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多感官阅读体验在视障人士阅读推广中的实践与思考——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8247
卢致尤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引 言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图书馆残疾人服务逐渐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1986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出现第一条轮椅通道、1987年芜湖市成立盲人图书馆、1988年上海残联成立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为开端,全国许多地区相继建立了盲人有声读物图书馆或公共图书馆有声读物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布后,我国图书馆的残疾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进入发展阶段,各地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日益得到重视。2000年以后,图书馆对残疾人的服务开始全面推进。2003年王世伟提出信息无障碍是世界图书馆服务的宗旨。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全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和残疾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各级残联积极组织推动图书馆残疾人服务的开展,图书馆开始逐步将残疾人服务纳入发展总体规划。伴随着图书馆无障碍服务的推进,各级各类图书馆利用资源和空间优势,针对残疾读者举办多元化的阅读推广活动,残疾人服务逐步从单一的文献服务过渡至多方位的实用性服务模式。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广州图书馆的多感官阅读体验模式为例进行探讨,并对今后的多感官阅读体验服务进行构想,以期为推动图书馆视障人士阅读推广的发展抛砖引玉。

2 多感官阅读体验概述

2.1 多感官阅读体验的定义

感官并非只指眼睛、耳朵等,它指的是产生感觉的整个感觉系统。根据感官产生的不同感觉分为:视觉系统、听觉系统、触觉系统、味觉系统和嗅觉系统。“多感官”最早出现在传播和教育领域,指突破单一感官传播的局限,关注感官的特点,多方面、多层次地开发感官机能的观点和理念。人类对外界的体验来自五感及潜意识,五感是可以明确传递感情、思想和体验的器官。在感知事物时调用感官越多,传播作用就越高。

  《新华字典》中,“体”“验”两个字的意思分别为:“体”就是“亲身经验、领悟”;“验”就是“检查、查看”。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体验是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达到某一特定水平时,意识中所产生的好坏感觉。体验是高层次需求,面对相同的体验,不同的受众因为经历、心智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综上所述,多感官阅读体验即激活身体各个感官细胞,使其相互作用,回馈给予阅读愉悦舒适的享受。对于不同的受众,各感官体验所传达的效果不尽相同。结合多感官在信息多元的维度作用,激发残障人士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体验效果,提升参与度和服务效能。

2.2 我国多感官阅读体验的相关研究进展

在实际工作方面,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深入,制订完善的公共教育措施,保障适龄视障人士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因为自身的生理缺陷,视障人士的教育需要在指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内才可有效进行,而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多局限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且数量也非常少。视觉缺陷导致视障人士与外界的交流困难重重,以至于缺乏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视障人士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听觉、触觉和嗅觉,往往不够全面,并且容易在认知的过程中形成偏差,在自主学习和阅读方面与正常人士相比更是难上加难。其中,单调的盲文图书只能通过反复的触摸训练才能获取知识,这种枯燥的盲文触摸式阅读使视障人士在信息理解的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指向,在阅读时没有起到相应的信息引导作用,很难引起视障人士学习的兴趣。根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调查,截至2019年,全国视障人士达到 1 730 万人,视障人士的社会教育问题不容小觑。因此,图书馆推广视障人士多感官阅读体验的工作势在必行。

  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对多感官体验这一领域的研究相当深入,国内对于多感官体验理念的相关研究体现在视觉传达、产品设计、包装设计、景观设计、交互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等领域,其中有关包装设计、景观设计领域的研究最多也最为深入,在博物馆展览营造中的运用也有学者涉及。笔者以多感官、多感官体验、残疾人阅读等为关键词在CNKI进行全文检索时发现,有关多感官体验和视障人士服务这两个方向结合的交叉理论研究十分有限,核心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涉及,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总体来说,目前多感官体验在我国公共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在体验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多感官体验进行公共图书馆视障人士服务的设计开发是十分必要且充满前瞻性的,本文将针对广州图书馆在这个领域展开的阅读推广服务进行研究和论述。

