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图书馆,山东 济南 250001)
据第十七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7.72亿,人均每周上网时间接近30个小时。国人在旅游出行、生活服务、收听音乐、观看视频以及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大多都需要依赖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为主要特征的大数据时代已经走进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大数据在经济社会组织的发展中不断壮大并凭借其全新式的爆发力量覆盖各个行业、产业以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其还在不断地调整、变化以梳理和重组人们的经济理念及生活思维。身处经济社会中的图书馆行业,其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大数据时代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1 大数据视阈下的共享书店
1.1 共享书店的崛起
在上海举办的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展示了一种新式的实体书店经营管理模式,即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共享书店。这种书店的“新”主要体现在通过扫描二维码就能开展阅览、借书、购书等体验活动。读者只需要在手机上下载App客户端,注册并缴纳书籍借阅押金,就可以按书店的规定免费借阅自己喜欢的书。这种创新“共享式”的书店经营,吸引了大量阅读者,为时下经营状况举步维艰的实体书店以及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2017年7月,首家共享书店正式营业,该书店坐落于安徽新华的合肥三孝口。这家图书实体门店紧随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脚步,采用网络识别系统技术,在店内的图书展示和读者查找、借阅书籍等均实现了及时性和准确性,即读者查询、借阅可以精确到某一本书或某一套书集,不但节省了读者查找、借阅图书的时间,还为他们带来轻松便捷的阅读享受。目前,全国已有40多家共享书店,图书借阅量高达160多万册。显然,在大数据背景下,共享书店将是实体书店发展的趋势。
1.2 共享书店的现状
共享书店是在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的实体书店,它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渠道开展经营运作。线上的共享书店,能够满足读者的借阅便利性需求及社交需求。在共享书店,读者只需要下载注册用户服务App客户端,缴纳一定数额的借阅押金,就可以把所需要的书籍带回家,可实现规定时间内的免费借阅,缴纳的借阅押金还可以随时申请返还,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数量的书籍,还可获得书店发放的“阅读奖金”。此外,在共享书店的线上平台,读者可以向他人展示和推荐自己的藏书,还可以通过读书沙龙、读书心得交流等方式结交朋友,扩大社交范围,增加生活乐趣。
线下的共享书店,关注的重点是读者的阅读体验和舒适度,为读者创造爱书、读书的温馨氛围。共享书店在打造布局舒适、优雅的阅读空间的同时,还努力打造丰富多彩且具有生活亮点和文化元素的活动及服务项目。例如,为读者提供配套的咖啡馆服务,举办文化讲座、读书会、沙龙、文学创作课堂等活动,丰富读者的“书店生活”。
此外,共享书店的经营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书”,而是在向周边不断扩展,包括与书籍或文化有关的用品或工具,例如,传统的“文房四宝”、工艺展品以及与读者读书时所需的配套服务项目如方便读者的饮品、快餐和医药服务等。共享书店的这种创新经营模式和周到服务激发了广大读者的阅读热情,一时间共享书店的经营规模得到迅速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据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5月,该集团下属共享书店已发展到37家,扩展区域除安徽省外,还开设到了北京和上海等地。而该集团首家共享书店合肥三孝口店,自2017年开业以来借阅用户已达5万,且在2018年短短的5个月间,借还书数量将近30万册。共享书店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读者状况和需求进行分析,实现了有针对性、有重点的目标经营,在书籍采购种类、书籍采购价格、物流管理、阅读空间设置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节省了投入资金,使资金流转进一步加快,提高了书店的经济效益,也使企业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其他文化产业领域,实现企业经营利益最大化。
在互联网电商的冲击下,传统实体书店的经营活动愈加艰难,而共享书店乘着共享经济的东风,是大数据背景下带动广大读者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的一种方向性新探索,能够使读者与书店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提升读者与书店之间的亲密度,使书店无论是在品牌效应还是在创收盈利上,其都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与此同时,由于共享书店是新兴产业,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和考验。例如,共享书店提供的书籍,经过频繁的借阅势必会影响书籍的完好状态,如何避免书籍本身出现破损等问题,是共享书店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共享经济建立的基础是诚实守信,而共享书店的成长与壮大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协作努力,这需要广大参与者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文明阅读中实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共享书店经营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共享书店可建立读者诚信管理档案,对诚实守信的读者予以借阅方面的倾斜优惠。此外,在不断丰富图书资源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共享书店经营服务模式的改进升级途径,合理利用各项资源,使共享书店得到良好的发展等。
2 图书馆的困境与共享书店的优势
2.1 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困境与探索
大数据是通过一种创新式的技术手段,对错综繁杂的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大数据时代追逐的理念不再是“大而全、小而准”的具体数据数目,而是通过分析“数据的相关性”,最终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依据。图书馆和传统实体书店是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图书馆以及传统实体书店的“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以福建泉州市为例,近几年,福建泉州市图书行业发展迟滞,甚至出现萎缩或倒闭现象,如曾经备受读者青睐的福建泉州书城、越洋图书城、刺桐花图书城等大型传统书店相继关闭,现存的传统书店屈指可数,行业发展举步维艰。然而,造成图书业萎缩、传统实体书店频繁倒闭、图书馆用户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运营成本上涨、经费短缺、内部管理软硬件不善等因素,互联网时代下电子阅读和网络书店的冲击才是传统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
