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科研院所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的思考与实践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6497
王子熙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91)

1 引 言

图书馆实体空间是相对于虚拟空间而言的,即外部包含图书馆建筑与周围环境,内部包含各类服务的空间[1]。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进步,用户对图书馆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体空间的功能与作用有待重新定位。实体空间再造已成为各类图书馆适应新时代、提供新服务、体现新价值的载体和表现[2]。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已相继开展很多实质性工作[3]。近年来,科研院所实体图书馆随着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行为的变化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如何避免业务萎缩、人员流失,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空间再造是值得探索的创新思路,也是实现转型突破的可能途径。

2 实体空间再造的必要性

实体空间再造是对图书馆物理空间形态、布局及功能进行重新评估与设计,从实体角度对图书馆建筑空间进行重组、改造与创新,进一步展现图书馆作为场所的空间价值,实现服务创新[4]。科研院所图书馆进行实体空间再造,主要缘于以下几点原因。

2.1 科研人员信息行为转变,实体图书馆寻求重新定位

互联网、手持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科研人员阅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据《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5]科研人员乐于接受新事物、体验新方式,自然是数字阅读的主体。但反过来,数字阅读的兴起带来的是不断降低的纸质文献利用率,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出现纸质馆藏借阅量越来越低、到馆人数越来越少、实体空间闲置越来越明显等现象。因此,重新定位图书馆实体空间功能,改变“门可罗雀”的现状,成为一个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2.2 科研人员需求更加多元,实体图书馆寻求改造升级

新的信息环境使图书馆不再拥有独特的信息优势:一方面,搜索引擎成为采集信息的主要工具,开放存取、自媒体等加快信息获取效率,由此,科研人员的信息素养普遍提升,对图书馆传统借阅、检索业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商业书店的空间再造与服务转型让科研人员体验到新型图书馆空间多元化功能的美好,从而对院所图书馆也提出相应升级需求——图书馆既要能营造文化氛围,又要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展示活动。因此,满足科研人员多元化需求,改造图书馆实体空间传统单一功能,是顺应用户需求、促进图书馆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2.3 科研院所重视文化建设,图书馆理应肩负重任

文化建设是研究所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良好的院所文化对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灵感,潜移默化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深刻影响[6]。图书馆作为科研院所内部重要文化阵地,理应承担起文化建设重任,尤其是单位文化内核及图书馆自身承载的学习、阅读文化象征。从表现形式上看,院所文化内核可以通过图书馆以具体物理形态展示,给人以直观、形象的印象与感受。因此,图书馆应当以参与单位文化建设为契机,进行实体空间再造,通过新的设计与装饰来展示院所文化内核以及学习、阅读文化,同时利用空间场地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更生动地做好文化传播。

3 实体空间再造流程

空间再造是一个持续推进、逐步扩大的过程,从基础建设到理想状态,要经历功能重组、空间规划、推广利用、管理维护、虚实结合等阶段。每个阶段都要密切结合科研人员的需求与院所实情,将二者融入到流程建造的各个环节,确保新空间能够实现“以人为本,服务院所”的最终目标。

  第一,空间功能重组。通过问卷、访谈或非正式交流等方式调研科研人员对实体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位群体等科研人员的行为与需求差异,总结归纳,提炼出共性需求和特殊需求,以此作为重构实体图书馆空间功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参考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商业书店的空间再造经验,引入新颖且实用的功能,给科研人员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满足其多元化需求。

  第二,空间规划与设计。根据识别出的功能与服务进行空间规划与设计,对原有实体空间进行功能区域划分,力求通过分区来满足科研人员的差异化需求。例如,动静分区:活动区域可供科研人员进行会议、交流等;阅读区域可供科研人员学习、思考等。不同区域匹配相应的设计与装饰,通过物理空间设计特征一目了然地揭示图书馆多元功能,从感官上引起科研人员兴趣,吸引他们到访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第三,空间推广与利用。实体空间投入运营后,通过开展相应的服务来发挥空间新功能。例如,与学习交流、阅读推广、院所文化建设等挂钩都是值得思考的内容。同时,借助各种渠道、平台大力宣传推广,提高空间利用率。在此过程中,图书馆员需要与科研人员密切合作,活动的策划、宣传、开展都需要科研人员的大力参与和协作,IPT技术团队、青年组织、宣传部门等都是空间推广与利用不可或缺的合作对象与生力军。

