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在艺:一生寻觅为石油
文 胡晓菁

田在艺,著名石油地质学家、油气勘探家。1919年12月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崇宁镇西田村。1939年8月考入国立西北地质大学地理系。1940年10月转入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5年6月大学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7月获得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9年7月因“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我国较早地阐明了陆相生油和在陆相盆地中找油的观点,在陆相生油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克拉玛依到大庆,这段经历是田在艺一生中无法淡忘的艰苦历程。作为一名石油地质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他已经在玉门油矿工作多年,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千千万万石油人中的一员,他将辛勤的汗水奉献给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见证了这个大油田的诞生和发展。克拉玛依的成功激励了田在艺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信心满满走向新的航线——参加大庆石油会战。
新疆石油有广阔的前景
新疆是我国幅员辽阔的领土上的一颗明珠,它以矿产资源丰富、物产富饶而著称。一直以来,新疆便是列强争夺的对象。早在20世纪初期,就有西方的地质学家、学者源源不断来到新疆考察。中国的地质学家也在这一地区展开过勘探、测量工作。苏联人在新疆独山子地区组建了独山子石油考查厂,并在这里打出过石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面对国民党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面临的是如何恢复和振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国家的命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离不开石油作为动力,但我国在当时却是个戴着“贫油”帽子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便对石油地质事业做了一系列的部署。新疆地质条件较好,被地质学家们寄予了找到油藏的厚望。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缔结,中国和苏联展开了很长一段时间热烈而亲密的合作。在石油勘探领域,1950年,中国和苏联在新疆联合组建了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双方合作在新疆地区,尤其是在曾经做过大量工作、基础较好的独山子地区展开了一系列的石油勘查工作。

田在艺参加地质—地球物理学培训班时留念(1953年)
1955年,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上把新疆确定为石油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田在艺便是在这一时期,和诸多石油地质工作者一起,从玉门油矿奉调来到了新疆工作。来新疆以前,田在艺已经在石油地质行业连续工作了10年。他师从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做了许多实际工作。10年的时间里,他踏遍了青海、甘肃的土地,对那一片地域的地质情况、矿产蕴藏了如指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他告别玉门,转战新疆之时,也意味着他的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新疆地形非常复杂,戈壁、山谷、溪流……在这一地区勘探,难度比在单一地形的地域考察难度更大。田在艺和他的同事们主要在黑油山地区做调查。黑油山便是后来的克拉玛依,维吾尔语意为“黑油”,意味着这里将有石油发现。黑油山是一座沥青山,山上地表裸露着大量液体油苗和油砂,因此被中国的地质学家寄予了厚望,大家都认为,这一地区将会有油藏。但是,前来援助的苏联专家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即使地表条件很好,但这一地区的石油并不适合做大规模开采,因为黑油山地区是一处山前坳陷地带。他们认为此地的石油蕴藏不集中,不会出现大规模油流,因此开采价值不大。苏联专家对这一言论深信不疑,并对中方人员在此地的工作表示了怀疑和拒绝。但以田在艺为代表的中方工作人员则有不同的意见,他们不迷信苏联的权威,更不愿意放弃地表条件较好的黑油山地区。尤其是田在艺,他带着地质队的数十位工作人员踏遍了黑油山,无论是寒流还是酷暑都没能让他们退却,队员们日夜工作,白天勘探,提取了大量油砂样本,夜晚则集中在帐篷里做物探分析。没有节假日,没有一刻放松,田在艺在这里紧张地工作着,他希望尽快掌握这一地区的详细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连续数月的工作之后,常年实地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告诉他:黑油山的情况渐渐明确了,他认为,这里有规模较大的石油蕴藏,并具有较好的开采价值!
