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诞生,一切都是新的。毛泽东主席曾作过一个形象的譬喻:“一张白纸没有负担,能写出最新最美的文字,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自不必论,文化艺术领域更是如此。
“最新最美”是极高的要求,如何描画,并非易事。
以艺术而论,中国学者所面对的,既有数千年之久的音乐、美术、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又有“西学东渐”以来所引入的西方绘画、戏剧、舞蹈、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样态。前者虽为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但是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理论化的研究,同时也有待于推陈出新,实现创新性发展;后者虽然历史有限,却拥有广泛受众,更适应现代生活,亟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洋为中用,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皇皇者华,于彼原隰”,一大批学者勇担使命。本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专题——“他们是共和国艺术学科奠基人”,将推出中国艺术研究院十位著名学者——杨荫浏、吴晓邦、王朝闻、张庚、郭汉城、葛一虹、陆梅林、冯其庸、李少白、朱宪民,他们是老一代学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虽有不同,却在诸多方面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
他们大多成长于新中国成立以前,深具爱国主义情操,经受了革命与战火的洗礼,较早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之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此后的学术研究之中。他们学识渊博,兼通中西,毕生致力于民族化的艺术理论的开掘和研究,成就斐然,是举世公认的名家大师。他们坚守中国立场,耐得清苦寂寞,爬梳史料,深入田野,搜集、整理、校勘、编撰了大量艺术基础文献。他们在研究方法上不拘格套,开拓创新,基于扎实史料,注重实地调查,坚持论从史出,卓然自成一派,学界名之曰“前海学派”。他们立足中国传统和中国经验,开辟草莽,苦心营构,开创了中国戏曲学、民族音乐学、中国舞蹈学、中国电影学等诸多新学科,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美术学、中国戏剧学和红学等学科发扬光大,为中国艺术学的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指示。“三大体系”建设,为时代所急需,任重而道远。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我们一直在努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学人,沉潜学问,聚沙成塔,使得中国艺术学从无到有,发展壮大。以十位名家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其道德学问,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将沿着前辈开创的道路,博学、慎思、明辨、笃行,士以弘道,锐意进取,力争在新时代有更大的作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