  第四,空间管理与维护。实体空间的长期运行离不开有效管理与维护,需要明确使用规范、责任主体、运营方式等,为空间的运维提供保障。这既有赖于图书馆员管理能力的提升,同时激发科研用户主人翁意识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如果空间的设计装饰、活动的组织维持、空间的运维保养等能够吸纳科研人员的作品、意见等,势必在管理运维方面形成良性互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虚实结合。科研人员数字阅读与物理体验的需求同在。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满足这两种需求。如何运用智能技术来提供现场的智能化体验,以及基于网络的协作共享来实现虚实空间的互相交融[7],形成虚实空间共同发展的新结构,让科研人员既能感受数字体验带来的科技创新,又能感受现场体验带来的人文关怀,是空间再造未来值得探索的新方向。

4 实体空间再造举措

依据上述流程与要点,科研院所图书馆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具体措施、逐步推进,全面实现实体空间的再造升级(见图1)。

  

  图1 科研院所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模式

4.1 空间功能重组与规划

《建设明天的图书馆》一书指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一个趋势是从为藏书、设备和相关物理设施设计转移为向更加注重为人、社群效应、经验和创新而设计”[8]。因此,科研院所图书馆实体空间功能重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压缩藏书空间,采用密集书库的办法,腾出更多传统书刊借阅的物理空间用于新的空间服务。第二,以科研人员为导向,针对其重学习、喜交流、好创新的多元需求,相应地将实体空间打造成兼具学习、交互和创新功能的场所。第三,图书馆承载着院所文化建设职能,应具备文化展示功能,用以展示院所文化内核和图书馆自身蕴含的学习阅读文化。

4.2 空间的设计与美化

空间的设计要注重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使实体空间通过“形”来体现其功能特点,吸引科研人员到访。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空间设计根据功能定位赋予不同特征。例如,学习空间应具备安静,适合阅读、思考的特征;交互空间应具备明快,适合讨论、演讲的特征;创新空间应具备活力,激发思辨、碰撞的特征;文化空间应具备内敛,彰显精神内涵的特征。第二,空间应具有自由度、延展性,空间隔断可以进行再次组合、拆分,设备设施便于挪动,以便变换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9]。第三,对空间进行富有趣味的软设计,营造出灵动变幻的氛围,如将图书摆放成各种生动的形象,使书籍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品。第四,运用智能技术提升空间科技感和交互性,如配置智能机器人、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等,增强空间互动性。

4.3 空间的推广与利用

空间的有效利用是图书馆服务价值的体现,用好空间与建好空间同等重要。为此,图书馆应当从内容与活动方面增强吸引力,从宣传方面扩大影响力。具体措施包括:第一,策划有意义的活动。以“主题空间+创意活动”为抓手,依托主题空间开展行之有效的活动[10],尤其注重与科研主题或单位文化内核相结合,开展涵盖专业学习、阅读推广、创新创想、文化传承等诸多方面的各类活动,同时注重活动的参与性,使科研人员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从而让图书馆空间在他们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第二,做好宣传工作。任何服务场所都需要宣传,图书馆空间同样需要将空间资源和活动进行广泛推广并接受用户访问。图书馆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进行宣传,力求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空间活动品牌,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参与,使空间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4.4 空间的管理与维护

空间的持续有效运行离不开科学管理与维护,需要图书馆员的先进服务理念和恰当的管理机制作保障。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培养新型图书馆员。图书馆员是空间运营的主体,其服务理念决定着空间的先进性,应当通过专业培训、业务研讨等形式培养图书馆员的综合能力,包括空间规划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营销推广能力等,从而提升图书馆员的空间管理和运营水平。第二,建立空间使用规范,鼓励用户参与运维。图书馆应建立规范或准则来协调管理与利用之间的矛盾,根据用户的使用特点,建立一些合理的准则来规范用户行为[7],如使用空间应遵守安全事项、清洁维持、物品保护等规定。同时,也鼓励用户参与空间管理与运维,调动其主人翁意识,通过共建共享拉近空间与用户的距离。

