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受洗 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 达·芬奇 1475年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藏
伟大的艺术家总能突破题材的束缚,关注人与人性,歌颂人的情感,赋予艺术作品生命与灵魂。
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基督受洗》是由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和他的老师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共同创作的一幅传统题材作品。画面的主要构图由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完成,画面最左侧的天使、大部分背景以及耶稣的部分身体则是达·芬奇的手笔。
这幅作品体现了达·芬奇在绘画上的卓越天赋,他对人物动态的捕捉异常精准。据说,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看到达·芬奇画的天使后震惊不已,预言这个孩子将来会超越自己,于是决定不再当画家,从此专注于雕塑。
最后的晚餐 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 1445—1450年 佛罗伦萨圣阿波洛尼亚修道院
虽然这是一段让人津津乐道的艺术家逸事,但是《基督受洗》中两个小天使的画风差异确实很大。侧着脸的小天使神态生动自然,与另外一个表情呆板的天使形成鲜明对比,与画面中其他人物僵硬的姿态也截然不同。如果说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的作品中充溢着对宗教的敬畏与虔诚,那么达·芬奇画的小天使则流露出人的真性情。
《最后的晚餐》是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委托达·芬奇创作的壁画,壁画上绘有斯福尔扎家族的盾徽。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通常采用湿壁画技法来绘制壁画,此技法的优点是创作的作品色彩稳定、经久不坏,但是画家必须尽快完成创作,因此不适合表现细节。达·芬奇想要表现比传统壁画更多的细节,所以他大胆尝试以油与蛋彩作为调色媒介,在干燥的灰泥层上作画。尽管《最后的晚餐》在1498年刚刚完成时的效果很好,但由于墙体潮湿,这件杰出的作品在不久后就残破不堪。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常见的绘画题材之一,通常画家会让门徒们安静地坐在餐桌的一边,犹大坐在另一边,就像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的作品中那样。达·芬奇的作品构图更为大胆,也更富有戏剧性和吸引力,因此成为艺术史上的典范之作。
达·芬奇巧妙地创造了一个视幻性的空间,仿佛修道院的餐厅又多出一个大厅。他利用焦点透视法将耶稣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其余12个门徒分坐于耶稣左右两侧,他们或将眼睛看向耶稣,或用手指向耶稣,烘托出耶稣的中心位置。耶稣头顶虽没有光环,但他处于画面中最亮的位置,观众一眼就可以辨认出他的身份。
当其他画家用标注名字的方法表示门徒身份时,达·芬奇却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不同人物的性格。12个门徒三人一组,形成4组群像。他们的姿态生动自然又相互呼应,甚至连犹大也没有被安排在餐桌的另一边,但靠后的身体姿态和手中的钱袋暗示了他叛徒的身份。
《最后的晚餐》虽然出自宗教故事,但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画家将宗教情感转变成人类的世俗情感。达·芬奇对人物形象的精准刻画来自他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精心研究。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对不同地区的绘画产生了深刻影响。尼德兰画家迪里克·鲍茨在1467年完成的《圣餐祭坛画》的主题也是“最后的晚餐”,但其风格与意大利画家同题材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差别。
在《圣餐祭坛画》中,迪里克·鲍茨展示了尼德兰画家对细节的执着,画家甚至仔细刻画了窗外的街景和厨房后门外的风景。迪里克·鲍茨将宗教故事进行了风俗化处理,使得画面中的情节仿佛发生在当地富裕人家的餐厅里。
圣餐祭坛画 迪里克·鲍茨 1467年 比利时卢万圣彼得大教堂
利未家的宴会 保罗·委罗内塞 1573年 威尼斯艺术学院美术馆藏
威尼斯画家保罗·委罗内塞的作品《最后的晚餐》最初也是为修道院餐厅创作的,画家却描绘了一场规模盛大的人间宴会。这里除了有耶稣和门徒,还有小丑、醉汉等,以至画家因“缺少虔诚之心”而受到宗教裁判所的传唤。法官要求保罗·委罗内塞必须修改画面,但画家仅是将作品名改为《利未家的宴会》。
纵览艺术史,宗教故事在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艺术家的创作。不过,伟大的艺术家总能突破题材的束缚,关注人与人性,歌颂人的情感,赋予艺术作品生命与灵魂。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