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今明和他早年的话剧舞台实践
文 赵 元

《风暴》剧照

《一江春水向东流》剧照

《万家灯火》剧照
创办剧社,少小沐浴民主风
1927年,12岁的朱今明从南通崇敬小学毕业后直接升入崇敬中学。在班级里,有一批爱好文艺的小伙伴,其中,赵丹(原名赵凤翱)、顾而已(原名顾而錡)、钱千里最为活跃,共同的志趣与爱好,使今明和他们结成难分难舍的好友。在今明的中学时代,上海汪优游的文明戏、黎锦晖的歌舞团、张慧冲的魔术团,纷纷登上南通的舞台,遇到这样的时机,赵丹就会带着今明等小伙伴去看戏。这些小家伙很聪明,脑袋灵,别人看戏是消遣取乐,而他们却在快乐中揣摩戏中的奥秘,然后在学校的同乐会上和校庆的节日里大显身手。独角戏、双簧、魔术、京戏等样样都会来一套。赵丹自编自演的独角戏《花子拾宝》已经具有了一点崇善嫉恶的思想。他们排演的文明戏《骂街》,也含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今明和钱千里(钱骏)演出的双簧配合有方,让人忍俊不禁。今明不仅学会了几套魔术,还学会了吹笛子、拉二胡。
日子长了,小伙伴们也长大了,对以往那些游戏式的表演,失去了兴趣,人大心大,他们想搞像样的节目,他们想有自己的剧社。
崇敬中学的校长,是顾而已的父亲顾敬基。顾先生曾在日本留学,热爱戏剧,逢年过节时常常上台唱上几段昆曲。当他听说学生们要建立自己的剧社,很赞同并极力支持。听到校长的认可,小伙伴们乐坏了,大家忙着给剧社起名字,你一言我一语,个个献计献策。最后,大伙儿从一个小歌剧《小小画家》的剧名中得到启发,一致同意给剧社命名为“小小剧社”。
剧社成立后,又吸引了不少爱好文艺的同学们参加,队伍不断充实壮大。他们第一次演出的剧目,是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阎瑞生》,那是根据20年代上海的一件耸人听闻的案件编写的。上海震旦大学青年学生阎瑞生,在烟花柳巷与妓女王莲英鬼混,后又惨无人道地将王莲英杀害,谋财害命,激起公愤,后落入法网。此剧在学校礼堂上演,反响强烈。以后又接着排演了《艺术家》,剧情表现一个搞艺术的人生活无着落,被债主逼得只好装死躲债。还排演了反映北伐军英勇牺牲的《热血忠魂》等剧。
在这些戏里,赵丹和顾而已都担任主要角色,今明在舞台上出现的场次很少,滞留的时间短暂,他扮演的不是传令兵,就是学生甲、工人乙、群众丙,可在后台,他却忙得不可开交。台上要下雨了,他赶紧端起箩筐筛黄豆,制造出“沙、沙、沙”的雨声;台上要打雷了,他又忙着滚动铁皮煤油桶制造出雷声,有时还要拉起琴弦,拨动琴键为台上配乐。他爱动脑子,动手能力也很强,舞台上缺少什么道具或是装饰品,他能立即动手做出来,剧情所需的一切音响效果,他都能想出办法解决,他是剧社的骨干分子。
小小剧社,由于赵丹等人的精彩表演,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成功,引起了校外的关注,不少人争着想看他们的演出。于是,小小剧社走出了校门,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赵丹父亲在南通长桥东首环城南路大街开的“新新大戏院”的舞台,举行公演并轰动全城,连邻近乡镇都纷纷邀请他们前去演出。小小剧社到百铺镇演出时,镇长穿着长袍马褂到码头迎接,小学生举着红绿纸旗夹道欢迎,这些小家伙还真出足了风头。
1930年初春,上海左翼剧联领导的上海摩登剧社来到了南通。剧社的成员中,有一批新文艺青年,左明、保罗、赵铭彝、郑君里等,他们是剧社的演员和负责人。剧社要在新新大戏院演出新型现代话剧《血衣》《小偷》《父归》《乱钟》等,这是朱今明他们第一次接触进步的现代话剧,舞台的华丽和浪漫而又富有激情的演出,今明的心里也掀起了波澜。
