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图书馆,湖南 长沙 410011)
1 引 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十八洞村时,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战略思想。这是党中央在新时期对扶贫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为攻克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基础。精准扶贫就是在充分考虑地域、经济、文化的前提下,结合贫困地区不同贫困人群的实际情况,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扶贫目标人群进行精准地识别、精确地帮扶,最终实现全方位脱贫的一种方式。公共图书馆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精准扶贫文化方面的中流砥柱,理应主动承担起精准扶贫文化方面的社会重任,统筹兼顾,通过利用已有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挖掘自身的资源价值,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发挥其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精准扶贫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缺乏,能涉及实践的更是少之又少。
2 文化精准扶贫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推动文化发展和改革,不仅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有力抓手,还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振兴永不衰竭的动力。但是由于地域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各地区公共文化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在我国普遍存在,偏远山区、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其公共文化发展非常滞后。针对我国公共文化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现象,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在国家脱贫攻坚战略下,积极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全方位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精准扶贫以“人”为中心,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认知和技能,以此增强“人”的发展潜力。此外,也涉及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基础设施。由此可见,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的重要工作,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众多领域。
3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势和意义
3.1 公共图书馆开展精准扶贫的优势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人才与培训基础、技术基础、资源基础等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3.1.1 人才与培训基础。总体而言,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拥有良好的技术人才队伍,根据文旅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公共图书馆从业技术人员总计 57 560 余人,其中,拥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多达 6 500 余人,占比11.3%。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专项资源开发、贫困人群文化素养培训和发展地方特色行业情报服务等方面,国内公共图书馆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充分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
同时,公共图书馆可提供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培训的目标人群主要是基层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一方面,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可以定期向定点扶贫地区委派专业技术突出、业务经验丰富的馆员,在图书采购、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和数字资源等方面对当地图书馆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另一方面,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接收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员到馆,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学习机会。通过有针对性的双向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员的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3.1.2 技术基础。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载体之一,其拥有大量硬件设备和网络设备,在资源建设、信息传递和文化推广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技术基础,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例如,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湖南省级分中心以湖南图书馆为依托,湖南图书馆通过承担该项目的资源建设、数据交换和对外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可为湖南省内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良好技术基础。
3.1.3 资源基础。公共图书馆一般都拥有相对较好的资源基础,包括丰富的馆藏纸质资源和海量的数字资源。这些资源涉及科技、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使得公共图书馆可以为贫困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提供资源基础和科技知识储备。而公共图书馆拥有的丰富的电子资源涵盖了农业畜牧种植、工业生产制造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2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意义
3.2.1 体现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载体之一,公共图书馆在我国地区文化发展历程中起着传播、传承文化等作用。在精准扶贫战略下,随着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发展,以及各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步推进,公共图书馆能促进贫困地区文化的精准传播和有效传承。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由普惠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向贫困地区人群提供针对性的知识服务,能有效保障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这与公共图书馆自身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紧密关联在一起。3.2.2 确保文化扶贫取得预期成效。普惠扶贫是一种扶贫效率低下、扶贫对象情况复杂的扶贫方式,由于没有考虑不同扶贫对象的文化需求以及其个人文化素养、认知水平和职业技能等,导致了需要扶贫的人群得不到扶贫,不需要扶贫的人群借助普惠扶贫提高了自身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出现了“扶富未扶穷”的尴尬情况。公共图书馆在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方面的经验,能有效判别贫困地区人群的所受教育程度、文化需求,实现贫困人群精准识别,最终可以达到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目的,可以促使公共图书馆在开展文化扶贫项目之前的合理规划,确保文化扶贫取得预期成效。
4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的举措
4.1 完善文化扶贫机制
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公共图书馆应当将其纳入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来,针对其建立高效的协同、共享的工作机制,实时保持与定点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联系,实时共享相关的扶贫的信息,统筹安排扶贫日常工作,逐步推进文化扶贫项目,并向贫困地区基层扶贫干部实时反馈。结合定点贫困地区的地域特征,与基层政府机关和企业形成一种长期有效的扶贫机制,由此保障公共图书馆能将文化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从而得到有效开展。公共图书馆通过有效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以逐步促进文化精准扶贫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并健全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目前大部分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缺乏相对健全的机制,文化精准扶贫项目难以取得预期成效,这就需要在文化精准扶贫项目的逐步推进下,不断完善和创新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管理机制。
