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405)
高校图书馆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之一。特色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精华,能够反映某个机构、地域的经济、文化特征。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互通有无是促进高校之间互利共赢的战略趋势。国内外高校图书馆联盟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已有宝贵的实践经验。加拿大西部高校图书馆联盟要求馆际对土著资源进行合作收集、建设和管理;苏格兰高校与研究型图书馆联盟要求成员馆要共同合作组织各类活动宣传特色资源[1]。2004年4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牵头,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创建的“高校古文献资料库”目前已有30所高校图书馆将自有的古籍数据上传到平台,共享使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联盟立足于长三角经济文化发展,创建了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JALIS)服务平台,共建共享了长三角科研绩效分析、长三角美术作品等多个特色资源库。
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关系密切。2017年6月6日,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立,使三地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指日可待。目前,粤港澳三地的28所高校图书馆加入了该联盟。本文采用网络调研法、文献调查法对28个成员馆的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及建议。
1 特色资源现状分析
1.1 特色资源种类
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28个成员馆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见表1。表1 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28个成员馆特色资源种类(1)注:表1各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种类统计来源于各高校图书馆主页及相关文献资料。
续表1
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馆的特色资源主要分为实体特色资源和数字特色资源。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实体特色资源为纸质文献资源,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古籍文献、民国文献、校史文献、本机构学人文库、华侨文献、地方特藏、学位论文、名人资料、宗教史料等。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另藏有实体文物资源。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还收藏有珍贵的商代甲骨文献[7]。数字特色资源主要指各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字化平台。28个成员馆都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自建了特色数据库。
成员馆特色资源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和地域性特征。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藏有大量的农业类古旧文献。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藏有英国法律特藏和中国法律史资料库。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大量的岭南医籍,并创建了岭南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汕头大学图书馆收藏了丰富的潮汕文化文献资源。香港岭南大学图书馆创建有屯门风物志图片库。香港中文大学创建的香港文学资料库,藏有包括单行本、期刊、手稿、信札、照片、档案及其他文物文献共约 50 000 项[8]。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港澳高校图书馆收藏有大量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资料。澳门大学图书馆藏有清代中晚期于中国刊行的天主教古籍[9]。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都藏有基督教及传教士的文献。
1.2 特色资源数字化情况
为进一步保存和利用特色资源,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馆均注重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并创建了多类型、多学科的特色数字资源平台。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澳门大学图书馆等成员馆开发了专门的古籍数据库。中山大学图书馆建设有中山大学古籍与特藏文献数据库。澳门大学图书馆于2003年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并创建了中西文古籍镜像系统[10]。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于2012年底开展古籍资源数字化,截至2012年年底,已扫描44种,180册,3万多页古籍资源[11]。
除古籍资源外,各成员馆对珍贵档案、名人特藏、地区特藏、学位论文、实体文物等资源也进行了数字化处理。暨南大学图书馆自建华侨华人研究综合数据库、华侨华人书刊全文数据库、海外侨情数据库等多个华侨资料库;汕头大学图书馆创建了潮汕文献数据库;香港大学图书馆对汉口俱乐部特藏的740余件藏品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香港城市大学图书馆清末地契、“文革”黑白照片已全部数字化。
此外,各成员馆紧紧围绕学校学科建设需求,自主开发学科专题数字资源平台。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创建了建筑艺术与土木工程资料库、土木与交通学科服务平台、机械与汽车学科服务平台等42个特色资源数据库[12];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创建了热带南亚热带园艺库、农业生态学科导航库;澳门理工学院图书馆创建了教师指定用书库数据平台,汇总各个学院学科指定教材信息,供师生使用。
1.3 特色资源对外开放情况
在纸质特色资源方面,粤港澳高校图书馆的开放程度较高。除了本校师生,校外读者凭借相关证件、单位介绍信也可进行开架或闭架阅览。在数字特色资源方面,只有个别成员馆的自建数字化平台对外开放,如暨南大学药学院图书馆自建的科研专题资源库、教学课程资源库,涵盖了药理学、中药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资源的科研与教学资源数据目录,均对外开放阅览[13]。而像古旧文献、档案、学人文献、学位论文、机构知识库等特色数字资源基本仅限本校师生使用。港澳成员馆的开放获取程度则高于内地成员馆。很多港澳成员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或提供全文,或提供目录阅览。香港中文大学自建的19个特色数据库全部对外开放,除中国现代戏剧馆藏库、联合书院通识教育学生专题研究库对外及提供目录阅览外,其余均可获取全文[14]。澳门大学图书馆自建的21个特色数据平台中,有18个可以获取电子全文,包括中西文古籍镜像系统、16至20世纪初早期中国研究选辑、国际组织出版品、社团组织特藏等[15]。