小小剧社的伙伴对进步戏剧的酷爱,引起赵铭彝和郑君里的重视,他们对赵丹、顾而已、朱今明、钱千里等备加爱护,对小小剧社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离开南通时,他们把演出的全套剧本都留给了这群年轻人。从此以后,小小剧社从演文明戏发展到演现代话剧,演出了大量田汉的剧作,在青年学生中产生巨大的影响。有时剧社也到乡村城镇演出,深受黎民百姓的欢迎。
1931年2月的一日,赵铭彝、郑君里又专程去南通指导成立剧联南通分盟,小小剧社在剧联的直接领导下,进一步端正了方向,演出了反帝反封建反旧制度的进步话剧《山河泪》《铁蹄之石》《黑暗中的红光》及《乱钟》等。1933年的夏天,小小剧社进行第七次公演,排练了剧作家洪深的著名话剧《五奎桥》。这部戏反映在干旱的日子里,地主周乡坤为了保存象征势力的五奎桥,蛮横地阻止农民拆桥救灾,引起了阶级之间的冲突,经过激烈的斗争,农民终于拆了桥,让打水的机器船开进来救灾,周乡坤以失败告终。
这出反封建的话剧,由赵丹导演并饰演周乡坤,今明担任布景,准备在新新大戏院上演。
一切准备就绪,广告也登出了,南通的反动当局闻讯惊恐万状,妄称《五奎桥》是宣传共产党暴动,剧社里有共产党,预谋在演出时捕获。在演出前一天下午,南通保安队拦路搜劫剧社送往“大生”纺织八厂的戏票,并逮捕了送票人。
一时间,南通城里笼罩着白色恐怖,人心惶惶,演出难以进行,只得拟了个《五奎桥》停演的启事:
查本社第七次公演,定于6月10日11日两夜举行,兹因《五奎桥》一剧主演钱骏(钱千里),家庭急务与人涉讼,万难登台,又因时值戒严,为防范反动分子捣乱,决定改期举行。
当时,南通日报社记者梁腾(小小剧社成员),从南通警察局探听到,当局正密谋抓人,大家立即隐蔽。今明首先把赵丹、顾而已护送到天生港轮船码头,让他们第二天搭上轮船,先往上海,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出路。之后,小小剧社因赤色嫌疑被查禁。
闯荡上海,话剧舞台显身手
小小剧社的夭折并没有挡住年轻人追求进步文艺的脚步。赵丹和顾而已转而赴上海继续求学,同时仍继续参加文艺活动。今明虽面对生活窘境,眼看升学无望,便思忖着冲出小城,凭自己的双手在上海滩闯出一条生路。
经一位张姓友人的介绍,他进入上海高昌庙的上海电机厂当了工人,并考进了上海电机专科夜校。他白天做工,夜晚上学,生活紧张而艰苦。不料,在他到上海不久,父亲在安装灯泡的时候意外从高处跌下不幸离世。他把悲痛埋藏在心里,仍然坚持参加剧联领导的各种活动,到工厂、学校、宁波同乡会和湖社(湖州同乡会)进行话剧演出,宣传民主进步思想,激发劳苦大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压迫……
1933年夏天,由章泯同志介绍,今明正式加入了左翼剧联,成为正式盟员。从那时起他便认准了自己的路子,把戏剧当成他从事革命工作的舞台,这是他自觉选择的神圣使命,宁肯饿着肚子,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投入其间。1934年,赵丹介绍他进明星电影公司学习摄影。与此同时,今明仍未放弃对舞台艺术的追求。
1934年春,今明为拓声剧社准备演出赵丹导演的奥尼尔名剧《天边外》时,他和许珂负责舞台装置和照明。这是个多幕剧,按照以往的舞台布景,用布幔和布条装置一下,再放上剧情所需的道具,即可以表现不同的生活场景,如农舍、办公室、卧室等等;如果把布条参差不齐地垂挂在舞台上,又可营造出树林和田野的意向,圈内人戏称为“万能布条”,美其名曰“象征派”布景。今明不想止步于此,他俩试想突破原有格局,搞出一台立体庭院来,即用景片搭出房角、门窗、栅栏儿等实景,他俩边聊边画边动手。演出前一天,今明又开始在舞台上搭景,此时,他突然发现,舞台顶棚正悬挂着一块巨大的旧银幕,今明将银幕缓缓放下,银幕的一边落到地面,而另一头却搁浅在搭建的梯子上,形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舞台边几盏橘黄色的灯光投射过来,形成一条条明暗不均的纹路和斑影,恰似一幅优美的黄昏晚霞景色,这一发现让他激动不已,随即大声喊起来:
“老许,快来看,发现了新大陆!”
