系,开拓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叶昌炽创建的《语石》体例乃综合历代各家金石学著作之体例编撰而成。这部书从时间、空间、类型、石刻书写人物身份、书法艺术等诸多方面进行著录、介绍、阐释和考辨,突破了以往按照时间或空间或人物身份等方式著录、考辨,打破了以往录目、录文、录跋语、考释及摹原貌等的内容形式。在内容著录上,囊括了石刻学、史学、文献学、语言学、文学、书学、石刻摹拓、装裱技艺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由此可见,《语石》一书构建了一个石刻学的研究体系,确定了石刻学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使其成为一部全面系统的石刻学通论性著作,让后学者从中了解石刻学的基本知识,也为后人撰写石刻学或是金石学著作树立了新的体例范式。例如,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陆和九《中国金石学》等著作的体例,都受到了《语石》体例的影响。此外,《语石》构建的这一研究体系,还为石刻学、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书学等各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又如,学者们从石刻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书学的角度,形成了《隋代墓志铭汇考》《柔顺之象:隋代女性与社会》《新见魏晋至元买地券整理与研究》《汉碑文学研究》《昭昭千载:法律碑刻功能研究》《唐代墓志词汇研究》《墓志碑刻书法名作》《福建历代刻书家考略》等诸多学术成果。林钧称《语石》乃“俾学者毋域方隅,毋旁皇于歧路”。其二,书中资料有校勘辑佚之用,丰富研究者的文化史知识。在《语石·卷九·避讳五则》,叶昌炽考订、汇集、整理了汉至辽金时期各代避讳惯例,于《语石·卷四·墓志十八则》集中整理了墓志铭词发端用语,《语石·卷六·岁时月日例一则》将历代石刻记录年、月、日的各种词汇尽数整理、汇集出来。可见,《语石》书内汇集整理了石刻相关的词汇用语、历代避讳惯例等文化常识,可将其视为石刻文献整理的工具书来使用,为研究者查阅和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提供便利。加之叶昌炽在书中对所著录的内容多加考辨,其考证结果有助于补正历史、金石著作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例如,《语石·卷一·唐僭号一则》,叶氏考证出《徐怀隐》《卢嗣冶》《宋文博》等墓志所载“顺天”“圣武”等年号,并非唐朝皇帝使用的年号,而是时人在安、史僭位以后,不敢奉唐之正朔,而书安、史之伪号,此有益于补充、校正安、史僭位之时的历史史料。《语石·卷四·诗文一则》,叶昌炽记载了所见的楼异《嵩山三十六峰赋》、易祓《真仙岩赋》、梁安世《乳床赋》三个石刻赋,这三赋皆未收入赋选,而以石刻流传,由此有助于赋体文学资料的辑佚。
其三,详记考辨经过,为后人开示了研究金石文献的治学门径。叶昌炽在书中所写的考证内容里,亦包含有他所用的各种研究和考证方法。例如,他在《语石·卷十·碑俗名二则》言其因所用访碑之名与当地人不甚相同,导致寻访困难之事,故而总结出有效的访碑之法为“非沿其土俗所呼之名以求之,不可得”。《语石·卷四·墓志十八则》,叶昌炽介绍了若遇墓志首行题字残泐,又无篆盖时,可看其墓志远引华宗为何,用此法来推断、考证墓主姓氏。《语石·卷六·总论撰书一则》,针对《隶释》所载《析里桥郙阁颂》二人题名有所缺漏的问题,叶氏通过自己所见《李翕西狭颂》后《天井题名》,顾南原之考辨,以及《集古录目》记载《郙阁颂》书人题名之事,将四者相互参照对校,据此考证出《隶释》本中《郙阁颂》题名缺漏的二人姓名。以上可以看出,叶昌炽在《语石》中撰写了许多他自己对于石刻文献的研究方法和考证方法,这为后人研究石刻、学习考证提供了帮助。
4.2 不足之处
一是阐述内容重复冗余。例如,《语石·卷三·石经二则》主要介绍了历代刻于石上的儒家经典、释、道经文。而在《语石·卷四·刻经八则》中,除了未著录历代儒家石经,还记录了不同时期各地佛、道二家经文石刻的情况。此两卷二则所言的内容颇有相似之处,却被分入不同卷、不同类则中进行阐述,在内容上有些重复和冗余。若是将两处内容合二为一,则使阐述的内容更为集中。二是著录内容分类模糊。即《语石·卷四》中既有与《语石·卷三》著录诏敕、典章、书札等按照文体划分石刻的诗文、墓志、塔铭、刻经等内容,又有与《语石·卷五》著录造像、井阑、摩崖等按照石刻载体分类的浮图、经幢的内容,使《语石·卷四》在著录内容上分类不够明确。《语石》之价值与贡献,不仅在于为金石学界构建了石刻学研究体系,拓宽了石刻学、历史学、文献学、文学、书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研究视角,还有益于各领域文献资料的校勘辑佚,增长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为后人提供研究和考证金石文献之法。虽然这本书仍有些许不足,但瑕不掩瑜,其价值与贡献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 结 语
叶昌炽的《语石》从刊行距今已有100多年,但在今天,这部著作仍大放异彩。该书的编撰体例,在借鉴前人与时人金石学著作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具有综合性与立体性的特点。全书内容全面丰富,详细具体,囊括了石刻学、史学、文献学、文学、语言学、书学以及石刻摹拓、装池技艺等多个领域,且概念清晰,特点突出,论证内容有理有据,真实可信。它既构建了石刻学体系,为各领域学者提供启示,还扩展了我们的文化史知识,为文献资料的校勘补正提供帮助,并利于学者学习金石文献的治学之法。至今,《语石》仍是后学者学习石刻学的入门读物,是研究石刻学者的必备参考书,同时也是涉及石刻相关领域研究者的参阅书籍。可以说,《语石》是一部历久弥新、有益后学之作。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