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公共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及服务实践——以广州图书馆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图书馆界 热度: 16072
卢致尤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图书馆空间理念的崛起,既是对传统和复合空间观念与模式的突破超越,也是基于对图书馆未来空间再造的一次开创性探索和转型,撬动思想观念体系,引发图书馆空间再造之变革。目前,从国际到国内,图书馆在空间改造方面,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国际上,欧美国家很多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始构建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IC)和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LC),IC和LC也成为图书馆吸引广大用户的主要服务方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资源、求教专家学者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1]。国外的图书馆空间再造研究始于美国,Britton,Lauren在2012年提出了“Fab Lab”(发明实验室)的概念。此后,创客空间建设在美国各图书馆广泛开展,如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近6年来,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欧洲图书馆界也掀起了创客空间建设的热潮。

  国内的公共图书馆,对空间的探索也非常多样化。比如,近年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推出的创客空间,在国内公共图书馆已经蔚然成风,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例如,上海图书馆的“创·新空间”、成都图书馆的阅创空间、长沙图书馆新三角创客空间、广州图书馆的创客空间。整合社会力量开拓的创客空间作为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能够搭建一个创新实践、展示、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为用户提供所需资源、设备、空间和相应的服务。

  此外,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也推出了亲子阅读空间,如广州图书馆于2013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亲子绘本阅读馆,为零岁至小学三年级的儿童提供绘本阅读服务,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实施趣味阅读项目。以“知识海洋”为空间设计理念,力求提供一种轻松活泼、开放多元的阅读空间,激发儿童对书籍的阅读兴趣,最终满足孩子在阅读中学习的需求,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面对这么多成功的空间改造案例的同时,也有不少学者给出了冷思考。在强调图书馆服务多元化的今天,空间再造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某一类型空间,应避免实践中思维上的同质化造成类型上的千篇一律。例如,刘兹恒[2]提出,在创客空间建设的热潮中应冷静地思考图书馆为什么、能不能、怎么样去建设创客空间等问题,特别是建设“图书馆的创客空间”而不是建设“创客空间的图书馆”。各个公共图书馆应该围绕发展规划,针对图书馆本身的文献资源、历史积淀、组织文化、服务特色等,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题”空间。张惠君等[3]109指出,主题的立意是空间再造的思想,也是空间的精神表达,没有主题的空间是没有灵魂的。因此,如何突出各个公共图书馆的主题,是公共图书馆建设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主题空间建设不应只是高端设施的简单堆砌,而应是既能满足读者需求又有精神内涵的空间。笔者认为,未来图书馆会体现两方面的价值,即场所的价值和服务的价值,“主题空间”应是今后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的方向。本文提出“主题空间”这一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新思路,结合广州图书馆在实践中融入创新举措的两个主题空间建设案例,详细阐述主题空间的创意、实践以及依托主题空间开展的特色服务,讨论主题空间服务模式的应用方法,以期引起同行的关注和探讨,提供参考和借鉴,带来评价和效益,丰富公共图书馆空间建设与空间服务的内涵。

2 广州图书馆主题空间探索与实践

2015年,《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数字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第二十七条规定:“公共图书馆应当提高图书馆空间和馆藏纸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这为广州地区公共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和服务提供了法律保障。广州图书馆坐落于广州市的新城市中心、有“城市客厅”美誉的花城广场,与周边的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形成文化共同体,成为广州的文化窗口。场馆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图书馆之一,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南塔楼共8层,北塔楼共10层,地下2层为典藏书库,2011年入选“新广州好”百景。广州图书馆藏量 1 025.6 万册(件),阅览座位 4 500 个,公用计算机740台,有线网络节点 4 000 个,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藏、借、阅、咨一体化,全面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文献自动分拣系统、自助服务设备,为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文献信息服务[4]。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围绕推广红色经典文化、广府文化、创新文化的特点,建设多个主题空间。本文以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和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两个主题空间建设为例。

2.1 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

2.1.1 创意背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根本。根据党的十九大部署,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努力奋斗。广州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历史留给这座城市不可多得的财富。广州图书馆自2016年被授予“广州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以来,积极将廉政教育融入书香文化建设中,建立“廉政专题书刊区”,肩负起红色资源学习的领航职责。2018年,为将红色资源学习深入推广,以创新的方式让“三会一课”焕发新活力,广州图书馆将原“廉政专题书刊区”升级改造为“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