2 共建共享的意义
2.1 助力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高等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林立,但整体发展不平衡,与其他世界级湾区高校的全球竞争力相比具有一定差距。高校图书馆作为集中信息资源的知识库,对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建设具有坚实的基础支撑作用。自2016年粤港澳高校联盟成立以来,三地高校科研资源不断深化合作。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现代轨道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创新中心等联合项目纷纷成立。另一方面,联合办学、引进办学等模式已成为大湾区教育新战略。三地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实质上就是三地高校独家教育资源的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必将成为未来三地高校深度合作的趋势。2.2 形成大湾区特色资源服务体系
联盟成员馆共建共享特色数据库已有一定的实践。1995年,香港大学图书馆与暨南大学图书馆成立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共同创建了“华侨华人专题文献数据库”;2006年,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与澳门大学图书馆联合建立了“港澳期刊网”[16]。然而,目前大部分成员馆还处于各自建设、自我保障阶段。联盟成员馆可以通过寻求所藏特色资源的共性,共建共享满足相同学科服务需求、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各类特色数据库,并集中到统一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上,从而建成能够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地情、人文的特色资源服务体系。2.3 推动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
高校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回馈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早已不再局限于象牙塔之中。为社会提供信息资源基础是高校图书馆的应有之义。联盟成员馆参与政府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广州大学图书馆开发的“媒体眼中的广州”新闻资料全文数据库、深圳大学图书馆的特区研究数字资源中心数据库、香港大学图书馆的香港政府报告在线(1842—1949)等特藏资源汇集了不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信息,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在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迎来了新篇章。联盟成员馆应具有国际视野、打破界限、深入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服务于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在世界级城市群中迸发出强大的竞争力。3 共建共享面临的挑战
3.1 服务需求不同
28所粤港澳高校类型不同,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专业型大学。每个高校的学科建设规划和资金分配计划存在很大差异。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是紧紧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展开的。因此,每个成员馆的资源建设方向和侧重有所不同。例如,澳门镜湖护理学院、澳门旅游学院均属于专业型高校,其学科建设紧紧围绕护理、旅游专业教学与科研。因此,其图书馆的资源分别以护理、旅游专业为主,其他为辅。然而,像中山大学、香港大学这类综合性大学的图书馆对护理、旅游学科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相对其他强势学科而言难免薄弱。服务需求不同的客观现实使各成员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难以协调。3.2 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
联盟成员馆收藏有图书、音像资料、文物等多种载体形式的特色资源,各成员馆对其分类、著录、数字化建设等多方面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增加了共建共享的难度。在分类方面,内地成员馆的古籍资源基本采用四部分类法,而港澳地区则不同。如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所藏善本书等特色资源主要采用自行修订的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LCC),部分闭架特色资源则采用《杜氏图书分类法》[17]。在实体特色资源的基础上,各成员馆均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数字化计划。在元数据架构方面,各成员馆存在差异。如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其文献、图片、视频等不同的资源类型选择不同的元数据模板;中山大学图书馆特藏资源库中的民国期刊库、民国微缩胶片库等各子库均采用相同模板[18]。在数字化平台搭建方面,由于建设经费、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相关技术的易用性等因素的影响,成员馆对数据平台开发技术的选择也不同。如汕头大学图书馆采用Drupal内容管理系统进行潮汕文化特色资源的构建。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则采用开源的Omeka S技术构建学生优秀作品平台。3.3 知识产权风险
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和澳门地区曾分别受制于英国政府和葡萄牙政府的管辖,因此,他们的版权制度建立较早,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且主要是脱胎于英国法律和葡萄牙法律。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在“一国两制”以及不违反“基本法”的前提下,他们仍有权保留原有的法律制度。内地版权制度则起步于90年代,具有大陆法系的特点。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虽然港澳地区的版权制度几经修改,但仍具有英国法律和葡萄牙法律的痕迹,与内地版权制度存在鲜明的差异。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中的资源交换、资源共建、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由于粤港澳三地的知识产权政策不同,联盟成员馆的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如何规避风险将成为一项不小的挑战。4 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平等互利互惠机制