3 广州图书馆多感官阅读体验推广的实践

3.1 广州图书馆残疾人服务概况

2001年,广州图书馆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界成立了首个盲人电子阅览室,当时被盲人朋友亲切地称为“盲人的眼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障人士的阅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2013年6月23日,广州图书馆新馆正式开放,本着“连接世界智慧,丰富阅读生活”的愿景,广州图书馆盲人电子阅览室更名为视障人士服务区。新馆开放至今,积极为视障读者提供全面多样的服务。服务团队立足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完善的设备设施,为视障读者提供书刊借阅、资料查找,积极开展各种阅读推广活动,努力为视障读者打造搭建一个休闲、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第三空间。

  视障人士服务区经过8年的探索与实践,深入调研视障人士的阅读需求,创新推出非视觉感官阅读推广服务模式,受到广大视障读者的喜爱,社会效益显著。2019年,视障人士服务区基础业务工作持续稳定、业务数字增长喜人,面向残障人士推出“优惠读者证”,每年提供免费“送书上门”服务24单;开展无障碍电影欣赏活动、视障服务进校园和进社区系列活动、盲人诗歌散文朗诵比赛等共60场次,另外,举办助残技能培训等残障人士活动9场。同时,积极倡导“请进来、走出去”的残健融合理念,目前有合作伙伴共25个,充分利用视障人士服务区的资源及社会公益团队的力量,联合残联、盲人协会等多个政府机构合作打造残障服务及活动。联合广州图书馆读者委员会共同创新残障服务模式,邀请视障读者代表代言,策划“伴读计划”系列活动。着力培育以志愿者为主导的口述影像队伍为视障读者及盲校学生制作无障碍电影观赏活动。

3.2 非视觉感官体验设计策略

非视觉摄影是一种由视障群体主导的摄影方式,尽管视障人士失去了视力,但并没有失去视觉。视障人士可以在多元化的背景和跨界参与者(包括志愿者、摄影师及艺术家)的帮助下,通过学习运用除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如用听觉判断距离,用触觉和嗅觉发现事物,用手臂丈量远近,用身体测量高度,用声音感知距离,用手触摸自然,拍下最终以照片形式呈现对这个世界的理解。2015—2019年,广州图书馆相继与广州市盲人学校、广州YMCA志愿组织合作举办4期视障人士非视觉摄影学习营,吸引了广州、珠海、肇庆等地的视障人士踊跃参与。非视觉摄影训练营是一个针对视障群体开创的创新性和实验性的项目。参与的学员在志愿者们一对一的协助下,顺利完成非视觉摄影理论与实拍实践的学习,然后来到摄影场所,通过志愿者耐心解说周围环境,通过触觉、听觉、嗅觉来感知摄影对象,用肢体当作支架定位,用镜头捕捉身边的点点滴滴,发现生活中简单的美。

  2016和2019年,广州图书馆分别举办了“触碰光明 融合社会”“光影梦”两场视障学员的摄影作品展览。其中,“光影梦”视障人士非视觉摄影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合计1万多人次参与本次展览,该展览分别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广州希尔顿逸林酒店、广府文化会馆、广州东方博物馆、中国大酒店广州长隆酒店举办了巡展。非视觉摄影理念跨省、跨界地向公众传达摄影的初衷与价值,让摄影不再流于照片浮华的表面,回归本质。我们通过非视觉摄影展的光影魅力促进残健交流,领略这些影像之间、视界之外的美好,倾听影像背后发出的声音。

3.3 听觉感官体验设计策略

3.3.1 口述影像。视障口述影像服务简称“口述影像”,是一种透过口语或文字叙述,将视障人士无法接收的影像信息转换成言辞符号,协助他们克服生活、学习和就业环境中各种影像障碍的服务。简单地说,口述影像就是把“看见”的“说”出来。在欧美享受口述影像服务属于公民权利,受法律保护。

  (1)无障碍电影

  广州图书馆自2014年起,每月一场的无障碍电影欣赏成为视障人士日常观影习惯,至今已开展80多场。该系列活动丰富了视障读者的文化生活,推动阅读服务的普遍化和均等化。2016年起,广州图书馆尝试开展粤语现场口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雅马哈鱼档》《阿甘正传》等多部粤语电影受到本地视障读者的喜爱,影片口述效果得到观影读者的一致好评。

