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学院图书馆,广西 百色 533000)
1 引 言
图书馆历来依赖各种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如在职攻读学位、脱产进修、参加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班等正式学习形式,对馆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1],以提升其职业能力。然而,由于工学矛盾、经费短缺、名额限制、学习脱离实际工作情景等现实困境的存在,目前,我国图书馆的馆员培训存在普及面不够广、缺乏系统性、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忽视图书馆文化培训等诸多不足和局限性[2—3]。因此,对于图书馆员而言,单纯依靠传统的继续教育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提升职业能力的学习需求,而是通过嵌入日常工作中的各种非正式学习活动来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4]。有学者关注和研究图书馆员的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李蔼慈[5]探讨大学图书馆员在职场中的学习历程,但从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对图书馆员如何进行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鉴于此,本文将探讨图书馆员进行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所在和主要途径以及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员开展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策略。2 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概念界定
工作场所学习是指发生在工作场所的学习或培训[6]。学习有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种基本形式[7]19。正式学习是指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参加工作后的继续教育[7]19。工作场所正式学习主要指培训或指导[8]。而非正式学习是指在非正式学习时间和场所发生的、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由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7]19。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主要指融入日常工作中的“做中学”,如“尝试和试错”,以及与有经验的人一同工作,观察、请教别人,等等[7]19。“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使工作、生活、社交的边界逐渐模糊且相互融合,图书馆员可以随时随地根据需要进行工作和非正式学习,拓展了“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而是关注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之间的相关性。在此背景下,本文认为,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定义可以很宽泛,只要是与工作相关的非正式学习都属于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范畴,不受工作时间和工作场地的限制,但不包括有组织的正式的培训或指导在内[9]。
3 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对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价值所在
3.1 有利于图书馆员职业能力的自我提升
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产生于日常的工作行为中,馆员可以在坚守岗位的同时进行学习,减少了工学矛盾,不受经费和培训名额的限制,它为馆员提供方便易行、机会均等、泛在化的学习机会,满足了馆员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学习需求。工作即学习,工作本身就会为馆员提供源源不断的学习机会[10],有利于馆员持续不断地进行职业能力的自我提升。3.2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实践智慧和实践能力
在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中,馆员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观感受获得直接经验,通过观察他人、与他人交流获得间接经验,通过对自身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思、内化、创新,获得新的实践性知识、增长自身的实践智慧并将其应用在工作实践中,最后转化为馆员自身的实践能力。馆员通过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进行观察、交流、实践、反思等各种非正式学习活动,不断提升其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智慧、实践能力。3.3 有利于提升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
通过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馆员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获得了文献编目、藏书组织、信息检索等图情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获得了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客户服务等通用知识和技能,还潜移默化地养成图书馆员职业所需要的爱岗敬业、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等职业道德和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等职业精神[11],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专业自信,实现了在知识、技能、价值、态度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有效提升职业综合能力。4 图书馆员进行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4.1 自主学习
4.1.1 专业阅读。专业阅读是馆员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馆员应系统全面地阅读图书馆学、文献学、目录学方面的专业文献,广泛阅读对工作实践有极大指导作用的图书馆学理论书籍,如《图书馆学概论》《图书馆学导论》《图书馆学五定律》等经典图书,以夯实专业理论基础。重点阅读各种贴近工作实践、与图书馆业务紧密联系的专业书籍,如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技术等专业书籍[12]49,以掌握图书馆工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侧重阅读一些理论与应用结合较好、展现具体方法及过程的学术论文[12]52,以学习借鉴其他馆员的工作经验。馆员还可结合岗位需求,选择性阅读与图书馆学相关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法学的专业文献,以拓展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阅读纸质文献,而且要通过网络浏览图书情报机构网站、图书馆员博客、论坛、微信群、QQ群等数字化专业资源,以获得更多、更新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4.1.2 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互联网+”时代,高质量且免费的在线开放课程为馆员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例如,图书馆(学)在线课程联盟为馆员提供了《图书馆管理》《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检索》《目录学》《信息组织原理与利用》等一系列与图书馆业务相关或图书馆学专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13],馆员可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自主学习,系统掌握图情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此外,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等平台免费提供了各学科的在线开放课程,馆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岗位需求情况,选择与图书馆工作紧密相关的学科在线开放课程进行自主学习,扩充知识储备,促进知识结构多元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4.2 社会化学习
4.2.1 交流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馆员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与同事、同行进行业务交流,可以获取知识,提升自我。新馆员应虚心向本单位有经验的老馆员请教,“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老馆员特别是业务骨干分享的经验可以让新馆员在短时间内获得许多宝贵的间接经验,使自己在业务知识、操作流程、工作技能等方面得到明显提升,缩短成长时间,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工作中遇到难题,除了向有经验的馆员请教,还可以在团队中开展集体研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可以开阔思路并迅速找到最佳解决方案,提高工作效率。除了与本馆同事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社交工具与馆外同行交流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实现网络化的社会化学习,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4.2.2 观察学习。常言道,言传不如身教。与有丰富经验的优秀馆员一同工作,通过观察、模仿他们的行为获得间接经验,能使馆员在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快速成长。例如,新馆员通过观察学习优秀馆员的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然后用模仿的方式去再现和内化“流程和规范”,可以快速了解具体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更快地适应图书馆岗位工作。