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写入“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10个古语典故。这些熠熠生辉的美德规范刻印在流传千载的典籍中,流淌在亿万中华儿女的血脉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
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天下人乃至世间万物所共有,其间自有内藏的“大道”,体现了中华文明关于理想社会的早期构想。孟子认为这是关乎世道人心、家国伦常的“仁”道,施行此道,可以实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同时,“天下为公”也是一种价值追求,“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成为历史上有识之士的共识和追求,凝铸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文化基因。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将“天下为公”的传统理念进行创新性发展,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典出《尚书·五子之歌》,原文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意思是说,人民就是江山,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民心安宁,国家才能安定。“民为邦本”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对我国的政治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六韬》中,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治国之道,太公答道:“爱民而已。”周文王问具体该怎么施行,太公回答:“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明代政治家张居正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即“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
把“民为邦本”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共同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既是一次古今呼应,也是对这一民本思想的新发展。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语出自《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当政者如果以民为本,施行德政,那么百姓就会爱戴他,就像众星拱卫北极星一样。以德治国,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论语·为政》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如果仅用政治制度和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百姓就会想钻空子、逃避惩罚,久而久之也就沦为无耻之徒;如果用道德、礼乐教导百姓,让民众活得有尊严,无疑是更为理想的治国方略。
对于为政以德,孔子还提出:“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当政者率先端正自身的品行,以身作则,才能形成道德感召力,垂范于百姓。
清代官员张伯行在《却赠檄文》中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至今读来,依然义正词严。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曾全文引用这篇《却赠檄文》,要求党员干部要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在小事小节中建立良好作风。
革故鼎新
“革故鼎新”源于《周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后世将其合二为一,表达除旧立新之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中华民族向来具备创新求变的精神与能力。史载,商汤灭夏桀以后,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改正朔,易服色,上白,朝会以昼”,又将夏王朝的镇国之宝?九鼎搬到了商都,即称“革故鼎新”。
战国时期的商鞅曾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韩非也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主张,他们的思想都付诸秦国的变法图强。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改革之一。王安石认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主张通过改革税制、军制和学制等来富国强兵,推动社会进步,这是宋人对革故鼎新的生动实践。
当今世界,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化之中。唯有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之变。
任人唯贤
“任人唯贤”语出《尚书·咸有一德》,原文为“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这是辅政老臣伊尹对商王太甲的劝诫。伊尹说,天命无常,君王唯有修德、用贤,才能长保君位。上古贤君用人,并不拘泥于贤才的身份。对此,孟子有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他认为,当政者若不能选贤用能,国家就危险了。虞国国君不听从百里奚“唇亡齿寒”的劝谏,被假道伐虢的晋国灭国;而秦穆公重用百里奚,成就了霸业。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一则故事。祁奚是晋国大夫,晋平公让他推举南阳县令的人选,祁奚举荐了他的仇人解狐。解狐上任后为官清正、勤勉,得到众人赞赏。后来,晋平公又问祁奚,谁能担当军尉之职,他又推举了自己的儿子祁午。祁午上任后也是贤能称职,受人赞扬。孔子听闻,称赞祁奚举贤不避异己至亲。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最早出自北宋张载的《正蒙·乾称篇》,但其理论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天、地、人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同源性。在《春秋繁露》中,西汉董仲舒进一步阐发:“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而通理,动而相益。”到了北宋,张载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强调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内在统一性。“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也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并由此衍生出“仁民爱物”“以时禁发”“民胞物与”等生态理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创造性继承,有助于为应对当今全球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源自《周易·乾卦》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始终运转不止、不舍昼夜,有为的君子也当效法天道,锐意进取,奋斗不息。孔子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荀子有云:“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韩非子也说:“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这些表述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中国人,并内化为深沉坚毅的民族品性。
在面对自然险阻时,中国古人留下了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故事;在面对人生困境时,中国古人有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不屈不挠的志气。在任何艰难困苦面前,中华民族都能以坚韧、顽强、乐观的精神,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出自《周易·坤卦》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宽广厚重的大地承载、接纳万物,君子也应效法大地,具有宽厚包容的胸襟,容载万事万物。厚德载物的思想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中,体现为老子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儒家为仁爱精神,在道家为上善之道,在墨家为兼爱之心,是中华民族高度认同和追求的精神境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文子》中说:“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当政者如果只注重扩大疆土,不施行仁政;只想追逐更高的权位,而寡于德行,便是在舍弃生存的根本。
讲信修睦
“讲信修睦”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原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人与人之间重视诚信、讲求信义,从而建立起良好和睦的关系。“信”为古人推崇的五德之一。《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记载,子贡问孔子为政之道,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若要舍弃其中一项呢?孔子说去掉“足兵”。如果还要去掉一项,孔子说舍去“足食”,并解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孔子对“信”的重视。
“小信诚则大信立。”国家如果能从小事上注重诚信,在大事上就能树立良好的信誉,这是韩非子关于诚信治国的理念。讲诚信能够让人与人甚至国与国之间变得团结友善,因此,“修睦”可视作“讲信”的延伸。
亲仁善邻
“亲仁善邻”出自《左传·隐公六年》,意思是要亲近仁者,善待邻邦。自古以来,中国人始终以仁爱道义与邻交往、友好相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给自己的管家原思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劝他接受,说若有多余的就分给邻里乡亲。可见,古人是很重视邻里关系的,亲仁善邻也是孔子极力倡导的。
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等既是古人为人做事的准则,也是中华民族一贯的处世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外交场合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等来阐述中国的外交立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髓,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今天,它们仍闪耀着璀璨的思想光芒,深深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认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