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图书馆,甘肃 兰州 730000)
1 引 言
美国高校图书馆一直关注大学生群体对馆舍空间的需求变化并致力于空间功能的重组发展。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便开始尝试建设信息共享空间,之后逐渐向知识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转型,而近些年兴起的创客空间等更是掀起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热潮。总体而言,一个成功的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应首先高度满足大学生读者的学习、生活、心理需求。如何知晓其需求?当前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均采取的是非常态单向式询问法,这种传统的读者参与理念往往表现为学生参与了一次座谈会、填写了一份调查问卷等,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他们的真正需求。有鉴于此,一些高校图书馆在空间设计时创新读者参与模式,力求打造空间再造过程中学生的“伙伴关系”,不仅赋予他们话语权,也赋予他们执行权。大学生群体既是馆舍空间设计方,又是合作施工方,甚至还是改后空间的效益评估者,读者参与不再是馆员的一味倡议,而是强调学生和馆员共同承担决策责任的重要性。有学者提出:“‘伙伴关系’是一种组织或个体间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基于互惠互利原则,在互相信任的前提下建立的共同开展工作、共同承担风险的承诺”。基于上述定义,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中读者与馆员“伙伴关系”建立是指读者、馆员作为总体利益相关者,在平等互利、相互信任的原则上,以空间价值功能的最大化实现为目标,在各个空间再造环节中紧密交流、分工协作的过程。俄勒冈大学、奥本大学、安德鲁斯大学这3所高校的图书馆均在部分空间设计项目中引入“伙伴关系”,以“读者中心”为切入点,将图书馆从过去的馆藏借阅、信息查询的机构价值向学习、科研、社交、休闲的多功能校园第三空间转型。本文拟对这3所高校图书馆所实施的馆舍空间设计项目进行实证调研,分析它们如何建立与大学生的“伙伴关系”,进而最大化地发挥年轻群体的作用,希望能为国内高校图书馆同类工作带来参考,改变当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读者单纯的需求调研参与方式,真正发挥“以人文本”的理念价值,提升大学生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关注度和参与程度,切实增强空间再造的成效,充分体现高校图书馆“环境育人”的目标追求。2 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大学生参与方式研究综述
学者Kokkinn认为,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始终依靠问卷、邮件、电话、留言板等载体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从问题抛出到收到结果,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因为多种潜在因素延长反馈时间,导致调研结果的准确性降低;Lippincott建议大学生自行发起反馈,他们更容易捕获同龄人提供的易受馆员忽视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往往是他们对现时空间使用及未来空间改进的愿望反映。Oliveira则认为,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时如能促进馆员同读者合作及双向对话,会更容易吸引年轻群体的加入,馆员应适当降低自身“改造主导者”的身份地位,多观察大学生如何利用物理空间,在不同区域配置马克笔与便利贴,方便他们随时记录体验感受;Trischler等提出建立学生馆员队伍的路径,在空间再造中遵循“共同设计”原则,让高校图书馆管理层听见读者的诉求,逐步打造馆员、读者共同决策的动态环境;这个观点也得到了Mathuews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已经从过去决策的“指挥与控制”模式发展为“参与式领导”模式,旨在激发所有馆员在岗位上作出贡献。同理,高校图书馆应支持需求多元化的大学生持续作为,而不是充当空间设计事业中的临时劳动力。概括而言,国外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空间设计的研究,正由过去单纯地将大学生读者作为被调研对象过渡至倡导建立馆员与学生间的“伙伴关系”,将大学生定义为“合作伙伴”,更有利于增强空间设计中的互惠作用和共同责任,在具体实施时采取更具协作性的操作方案,使他们能真正跨越传统角色界限,发挥最大的潜力与价值。当前,国内对大学生参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研究仍处于强调需求调研阶段。史艳芬认为可以通过问卷、访谈、行为观察等形式,充分了解读者使用图书馆馆舍的情况及其阅读行为和习惯,挖掘潜在需求,根据需求定制空间再造的规划和布局,使空间再造工程更具可行性与针对性;李旺等也认为应以需求调研结果作为空间再造的指导方案,可发放问卷搜集师生的建议、意见,并进行分类整理以作为优化空间再造设计的参考;殷环环则提到将读者需求、阅读行为同馆员的工作体验高度结合,在空间上做到多元化、复合化,尽量方便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她还特别强调需求调研不应只发生在空间再造开始前,改造过程中也应及时发现需求的变化,以作出相应地调整。可见,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多局限于呼吁将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调研对象,重视其喜好与需求,但尚未开启建立馆员、读者“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途径。