  2.1.2 创意设计与规划。广州图书馆将“第三空间”理念融入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建设中,优化资源配置,打破传统图书分类方式,把分散于不同馆藏地点且属于红色资源的图书、光盘、期刊和报纸有机整合在“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内,便于读者利用,使资源在配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推广上更具灵活性和专业性。

  (1)目标定位清晰。该空间为红色资源学习的引领者,旨在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党组织,提供开展组织生活的服务。例如,提供了“五个一”学习活动:借一本红色经典图书、读一本红色经典图书、开一场组织讨论会、重温一次入党誓词、观看一场红色经典教育片。

  (2)文献融合、介质多样。1)馆藏种类多。“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拥有馆藏7 000多册,陈列了党史党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图书、音像资料、期刊及报纸。2)设专题专架。特别设立了“党的十九大专题图书”“习近平总书记书单”等主题书架。3)建特色数据库。时事课堂思想政治多媒体学习平台、“畅想之心”党建专题库等数字资源供读者免费使用,受到读者普遍欢迎。

  (3)功能融合助推阅读推广品牌建设。该空间位于广州图书馆北5楼东面,约80平方米,占地面积虽小,但功能全面,“搜”“读”“观”“聚”一应俱全。“搜”数据库:可搜索时事课堂思想政治多媒体学习平台数字资源、“畅想之心”党建专题库等。“读”图书:党史党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图书、音像资料、期刊及报纸等专架资源读取方便。“观”电影:党政红色电影资源丰富,满足读者多样的观影需求。“聚”讨论:空间设计强烈突出廉政主题风格,读者可以在主题阅读空间内开展组织讨论会、主题教育会,进行知识共享、交流互动。

  根据规划,将原有“廉政专题书刊区”升级改造为“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建设内容包括:

  (1)文献资源: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化的文献著作为依托,建设纸质文献、数字化文献相结合的资源型学习平台。

  (2)硬件设施:配置满足研讨式交流、案例分析、信息查询等自主学习所需要的设备。

  (3)网络环境:配置网络化交流设施及平台,提供无线网络支持。

  (4)人员配备:配备具有党史党务学科背景的资深馆员,在学习空间开展阅读推广过程中提供相关服务。

  2.1.3 建设成果与服务。建成后的“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面积约80平方米,藏书 7 000 多册,空间布局为“1+1+1”模式,即一个能容纳30人的大空间,外加1个专题书架区和1个研讨区。大空间配备了可随意组合的桌椅,1套投影设备和1台一体机,研讨区则配备了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等设备,所有设备均免费使用。实现了跨学科的文献整合,融合教学演讲,展览展示、数字阅读、趣味活动等多功能集于同一空间。

  2018年7月12日,“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正式启用,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

  (1)辅助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提供检索设备和信息查询辅导,帮助负责人查阅资料;在小组讨论环节,提供符合主题讨论要求的空间环境。

  (2)空间服务: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党组织提供适宜的空间和必要的设备。通过空间服务的开展,鼓励接纳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和鼓励读者自主、交流、合作,告别以往被动的学习方式,创新红色资源的学习模式,激发党员群众的学习热情。

  (3)信息技能提升:学习空间每月都举办信息资源利用系列讲座,通常情况下,讲座的内容适应性比较宽泛,满足不了读者的个性化需求。针对这一情况,开展了“信息技能提升”读者交流群服务,并纳入空间的日常服务,使信息素养提升工作常态化。良好的信息检索技能将使人受益终生,引导他们通过交流群的服务提高信息素养水平。

  (4)设备服务:学习空间向读者免费提供笔记本电脑、一体机、电子白板和投影设备的使用。

  2.1.4 使用成效与影响。

  (1)提升了服务效能。2018年7月12日正式开放至今,共有68家单位前来学习,共计接待读者 1 801 人,办理借书证 1 196 个,借阅图书 11 257 册,观看红色经典教育片近59场,增加了到馆人数、活动场次、办证数和借阅量。

  (2)提高了阅读技能。通过“借一本红色经典图书”“读一本红色经典图书”活动,加强读者对阅读的兴趣、增长读者的阅读时间。

  (3)提高了读者的知识素养。通过“开展一场组织讨论会”,增长了对红色文化的认识,提高读者的阅读认知、改善读者的阅读技巧。

  (4)激发了读者的爱国情怀。通过“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增强了文化凝聚力、价值判断力和精神推动力。