许珂连忙跳下台去,转到观众席上观看,边看边赞赏:“太美了,真像一幅画!”
后来王为一也奔跑过来,他们三个人久久地欣赏着。
奇迹的出现,往往是渐变到突变的过程,自有偶然到必然的规律。偶然的发现提示今明认识光的作用、光的神奇。那块旧银幕的启发,催生他有了创造舞台天幕的遐想。那以后,今明脑子里总是被未来的天幕占据着。他到处找资料做实验,还把在明星电影公司当美工助理的汪洋拉出来和他一道搞舞台灯光,他们一个设计一个画图,跑工厂,制灯具,不知熬了多少夜晚。功夫不负有心人。1936年秋,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今明的遐想终于成为现实。
当《大雷雨》第三幕的大幕徐徐拉开时,奇迹出现了!舞台深处一片广阔的湛蓝而又透亮的夜空中,悬挂着一轮皎洁的月亮,几颗星星在闪烁,伏尔加河的夜色美极了,它是一幅优美的油画,它是一首动听的抒情诗,观众惊呆了,刹那的寂静后报以热烈的掌声。剧场的观众为舞台布景而鼓掌,在那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事。演到第五幕,追求幸福的卡捷琳娜受封建恶势力的逼迫,在暴风雨的夜晚含冤投进伏尔加河时,舞台的天幕上,黑沉沉的夜空划过一道闪电,隆隆的雷鸣、沙沙的暴雨袭击着大地,恐怖、凄凉、令人窒息……今明当时刚刚20出头,仅凭那么点儿简陋的设备,运用舞台照明的方法,创造出中国舞台上第一个天幕,为中国舞台艺术开创了新纪元。他被誉为中国第一位舞台照明美术家。
今明于1936年秋离开明星公司,参加业余实验剧团,负责舞台照明工作。剧团每部戏的演出,都融进了他的心血,每部戏的成功都与他的苦心钻研分不开,他把观众带进华丽的贵族家庭,带进阴森荒凉的墓穴和无边无际的原野……
就在业余实验剧团的演出进入巅峰状态的时候,发生了“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随即发生的“八一三”吴淞口之战,点燃了中华民族奋起抗日的怒火。今明和他的戏剧友人们再也不能沉浸在剧场艺术的宫殿里了,热血在沸腾,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中。

年轻时的朱今明
党领导上海文化艺术界组织救亡演剧队,到前线进行抗日宣传。在十二个演剧队中,今明参加了救亡演剧第三队,郑君里和徐韬任队长。他们高举救亡演剧的大旗,冒着敌机的轰炸,沿着京沪线行进,一路歌唱,一路讲解,在街头、乡村、田间,演《放下你的鞭子》等活报剧,鼓动民众奋起抗日。戏演到高潮时,剧中人物和群众一起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杀尽鬼子兵!打回老家去!”今明日夜忙碌,他负责全队的舞台用具,包括服装道具。白天转移阵地时,他背着沉重的行囊排在队伍的最后,给全队压阵。夜晚,他又自告奋勇参加站岗放哨,演员来接他的班,他也不下岗,他要演员把旺盛的精力挥洒在演出中。见他自觉自愿地承担起一切苦差使,赵丹心疼地对他嚷嚷:“今明,你不要命了?”
