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图书馆学系,福建 福州 350007;2.唐山学院图书馆,河北 唐山 063000)
1 我国图书馆讲座服务发展历程
我国图书馆讲座起源于书院的讲会制度。南宋朱熹开书院“讲会”之先河[1]。所谓“讲会”是由书院主讲提出中心议题,然后由不同学派学者参加质疑问难、相互辩论,进行学术交流与争鸣。然而真正具有现代图书馆讲座雏形的应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公开讲习。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末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图书馆的建立时期,也是讲座服务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著名的思想家兼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担任嵊县剡山书院院长的时候积极革新藏书制度,开设公众讲座。除了允许全县士人来书院藏书楼检抄外,还把每个月的房、虚、昂、星(28个星宿之四)四日作为特别讲期,邀请社会人士参加讲习[2],他所确立的这一公开讲习形式具有现代图书馆讲座的雏形。
新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百业待兴。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少数图书馆开设讲座,听众范围也很小,“讲座”一词也鲜见于各级文件。然而有识之士积极组织讲座服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有沈雁冰、郭沫若、老舍、季羡林等文化名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过讲座[3]。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思想解放浪潮,人们对知识与文化的需求日趋强烈,学习文化知识成为社会风气和青年的时尚追求,图书馆文化知识讲座更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20世纪90年代以前各系统图书馆并不注重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和讲座,规模和社会影响都很有限,只是把讲座作为开展读者活动的一项辅助工作。讲座服务仍然处于摸索与尝试阶段。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讲座业务在我国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得到了长足发展。进入21世纪,为贯彻落实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创建学习型城市”的号召[4],各地区掀起了讲座热,积极开展系列性的文化知识讲座活动,尤其以“上图讲座”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最为兴盛。讲座实践火热的同时,理论支持也日趋完善。2002年吴慰慈的《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仅将专题业务讲座归入图书馆的辅导业务[5]。到了2005年,上海图书馆主办征文活动并结晶成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的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专集——《引领·启智——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发展与推广》。同年12月,文化部在广东佛山召开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讲座作为各馆的重要工作内容。由此可见,实践与理论充分表明,讲座日益受到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并已经成为图书馆主要业务,逐步列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范畴。
2009年8月在上海图书馆召开了第二届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与会的近60家图书馆负责人讨论并签订了《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合作意向书》[6],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的初步建立,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向纵横方向发展,步入深入发展阶段。
2 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实践现状及主要突出问题
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集中在东北、华北、长三角、东南、珠三角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另外有些特色的讲座服务散落在中西部地区,如九江图书馆的“寻庐讲坛”、武汉图书馆的“武图讲座”、四川省图书馆的“巴蜀讲坛”、山西省图书馆的“文源讲坛”及宁夏图书馆的“塞上人文讲坛”等。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分布的密集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量讲座品牌兴起。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在物质富足的基础上,人们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的诉求更为强烈。尤其有“上图讲座”的模范效应,各公共图书馆纷纷创新讲座形式,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创建讲座品牌。在讲座资源共建共享方面,2010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牵头联合65家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共建讲座联盟网[7],共建共享专家资源库和讲座资源库,各成员馆与国图签署协议,即可上传下载相关讲座视频,也可以邀约相关专家、学者开展讲座。
续表1
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得到很大发展,讲座品牌大量兴起,服务形式也不断创新,受众范围日益扩大,馆际合作逐步推进,讲座工作日益成为各成员馆的核心业务之一。但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还存在着讲座业务发展程度参差不齐、专业队伍建设滞后、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等问题。
2.1 讲座服务冷热不均
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呈现冷热不均的局面。首先是不同地区讲座的开展情况不同。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开展讲座服务,讲座反响热烈,以“上图讲座”为代表,自1978年开办“大型宏观信息”系列讲座以来,又陆续策划了“都市文化”“名家解读名著”“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发展讲坛”“世界与上海”“信息化知识”“知识与健康”等系列化的讲座和“法律知识”“市民与法”“院士讲坛”“国际科学家讲坛”“青年讲坛”“学生讲坛”“新世纪论坛”等一大批的新兴品牌讲座。截至2008年“上图讲座”30周年,共举办1 600余场,听讲人数逾90万,已形成了6大板块18个系列的讲座体系[8]。然而中西部公共讲座由于缺乏名家“主厨”,讲座难成品牌,甚至遭遇听众质疑的尴尬。其次专家资源分布不均。重点院校集中了优秀的专家资源,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与其强强联合,专家资源有保障。中小型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的短缺、人脉的限制,难以邀约名家学者,导致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开办讲座的态度冷热不均。最后,各级公共图书馆对讲座的价值认识不一。大多中小型图书馆对讲座价值认识不足,经营意识和服务能力较弱。许多地区的图书馆讲座成为一种流于形式、没有实际价值和吸引力的摆设。图书馆讲座数量少、质量低,而且对讲座的调研和开发力度不够深入,服务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2.2 讲座服务专业队伍建设滞后