1955年下半年开始,根据田在艺等地质专家的指点,地质队员们开始在这里钻井,第一口油井被命名为“黑1井”。1955年10月29日,这是克拉玛依油田发现史上最值得纪念的日子——“黑1井”在钻至地下620米时喷出了原油。当看到黑色的油流如喷泉一般涌出地面,在场的所有人都兴奋了,他们欢呼着、雀跃着,眼泪浸湿了田在艺的眼眶,半年多的辛苦没有白费!他非常清楚这股如黄金一般珍贵的油流意味着什么,这表明:黑油山地下埋藏着中国工业的血脉——石油!就这样,新中国第一个油田——克拉玛依油田从此便被发现了。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田在艺激动地向在场的所有人宣告:“让我们祝贺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油田,但这仅仅是开始,是万里长征迈开的第一步。”1号井喷油了,意味着这里的地下藏着大油田,这一地区的勘探工作不能结束。地质学家们紧张地工作着,很快在1号井的周围又探明了四口油井,都发现了工业油气流。铁一般的事实证实了黑油山是一个富油地区,中国地质学家的判断没有错!1956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题为《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宣布:克拉玛依地区是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一文:

1981年6月,田在艺回到了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克拉玛依油田,在“克1井”前讨论克拉玛依油田未来的发展
石油工业部负责人在今天开幕的全国石油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宣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
这个油田距离新疆石油公司不远。到现在为止,石油工业部的勘探人员在这个地区已经钻成的四口探井中,有三口已经自动喷出棕色原油;其余十口正在钻探的探井,也有六口已经有油气显示。据在当地工作的苏联专家和地质学家们计算:仅已经探明的面积,有工业开采价值的储油量就已经很大;如果以今年的勘探地区计算,那么储油量就将超过玉门老君庙油田好几倍。
除此以外,地质人员还在离克拉玛依七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发现了一个有很大油苗显示的地区。
据地质学家们估计,由于以上两个地区的地质条件相同,克拉玛依油田面积,将有可能扩展到几千平方公里以外。
为了迅速探明这一地区的石油储量,争取及早出油满足国家的用油需要,现在,石油工业部已经决定今年将进一步扩大克拉玛依地区的勘探规模,同时还在其附近开辟了一个新的勘探区。计划从明年起,一方面继续钻探,另一方面将开始开发这一油田的总体设计,并且进行小规模的开采。
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以后,石油地质学家的工作并没有停止。田在艺带领着他的队伍,继续在新疆地区展开工作。他一边做着实地工作,一边对新疆的石油远景做了预测。他认为,不但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了是个大油田,新疆其他地区也可以做一些勘探工作。他发表了《新疆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刍议》一文,认为克拉玛依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有稳定的地台区,且“可靠的生油岩系为石炭系、二叠系、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和第三系下绿色岩层”,“是油、气聚集的丰富地带”。田在艺认为,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打破了苏联专家的权威思想,因为苏联专家认为应从山前坳陷区和局部构造上找油,但事实证明在稳定地台区也可以发现油藏,这是地质学家们在观念上的飞跃,也是石油勘探史上的一大进步。田在艺在新疆连续工作了五年,这里的每一片土地,都曾洒下过他的汗水,凝聚了他的心血。他爱这片土地,他展望未来——新疆有很好的石油远景,这里将会建成一个大型的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这也是当时全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它因石油而诞生,又以石油工业为依托不断发展壮大。
石油会战出英豪

田在艺在野外地质勘探
1960年1月,告别了新疆,田在艺的身影奔向了大庆。这里,有另外一个战场等待他去开辟:在松辽平原上,有一场新的战役即将开始——大庆石油会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人与自然的搏斗,是为了解开大自然的密码而展开的探索。要赢得这场战役的胜利,既要靠科学家的科学认识,更要靠无数石油人的奋力拼搏。提到大庆石油会战的开始,要从松基三井喷出油流说起。
我国历来有“油在西北”的说法,主要因为西部地区的生油、储油地层出露明显,且西北地区已有勘探经验和基础。西部地区的石油产地玉门和克拉玛依是数一数二的大油矿,但其产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广大的土地上继续发现和开发新的油藏,是当时石油工业紧迫的任务和要求。除了在西部地区密锣紧鼓地勘探和开发以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把目光集中在了东北地区,这是一片未曾被开发的处女地。东北地区有我国的工业基地,交通运输也十分便利,如果能在东北地区找到油藏,那将是十分经济和便利的。