演剧三队经过苏州、常州、无锡到达镇江,此时接到阳翰笙来信,告知全国许多文化艺术界人士都聚集在武汉,正在进行规模盛大的抗日宣传演出活动,要求三队抽出部分人员前去参加。经队委会研究后决定由赵丹带队,今明等人一同前往。
在汉口,他们赶排了阳翰笙的新作《塞上风云》。这是一出反映蒙汉青年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话剧,以上海业余剧人协会的名义在汉口上海大戏院演出,反响强烈。接着又演出了于伶编剧的五幕国防剧《夜光杯》,还参加了为华北义勇军募捐的一次空前盛大的联合大公演,演出了田汉在热火朝天的抗日浪潮中赶写出来的《最后的胜利》。他们的演出震撼了武汉三镇。
为了抗战的需要,为了重庆百姓的需要,组织上又将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更名为上海旅川业余剧团,从武汉朔江而上,经宜昌,过三峡,宿万县,一路把抗战戏剧演到重庆。
奔赴西北,“垦荒拓土”祭青春
1938年起,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重庆陷入动乱与恐怖之中。今明他们也十分苦恼。一天,王为一在生活书店的书架上,偶然发现了一本《盛世才与新疆》的书,作者是民主人士杜重远,书中介绍盛世才在新疆任督办以来,新疆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发生的转变,这让王为一眼前一亮,便买下这本书,回来与赵丹、今明共享。几人看着书,美好的憧憬在他们心中激荡,带着满脑子的幻想,他们行动起来了。此时,今明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广告,说新疆学院委托重庆生活书店招生。赵丹一听认为是个好机会,正好生活书店要出版王为一的剧本,他很快与书店取得了联系。书店的编辑史牧告诉他,生活书店正计划在新疆成立分店,书店负责人邹韬奋与正在新疆工作的茅盾、张仲实、杜重远等都很熟悉。于是,他们三人一起去找了邹韬奋,邹韬奋当即与在新疆的茅盾取得联系。就这样,几个年轻人怀着纯真而又幼稚的幻想,还请来了在广东曲江担任演剧一队队长的徐韬和刚从上海音乐学院来渝的青年音乐工作者易烈。1939年6月,几位年轻人带着妻儿和恋人(今明正与重庆两江体校的女生陈瑛热恋)奔向大西北。
后来,周恩来副主席得知赵丹等人启程赴新疆的消息后,为了他们的安全,立即派冯乃超去阻拦,然而已经晚了。今明等一行人,已过嘉峪关,出星星峡,驱车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
笨重的大卡车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爬行一个月后,他们风尘仆仆地抵达迪化,即今日的新疆省会乌鲁木齐。
当晚,茅盾来看望他们,寒暄后便压低声调对赵丹说:“这里政治情况比较复杂,要注意!”大伙一听,火热的心顿时坠入茫茫然之中。他沉思片刻后说:“韬奋来电报后,我和张仲实、杜重远商量,还是不让你们来为好,可又不能直说,只好强调生活条件苦,怕你们吃不消要慎重,实际是暗示你们不要来,谁知你们没有理解!”