3 大学生参与俄勒冈大学、奥本大学、安德鲁斯大学3所高校的图书馆空间设计案例
3.1 俄勒冈大学图书馆“思维空间”项目
2018年,俄勒冈大学图书馆开始制订“思维空间”设计计划。按照调研结果,大学生们的构建愿景是让“思维空间”成为不同于创意空间、数字人文实验室及多媒体中心的非正式交流区域,其最大的用途便是设计思维过程,启蒙想法。俄勒冈大学图书馆成立了由馆员与学生代表组成的工作团队,团队详细分析图书馆现有的研究、教学、技术及商业服务并统计不同设备的使用数据以优化项目的实施细节,之后学生代表又与设计师组成“焦点小组”,在规划报告撰写、平面图设计、家具采购及建议提供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建造过程中,空间实拍图片通过电子邮箱的形式发送给众多读者,让他们对色彩、家具甚至是装饰画等进行投票。2019年,“思维空间”建造完成,不同年级及身体特质的读者被邀请进入体验,空间内提供计算机、电子设备、组合家具、乐高玩具、移动白板、创意工具(便利贴、马克笔、压力球等)。有残疾学生反馈部分家具重量过重,不方便移动,随后工作组对部分家具进行替换,最终,将“思维空间”打造成让绝大多数读者均能够便捷使用的场所。3.2 奥本大学图书馆“交互式展览墙”项目
“交互式展览墙”是奥本大学图书馆的一个空间设计项目,同时也是该校建筑学院2016年的课程项目,由图书馆员与建筑系专业教师合作,联合学习风景园林课程的大学生开展设计工作。在日常的教学中,馆员介绍图书馆历史、区域功能,教师则教授空间设计的指导理念、材料属性等,大学生读者在上述工作中积极参与交流,提出很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最终,展览墙的成本预算、材料选取、风格选定、建造地点选择及最终的设计等均由三者共同合作完成。2018年,展览墙建造完成,校内师生将自己的摄影、绘画、设计作品等自由张贴在墙上,墙体旁放置书架,提供便利贴、水彩笔、卡通贴纸等供浏览者对作品进行交互式评论,同时,也提供部分关于哲学、教育学、传播学等的馆藏图书,方便大家借阅。展览墙在投入使用后奥本大学图书馆再次进行读者调研,一些残疾大学生反映展览墙的可留言区域过高,对其而言友好性较差,接到反馈之后墙面被小幅度改造以方便所有学生使用。“交互式展览墙”项目使众多学生感受到他们的建议被图书馆采纳,使他们愿意花费时间、精力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提升了他们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及读者身份的自豪感。3.3 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研讨沙龙”项目
“研讨沙龙”也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大学生群体需求调研及亲身参与图书馆空间设计的项目,共有近200名读者参与其中。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首先成立了调研团队,队员全部由大学生担任,与传统的馆员作为调研发起人相比,他们更具有同龄人所带来的亲切感,也更愿意分享话语权。调研团队重点采访校内咖啡馆及学生中心,询问这些地方的学生为何选择此处学习、交流而非图书馆,以记录其偏好及需求,不少学生反馈图书馆的舒适度及美感度未能达到他们的期望值。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学生团队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参与图书馆的空间规划项目,他们发挥想象力,重新设计图书馆的各个区域。2018年,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空间改造虽已完成,但该项目却未停止,而是转变成大学生的课程考核任务——图书馆空间虚拟翻新设计。“研讨沙龙”为大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现设计理念、技能的平台,其创造力及对图书馆价值的认同感得到了培养,虚拟化的设计过程让大学生对图书馆现有的实体空间也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4 “思维空间”等案例中大学生“伙伴关系”建立的关键举措
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读者间的关系是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图书馆鼓励大学生参与空间再造,将其视作“合作伙伴”,本质上是践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服务理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俄勒冈大学图书馆等通过与大学生定期交流空间设计想法、引导大学生多环节参与再造工程、指导大学生完善设计方案等,逐步建立并稳固他们与馆员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伙伴关系。4.1 定期交流,维稳伙伴关系