松辽平原位于我国东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物产丰富,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那么,松辽平原的地下是否悄悄埋藏了石油宝藏呢?东北地质局组织勘探队伍,重点勘探从吉林市顺松花江至陶赖昭及由长春沿长大线以东、大黑山山脉以西的中新生代地层,打响了松辽平原普查工作的第一炮。这次勘探的结果表明:松辽平原是可能含油的地区!此后,石油工业部组织绘制了松辽平原及周围地区的含油远景图,并从生油、储油、盖层、圈闭等条件出发,判断松辽平原是一个含油远景极大的地区。1957年冬天,根据松辽平原石油勘探成果,地质部党组做出了“战略东移”的决定,即认为松辽、华北的地质条件相似,都有深厚的中、新生代沉积,存在含油岩系的可能性很大,决定将石油地质及石油物探队伍移师东部,有步骤地加强东部平原、东北、华北两大覆盖区的找油力量。此后松辽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勘探活动。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油,大庆油田的面纱缓缓揭开。
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标志着大庆地下拥有丰富的石油蕴藏。可是一个大型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仅靠一口油井是说明不了问题的,还需要打出更多的油井,并建造相应完善的设施。石油工业部党组向中央提交了《关于东北松辽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和今后工作部署问题的报告》,提出要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争用最快的速度拿下大庆油田。此后,国家陆续从克拉玛依油田、青海油田和石油工业部机关以及东北三省抽调干部和职工来到松辽参加勘探工作。田在艺便是这样来到了松辽平原,开始了艰难的寻油之路。

1999年11月,田在艺重返大庆油田“发现井”——松基三井
田在艺担任了大庆石油会战的副指挥以及总地质师,他的任务很多,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要领导队伍拿下这座大油田。他带着数十个队员,在辽阔的平原上,由南向北,沿着四平、乾安、安达一带勘探,并逐步扩大勘探面积。队伍缓缓向前推进,田在艺的目标是要一寸寸摸清土地下面的构造,他要透过厚厚的土层,看清楚地下到底埋藏了什么奥秘。会战的条件极端艰苦,松辽平原上是“青天一顶、荒原一片”,一望无际的茫茫草原上,什么也没有。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四起,但参加会战的人,无论是领导还是工人,都只能住在牲口棚子、破旧的房屋或者是四面漏风的帐篷里。吃的也非常简单。1960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粮食非常短缺,食品、蔬菜供应不足,田在艺那时候每个月只有30斤粮食的配给,对于每天都要野外工作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窝窝头,一点野菜汤,便是难得的美味了。田在艺不惧艰苦,作为会战的负责人之一,他带头克服了这些困难。他从不叫苦叫累,一心只想早日拿下会战。
那时候他的主要工作除了统筹、指挥之外,主要是做地层对比,通过搜集、采样,分析地层条件,研究并讨论地质构造。他是野外工作的骨干,整个松辽平原都是他的研究对象,要勘探的土地很多,要做的分析更多,工作量非常大。他总是迎难而上,他的奋进也感动了其他人。松辽平原冬季气温常常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地面结上了厚厚的冰层,要勘探地面以下的地质情况,必须把厚厚的冰层刨掉才能提取样本,但冻得坚硬的土地根本就挖不动,一锄头下去,冻得厚实的冰层纹丝不动。队员们退缩了,但田在艺毫不畏惧,他身先士卒,带头劳动,并鼓励大家:“同志们,国家缺油,我们要在短时间内摸清松辽的地下资源就得发挥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能停工!”
经过不懈努力,大庆会战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60年6月1日,一辆装满大庆油田生产的第一批原油的列车缓缓从萨尔图火车站开出,此后,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被源源不断运送到全国各地。不仅如此,田在艺和他的队伍,进一步查明了大庆长垣巨型含油构造,并在大庆外围发现了一些新的油气田。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证明了松辽平原是个广袤的石油蕴藏区,彻底结束了我国“贫油”的历史!
1964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康庄大道——大庆油田自力更生赞歌创造奇迹》的社论。
“我国石油基本自给了!”全国亿万人民传诵着、欢呼着这件振奋人心的大喜事。
大庆人用了只不过一年多的时间,探明了一个油田的面积和储量;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油田勘探和开发的速度,比外国一些第一流的油田还快。他们建设的油井,合格率高达99.6%,在外国也是少有的。大庆油田的输油管道,有千千万万个焊口,第一次试压,就实现了99.9%的焊口不漏油、不漏气、不漏水。到外国学过、考察过石油工业的专家,看到大庆油田的建设质量这样好,一致赞扬“了不起”。
1982年,田在艺因在“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获得者之一。
田在艺并没有停下他探索的脚步。1964年1月,他告别已具规模的大庆油田,带着自己的队伍,匆匆来到荒凉、寒冷的大港。这又是一场凝聚了汗水和艰辛的战役,但田在艺无怨无悔,他的目标只有一个:找油!