“那我们回去!”急性的赵丹干脆地说。
“不,”茅盾轻轻一摆手:“既然来了,就不能随便走了,想法订两年计划,替新疆做些工作,等你们计划完成了,再提出回去。”
大家无言,还能说什么呢?谁叫他们幼稚无知,只凭热情幻想着搞艺术,冒冒失失地奔来了,现在又怎能凭一时冲动返回去呢!吃一堑长一智,大家静了下来,听从茅盾的安排。
这一群天真的艺术家,自认为自己一不图官,二不图钱财,完全是为了开拓新疆的戏剧事业,学习和发展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艺术而来,政治再复杂也复杂不到他们的头上。于是,他们不顾旅途的疲惫,振奋起精神,首先排练了章泯的抗战话剧《战斗》。赵丹和王为一对剧本又进行了一番加工,由赵丹导演,今明负责舞美设计和舞台监督,王为一、徐韬、易烈、叶露茜、俞佩珊、程婉芬等扮演重要角色,新疆学院许多学生都参加了这一工作。经过三个星期的排练,于“9·18”事变8周年国耻纪念日在新疆督办公署所在地西大楼同观众见面,这是一次空前的高质量演出,一时间轰动了整个迪化。
正当迪化的观众为《战斗》的演出成就热情叫好的时候,新疆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新疆文协实验剧团成立了,团长由茅盾兼任,实际工作由赵丹、徐韬主持,中共驻新疆八路军办事处的于村和刘白珩也是该团的成员。与此同时,新疆学院增设了戏剧课,请赵丹、王为一、朱今明讲课。迪化一中也组织了孩子剧团,邀请赵丹等人去排戏。迪化女中的学生们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在叶露茜的指导下,和大家一起高唱抗日歌曲,并积极参加抗日戏剧活动。当年的女中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著名演员姚向黎,就是其中一个积极分子。著名作曲家闫飞也是当年迪化一中孩子剧团的小家伙,如今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艺术家。他们回忆起少年时与赵丹、今明等人的相识时那么一往情深,说忘不了自己的艺术启蒙老师。姚向黎还谈起了今明帮她救场的一件事。那是她第一次参加话剧演出,既兴奋又紧张,在边幕候场的时候,突然听到传她上场的口令,慌忙间忘记带自己的道具水壶,想起时人已在舞台边,正在焦急之中有人把水壶送到她手里,她顾不得感谢,捧起水壶上台演出,后来才知道送水壶的人是今明。那时今明当舞台监督,他关注着台上的一切动静,救场、补台乃是他的职责。
一切都按照计划在进行,戏剧运动开展起来了,群众抗日的热情鼓动起来了。今明他们情绪激昂,正在向第二个目标莫斯科瞄准,赵丹已经给莫斯科艺术剧院的朋友写了信,正企盼着佳音的到来。然而,善良的人们怎能预知杀人不见血的刽子手盛世才,已经向他们伸出了魔爪。
这年的秋天,杜重远被捕入狱了。之后,茅盾假借老母病故返乡奔丧离开了新疆。临行时,他告诉赵丹,他要到延安去,到了那里一定设法让赵丹等人离开新疆。
等呀等,他们一直盼着延安的好消息,可是茫茫大地无音信,耳闻目睹的是一个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坏消息:杜重远介绍来的民主人士被捕,茅盾的同事被捕,迪化城三步一哨五步一岗,特务密布。今明他们一刻也不能在那里停留了,可是他们无法脱身,他们已经处在特务的包围中,预感到大难即将临头。
果然,一个阴风凄厉的深夜,几个便衣特务闯进了赵丹、徐韬的住处,翻箱倒柜搜查后,把他俩带走了!罪名是杜重远阴谋暴动案的参与者。
赵丹、徐韬被抓走后,他们的妻儿整日失魂落魄,今明、王为一、易烈四处奔波救援。无奈中,三人联名给盛世才写信,一再重申他们几个来新疆纯粹是为了开拓戏剧事业,没有任何违法行为,恳请释放。
信送上后迟迟没有反应,日子在焦虑不安的恐怖中煎熬。过了半年,已是1941年2月一天黄昏,突然接到警务处的通知,李处长要王为一、朱今明、易烈去谈话。所谓谈话,就是逮捕,他们有思想准备。三人一进警务处的门就被押上一辆早已等在那里的轿车,直接送进了监狱。
铁窗生涯,对今明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前两次是被反动派抓走,这次是为了营救战友使自己落入了敌人的虎口……日子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今明的妻儿已被遣散,他则在暗无天日的地狱里煎熬,每天只有五分钟的放风,而且包括上便所。难友们匆匆奔去贪婪地吸几口并不新鲜的空气,又在狱吏们的催逼声中返回牢房,何日方能重见天日?何日方能与亲人团聚?