俄勒冈大学图书馆打造的“思维空间”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将探究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紧密结合的场所。为了突显空间功能与价值最大化,由大学生代表与设计师等组成的“焦点小组”每周都会进行专题会议,馆员也不时加入其中,使其对读者在不同时期内对特定空间的需求有了更加全面直观的认识,在定期交流所讨论的家具采购、设计图分析、预算编制等事项中,大学生也享有和馆员、设计师同等的投票权,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图书馆空间设计团队中的一员,有利于“伙伴关系”的稳固维持。同时,定期交流是一种信息共享过程,与信任的产生呈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读者、馆员作为空间再造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基于定期交流这个中介变量加深二者的“伙伴关系”紧密度,有利于优化空间改造成本,提高改造实践的成功率,最终实现双赢。4.2 多环节参与,发挥伙伴价值
过去,高校图书馆在调研读者需求之后常将获取的读者需求汇总、归类、分析并适当采用,在依据需求制订空间设计方案并实施的所有环节中,馆员始终基于管理者主体的视角作为,而现在,鼓励作为空间真正使用者的大学生参与调研、设计、施工等有利于提升空间友好性,如奥本大学图书馆“交互式展览墙”根据用户反馈降低可留言区域的水平高度以方便残疾读者使用。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在空间改造时专门成立学生调研团队,拉近与被调研同龄人的关系,引导被调研者给出客观、合理的需求意见并在改造施工时积极采用,如在天花板上悬挂隔音板以减轻噪音,增加轻量化、可移动式组合家具,给白色墙壁涂上暖色颜料装饰等。俄勒冈大学图书馆“思维空间”建造过程中,收到调研邮件的大部分大学生在完成网络投票之余还捐赠了自己的油画、手工艺术品等,助力“思维空间”的建设。这些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多环节参与使得大学生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的整体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一方面,说明读者自身对高校图书馆空间改造目标的实现有着强烈的心理期望,他们愿意在其中的各个环节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认可大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并给予他们承担风险的能力,使均衡、稳定的“伙伴关系”得到深化。4.3 包容性指导,体现伙伴关怀
图书馆学家谢拉认为,图书馆事业是一种人文事业,图书馆的目标是通过帮助个人理解自我、理解世界进而改善社会,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包容和聚合功能,从而成为社会分化和分裂的抵抗力量。他指出,在社会走向分化、分裂的时代,图书馆与它所处的整个社会交流系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巨大的、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聚合力量。无论是奥本大学图书馆的“交互式展览墙”还是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的“研讨沙龙”项目,大学生在联合设计过程中时不时会因为对图书馆建筑不熟悉等因素而产生工作失误,如在对安德鲁斯大学图书馆进行虚拟再造时将电灯开关设计得过高,不方便身材矮小的读者使用;或是还有一些课程作业提交时,空间的承重墙被抹去,导致作品与现实条件完全脱节。但面对这些情况,图书馆员并未指责,而是耐心地通过定期交流同大学生共同分析问题所在,并指导其改进措施。大学生在交流中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伙伴关系”在空间再造话题中将对立、分化、冲突的理念转变为理解、凝聚、同化。在对空间结构、资源分布等初始认知不平等的情况下,图书馆愿意同读者实现地位平等、相互信任、利益互惠、风险共担,有利于读者放下思想包袱,将多元化的新颖理念自由地融入空间再造的设计成果,更好地呈现不同用户视角下的空间美学与功能。5 “思维空间”等空间改造案例带来的启示
5.1 转变大学生参与空间再造的思路
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需要转变过去大学生仅被调研需求的模式,应将大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应充分体现图书馆空间再造过程的各个环节。为此,“伙伴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它倡导馆员主动同大学生分享话语权,甚至直接赋予后者部分执行权,特别是在一些关键的决策点上,大学生的理念也应该被重视,而非忽略。在重要的交流场合中,如设计师与图书馆管理层就空间再造讨论时也应当邀请大学生代表参加,让他们现场讲述自己的见解并逐步了解空间的拟议用途,考虑将科学、合理的见解纳入最终决策过程。同时,“交互式展览墙”等空间设计案例还表明,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是一项持续更新的计划,因此,参与的大学生应包含各个年级和专业,协同设计时可以比较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注重迭代体验,以新鲜、独特的大学生视角实施部分方案,增强年轻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认同与访问黏性。5.2 将课程教学嵌入空间再造过程