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这场深刻的变革转型过程中,图书馆的服务人员、信息资源和发展空间将面临着重大重组。
目前,学界与业界均从理论演绎等多维角度对大数据视阈下图书馆的转型方向和发展路径进行了假想式探究。唐步龙认为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经营业务中心应注重数据,打造数据密集型且具备知识服务系统的数据化图书馆。范并思认为图书馆应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业务导向,坚持资源与服务并重的理念,建设具有个性化的智慧型图书馆网络服务体系。王洪波等人则提出了图书馆的顶层设计框架,即由顶层设计规划、网络服务系统和资源保障系统构建“互联网+图书馆”的模式。
关于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主体业务以及各项业务板块的设置,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意见。在用户服务方面,毕强等提出图书馆采用大数据技术,应结合自身的业务和服务特点,制订符合图书馆创新发展的规划策略。王亚林认为在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必须以大数据理念为先导,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重新构建体系,通过大数据理念和大数据技术的植入,构建新的图书馆资源评价体系、资源选择体系和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以读者需求决定资源“进馆”的新格局。
也有学者从实证考究方面对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的“今生来世”进行了归纳式分析。隋鑫和王念祖以海峡两岸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对大数据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国内图书馆大数据时代下的创新发展道路提供了借鉴思路。柯平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业务重组和发展趋势,系统整理归纳了有关图书馆经营管理的大数据资料,并提出图书馆业务服务发展的建议和方法。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时代下的国内图书馆,尚未明晰其创新发展的出路,图书馆转型的方向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索之中,但大数据为共享书店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共享书店在大数据环境下,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2.2 大数据时代下共享书店的优势
共享书店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其服务的特点是“共享”,读者可以把书带回家去看,并按书店规定的时限及时归还。但需要注意的是,共享书店的“共享”与图书馆读者把书借回家看的“共享”意义是不同的。共享书店体现了大数据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所提供的“共享”反映了大数据时代读者的新期待和新需求。与图书馆相比。首先,共享书店与图书馆的业务不同。共享书店的业务经营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换取书店的最大收益为落脚点;图书馆则是在传统经济思想作用下运作,读者有何需求或需求能否得到满足,都不是图书馆运营的焦点,且图书馆的业务以资源和技术为核心,为读者服务只是其工作的一个环节。其次,共享书店与图书馆的关注点不同,使二者的发展方向也有所区别。共享书店是新兴产业,顺应市场的需求,图书馆则游离于市场,对读者的需求“被动式服务”;共享书店在不断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通过促销手段获取利润,并逐步获得认可从而发展壮大,图书馆则以“高、大、上”的姿态,以图书阅读量、社会效益、资源利用等作为经营评价指标,缺少实实在在的经营目的性。此外,共享书店采用的是线上线下共同经营的模式,获取信息全面丰富,便于服务拓展;而图书馆则大多采用传统的横纵条块管理,这使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图书资源、读者借阅、服务反馈等各类信息很难形成整体化的信息板块,导致图书馆的经营业务信息不具备大数据价值,很难发挥其决策效应。
与传统实体书店相比。共享书店的服务更贴近读者,其具有较高的服务意识和完善的服务举措,从满足读者的需求出发,在服务上做到了细致周到的安排;而在传统的实体书店,读者有时为了一本书是选择买或是选择借而产生诸多犹豫。从读者的心理出发,共享书店采用了快捷、方便、易于操作的“智慧书屋”App线上服务,读者只需简单的网上操作,就可顺利地完成查询、浏览、借阅和归还等过程,比传统实体书店节约了时间和搜索成本。另外,共享书店营造的具有个性化的文化空间,不但可以让读者切身感受到舒适、温馨的阅读氛围,激发读者阅读和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热情,还能增加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共享书店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式的经营,为图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参考的新道路。
3 大数据视阈下图书馆的发展路径
共享书店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生事物,其是有别于传统的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的新型经营形式,迎合了大数据时代中人们使用互联网生活工作的习惯,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快捷的阅读体验。图书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借鉴共享书店的创新经营模式,从读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围绕“服务”这个核心关键词,借鉴大数据时代成功的经营运作模式,实现转型发展。3.1 选准发展定位,走借鉴、合作、创新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了图书馆是公益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产品。图书馆作为面向读者门槛最低、最直接、最实用和最主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只有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大数据时代下,图书馆应找准为读者服务的发展定位,把为读者服务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图书馆可根据读者的需求,采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即与共享书店合作,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图书馆与共享书店之间并非完全竞争关系,相反,两者可以通过密切合作发展成为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例如,图书馆可引进共享书店的“智慧书屋”App,让读者很轻松地检索到自己想看的书籍,真正实现“三轻松”,即检索轻松、看书轻松、借还书籍轻松。
