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图书馆,广西 桂林 541001)
1 引言
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长期以来社会发展的信息载体,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它不仅对研究一个区域的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它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文化建设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和指导意义,全面搜集、系统整理、妥善保存、充分利用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责。在2013年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查看评估材料、电话访谈、分析网站数据等方式,对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进行了摸底调研,较真实、全面地掌握了46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对相应数据进行了具体分析。
桂北地区含桂林、柳州、河池、梧州、贺州和来宾6个市,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共有46个,包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四个地市级公共图书馆、41个县级公共图书馆,见表1。

表1 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一览表

续表1
2 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现状分析
2.1 现状及分析
按照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标准中对“地方文献入藏”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要求,重点对各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制度建设及保障、地方文献收集、地方文献揭示与整理开发以及地方文献利用等方面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见表2、表3。从调查情况看,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图书馆都十分重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自治区人民政府、梧州市以及钟山、兴安、象州等市县级人民政府发文进行地方文献征集,46个图书馆全部制订了本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方案。
41个县级馆都设有地方文献专柜或专架并有专人管理,有39个县级馆设立了地方文献专门目录,象州、鹿寨等县级馆还设立了专门的地方文献阅览室,陈列其中的地方文献达1000多种,包括家谱、族谱、年鉴、方志等类型。除向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征集外,购书经费得到保障的县级馆还能抽出一定比例的经费采集地方文献,保障地方文献的入藏。2012年,县级馆入藏地方文献最多的达200种,最少的只有2种,大部分县级馆入藏地方文献在50种以下,多集中在20~30种,8个县级馆达到100种以上。28个县级馆完成了地方文献书目数字化。