大庆的铁人精神曾经鼓舞了无数人的奋进,田在艺是大庆人中的一员,他既是大庆精神的创造者之一,也是传承人之一。在大港,他以身作则,号召同事们树立找油的信心。
华北石油大会战的艰苦程度、工作强度之大,并不亚于大庆。那时候的大港只是一片渺无人烟的荒地。田在艺记得当地人传唱的那首民谣:“漫天风沙扬,四季水汪汪,蚊虫凶如狼,蒿草遍地长。”大港的地表被成片的沼泽和茫茫的盐碱滩覆盖,到处是一个个的水泡子,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田在艺在一天的野外工作之后,想找一块地势平坦、没有积水的地域搭建帐篷过夜都感到分外困难。到大港后不久,营地还经历了一次渤海湾的海啸,海水倒灌进陆地,既淹没了正在钻的油井,也淹没了住宿的营地,帐篷里、帐篷外,遍地漂浮着脸盆、碗、衣服,生活没法正常进行,工作也不能够开展,实在是困难重重。
田在艺指挥着勘探队伍,进行着艰苦而细致的工作。当时大港油田的勘探范围包括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总的勘探面积达到29000平方千米。在勘探部署上,田在艺要带着队伍测量了横穿黄骅坳陷的三条大剖面和两条短剖面,进行“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测工作。勘探队伍是先头部队,打头阵,确定井位。田在艺在野外一寸寸勘探,如果通过地表观察,认为某个地方可能有油藏,便在这个地方画上圈圈,钻井队架上设备在此地开钻。钻井队把钻出的岩样交给田在艺和他的队伍进行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分析,了解油气在地下的聚集规律。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地层、油层、含油面积、含油厚度等数据,确定这个地方是否有油藏、是否值得深入工作。冬天零下30度的户外,田在艺和工人们一起工作,冻得手脚都肿了;到了夏天,则要集中精神应付成群的蚊虫叮咬。
大港地区开钻的第一口井是1964年1月9日开钻的、位于塘沽构造上的“塘1井”。但很遗憾,这口井并没有喷出有价值的工业油流来。后来开钻的“港1井”、“孔5井”、“羊1井”被证明属于高稠油藏,工业价值也不大。这样的事实对大港人来说是不小的打击。不少人失去了信心,质疑这个地区到底能不能有工业油藏?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把人力和物力“浪费”在这个不出油的地方?部分大港人萌生了退意,希望能把精力转移到西部,并准备奔赴四川会战的战场去了。就在此时,1964年12月21日,“港5井”喷出高产油气流,鼓舞并坚定了大港人的信心,也标志着大港油田的诞生。此后在田在艺和他的队伍的努力下,大港油田从无到有,一点一滴建设起来,他们基本摸清楚了平原的每一寸土地,确定了大港油田的油气地质情况。他们是大港油田建设的先行军和开创者!

田在艺在家中指导学生(2003年6月25日)
实践出真知
从玉门油矿走向克拉玛依,从克拉玛依来到大庆,又从大庆到大港,20世纪60年代以后,田在艺还参与了江汉油田和吉林油田的建设工作。他的前半生,一直奔赴在油田勘探的第一线,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践家。多年的实际工作,他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国家的地质地形了如指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是历尽艰辛,他也无怨无悔。作为一名地质学家,他坚信实践出真知,这也是恩师孙健初对他的教诲。在实践中,他时时都不忘记总结自己的经验。在新疆,他预测了这里有较好的石油远景。在大庆,他总结了陆相生油理论。离开大港之际,他总结了黄骅盆地的找油方向。他所承担的每一份工作,都带给了他无限的收获。这些收获,并非物质和金钱,而是大量科学理论。这是他穷极一生所追求的无上荣耀,是一名科学家所珍视的最宝贵的财富。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田在艺离开了石油勘探的第一线,但他并未停止自己追求科学的步伐。他总结经验,并希望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在主持全国首次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时,他提倡兼容并蓄,集采众家地质构造理论之长,为国家的油气资源勘探作出实际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不顾高龄,坚持在各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1997年,他完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油气》和《中国含油气沉积盆地论》两部著作。这两部专著,在石油地质理论领域引起了轰动。这是田在艺心血的结晶,更是他对陆相生油理论的总结和升华。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板块构造和地体构造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郭令智这样评价田在艺,“田在艺教授不仅是一位有实践经验的石油勘探家,而且是一位著述颇丰的科学研究者”,他的“学术思想自成系统,富于创新;其研究成果是中国石油地质知识宝库的组成部分”。1997年,田在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他因在石油地质学领域做出的贡献,荣获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田在艺心目中,他从未认为自己的工作取得过多大的成就。他是非常朴实无华的一个人,他只是把自己看做一名普通的石油人,工作是他最热爱的事情。无论何时,只要和他提到油田、地质,他的嘴角便绽放出真心的笑容。田在艺不怕艰苦,祖国哪里需要他,他便往哪里去,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石油。沉积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是这样评价他的:“忠诚勤奋、爱国奉献!”
责任编辑/胡仰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