4.5 构建虚实结合平台

虚实结合是图书馆空间再造未来发展的方向,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本地的虚实结合,二是网络的虚实结合。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通过信息分析、信息展示技术等将本馆虚拟空间的内容(比如实时访问动态、资源利用率等)以生动的形式展示在实体空间,一方面对数字资源进行宣传,另一方面增强实体空间的动感。第二,通过网络技术建立图书馆联盟云服务平台,构建行业内多个院所图书馆跨域共享资源空间,从而将不同地域的实体图书馆通过虚拟空间连接起来,集合各个图书馆的力量共建、共享,为同行业的科研人员提供更优质、更具行业特色的资源平台。

5 研究所图书馆实体空间再造

5.1 实体空间再造实践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图书馆以单位文化角建设为契机,对图书馆现有空间进行再造升级。原空间位于二楼,仅具备藏书、借书、网络检索等功能,在进行新空间设计时,将上下两层联通,上层打造为学习、交流空间,下层打造为文化展示空间。

  文化展示方面,通过悬挂国内外经典航空模型、陈列中国空军“全家福”摆件、铺设“百年经典飞机”地胶等营造出浓郁的航空文化;通过季度主题展展示单位文化内核,包括航空报国精神、科研精神与党建或团建文化等。

  功能再造方面,通过巨型书墙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通过陈列当前热点图书营造阅读氛围,并利用绿植作为隔断,布置出安静、私密的个性化学习、阅读空间;通过配备可变桌椅、近距投影仪、可移动式电视等打造出可供中小型交流研讨的变幻空间;最具特色的是联通一、二层的“尖叫滑梯”,既具有休闲放松功能,又营造出打破常规的创新氛围。

  自投入运营以来,图书馆员投入大量精力,学习空间设计与运营知识,并根据空间利用情况制订管理与使用规范。同时与单位党政工团、航模协会、读书协会、摄影协会等合作,策划并组织多场活动,如阅读文化周、精益班组评选、建国70周年主题展、所庆生日会等,吸引了不少科研人员到场参与,使空间得到高效利用。图书馆新空间到访率由再造前的数千人次/年增长到5万人次/年,已成为各项活动的首选场地和单位“网红”打卡点,成为研究所一张靓丽的名片。

5.2 实体空间再造经验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图书馆经历了空间功能重组、设计美化、推广利用和管理维护的过程,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归纳起来,其成功转型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

  第一,树立服务转型意识。图书馆员长期跟踪实体图书馆发展前沿,学习图书馆空间再造理论,调研图书馆空间再造典型案例(如方所、钟书阁及高校、公共图书馆),早已形成服务转型意识。当机会出现时,在较短时间内就拿出创新且可行的方案,得到专家与领导认可,从而加速空间转型,也为后续成功运营奠定基础。因此,图书馆员储备图书馆建设理论、提升创新服务意识是迎接实体空间转型的内在条件。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科研”理念。在空间建造开发中调研科研人员多样需求,在活动开展中紧密围绕科研文化,在管理维护中寻求双方合作共赢,正是这种把科研人员既当成“上帝”、又当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让新空间在建造和运营中都得到大力支持,构筑空间与用户的亲密关系,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人气聚集地,改变原本无人问津的局面。

  第三,培养新空间“领航员”。传统图书馆员主要负责资源和馆舍维护,而新空间需要展示文化、承办活动、服务阅读用户等,这要求图书馆员既具备较高文化素养,又有活动策划能力,以及友好沟通的能力,这对图书馆员是一种新挑战。唯有努力学习,并在空间运营中不断磨炼,方能提高综合素养,成为新空间良好运营的“领航员”。

  第四,重视推广与宣传。新空间更多地承载着展示与交流功能,这需要吸引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无论是文化展示还是活动开展,都应当大力宣传,通过与单位宣传部门密切合作,借助现场广告、纸质宣传品、网络新媒体、朋友圈等多种形式广而告之,方能吸引科研人员到场品鉴或参与互动,将文化传递出去,让空间活跃起来。

6 结 语

图书馆正经历从文献服务、信息服务向知识服务、空间服务的发展与转变,空间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发展的新趋势,空间价值也将成为图书馆的核心价值[11]。科研院所图书馆应当顺应信息环境变化、用户需求多元、文化建设需要,改变服务空间、拓展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方式、谋求新发展。未来科研院所图书馆实体空间应当是集学习、创意、研讨、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与多维度综合性空间,并通过新技术实现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交融,以更全面、更深入地服务科研工作与文化建设。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