  抓住2014年蒙河铁路开通契机,开辟了昆明至越南海防便捷出海通道,河口口岸到发运量由2013年的0.98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300多万吨。

  (5)丰富了馆藏资源的多样性。1)传统资源:拥有馆藏 7 000 多册,陈列了党史党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专题图书、音像和报刊资料。2)多媒体资源:通过“观看一场红色经典教育片”,让原本形式单一的组织讨论会灵动起来,吸引读者持续关注项目活动。3)数据库资源:空间资源新增了时事课堂思想政治多媒体学习平台、“畅想之心”党建专题库等数字资源供读者免费使用,便于读者学习和写作。

  (6)扩大了社会影响力。2018年9月,广州电视台《红棉璀璨》栏目组采访了“新时代学习空间”并于广州电视台经济与法制频道和综合频道播出。“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成为广州市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地和文化品牌。

  (7)拓宽了阅读推广途径。每月按照不同的专题制作图书推荐,活动开展至今共推荐18个专题196册红色主题书目。通过交流群、官网、微信、馆内电视屏幕等平台,全面综合地进行阅读推广,读者对馆藏资源与服务的了解。开展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主题阅读推广活动,通过线上主题目录、线下专题书架展示丰富的馆藏资源,唤醒图书馆中尘封的好书(见表1)。

  

  表1 2018—2019年新时代红色学习空间使用统计

2.2 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

位于广州图书馆负一层的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纪录片收藏、展示、研究、整理的公共文化机构。其目标是建立与作为世界四大纪录片节之一的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影响力相匹配的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其规模、专业化程度在亚洲均为首屈一指,可以支持国际纪录片节活动、公共文化服务和专业研究等多层次的需求,展厅占地 1 000 平方米,包括时光长廊、纪录片主题区、设备展示区、场景模拟区、虚拟纪录片博物馆等多个主题区域。

  2.2.1 创意背景。为保存世界及中国纪录片文化遗产,发挥纪录片在公共文化教育领域的功能和作用,推动纪录片人才培养和专业研究,为纪录片创作和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促进以纪录片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增进世界与中国的相互理解,2018年12月11日,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开放。同时,该中心还作为展示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历史、创办发展过程的载体,发挥收藏、传播历届入围“金红棉奖”获奖作品、导演等相关内容的作用。

  2.2.2 创意设计与规划。广州图书馆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规划设计展厅和展映内容,为广州市民打造认识历史、了解世界的终身学习中心,让每个参观者的个体生命在这里突破时空的限制,遨游大千世界,徜徉于历史长河。空间设计以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纪录片场景为主,体现纪录片“真实、探索、感悟”的价值观。通过最新的投影、VR技术,展现“探索未知世界,游历时间长河”的主题策展理念,利用虚拟设备的使用、影像技术的创新、超越空间的限制,营造虚实结合的感官对比。

  建设内容包括:

  (1)文献资源: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将纪录片、电影、微电影、口述史等影像资源建设成为新的资源类型。建立纪录片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收藏、放映、展示中外纪录片经典作品及相关文物,包括照片、海报、脚本、手稿、拍摄设备等。

  (2)趣味活动:组织专业学术、艺术交流活动,推动纪录片学术研究及创作,培养纪录片人才,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

  (3)数字阅读:结合线上虚拟博物馆以及各级图书馆纪录片媒体资源终端,开展多种形式纪录片放映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教学交流:与世界各大图书馆、艺术馆等学术、艺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增加中国影像在世界影像档案体系的留存。

  (5)成果展示:保存、呈现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创建、发展历程的影像、照片、文件,展映获奖入围作品,展示纪录片节涌现出的优秀纪录片人才。

  2.2.3 使用成效。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曾说:“空间是社会生产出来的,正因为人涉足其间,空间对我们才显现出意义”[5]。《文化部“十三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规划》也对公共文化机构提出新要求:“鼓励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互动体验空间,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立阅读、舞蹈、音乐、书法、绘画、摄影、培训等交互式文化体验专区,增强公共文化服务互动性和趣味性”[6]。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依托自身功能融合优势,策划并实施了“展映活动+主创交流会”模式阅读推广活动。该阅读推广模式的宗旨是:唤起现代人的阅读意识,引导读者阅读,提升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共同探讨如何保存、利用纪实影像,以促进艺术创作,推动新时代社会发展;发挥教育、社会、公共服务三方力量打造中国纪录片人才培养基地。