通过观察借鉴专家或前辈的工作技巧、思路和方法,馆员可以迅速地获取间接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节省了逐步摸索的时间成本。通过观察专家或前辈工作时展现出来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如热情服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等优秀品质,馆员“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潜移默化地把这些优秀品质内化为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行为习惯。“互联网+”时代,馆员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观察学习”,例如,可以利用可视化学习工具远程观察其他馆员的实践操作并在本地进行模仿学习,也可以在论坛、QQ群、微信群中对其他成员的交流互动进行观察学习,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4.3 实践性学习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馆员在实践工作中获得专业上的直接经验是最有效的成长方式。馆员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应用才能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和经验。例如,在图书分类工作中,馆员将分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图书分类工作进行对照、分析,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方法、思路并应用到工作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加深对图书分类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不知不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馆员参与不同的工作任务可以学习、获得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例如,编目馆员学到了文献编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读者服务馆员学到了沟通表达、团队协作、客户服务等通用知识和技能。馆员应积极参与复杂的工作任务,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理论知识,将其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从而构建新的实践性知识,增长实践智慧,提高实践能力。4.4 反思性实践
美国著名心理学者波斯纳认为“成长=经验+反思”,反思性实践是促进馆员职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撰写反思日记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自我反思方式。馆员通过撰写反思日记,可以回顾与审视自身工作,进行自我观察和自我反省,积累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促进自身专业成长。例如,举办一场新生入馆教育活动后,及时梳理活动流程,总结达到预期的成功因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找出不足的地方,分析原因,对今后入馆教育活动流程提出优化或创新的具体建议。
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也是促进馆员反思的一个重要来源。例如,馆员可以通过对同事或同行的工作进行观察并和自己进行比较来发现自身的不足,或者通过持续观察、统计、分析读者利用图书馆资源、服务、空间的各种信息行为,及时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据此反思自身工作并进行一系列创新服务。馆员应虚心听取馆内同事、领导或馆外专家、学者对自己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反思不足之处和可改进的方面。还可以设置意见簿或意见箱,收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或开展读者问卷调查,了解读者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和满意度评价,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对服务进行调整和优化。
5 图书馆促进图书馆员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5.1 激发学习动机
图书馆应建立和完善岗位学习、考核制度,制订岗位学习的大纲和细则,提出达标要求,并对学习效果进行监督和考核,以培养馆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图书馆组织应定期举办业务知识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为获奖馆员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能有效激发和强化获奖馆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获奖馆员的榜样激励作用带动其他馆员,形成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5.2 保障学习资源
丰富、优质的专业学习资源是馆员开展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图书馆应设立图情文献资源建设专项经费,保障图情专业书刊和专业数据库的采购支出,为馆员的非正式学习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编制全面清晰、贴近实际的业务学习资料,方便馆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业务知识,如编印或发布图书馆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条例,帮助馆员更好地“从经验中学习”。图书馆应建设基于工作实践的知识库、案例库、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为广大馆员提供形式多样、贴近工作实际的学习资源。例如,美国杜克大学图书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所需的版权知识》[14]为该馆馆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中国高校图工委通过举办全国高校图书馆案例大赛收集了很多优秀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建立图书馆实践案例库能为广大馆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实践性学习资源。5.3 加强交流互动
图书馆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定期组织外出考察等,并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促进馆员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学习。采用新老馆员“结对子”的方式,加强新老馆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一方面“以老带新”,老馆员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给新馆员,帮助新馆员快速提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以新促老”,通过交流互动,老馆员可以从新馆员身上习得新理念、新方法、新知识、新技能,与时俱进地提升职业能力。“互联网+”时代,可以建立QQ群、微信群等在线交流平台,鼓励馆员在线上广泛开展工作讨论、经验交流,促进馆内外馆员之间突破时空限制的线上交流与学习。5.4 实行岗位轮换制
图书馆应合理进行岗位轮换,为馆员提供参与不同工作任务、获得不同专业技能的学习机会。例如,对新进馆员安排一定时间的轮岗见习期,让他们在图书馆的各个岗位上轮流工作一段时间,学习、体验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职责,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图书馆的整体业务流程有一个框架性的认识,帮助他们迅速适应图书馆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要求,增强他们对图书馆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提升。对于已产生职业倦怠的老馆员,可以将他们轮换到其他同等水平、技术要求接近的岗位工作[15],让他们参与一些新的、不熟悉的工作任务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从新工作中获取不一样的新知识、新技能。此外,也可以选送部分老馆员到其他更高层次的图书馆工作一段时间,通过工作环境与工作要求的改变来增加工作任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使他们能够获得在本馆内所不能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技能。5.5 制度化反思性实践
图书馆应将反思性实践制度化。例如,定期召开全馆或部门工作总结分析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回顾,对馆员的工作作出中肯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对今后的工作开展提出指导性意见,可以营造良好的反思氛围,提升馆员的反思意识,引导馆员养成定期反思的好习惯。定期进行读者问卷调查,及时跟踪读者需求、获取读者的反馈意见,评估图书馆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给馆员,促使馆员定期进行反思并改进工作。此外,以部门为单位组建学习团队,针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团队成员进行交流讨论,团队成员间的良性互动能促进部门反思、馆员反思,把交流式反思变成馆员的一种日常工作习惯。6 结 语
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将学习与工作角色联系起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更具实效,实现“岗能匹配”,帮助馆员更好地胜任岗位要求,是馆员知识内化和职业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之一。图书馆员如何更好地通过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快速提升职业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