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轻如鸿毛,何大卖天下?
文 廖安亚 刘晋飞
前几年,书市上的超级畅销书一水的重口味,如《狼图腾》《鬼吹灯》《东北黑道往事》,或兽、或鬼、或流氓,都是生猛的角,镇宅的腕,一听便觉了不得。这两年反倒怪了,销量过2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都是轻口味的东西,或日记体散文集,或枕边小故事集,内容轻若鸿毛,文风不着边际,却火的近乎要自焚了。如此没逻辑的事,就像神仙下凡来作案,别说找线索了,连根线头都摸不着。不好找也要找,一本书能火,一定是有意或无心地号准了社会的某条脉,暗合了自媒体时代的某种传播规律,不研究使不得。
《谁的青春不迷茫》的作者叫刘同,是一档职场选秀节目的评委兼传媒行业的高管。书是其处女作,节选了他近十年来比较有纪念意义的日记,加个批注,集结成册。说白了,此书其实就是一个三线电视名人站在职场成功者的角度,以提点当下年轻人之名,煽情回首往事。
此书为什么会大火,细细分析,有如下三大优点:
一是书名起得好,概念做得好。《谁的青春不迷茫》书名很棒,酷炫、自我,还是具有高认同感的简单完整句,“谁的青春不迷茫”,太对了,迷茫是青春的永恒主题,这样的书名自然是适合各种自媒体传播通道。本书主打的概念也棒,是奋斗小青年如何用10年时间逆袭人生,150万字的北漂纪录,跨度十年的自我对话,鲜活、真实的成长见证。这个概念准确地切中了无数在青春黑暗迷茫中撞破头的年轻人,让他们误以为找到了自己青春疼痛的代言人;让他们认为,作者和他们都一样,经历过期盼未来,挣脱过去,当下使劲的样子,最终破茧化蝶,实现梦想。如此贴地气、暖人心的概念,只需20多元便可尽情观享,简直太值了。现在卖书,其实是卖概念,概念好了,才能有强大的传播可能性。当大家都听到了你的叫卖声,你的拐就不愁卖啦。
刘同著《谁的青春不迷茫》书影
二是本书将充满疼痛感的文艺范儿打磨得极好。世道太平,生活安逸,年轻的软蛋渐渐多了起来,其鲜明的特征便是少小年纪便酷爱怀旧,吃喝不愁却倍感疼痛。本书成功迎合了广大年轻软蛋们自感疼痛的阅读心理,字里行间打造出一派充满疼痛感的文艺范儿。如“盘旋城市的桥像四周环水的岛,一场雪花就铺成一个冬天,漂泊大雨也可以比作上天哭泣”;“每一次低头,都是对自己的肯定”;“我们不是变得现实,而是更能接受现实”;“你觉得孤独就对了,那是让你认识自己的机会”……如此酸不拉几强喊疼的句子比比皆是,成功营造出有热销潜质的疼痛文艺范儿。
三煽情地讲述大白话哲理。作者认为“我很好”,不是指你终于熬到了有了钱,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顾的日子,而是你终于习惯了没有钱,没有朋友,没有人照顾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诉他们,你越来越能接受现实,而不是越来越现实。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脆弱,离开你们,我一样能过的很好。作者还有另一大重要哲理:最初我们迷茫,是不知道要去哪儿。知道了,我们还迷茫,是因为不知该如何去。最终去了想去的地方,我们仍迷茫,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如何留。留下了,还是迷茫,只因为我们想留的更久一点。这样的哲理你初听会觉得很对,多听几遍会觉得很烦,因为实在是太简单了。
本书的缺点很多,拣择重要的说说吧。
一是文风扭捏累赘,还很重复,有前戏做得过长,被捉奸在床之嫌。书中言必励志,话必感恩,整本书像是在ICU病房里写的,气若游丝不说,一股子遗言范儿。看得出作者努力想把自己的搞得很文艺,其实却把自己整得很肤浅。幸好,这是一个肤浅的时代,靠肤浅也是能赚大钱的。
二是没有逻辑。固然日记体散文,却没有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而是做到了形散神更散。一个过来人站在30多岁的角度回顾20多岁的时光,讲述成长的感悟,可以是一个故事与思考并重的编排方式,也可以是传记式的结构方式,无论如何,每一篇要保持相对完整和独立。结果呢,本书中的篇章因为原搬日记,没有前因后果,纯是私文字加私点评,看得人不着边际。
三是简单幼稚、连篇累牍地贩卖梦想。作者费尽叽歪之词,苦劝年轻人谈一场说散就散的恋爱,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号召年轻人以二百五的精神实现梦想。其实梦想跟六合彩似的,没点运气,真是不行。另外,对于很多人而言,所谓梦想就是欲望,达到了一个就又期待更高的。初中时想找班花校花,高中时想上清华北大,大学时想干点动地惊天的事来成为校园传奇。挂着梦想的羊头,为功名利禄而寡廉鲜耻地奋斗,这样的梦想其实是垃圾。因此,请不要轻率地鼓吹梦想。
四是一旦把书读细了,便有种被侮辱的感觉。全篇有种鲜明的气质,便是在说,你看我很成功,你看我很有品位,你看我比你强,我不骄傲,我继续努力,我气死你,我就是很有钱,我不在乎,我得瑟给你看。作者这种端着、装着的情怀,真的可以把有点素质的读者侮辱到。
总而言之,看完此书,你会觉得作者的青春其实不迷茫,反倒很幸运,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方向——电视事业,而且在他工作过程中还有这么多人帮助。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知所云,离题万里。这便是此书的真谛。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是今年另一本大火之书,号称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张嘉佳献给你的心动故事。本书最初以“睡前故事”系列的名义在网上疯狂流传,几天内达到150万次转发,超4亿次阅读,引来电影投资方的巨资抢购,转瞬便签下其中5个故事的电影版权。每1分钟,都有人在张嘉佳的故事里看到自己。