  经过多年的探索,广州图书馆在电影艺术方面口述影像的服务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例如,积极举办口述影像志愿者培训班,组织开展口述影像交流分享会,为口述志愿者搭建学习与实践平台,推动广州无障碍电影发展进程。2019年,广州图书馆成功跨馆、跨界联动开展“大爱有声”口述电影进影院、进社区、进学校活动,让文化下基层,扩大覆盖面,使更多的视障人士能便捷地享受到电影艺术的魅力。口述电影进影院创下广州市无障碍电影公益服务的先河,推动无障碍电影服务向纵深发展,促进残健融合。

  (2)口述影像创新形式

  2019年是口述影像创新爆发之年,在口述电影影响与辐射之下,广州图书馆率先开展口述展览,现场直播口述、口述纪录片、口述球赛、口述绘本等口述影像创新服务。口述影像把视觉的艺术语言转换为简单、直白的口语,帮助观众看懂照片,理解视觉信息及照片背后的故事。以“广州爱心读书团助盲阅读项目”为例,该项目已于2019年在广州图书馆、荔湾区培真路社区面向视障人士举办了15场活动,包括8场无障碍电影口述活动和7场阅读分享会,参与活动的视障人士达150人次,不少参与者表示自己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文化的无障碍,并且通过活动嘉宾的分享“看”到了世界。此外,每场活动前后,阅读组织机构都保持与视障人士的沟通,根据他们的建议策划更多主题积极向上的口述活动,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2019年,广州图书馆举办口述许培武《潮起珠江.巨变天河——珠江新城20年变迁》摄影展和“回顾‘广州七十年’展览”,配合语音传播设备,让视障人士获得愉快的观赏体验,让“视觉艺术说话”体会城市变迁和感受广州过去70年的巨大变化。

  口述影像从情节电影向纪实纪录片、现场直播迈出探索的第一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广东美食”内容和电影《共同命运》以及口述足球赛事等成了口述影像阅读推广重要实践经验素材。2019年,广州图书馆口述现场直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相关服务中堪称首创,参加活动的视障人士精神振奋,共同见证伟大祖国的荣光时刻,共同祝福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此次活动得到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的认可,包括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等共刊发了26篇原创报道,被其他网络媒体转载600多万次。口述影像聚合了一批热爱口述影像的文化志愿者,为视障人士开启另一道视窗,让视障人士跨过影像障碍的阻隔,融入这个多元变化的美丽世界。

  3.3.2 “粤读角”。随着广府文化寻根热潮的兴起,2019年,广州图书馆在视障人士服务区创新推出用粤语讲述广州故事的“粤读角”活动。传承粤语文化,实现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用粤语用心讲好有温度、有质感的广州故事是“粤读角”的推广目标。通过挖掘与广州相关的馆藏资源,整合文献中广州文化碎片,向视障人士传递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风貌,为视障人士搭建畅游广州古城书香,感知广州人文、发现广州、品味广州魅力的“粤读”、悦知、现场听书的交流平台。

3.4 触觉感官体验设计策略

触觉是视障人士感知外界事物和补偿视觉缺陷的主要途径之一,相当于视障人士的眼睛。触摸感知温度、硬度、材质等,在视障人士定向行走和认识外界事物、阅读中起重要的作用。有许多视障读者因视力障碍等客观原因闭门不出。为了让视障朋友能“阅读”多彩光明的世界,广州图书馆于2017年推出“触读世界”阅读分享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嘉宾分享他们国家的故事,触摸代表性建筑物模型让“看”更深刻,至今已经举办10期。分享会邀请外国朋友交流分享,视障人士可以用指尖触摸伦敦塔桥、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悉尼歌剧院等标志建筑、品尝地道的美食……分享会活动音频同步在喜马拉雅平台上播放,可以激发视障朋友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走出家门。“触读世界”打开了视障人士阅读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大门,拓宽了视障人士的心界。曾经有位视障人士参加完英国伦敦塔桥的触读会,与老伴走出国门飞去英伦,站在了真正的伦敦塔桥上。

3.5 味觉和嗅觉感官体验设计策略

嗅觉最能唤起人的记忆。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的策展人Chandler Burr说过:“嗅觉是人类最古老的感知能力。”人的味觉主要能感知咸、酸、苦、甜、鲜。味觉和嗅觉结合产生味道,同样味道也和其他感官因素相关。广州图书馆从视障人士融合社会的角度出发,策划了普通读者和视障人士共享的“茶艺茶文化体验”,为了使现场读者更直观地感受陈茶、新茶的品质变化,主讲嘉宾把带来的茶样现场冲泡,对比汤色品饮。冲泡品鉴过程中,引导视障读者利用嗅觉、味觉体验茶文化,并现场推荐茶文化的有关文献,让视障人士感受到学习生活知识的乐趣,增加兴趣爱好,更加热爱生活。