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下,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在方法创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大体可按照图1进行。
图1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
4.2 精准识别
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目标人群、文化扶贫项目是前提。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可以有效挖掘其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目标人群、扶贫项目和服务产品进行精准识别,考察其文化需求,最后将考察结果上报至政府扶贫管理部门。其具体的模式如图2所示。图2 公共图书馆精准识别目标人群和文化扶贫项目
4.2.1 精准识别目标人群。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精准识别的第一要义是“人”,也就是要实现精准识别、精确帮扶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值得关注的是,并非贫困地区所有的人都要扶持,文化程度虽不高但经济情况相对富裕和经济情况相对贫困但个人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人群,并不能成为文化扶贫的目标人群。与此同时,目标人群中所有个体并不能均等地享受文化扶贫资源,要根据其个人实际情况实现差异化对待。
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对目标人群进行精准识别,而精准识别在文化扶贫项目规划之前就应该得到实施。只有实现精准地识别目标人群,才能筛选出贫困地区的全部人群中部分经济状况较差、文化程度较低、发展能力较弱但是其发展欲望强烈的目标人群,统筹兼顾、综合考虑其个性化需求,对其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的文化扶贫资源。如何实现精准地识别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可借鉴图3的模式。
4.2.2 精准识别文化扶贫项目。通常,文化扶贫项目只重数量和规模,对其是否符合贫困地区的区域特征和能否满足该地区目标人群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度不够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当文化扶贫工作由“普惠扶贫”模式向“精准扶贫”模式转变后,文化扶贫项目精准识别关注的不再是其数量和规模,而是质量。
图3 对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的精准识别
一方面,要精准识别文化扶贫项目是否考虑了贫困地区的区域特征,包括当地的已有的文化项目和文化资源;是否充分考虑了目标人群对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能否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文化资源从而达到精确帮扶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扶贫项目在立项之前,应当对其可行性进行充分调研和研究,要能精准地识别其能否吸引目标人群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文化扶贫项目中来,要始终关注目标人群能否在相关项目中获得个人发展能力的提升。通过精准识别文化扶贫项目,吸引目标人群积极、主动地参与扶贫项目,从而实现精确帮扶的目标。
4.3 丰富扶贫内容
公共图书馆对目标人群和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能创建科学合理的资源输入途径,丰富文化扶贫内容。根据目标人群中个体的实际情况,通过差异化策略对目标群体有针对性的输入文化资源,确保相关文化资源的对口输送及高效利用,包括出版书籍、文化用具、基础设施以及数字资源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和文化传承的载体,结合贫困地区的特色产品,打造文化创意产品。在文创产品上,公共图书馆可以发挥其丰富馆藏资源价值促进文化扶贫项目的有效实施。贫困地区可以打造一张名片,向全国甚至海外展示自己,发展地方产业经济,积极脱贫实现贫困“摘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众多公共图书馆在尝试推出文创产品,可以结合本区域特色设计开发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既可以体现文化特色,又可以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4.4 多途径保障文化扶贫资源供给
我国绝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实施文化精准扶贫项目中自身的资源供给是极其有限的,导致文化扶贫项目的成效难以有所突破。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渠道资源,在合乎体制的前提下运用现代化的资金募集手段,多途径争取扶贫资源。一方面,可以募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众筹的募集手段,在相关机制的有效监管下,募集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4.5 “互联网+”文化扶贫
4.5.1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在充分考虑我国地区间公共文化资源发展不均衡的实际情况,文化部联合财政部于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即“文化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的目标是改变各地区基层群众尤其是贫困人群享受不到文化资源的状况,改变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和发展之间的矛盾,逐步改变各地区间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差距大的现状,最终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均等化。文化共享工程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以互联网等为传播媒介,实现中华优秀文化资源的共享。例如,湖南省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以湖南图书馆为依托进行文化资源的共建和共享。目前,已在省内实现14个市、州级支中心、3 600 个以上的基层网点和省级分中心的联网,实现了相关资源的广泛传播和有效利用。湖南省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让湖南文化资源变得触手可及,广大基层群众可以更加便捷、可选择地利用这些资源。
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国家大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契机,挖掘自身资源价值,发挥渠道资源优势,利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文化精准扶贫云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开展文化扶贫,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和文化扶贫项目,实现文化资源个性化需求和定点扶贫结对帮扶的动态管理,保障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突破性的成效。
4.5.2 利用新媒体提高文化扶贫精准度。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式阅读已成为文化扶贫的一种新兴途径。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对新媒体的有效利用,掌握文化扶贫工作的精准程度。可以赴定点贫困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移动阅读推广服务,通过合理使用扶贫经费购买一些数字资源,并协助政府扶贫管理部门在定点贫困地区构建相关的电子阅读平台。可利用微信公众号根据目标人群的需求匹配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与之互动,及时为目标人群答疑解惑。公共图书馆可借助微博、微信和网站等平台,根据大数据精准识别的目标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将重要的市场和技术等相关信息实时推送给定点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
在我国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无所不加”的大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可以借助图书馆事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契机,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与互联网进行融合,充分挖掘自身资源价值,发挥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展技术的搜索、信息的分析,为定点贫困地区的目标人群精准地提供专业的市场和技术咨询服务。与此同时,也能为相关的政府扶贫管理部门实施精准扶贫、精确帮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5 结 语
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精准扶贫工作中贫困地区目标人群和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是关键环节。笔者以学习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和总结精准扶贫文化方面的工作为基础,结合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对其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优势和意义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公共图书馆在目标人群与文化扶贫项目的精准识别、扶贫内容、扶贫管理机制、文化扶贫资源供给途径和“互联网+”文化扶贫等方面如何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借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