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文艺创作中的辩证思维

时间:2023/11/9 作者: 中国文艺评论 热度: 15837
■ 徐粤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其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从哲学层面回答了文艺领域的若干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反映中华民族的千年巨变,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感受历史脉搏,探究历史规律,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用文艺的笔触将不朽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融化在时代的潮流中,是新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总书记同时指出,“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历史是由人民书写的,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恰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文艺的宏大叙事中必须蕴含生动的细部描写,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冷暖悲欢,标刻个体特征和生活底色。那些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个体和那些微小的、生动的、鲜活的质素构成了活泼泼的艺术世间。电视剧《大江大河》既描绘了改革开放的壮阔画卷,也抒写了宋运辉等小人物的情感命运,涓涓细流汇成大江大河;电影《长津湖》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影片既全面还原了抗美援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又饱含温情刻画了浴血奋战的英雄形象,“燃点”与“泪点”写就荡气回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传统是文化的根脉,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传统不是历史,而是存在于当下的现实。把握基因传承与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当如探寻流之于源的奥义,把传承与创新统一于现实,既要汲取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所蕴含的力量,又要积蕴“创意造言,皆不相师”的勇气,努力做到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近年来,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媒介的碰撞,展现了基因传承与文化创新相统一的多重可能性,《中国诗词大会》用现代技术手段营造传统文化意象,将诗文、图画、影像相结合,使古老的诗歌重回现代文化生态之中;《典籍里的中国》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呈现方式,让传统典籍中的文字“活”了起来,让古老而瑰丽的文化密码清晰了起来,国风、国潮、国韵已成为中国文艺新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融入当代社会生活,焕发出时代生机,走进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术表达和渲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当今时代,文艺新技术滚滚而来,文艺新类型层出不穷,文艺新形态大量涌现,文艺的生产形式、方式方法出现许多新特点,带给广大文艺工作者关于未来的无限想象,也给一些艺术创作的观念和实践带来恐慌和失据。但无论社会、时代、技术如何发展,艺术终归要回到其自身的目的性上来,过分倚赖技术手段、被媒介发展拖着走的文艺,只能徒有形式、缺乏内容。生活依然是创作不竭的源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不二法门。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表达自我、寻求共鸣的文艺的本性没有变,决定文艺的思想内涵、精神高度、审美价值的衡量标准没有变,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基本路径没有变。总书记关于文艺的形式和内容的辩证论述,有针对性地解答了当前创作中的困惑,具有指点迷津、反拨错误创作倾向的重大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