这书为什么牛,当然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作者将想象力与桥段功夫结合得非常完美。作者本身是个不错的编剧,总是能写出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发展与意料之外的情节桥段。比如,女孩A一直默默喜欢朋友圈中的已婚男人B,B发现老婆出轨且准备把财产转移到自己户下,很气愤,遂与老婆斗。B是画家,某次开画展卖画赚了30万,丈母娘前来索款,B斗累了,决定把所有财产都给老婆,自己净身出户。很快B的前妻再婚,一对狗男女在酒吧遇到B,一起玩游戏,B输得惨不忍睹。姑娘A挺身而出,与狗男女夫妻比喝酒。喝到一半,狗男女中的奸夫不胜酒力落荒而逃,那个前妻喝挂了,见奸夫跑了坐在地上哭。朋友都大呼姑娘A威武,B却跑过去抱着前妻然后把前妻送回家。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B开画展卖出去的30万的画,其实是姑娘A买下来的。姑娘A掏了30万买了画家B一幅画,然后画家把钱给了背叛自己的那一对奸夫淫妇。
张嘉佳著《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书影
人物关系发展出乎意料,情节有反转,并再次反转。可见有想象力的故事,永远是有卖点的。这是本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以及让故事情节发生反转的桥段。
二是语言非常有画面感。作者编剧出身,描写手法独特,能用简约的文字描摹出清晰的画面感,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甚至,他会在你觉得人物线索好像有些乱了,理不清关系,突然就又有前面的句子出现了,像是歌词一样,返回来让你再读一遍。用影视剪切手法讲述他的故事,比如在《初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里:
我问姜微借了一千五百块。
我把这十五张一百块压在枕头底下。
没有钱去吃饭的时候,不碰它。
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不碰它。
又比如在《三朵金花列传》里:
三朵金花回来工作的一个月,
每天打字的时候,眼泪就会流下来。
所以她打不了字。
每天喝水的时候,眼泪就会流下来。
所以她吃不下饭。
每天开会的时候,眼泪就会流下来。
所以她没有业绩。
但是经理一分工资都没有扣她。
文字很爽利,快节奏的叙事,没有什么前戏,直接拉灯直奔主题,机枪一样突突突砸下来,总有几颗子弹命中笑点或泪腺。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文字风格的确实是种高超的能力。
这种文字的最大力量在于,其每一段每一句都排满笑点和泪点,最大限度地消灭尿点和槽点,作为读者不用太费劲去思考,只要跟着文字走就可以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作者对读者拥有极高的控制力,成千上万的读者跟做集体操似的,在一段文字的同一个位置鼻子发酸,在同一个位置开怀大笑,一二三哭,一二三笑,分毫不差。读者的情感同步率越高,作者的口碑就越好。
缺点嘛,当然也是很突出的。
首先,写短篇小说,故事真实不真实倒是次要的,故事中的事可以假,人物要真。人物的行为要符合性格心理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性格心理变化要符合一般的逻辑,这样的人物才是小说中的真实与立体。从这个标尺上考量,张嘉佳的故事有点太飞了,看一遍觉得还不错,再看就看不下去了。
其次,三观颇有点不正。现在很多畅销书作家都喜欢玩潇洒、玩个性、搞些大尺度的情节。但潇洒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拿撒泼当个性、拿偷窥当炫耀、拿意淫当真枪、拿颓废当青春,这实在是有点伪娘方式的做作与自欺其人,官方说法为三观不正。以喝酒为例,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光是喝酒、醉醺醺、酒后吐真言的桥段就至少出现在10多篇文章中,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最强大的究竟是文笔还是他和朋友们迷一样的肝功能。
再次,干货少,水货多。全书分7个章节,每章只分布有一到两篇这样的好文章,也就是说这样的内容只占整本书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其中包括茅十八的导航仪,管春和阿毛的纠结过往、刘大黑的虐心事迹等等……除去那六分之一,剩下的内容实在有凑字数骗稿费之嫌,那里面有说教、有抱怨、有絮叨、有心灵垃圾、甚至有梦呓一般的独白……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一千个读者,读来读去始终只有一个张嘉佳。这就是经典作家与畅销书作家的区别,是娱乐读者千秋万代,还是娱乐读者一年两年的区别。
我曾固执地认为,一部小说的好坏,取决于三样东西:经历,文笔和故事。在刘同和张嘉佳的文字集体操里,我们在同一地方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第二次读,可能就索然无味,如果要寻找其他的泪点,张嘉佳们会作摊手状:对不起,请严格按照我为你设计的路线行走,在指定位置领取为你精心打造的感动。谨此期待,作者与读者共同进步。
责任编辑/胡仰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