地狱归来,山河破碎待复生
1944年9月11日,盛世才被蒋介石调离新疆,结束了长达11年的军阀统治。盛世才调离新疆后,重庆方面派来了新警务处长接管监狱。后来国民党又派中央特种案件审判团赴疆,开庭审理多年的积案。当周恩来副主席得知赵丹等人是死亡线上的幸存者后,立即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营救。重庆文艺界地下党领导人阳翰笙要求时任国民党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藩帮忙,张又写信给新任新疆省政府主席吴忠信,经多方营救,法庭才对赵丹一案给予审讯,判决无罪释放。1945年五一前夕,今明与赵丹等人离开迪化。临行前,他们又演了被捕前在迪化演过的话剧《战斗》,以此向新疆人民隆重告别。之后,他们辗转回到了阔别近六年的重庆。
山城戏剧界热烈欢迎他们,称他们是地狱归来的汉子。很快,他们就和全国人民一道迎来抗战胜利的欢庆时刻。不久,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开始进行会谈,代表中共参加谈判的毛泽东主席抵达重庆。几天后,组织上通知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四位一同前往曾家岩50号中共办事处,说毛主席要接见他们。他们兴冲冲地赶到那里,曾家岩的客厅里已经围满了重庆进步文化戏剧界人士。不一会儿,毛主席在周恩来副主席等人陪同下走进客厅。他穿着灰色的中山装,和蔼可亲地和大家一一握手问好。当毛主席走到赵丹跟前时,周副主席介绍说:“他就是赵丹同志。”又指着徐韬、王为一、朱今明几位说:“他们四位都是刚刚从新疆回来的。”毛主席一一握着他们的手说:“你们辛苦了。”
一股暖流在今明的心坎上流淌,热泪在他眼眶中闪动。毛主席宽厚的大手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后来,周副主席还要徐冰安排他们四位到曾家岩吃饭。那天,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负责人董必武同志亲切接见了他们。阳翰笙、于伶同志也去了。席间,于伶说这些年你们吃了不少苦,需要休息一段,恢复一下,然后再演个戏露露面,让大家都知道你们回到重庆,回到舞台来了。四人听后激动不已,阳翰笙告知他们,随后要上演茅盾的新作《清明前后》。
《清明前后》创作于1945年中秋节前后,是以1945年清明节重庆发生的黄金案为背景,描写了爱国民族工业家林永清为支援抗战,克服重重的困难将工厂迁到大后方。然而不仅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反倒在官僚资本的压迫下面临破产窘境,在寻找出路的过程中陷入金澹庵等设计的黄金圈套中去。残酷的现实使林永清认识到“政治不民主,工业就没有出路”, 走上了民主斗争的道路。
这是小说家茅盾一生中撰写的唯一一个剧本。茅盾在剧本的“后记”中说,写此剧“主要是受了朋友们的鼓励”。这“朋友们”指的是当时重庆戏剧界的朋友,以及也在写同样题材小说的作家。当时中国艺术剧社需要剧本,于伶、宋之的等同志商量,请茅盾把这一轰动山城的案件写成剧本,供剧团上演,亦解决剧团的经济困难。可以说,茅盾写剧的原因之一是应“中国艺术剧社朋友”之请;原因之二就是赵丹、徐韬、王为一、朱今明四位刚从新疆盛世才魔爪中逃命出来,冤狱四年,对一个以演剧为生的艺术大师是何等漫长的岁月,他们急于要上台演出,要好的合适的剧本。《清明前后》也是为赵丹等人再次献身剧坛量身定制的。他说: “想起他们所遭遇的冤狱, 又是悲愤交加。……我这不成才的习作, 便算是欢迎他们四位的‘秀才人情’,并以纪念我们同在乌鲁木齐那段时间吧。”
在这部戏里,赵丹担任导演兼主演,今明任舞台监督兼舞美和照明设计,王为一饰李维勤,秦怡饰唐文君,孙坚白(石羽) 饰陈克明,顾而已饰林永清,夏天饰余为民,王苹饰赵自芳,赵丹同时扮演金澹庵, 堪称名角如云了。1945年9月26日,该剧以中国艺术剧社名义在重庆青年馆演出。整个演出始终笼罩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特务和三青团分子在剧场里起哄喝倒彩,但被观众热烈持久的掌声压了下去,演出极为成功。
根据时局发展的需要,共产党要在上海筹备建立自己的电影阵地,进步文艺工作者开始有组织地分批赴沪。不久,今明也回到阔别多年的上海,加入昆仑影业公司,开始了他的电影摄影事业。
责任编辑/斯 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