其次,为营造温馨舒雅的阅读氛围,图书馆内可开设读者配套服务项目,推行细致周到的“共享”服务。西西弗书店于2017年冬季进驻山西省太原市,始终坚持“书籍阅读+体验配套服务”的经营模式,其书籍经营与咖啡馆等配套经营之间的比重是4∶1。图书馆的经营发展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如开设快餐饮品服务,举办作家讲堂、书画作品展览等。
再次,图书馆可发挥规模优势,弥补共享书店藏书量的不足。共享书店是图书行业的新鲜事物,有其独到的特色和长处,但其弱势也较为明显,其单体规模较小,藏书数量不多,配套空间极为有限。而图书馆则恰恰相反,公共图书馆的规模一般较大,藏书资源丰富并且建筑空间宽敞,易于增加面向读者的配套服务项目,而且图书馆基本都是政府的公益服务设施,资金较为充足,在馆舍建造、书籍采购、配套服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图书馆应借助这些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型发展道路。
3.2 软、硬件均要与时俱进
国内图书馆要想真正发展起来,其软硬件设施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而图书馆资源也必须随着读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与改变而不断丰富与变化。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应与时俱进,不仅软、硬件设备设施要及时更新,更要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同发展。线上通过微信、微博、App、电子书屋和互联网在线阅读服务等网络途径,拓展服务新渠道、新领域,同时,要借鉴共享书店经验,扩大图书“共享”空间。线下则应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融合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设置合理配套的软硬件服务设施,打造特色馆藏,既能满足读者“阅读体验”的需要,又能满足举办文化沙龙、读书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空间的需要。3.3 强化大数据管理和应用
大数据是网络时代一切经济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图书馆的转型升级,找准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就不能脱离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基本特征。3.3.1 采集大数据,为读者服务。大数据采集是大数据管理和应用的关键,只有采集的大数据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时,大数据本身才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为了使图书馆大数据的采集过程科学合理,必须对图书馆大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分步落实。首先,要划定图书馆采集数据的范围,并注重数据采集范围的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既要包括直接为读者服务的各个环节,又要包括图书馆内部业务流程管理及其他管理的各个部分;既要包括书籍采购、出库、上架、阅读、收藏等资源流转环节,又要包括图书馆服务信息、反馈信息、处理读者意见、外界传入信息、内部交流信息等方面的数据。其次,要突出读者阅读体验方面的数据采集。大数据是图书馆掌握读者服务情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依据大数据图书馆能得到服务读者的改进方向。因此,有关或相关读者服务的数据都应成为大数据采集的首要数据,这就要求图书馆的服务要尽可能地广泛接触读者、贴近读者,采用更加方便读者的各类服务业态。这既是为读者服务的需要,也是为了采集数据进而改善服务的需要。再次,图书馆必须结合互联网功能,开展线上线下数据采集,统一将数据引入线上进行管理和应用,并建立完备的线上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管理系统,如利用“智慧书屋”App与微信平台等进行网络数据采集和管理。
3.3.2 应用大数据,为读者服务。采集大数据的目的是应用,而大数据应用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整理、统计、分析后,最终形成具有参考价值的大数据。读者数据是大数据的核心数据,也是图书馆资源管理系统、读者管理系统更新改进的重要依据。有了大数据,图书馆的软、硬件管理和开发创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图书馆各系统的业务流程才能切实体现“为读者服务”的宗旨。图书馆大数据的应用应摒弃假设、主观、臆想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用数据数理统计、可视统计、相关性归纳法、分析法等科学方法。此外,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阅读量、读者年龄构成、知识构成、阅读时段流量构成等,改进资源配置、服务幅度配置、配套服务措施等。
3.4 实现大数据社会共享
在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数据除了对图书馆自身的经营发展具有决策参考价值,对社会其他经济组织和团体同样具有普遍指导价值,充分利用图书馆大数据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与企业共享图书馆大数据,能够帮助文化相关产业及时理顺经营活动,挖掘经济发展潜力,找准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社会财富;与政府共享图书馆大数据,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协助政府认真履行公益职责,构建广大群众满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引导市民养成爱读书、读好书、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从而净化社会风气,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之,图书馆能够通过与社会共享大数据,不断提高自身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对社会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进而打造出全民参与的共享读书体系,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