联盟成员馆都是独立的有机体,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图书馆联盟合作情况也根据实际情况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成员馆之间的项目合作可以是长期合作,也可以是短期合作。若要使联盟成员馆在特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建立长久的、可持续的紧密合作关系,前提是建立平等互利互惠的机制。不仅要协调联盟成员馆内部存在的利益矛盾,也要重视联盟外部利益矛盾的影响。同时,要遵循自愿参加的原则,根据各成员馆的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资源建设的分工和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成员馆的利益诉求。4.2 充分发挥不同合作主体的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战略地区。在这一大背景下,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要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牵头、规划、协调、组织是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保障。同时,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是粤港澳高校联盟下的分支。粤港澳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间的合作由来已久。借助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成立这一契机,成员馆所属高校之间的更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成为可能。联盟成员馆特色资源共建共享与所属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特色资源共建共享能更进一步助力粤港澳高校合作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此外,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各类图书馆学会、协会、慈善基金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形成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特色资源共建共享的强大团队。4.3 协调整合特色资源
联盟成员馆特色资源整合首先需要成立特色资源共建共享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各馆的相关专家或馆员组成。其次,要对各联盟成员馆的特色资源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普查。各联盟成员馆特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普查能够掌握各成员馆特色资源建设状况。在充分考虑地域、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各成员馆特色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委员会要联合制定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特色资源整合框架,并开展具体工作的部署。目前,数字化程度参差不齐、建设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风险问题是成员馆特色资源整合的瓶颈。因此,委员会应下设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和技术团队,这两个团队的成员也应由各成员馆相关专家或馆员组成。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知识产权团队要明确各成员馆的权利与责任归属,以书面合同的方式进行权责规定。在资源建设方面,对于已经数字化的特色资源,技术团队可以开发统一的检索平台,将各成员馆的异构数据集成在一起,提供一站式检索。对于尚未数字化特色资源,技术团队要采用统一的元数据标准、运行平台、认证接口、标准规范等,对特色资源数字化的加工、收割、传递等,合作构建特色资源数据库。此外,在共建共享个过程中,技术团队要注重开发数字加密、身份认证、用户行为监测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功能。4.4 构建粤港澳高校特色资源服务平台
特色资源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将产生巨大的物质财富。联盟成员馆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统一的粤港澳高校特色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下设置多个数据库模块。这些数据库模块就是由各成员馆根据实际需求、地域特色、资源特点共建共享的特色数据库。比如,在28所高校中,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6所高校设有中医药专业或学院。这几个成员馆可以积极合作构建大湾区特色中医药数据库,包括中医药古旧文献、中医药教学资料等,为大湾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创新提供资源基础。以此类推,联盟成员馆要寻求教育、科研、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之间共性,积极开展特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粤港澳三地公共图书馆已逐步实现特色资源的共建共享。2015年6月11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香港中央图书馆、澳门中央图书馆正式开通粤港澳古籍民国文献网上资源共享平台[19]。粤港澳高校图书馆也应避免成为信息孤岛,求同存异,独家优势资源互补,使特色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特色资源服务平台,服务于大湾区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经济文化发展。
5 结 语
高校图书馆联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的小小一环,也是重要一环。粤港澳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不应仅停留在学术交流、馆际互借、合作培训人才阶段,深化特色资源共建共享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重要战略。借助粤港澳高校图书馆联盟成立的极佳契机,各高校应审时度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尽管特色资源共建共享面临一定的挑战,但只要秉承积极合作、求同存异的开放心态,前景一定乐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