表2 桂北地区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情况表

表3 桂北地区县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情况分析表
4个市级馆对入藏的地方文献全部进行了分编,书目数字化达100%。其中,柳州、河池两个馆设立了地方文献阅览室,柳州、梧州两个馆启动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2012年,4个市级馆平均入藏地方文献313.5种,但各馆差异较大,入藏量最多的柳州馆有776种,最少的是梧州馆,只有40种。
桂林图书馆作为省级馆,非常重视地方文献工作,设有历史文献部负责地方文献的保存、整理、开发和利用,在采编部还设有专人负责地方文献的征集、采访工作。信息技术部负责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自建地方文献数据库30个。2012年,桂林馆入藏地方文献2295种,其中呈缴本征集的品种、数量达到地方出版物的72%。
2.2 存在的问题
1)地方文献入藏量偏低,种类比较单一。原因是大部分县馆受购书经费和人员限制,地方文献的来源仅限于征集和个人捐赠。2)地方文献的揭示和整理开发工作不到位。部分县馆只有卡片目录或是简单登记造册,没有开展地方文献书目数字化工作,不利于资源的共享。3)地方数字资源建设工作起步缓慢。除省馆数字资源建设力度较大以外,4个市级馆中,只有两个馆尝试进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少数县馆开始建设素材资源库,主要原因是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3 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的建议
3.1 成立桂北地区地方文献资源中心
由桂林图书馆牵头成立桂北地区地方文献资源中心,在市、县图书馆分别建立市、县地方文献分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地方文献网络,让各级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中各司其职,共建共享。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需要省馆起带动作用,也需要市馆和县馆进行配合、协同。桂林馆负责全面收集广西的地方文献,突出主题典藏和主题服务的特色,市、县馆可以结合历史发展、区域文化和用户需求,进行灵活丰富的特色主题服务的策划和创新。
3.2 加强地方文献的采集
3.2.1 完善呈缴制度,建立地方文献征集协作网。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由政府下发地方文献征集的法规性文件;统一认识,加强协作,建立桂北地区地方文献征集协作网,保证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持续、有效进行。地方文献征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由于地方文献的生产无序和覆盖面广,单靠某个单位的几个人征集必定势单力薄,遗漏也将无法避免。省、市、县各级公共图书馆之间要互通有无,交流文献;各市、县要以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协作,图书馆应争取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由图书馆牵头成立吸收政协文史资料办、党史办、地方志办公室、社科联、文联、博物馆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地方文献工作协调委员会,加强地方文献交流与信息沟通,使图书馆地方文献收藏中心能及时掌握各类地方文献出版编印的信息,最大限度地征集入藏。
3.2.2 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进行地方文献采集。地方文献主要通过呈缴、征集、捐赠、交换和购买等方式获得。呈缴本制度是省级馆获得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的重要途径,对学术性强、成本较高的文献以及重要的地情(如方志、年鉴等)、具有浓厚民族特色、地方建设战略性研究等正式出版物,如果只能征集到一本或征集难度大的可通过购买来增加复本以保证地方文献的入藏。
非正式出版的地方文献可以通过多种采集手段获得:对于党政机关团体,多采用无偿征集的方式。如需收取工本费,可酌情付给;对属于个人手中持有的文献,可采取收购的方式,也可采用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对无偿捐献的单位和个人,图书馆可发给证书作为捐赠证明,政府亦可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表彰,以此来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的免费捐赠。对于一时采集不到原件的重要文献,可予以复制,包括复印、影印等。多复本的地方文献可与其他图书馆相互交换。
地方文献的采集还可以灵活运用以下方式:1)举办展览,“以展征藏”。通过举办“地方文献成就展”“地方文献精品展”“名人赠书展”等各类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各级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成就,宣传图书馆文献保存的职能,将展览作为一种突击性的地方文献征集补充手段,以展征藏,丰富地方文献馆藏。2)利用二手书店和废品收购站搜集地方文献。许多地方文献资料分散在民间,给搜集带来许多不便,图书馆可以派专人到专售古旧图书的二手书店和废品收购站,以及文物古玩与收藏品市场、文物商店去“淘宝”,增加地方文献的馆藏数量。3)深入挖掘民间地方资源。联系各地群众,深入调查研究,通过上门求访、寻访石刻(以拓片保存)、乡村采风的方式用记录、录像等形式记忆文化风俗和民间技艺,形成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精心收藏。
3.2.3 鼓励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建立能彰显本地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库。桂林图书馆应指导市、县级图书馆制定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规划,将当地的节日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内容作为各馆的重点和特色,并鼓励市、县级馆积极收集乡镇文献资源,扩大地方文献的收藏种类和收藏范围。
乡镇文献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宝库,是县(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供应源。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的重视,也随着各地经济的普遍发展,各地特色会节、各类资源调查及评选活动日益增多,乡镇乃至村一级的文献产出量越来越多,为我们的采集、收藏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另一方面即史料价值讲,无论是确保地方史料的全面性、完整性,还是当今或未来研究农村、乡镇发展的必不可少,对乡镇及村级文献的采集与规模建设都刻不容缓。
3.3 加强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3.3.1 建立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各级公共图书馆都要建立馆藏地方文献目录和年度采集目录,在此基础上,由桂林馆牵头编印桂北地区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尽量将各有关部门单位团体及个人收藏的地方文献也包含在内,实现全社会范围的资源共享及有效利用,真正做到“我不一定拥有,但我知道哪里有”。3.3.2 加强地方文献整理开发。依托馆藏地方文献确立专题和课题,对地方文献进行整理开发。一方面,可以对有价值的主题进行二次文献开发,编印地方文献主题书目、资料汇编,便于读者利用,通过全社会的广泛利用来以用代征,促进地方文献的收集;另一方面,可以将有价值的主题开发成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如特色工艺品、精美礼品书、书笺、贺卡、文化类纪念品等),宣传家乡,提高知名度,协助政府、企业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的经济,繁荣当地文化。
3.4 开展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献载体、资源传播方式、读者使用习惯等更加多样化,地方文献资源文献典藏从传统的报告、档案、书刊等纸质文献,延伸到音视频资料、互联网资源、实物(模型),读者更习惯于在网络、电视、手机上方便得到需要的资源,图书馆的服务也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概念。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是公共图书馆强化自身存在感、适应图书馆发展的需要。3.4.1 重视地方文献数字资源采集。一方面,图书馆在经费许可的条件下,在采集实体文献的同时,应同步采集数字载体,并尽量采齐重要的地方数字资源。例如,桂林馆采购了《大成老旧刊》《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涉及广西的数字资源库。另一方面,图书馆要重视网络地方资源的采集。网上可利用资源正呈现海量发展趋势,很多关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记载和发布。图书馆在建设地方资源库的同时,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采集网上资源并进行加工整理,通过定题、定人、定时等方式进行网络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形成各类资源导航。
3.4.2 加大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力度。以桂林图书馆为例,它是广西建立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藏量居广西之首,其中不少地方文献系非正式出版、未广泛流通的灰色文献,存在着冗余度大,查检不便,引用困难等缺陷。而通过数字化能极大提升文献的使用便捷性、强化信息的可共享性和增值性,为地方文献的资源共享夯实基础。
3.4.3 利用桂北地区现有网络优势做好地方文献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多年的建设,桂北VPN网络建设不断完善,桂北六市县(区)级以上图书馆实现了与桂林图书馆的VPN直接连接,桂林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能通过VPN向全桂北地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推送。从2011年起桂林图书馆提出了推动总分馆建设的计划,通过构建以桂林图书馆为中心、市县级图书馆为骨干的图书馆网络,目前部分县级馆已加入了桂林图书馆集群,实现资源共享,极大提高图书馆资源利用率、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2012年,桂林图书馆作为全国第二批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省级图书馆,实现了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VPN连通和资源访问,能为桂北的市、县、乡镇图书馆提供国家馆丰富的数字资源。
市、县级馆受资金、人员、技术的限制,数字资源的建设能力极为有限,桂林图书馆要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省级中心的优势,制定桂北地区地方文献资源库建设规划,确定资源建设的主题和内容,带动市、县级图书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丰富并完善地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同时,提高市、县图书馆地方文献的保障能力和资源供给能力,增加市、县级馆的虚拟馆藏,在书人相连和人人相连的服务环境中,帮助小馆做出大服务。
4 结语
通过对桂北地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全面调查及统计分析,我们看到了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促进作用,省、市、县各级图书馆都将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优势文献和特色文献来重点收藏,但是地方文献的资源建设和利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各级公共图书馆联合协作,统筹服务,做到资源共建共享,从而发挥地方文献对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1]管丽萌.地方文献的征集要打“协作战”[J].图书馆建设,2009(4):16—19.
[2]宋兆凯.浅谈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源建设与利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48—50.
[3]袁 逸.听取哇声一片——2012浙江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研讨会有感[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2):59—6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