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作家
希拉克,政治家
马云,企业家
丁石孙,教育家
残雪,作家
基普乔格,运动员
陈凯歌,导演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家
彼得·汉德克,作家
哈罗德·布鲁姆,学者
点评人 / 翟 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蒙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家王蒙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此前不久,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入选由人民日报等八家出版机构联合推出的“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1934年出生的王蒙,已经年过八旬。但是每次演讲,每次访问,甚至每次电视谈话节目的录制,王蒙总是能保持高昂的精气神,带给读者和听众火一样的激情。王蒙的经历丰富而又坎坷。从“少年布尔什维克”到青年作家,再到被打为“右派”到北京郊区接受劳动教育,再到新疆生活15年,王蒙的前半生可谓一波三折。改革开放以后,王蒙的创作迎来了高产期,《布礼》《夜的眼》《蝴蝶》《如歌的行板》等作品相继发表。同时,王蒙也承担了大量的行政工作。1986年至1989年,王蒙担任文化部部长,并兼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不过,千头万绪的工作并没有阻碍王蒙的创作步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坚硬的稀粥》等优秀作品相继与读者见面。如今,王蒙的作品已经被写入中国当代文学史,成为了文学经典。著名作家张炜认为,王蒙是新时期最活跃的、始终处在生长攀登状态的一个代表。或许,正如一首歌中所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王蒙正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新的“青春万岁”。

雅克·希拉克
9月26日,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去世,享年86岁。
1932年,希拉克出生于法国巴黎,其父亲为银行高管,家庭生活优越。1951年,希拉克进入巴黎政治学院学习,该校被誉为“政治家摇篮”。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和前任总统奥朗德、萨科齐、密特朗、蓬皮杜等都是希拉克的校友。1962年,希拉克进入时任总理蓬皮杜的内阁团队,展现出非凡才华,深受后者赏识。1977年,年仅45岁的希拉克当选巴黎市长,并赢得三次连任。1995年,希拉克第一次当选法国总统,并在2002年获得连任。在法国,希拉克的名字总是与戴高乐联系在一起,他往往被人称为“戴高乐主义者”。他坚持了“戴高乐主义”在外交上的几大原则,如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法国大国地位、反对美国霸权等。这让法国在世纪之交的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大国风范。此外,希拉克的个人魅力是让法国人民信任他的重要因素。举止优雅、态度亲民、对文学艺术情有独钟,这让希拉克在崇尚艺术的法国社会备受欢迎。在中国,希拉克是知名度最高的当代法国政治家之一,曾数次访华,为中法关系开辟了“黄金十年”,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拉克下葬的公墓为巴黎著名的蒙帕纳斯公墓,此处是许多艺术家、作家长眠之处,其中包括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波伏瓦、杜拉斯等人。或许,希拉克想永远与艺术为伴。

马云
9月10日,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自己55岁生日这一天选择“退休”,同时,这一天也是阿里巴巴成立20周年纪念日。
从六年前卸任阿里巴巴CEO,到如今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为自己的“功成身退”准备了近十年的时间。在这期间,马云在集团内部建立了一整套运作高效地的机制,并选定了接班人,这让他可以放心地去做自己的“乡村教师代言人”,重新做回“马老师”。马云在“退休”仪式现场表示,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有人说马云是近20年中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其成功的秘诀或许就在于对制度的敬畏。不过,马云并非 “裸退”。实际上,马云在逐渐退到幕后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精力投向公益事业和对未来的思考,尤其是公益教育事业,让马云最为关注。1964年出生的马云毕业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深知教育对于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性。近年来,马云成立的“马云公益基金会”在乡村教师计划、乡村校长计划、乡村师范生计划等多方面加强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以期为脱贫攻坚注入新的动力。从马老板,到马老师,马云的生活将更加接地气、有人气。