  截至2019年8月16日,广州纪录片研究展示中心场馆共接待观众3.5万余人次,共开展公共放映及交流活动260场。与广州广播电视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健全该中心保障和运营机制,共同促进本土影像资源保存、纪录片服务和纪录片文化发展。

3 主题空间建设的几点体会

3.1 主题立意是主题空间建设的基础

列斐伏尔于1974年在其代表作《空间的生产》中直白地表明了一种观点:“空间从来就不是空洞的,它往往蕴涵着某种意义。”[7]

  主题立意既是空间再造的思想先导,也是空间的精神表达,没有主题的空间就是没有灵魂的空间。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每一次空间实践,都应围绕服务愿景、理念目标、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明确目标、确定主题。只有依据主题进行的空间形态设计,才能准确把握空间的表达方式,包括和主题相关的各种实体元素和文化符号。通过紧扣主题的氛围营造,使身临其境的读者能够产生某种冲动[3]109。

  城市建设“千城一面”不可取,图书馆空间建设也是一个道理,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如少儿区域与残障人士区域的主题空间建设就必须考虑特定人群的需求,应根据各自的学科特色和定位创造出各具主题特色的新型空间。

3.2 满足用户多种诉求是主题空间建设的前提

2006年,费尔德曼指出,图书馆最重要的任务是考察用户不同时期的需求,以便随时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者促使用户利用图书馆[8]。因此,必须基于用户需求和行为分析,充分了解用户的年龄特征、阅读兴趣、行为特点等,识别并定位重点目标群体。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深入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加用户黏度,实现对象服务推进的专业化、系列化、品牌化,强化与基本服务的结合,更好地促进主题空间的建设。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阅读需求,可采用创新思维设计方法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读者问卷调查和深度用户访谈等方式,对馆藏文献流通情况和读者借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完善主题与对象服务框架,提升专业服务水平,推进多层次服务,全面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努力打造以人为本、功能融合、便捷一体的主题服务空间。

3.3 整合各种资源创新空间服务和空间体验

根据公共交流的需求,完善主题空间的设备设施配套,形成以不同功能、大小、风格来满足不同层次交流需求的主题空间。改变目前仅通过作者、题名等常规的检索方式寻找文献,将文献以主题线式的方式进行分类整理。并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知识服务,针对同一主题的资源,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将相关资源进行标签化、结构化汇总与管理,以便读者有针对性地搜索、学习。

  保障社会公众、群体利用主题空间的权利与机会,充分利用并优选社会优质资源,例如,与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儿童活动中心、剧院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建立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机制,从而积极推动空间服务开展。利用优秀公众作品等作为主题空间重要装饰元素,营造公众参与氛围,开发“沉浸式”空间体验,积淀交流成果,形成定期更新机制。

3.4 空间建设和效益评估同样重要

公共图书馆正处于内涵升级与服务方式转型的关键时刻,肩负面向读者的信息资源保障服务、面向问题解决方案的知识服务、面向创业创新的情报评估服务的重任。实现图书馆空间价值的提升,必须立足于对图书馆空间的评估。通过空间评估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空间运作效能及用户空间需求,明确现有空间是否发挥了预期效用,是否需要改进,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是否促进了读者学术研究,未来空间发展与改造的方向如何等[9]。主题空间建设的成果应该是舒适的、便捷的、绿色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与空间的结合体。现在很多图书馆对主题空间建设的热情很高,但对空间评估却不够重视,这不利于图书馆以后的主题空间建设工作。目前,国内关于主题空间建设的评价体系尚未建立,需逐步建立主题空间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服务效益保障,更好地促进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 结 语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关于公共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的定位与空间服务核心方面的理论研究尚未涉及,实证研究并不多见。我国也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公共图书馆主题空间建设样板。公共图书馆需要围绕“价值”来开展主题空间升级与改造。一方面,图书馆的角色应具备资源整合功能,增加对外交流空间,如建立更多的分享空间,为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交融提供更丰富的内容。此外,还应该加强包括书籍管理、空间智能化管控等多个维度的技术手段在空间中的运用。另一方面,发展与完善主题空间建设相配套的专业评估方法,包括社会参与评估、成本测算与分担、服务绩效指标设置与数据收集、提升用户价值方法、业务统计分析与群体影响力报告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