公共图书馆人才单一,大多为图书馆专业人才,而开展讲座服务,需要很强的讲座节目的策划能力,从讲题定位、嘉宾遴选、读者互动、服务规范的制定,再到讲座衍生品的后续制作、宣传推广;从讲座流程管理、品牌塑造,再到危机公关、社会推广,缺乏专业人才及相关培训等,都有很高要求。另外由于实行固定工资制,图书馆员缺乏激励与创新精神,宁愿固守本职,对讲座工作普遍存在“馆员沉默”现象。据有关学者的定义:馆员沉默是指馆员对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选择沉默并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的一种行为[9]。这种沉默氛围不利于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当然也不利于讲座服务工作的开展。2.3 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欠缺
发展图书馆事业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保障公众平等、自由的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权利,其核心是平等、自由的公共图书馆精神。每个图书馆都应致力于保障公众的知识和信息的权利。而目前公共图书馆讲座事业发展不平衡,除了经济水平、政治区位的关联因素外,图书馆精神的迷失也是一个重要内因。在经济落后地区,图书馆缺乏对讲座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知;缺少主动开拓创新的意识和锐气;缺乏开拓精神和危机意识……这些都是对公共图书馆精神理解和认知不够的表现。而对于发达地区的部分图书馆而言,在讲座资源共建共享方面所显现的“众乐乐不如独乐乐”利己态度凸显了图书馆精神的缺失问题。3 改进我国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的若干建议
尽管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开展得如火如荼,几乎各省、市级公共图书馆都能结合地域特色及相关特色资源,做到因馆制宜,扬长避短。但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的现象,讲座内容乏善可陈,讲师技巧不够娴熟,讲座经费补给无力,讲座后期制作粗糙,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缺乏有效的协调协作机制等。基于以上突出问题笔者拟提出以下若干建议。3.1 以“讲座热”带动“讲座冷”
品牌讲座在专家资源、专业队伍、讲座策划上颇具优势。应借助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网络平台,进一步促进馆际合作和专家资源、讲座资源的共建共享。各馆就讲座资源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馆所掌握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扬长避短,馆与馆之间进行更深层次的互动交流。自公共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签订以来,已有部分图书馆在讲座资源的共享方面做出初步尝试。一方面,讲座开展情况良好的图书馆单向地以二次、三次传播的方式进行讲座内容的传递。例如,金陵图书馆自2004年签订长三角城市图书馆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协议以来,均定期收到上海图书馆提供的“上图讲座”视频光盘及《上图讲座专刊》[10]。金陵图书馆定期对“上图讲座”进行展播,南京的读者可以方便地享受到上图讲座的资源。另一方面,具备讲座资源优势的图书馆,在合作馆提出请求后,向其推荐、介绍讲师。3.2 进一步扩大品牌讲座的受益面
品牌讲座应在已有的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走向全省、全国,甚至走向国外,不仅应成为市民的城市教室和终身课堂,而且也应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道靓丽风景。一方面,借助先进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大力宣传、推广品牌讲座。例如:可借鉴网易公开课、新浪名校公开课、搜狐名校公开课的经验,有实力的品牌讲座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互联网开放、跨时空的特质,让讲座惠及更多的听众;也可借鉴百家讲坛的经验,制成精品文化节目,与广播电视合作;在人气聚集的社交网络,如豆瓣网、人人网,开展社交推广;开通品牌讲座微博,即时传递讲座预告、名家学者信息。另一方面,完善讲座场地环境,注意隔音、色彩和光线等环境因素的协调,配备舒适美观实用的家具,设置休闲区与讨论区等,吸引和留住听众。最后要注重听众的反馈意见,不断改善讲座服务。可采取在线留言、填写反馈单,甚至可以借鉴鲁豫有约和快乐大本营等热门综艺节目采取的观众选嘉宾的方式,由听众来推荐自己喜欢的名家大师。3.3 中西部地区重振旗鼓,塑造特色品牌讲座
中西部区应重塑图书馆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追赶先进。一方面要善于向“上图讲座”等品牌讲座借经取经,加强讲座业务交流与合作,积极加入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共建共享优秀讲座与专家资源。另一方面,不能拘泥于已有成功讲座的模式,各馆应做到结合自身馆情,积极探索符合实际情况的讲座方式,另辟蹊径,挖掘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例如: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历史、地理甚至饮食资源,与旅行社合作,展现一方山水,一地人文,成为旅游者驻足的地方;同时应不断提高馆员素质,增强馆员相关技能,培训讲座策划、讲座主持和现场互动等技能,培养“草根”讲师、“民间”专家,努力打破“名家”瓶颈。最后还需充分发挥公关作用和宣传功能,争取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联络热心的社会人士和校友等,多方筹集讲座经费,保证讲座业务的良性运作和可持续发展。4 结语
公共图书馆讲座服务开拓了全新的服务领域,提升了图书馆服务质量,是公共图书馆重塑良好形象、证明自身价值、发挥社会教育职能的创新模式。公共图书馆应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展望未来,继续推进图书馆讲座服务的发展。[1]陈 瑞.教书育人,别开生面——说说徽州书院的讲会制度[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12-08(2).
[2]蔡 彦.研究学术,开通知识——中国图书馆讲座的百年历程[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0(4):6—9.
[3]王世伟.图书馆讲座工作引论[J].图书馆学研究,2005(10):84—86.
[4]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N].中国教育报,2003-03-01(4).
[5]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8.
[6]曹 宁,张志清.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论文集[C].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3.
[7]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EB/OL].[2011-06-02].http://www.nlcedu.cn/jzlmweb/.
[8]上海图书馆.上图讲座30周年[J].上海文化年鉴,2009(1):230.
[9]陈厚莹.图书馆的“馆员沉默”现象及其破解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19—22.
[10]李海燕,杨长进.搭建终身教育平台 助推和谐社会文化——有关金陵图书馆“金图讲坛”的总结与思考[C]∥曹 宁,张志清.全国公共图书馆讲座工作论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286—2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