丁石孙
10月12日,著名教育家、数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前校长丁石孙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27年出生的丁石孙祖籍江苏镇江,1947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后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2年,丁石孙调入北京大学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1984年至1989年,丁石孙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此后还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欧美同学理事会会长等职。丁石孙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充分发扬民主,解放思想,尊师重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事业当中。丁石孙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经常骑自行车在北大校园里来往。他曾表示:“谁都可以把我从自行车上拉下来,跟我发点牢骚,批评两句。”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值得后人尊敬。改革开放初期的北大面临重重困难,需要解决的困难很多。很多人对丁石孙的上任并不看好。对此,正在美国访学的丁石孙曾对友人讲:“我回去我要战斗。”矢志不渝,鞠躬尽瘁,丁石孙为北大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残雪
近日,中国作家残雪登上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成为该奖的热门人选。
然而,在此之前,公众对残雪的了解却并不多。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生于湖南长沙,早年曾当过街道工厂工人,做过裁缝,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她的兄长是著名哲学家邓晓芒。残雪的作品并不易读,更不易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她的读者受众范围。不过,残雪作品中厚重深沉的思想积淀也使她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帜。因此,对残雪作品的评价呈现出两种对立的声音。一种认为残雪在故弄玄虚,故作高深;一种认为残雪的文字充满创造性,是文学家中不可多得的思想家。然而无论哪种评价,都与残雪本人没有多大关系。当有记者采访残雪如何看待自己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时,残雪表示虽然高兴,但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我还是每天在这里写作”。移居西双版纳的残雪离开了喧嚣的都市和人群,似乎是在寻找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这是一种难得的生命体验。66岁的残雪已经过了古人所说的“耳顺之年”,对外界的贬损与赞誉都能淡然处之。不过,她对生命和世界的思索从未停止。

基普乔格
10月12日,长跑运动员基普乔格在奥利地维也纳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完成全程马拉松,成为有历史记录以来第一位跑进两小时大关的选手。
1984年,基普乔格出生于肯尼亚,童年在贫困中度过。幼年丧父的基普乔格很早便辍学工作,在牛奶厂打工以补贴家用。1992年,18岁的基普乔格找到长跑名将帕特里克·桑,希望能加入他的跑步训练营,用长跑改变自己的命运。经过十年的磨练,基普乔格终于在2003年巴黎世界田径世锦赛上获得男子五千米冠军,一战成名。从此,基普乔格收获了无数荣誉。经过了2012年的职业生涯低谷之后,基普乔格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夺得男子马拉松冠军,圆梦奥运。虽然是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但基普乔格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突破两小时大关,成为了他不断追寻的目标。基普乔格的故事足够励志,但是成功的背后却并非仅仅是精神意志在发挥作用。实际上,基普乔格此次的惊人成绩并没有得到国际田径联合会的认可。原因在于这一成绩并非参加正式比赛的成绩,而且是在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辅助下获得的。此次比赛,基普乔格有超过40位陪跑人,均是著名长跑运动员。他们分为六组,在基普乔格身前组成V字阵型,为基普乔格营造最佳风阻效果。同时,高科技电子配速车也全程给基普乔格“带路”,精确控制其跑步速度。此外,这次比赛的时间、地点、气温、空气湿度等条件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结果。显然,科技已经深度介入到竞技体育之中,它让人类不断挑战和刷新着自己的极限。