“思维空间”等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案例中,课程教学的嵌入对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伙伴关系”的建立也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由建筑、设计等专业的教师带领参与空间再造的大学生在图书馆实体空间内进行面积测量、硬件设施应用、软装风格分析等,让大学生获得作为普通读者时未能有过的体验,馆员的加入更是引发设计师、大学生、馆员三者间思维理念的碰撞,大学生能够充分听取不同学科背景人士的意见并将它们运用于课程的学习及考核任务。同时,有关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的课程考核几乎都是基于设计类软件应用的虚拟设计,并不涉及任何物理空间的变更,大学生可以充分探索如何与同龄人分享决策的过程,将随意交流升华为正式合作,并在设计作品中自由展现各自的理念。在关键的决策点上,设计者可以直接执行想法,这与过去他们只作为被调研人的情形大为不同。5.3 体现“以人文本”的关怀理念
人文关怀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主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人类的自我关怀。“一切为了读者”,正是高校图书馆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通过“思维空间”等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案例可以发现,读者是这3所高校图书馆实践人文关怀的重要对象,它们强调高校图书馆的价值要在读者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体现,且“读者”应尽可能包含所有大学生群体,尊重与保障每位读者的权力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这3个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的参与者,其权利与馆员平等,也被赋予了更多责任,他们能够自由表述自己的需求、喜好并根据个人意志开展虚拟设计,即便工作中出现错误,图书馆员也会采取分析、引导、纠正的方式,鼓励他们积极改进方案,使读者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充分得到了尊重、支持与信任。整个设计工作也是观点交流的桥梁,参与者以多样性的建筑、美学、设计专业知识对设计工作进行丰富和完善,成为高校图书馆体现人文关怀的又一标志。5.4 正视与调整读者与馆员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在空间再造中运用与大学生“伙伴关系”模式在本质上是对读者与馆员间关系的重新审视及调整,是一种客户关系管理的方法。选择和管理有价值的客户,维护与他们的关系,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受益,提高客户满意度等。这虽然是一种企业管理方法,但同样适用于高校图书馆。将大学生读者转变为密切伙伴,与他们建立空间再造目标导向的系统化联系,有利于高校图书馆完善用户管理机制。在以往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高校图书馆面临着如何吸引和保留年轻用户的难题,这一难题始终阻碍着高校图书馆的顺利转型。俄勒冈大学图书馆的做法则表明,“伙伴关系”的引入会带来质的改变,也启示国内高校图书馆人应当重新审视读者与馆员间的关系,着力打造互需、互动、互信、互利的关系体系,倡导“读者第一”的理念,适当下放权力,给予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更多地依据自己需求、喜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助力其深刻领悟 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最终实现双赢。6 结 语
“思维空间”等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项目之所以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这些高校图书馆的馆员与大学生“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其价值的发挥。未来,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空间再造应转变过去单纯调研大学生读者需求的方式,积极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参与空间设计甚至是方案执行环节。馆员应主动出击,与学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打造更具吸引力、更包容的复合空间,促成改造主体由管理者向使用者的角色层级转变,让改造后的实体空间真正体现年轻读者的喜好与需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