4 设计多感官阅读体验项目的反思和启示

4.1 增强互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传统的视障人士阅读推广活动缺少互动性,视障人士在参与阅读推广时通常是单向出发,没有双向回应。具有互动性的视障人士阅读推广活动不仅要对传统的服务方式进行革新,还要通过视障人士自身的感官特点重新设计,让视障人士在阅读推广活动过程中与文献、馆员产生互动,多方的互动能够充分调动视障人士的多感官体验。综合利用耳、手、鼻等器官,使静态的单一感受转化为动态的多维感受,从而更好地提升视障人士的阅读体验。

4.2 培养创造性,提升馆员专业水平

视力障碍是视障人士阅读的最大障碍。视障人士服务应该从现实着手,结合多感官在信息多元的维度作用,创建以感官体验激活阅读的服务推广模式。根据多感官阅读体验工作需要设置项目团队,设立项目阅读推广人、项目主管,培养业务骨干,强化专业人才,建立在线培训系统,深化服务层次,多渠道引导并促进馆员自主学习多感官阅读体验推广方法,探索精准培训和分层施教模式,赋能馆员成长和职业发展,推动工作实践与专业研究、学术成果相互转化,从而全面夯实人才发展基础,提升馆员队伍专业化水平。

4.3 设计多样性,强化科技创新引领

以对象化服务为导向,开展分类研究,视障人士可能还包括其他认识障碍的人群,如阅读障碍、书写障碍、交流障碍等多种类型,因各类型群体的需求不同,采取多元丰富的服务方式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依托本馆专藏资源、特色空间和专题服务等的综合优势,结合社会热点为特殊群体设计多感官融合的服务项目;制订并完善资源建设、新技术应用、安全防护、应用接口、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标准。通过对VR、AR与AI等智能技术的灵活应用,有望吸引更多的视障人士重新回到图书馆阅读,让他们能与普通读者共享同一片天地。

4.4 保障延续性,提供社会参与平台

视障人士服务以实效性、独特性、创新性、普及性为最终体现形式,让社会力量充分参与阅读快乐营、助读认知分享会、口述影像等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拓展专业志愿者服务团队,满足志愿者自我提升、自我实现等多层面需要。在2019年“广州公益阅读”创投项目中,有19个项目专门服务于重点群体,努力保障重点群体享受到无障碍的阅读服务。在开放、公益、共赢的基本原则下,与公众、政府部门及社会组织等开展资源、平台等方面的广泛合作或支持其自主利用,为公众自我实现、社会交往及参与公共事务,群体公益性活动、政府公共活动、城市对外交流等提供平台。

4.5 调研实用性,建立长效评估机制

依托视障人士服务区域开展相应的阅读推广活动,把阅读推广和多感官体验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品牌,延伸拓展到特殊群体服务对象及服务内容,推动构建完善的阅读推广体系。为了获知多感官运用的效果,包括阅读推广活动的整体感受、呈现效果、接受程度等,需要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同时,建立对标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服务指标体系,完善特殊群体业务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展示机制。

5 结 语

多感官阅读体验的灵魂不仅是传递知识,更多的是趣味性的互动,增强阅读趣味能够使视障人士在愉悦的心情下形成认知,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接纳。实现从单一触觉感受到多元化感官体验,让视障人士在多元化的感官阅读体验过程中充实自己的认知。在视障人士参与多感官阅读体验过程中,会产生触碰、翻动、触摸、触发等一系列感知,这一系列探索过程是知识的延续更是情感的升华。日本设计师杉浦康平认为“书册在手,手翻心读,感官随之而来”,阅读不仅仅是“读”,而是全身心的感受,更是感官间的互动,在满足视障人士的自身需求、教育价值的延续性、科技的可行性基础上实现阅读推广创新。以目标、需求和问题为导向,重新梳理视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阅读推广顶层设计,以支撑和保障新时期图书馆读者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