陈凯歌
国庆期间,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献礼影片,观影人数和票房获得双丰收。
该片由著名导演陈凯歌联合管虎、徐峥、张一白、薛晓路、宁浩、文牧野共同打造。7位导演全部获得过国际电影节大奖,阵容强大。此片主要思路是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走过的峥嵘岁月。虽然上映后7个小故事所获评价高低不一,但这并不影响观众对整部影片的认可。必须承认,献礼主旋律影片并不好拍。虽然凭借《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等影片叱咤国际影坛多年,但是严格来说,陈凯歌此前并未拍过此类作品。即便是相近题材的作品《大阅兵》(1986),也是陈凯歌30多年前的作品了。今非昔比,时过境迁,陈凯歌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此外,导演阵容虽然豪华,但是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何让他们拍出的影片既风格相近且又个性纷呈,考验着陈凯歌高超的导演艺术。同时,新时代需要新作为,新时代也需要新的爱国主义表达形式。如何满足不同年龄段的观影需要,尤其是恰当把握当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和价值观取向,同样是陈凯歌必须考虑的内容。从效果来看,应该给予陈凯歌及其团队掌声。通过影片,观影者穿越时空,回顾了新中国70年历史进程中的7个历史瞬间,一次次被爱国主义激情所震撼和感染。《我和我的祖国》用一种温暖真切的方式讲述着普通人身边的故事,具有特殊的情感穿透力。
10月10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彼得·汉德克
1962年,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出生于波兰西部小城苏莱胡夫,20世纪80年代曾在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后从事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工作。这段经历让她对心理学家荣格十分推崇,这也影响到了她日后的文学创作。1998年以后,托卡尔丘克移居波兰西南边陲的城市新鲁达(Nowa Ruda),并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鲁达”(Ruda)。1989年,托卡尔丘克的第一本诗集《镜子里的城市》出版,让她在波兰文坛崭露头角。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时间》取得巨大成功。该小说取材于波兰中部历史,具有浓重的波兰色彩,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让托卡尔丘克成为波兰文坛最具国际声望的作家之一。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并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而聚焦人的内心感知与情感体验,这让她的作品被评论家称为“微观式文学”。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思想形态让托卡尔丘克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大量拥趸。2018年,托卡尔丘克凭借小说《航班》摘得国际布克奖;2019年,凭借小说《让你的犁头碾着死人的白骨前进》入围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如此看来,托卡尔丘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实则水到渠成。
1942年,彼得·汉德克出生于纳粹德国占领下的奥地利格里芬。汉德克的童年生活远谈不上幸福。继父的酗酒和无休止的家庭暴力让他的童年阴云密布。1961年,汉德克入读奥地利格拉茨大学。1965年,德国法兰克福著名的苏尔坎普出版社出版了汉德克的小说《大黄蜂》,随后汉德克中止了大学学业,成为自由作家。1966年,汉德克的剧作《骂观众》在法兰克福上演,引起轰动。实际上,汉德克是一位颇具话题性的作家。1996年,他的游记《河流之旅:塞尔维亚的正义》曾引起不小的舆论风暴。汉德克在书中表达了对塞尔维亚的同情,并批评西方媒体对巴尔干地区战争的错误报道,这引发了科索沃等地读者对他的不满和批评。1999年,汉德克甚至退回了德国布赫纳奖,以抗议北约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此外,汉德克的言谈率真而直接,他曾表示鲍勃·迪伦并不适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显然,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但争议不断的作家,是需要勇气的。

哈罗德·布鲁姆
10月14日,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去世,享年89岁。
布鲁姆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之一,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声望。1930年,布鲁姆出生于纽约一个犹太教正统派家庭,在日常中家人们用意第绪语交流,而布鲁姆也从家人处学会了希伯来语。直到6岁,布鲁姆才开始学习英语。实际上,布鲁姆的父亲出生于乌克兰的敖德萨,母亲则来自于白俄罗斯。1951年,布鲁姆从康奈尔大学毕业,他的老师正是大名鼎鼎的文学批评家艾布拉姆斯。1955年,布鲁姆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做访问学者。从1955年至2019年,布鲁姆在耶鲁大学英文系工作长达65年之久。直到他去世前四天,布鲁姆仍在从事教学工作。生前,布鲁姆是耶鲁大学斯特林人文讲席教授,这是耶鲁大学最高学术等级的教职。在文学研究领域,布鲁姆的兴趣广泛,涉及神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莎士比亚研究等多个方向,成果卓著。其中,《影响的焦虑》(1973)和《西方正典》(1994)是布鲁姆在中国学术界最广为人知的两部著作。虽然有评论认为,布鲁姆自己的研究正体现了“影响的焦虑”,总有一种欲与前人一较高下的姿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布鲁姆的学术影响力已经远超他所擅长的英语文学研究,而让世界文学研究者受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