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岁那年冬天,他决定辞职。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想要“躺平”了。他出身官宦之家,起初家境还算殷实,第一份工作是“州祭酒”,家道中落后,他走上仕途,靠着微薄的俸禄生活。
他从小饱读诗书,心怀“兼济天下”的理想。“州祭酒”官职低微,使他济世的抱负无法施展。于是,他决定辞去官职,投靠当时声名大噪的“荆江八州总督”桓玄,做一名幕僚。
他不辞辛劳地工作,日夜奔走,废寝忘食为其效命,只为成就一番事业。但慢慢地,他发现上司桓玄野心勃勃,意欲谋权篡位,而他不愿趋炎附势。许久之后,他依旧人微言轻,再怎么努力,也不过是个无名小卒。心灰意冷之时,又遭遇家庭变故,于是,他决定辞官回家。

東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桓玄篡位后大失民心,各方势力暗涌。声势显赫的徐州刺史刘裕讨伐桓玄,成了平定叛乱的大英雄。这让颓废在家的他仿佛在乱世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心中的斗志再次燃起,他重整旗鼓,英勇参军,先后做了徐州刺史刘裕和江州刺史刘敬宣的手下。
然而,世道混乱,他的身边多是一些蝇营狗苟者,阿谀奉承、趋炎附势,而他不愿降身辱志、与小人为伍,因此遭到同僚的排挤。夜深人静时,他质问自己:“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最终,他带着一颗疲惫的心,离开了曾经心驰神往的职场,在彭泽县当了一名籍籍无名的县令。
虽远离了斗争的旋涡,身处偏远的乡镇,但他因个性耿直,仕途仍然屡屡受挫。他渐渐变得悲观,眼前看不到繁花似锦的前程,唯有无尽的黑暗和腐败的现实!绝望之际,他悲愤地感慨道:“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在人人同流合污的年代,公道已荡然无存。即使怀抱琼玉,手握香兰,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也只是徒然芳洁,无人知晓。
罢了,罢了,这江湖,已没有他的容身之处。数月后,他挥袖而去,这一次,他真的再也没有回来。
他,就是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陶渊明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365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十六国”分裂割据,东晋统治阶级庸碌无为,人民饱受颠沛流离之苦。陶渊明在官场浮沉多年,见证了世道的阴暗、人心的涣散。
他向往自然,时常感怀田园生活。“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或许,正是这乡间的清风明月、鸟语花香,安慰着他的失意,令他最终选择了向往的生活—归隐田园。
还记得辞官那日,他登上一艘小船,船在水中左右摇晃,江面雾霭缭绕,涟漪不断,风吹起他的衣裳。他望着眼前的一切,内心涌出一阵愁绪,不禁红了眼眶。想当初,他胸怀满腔抱负,离家做官,然而,事不遂人愿,心中的治国理想历经岁月的涤荡,如今已然消失殆尽了。

“回家去吧,回家去吧!”这个声音在耳边萦绕,归家的意愿一天比一天强烈。终于,他下定决心,踏上了归途。
行船穿过浓雾,渐渐逼近岸边。荒芜的小路上,松树和菊花依旧傲然挺立。孩子们守候在岸边,看到船来了,欢欣鼓舞地迎上前去。妻子早已备好了一桌美味佳肴,静静等待。他拉着孩子们的手,与爱妻两两相望,恐怕只有“此时无声胜有声”才能形容这一刻的久别重逢。
眼眶里的泪水,终于在这一刻滴落下来。他,回家了。
辞官后的陶渊明在乡间过上了“躬耕自资”的生活。因为门前种着五棵大柳树,人称“五柳先生”。从前,他混迹在官场,没人记得住他;现在不一样了,他再也不需要为了生计趋炎附势,他只需要尽情地做自己,在天地间逍遥快活。
他爱饮酒,每与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他都要饮上几口。美酒下肚,顷刻间暖意回升,他自斟自乐,醉意朦胧间,一会儿倚靠着南窗抒发傲世之情,一会儿面朝葳蕤的庭院引吭高歌……仕途的失意与不甘,都在这琼浆中烟消云散了。

每日清晨,他推开竹篱的小门,周围的山石树木在他眼中鲜活而生动。殷红的花朵烂漫地开成一团,如初升的太阳。耸入云天的树木枝杈摇曳,送来晨间的第一缕清风。万花之中,他尤爱菊花,他见到开放的花朵便喜笑颜开,诗句信手拈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寄托着他高洁的品格,象征君子之志。他陶醉在满园秋色中,悠闲地走过矮矮的山头、潺潺的溪流,抚过充满生机的绿叶,停留在苍翠的宅边,久久凝视。就这样,他走走歇歇,直到暮色渐起,鸟儿陆续回巢,他才恍过神来—日暮将至。
夜色降临,白日的喧哗声遁去了踪迹,摇曳的烛光、抖落的星辰,他细数着漫长的时光,感叹这世间的繁荣与衰败皆是浮云。他拿起一壶酒,时而啜饮,时而感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
在这细碎的日子里,诗稿不知不觉已积了一沓。他邀请朋友们前来誊写,编写成《饮酒》诗册,之后又与友人欢天喜地地畅饮起来。不一会儿,他便喝得不省人事。朦胧间,他似乎忘记了一切外物的存在,只有自由的意识畅游于天地间。于是,他摆摆手,独自离开。
不知不觉,陶渊明已在田园度过了数十载。他徜徉天地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金秋时节,乡亲们奔走相告丰收的喜讯,他闻声而出,驾着马车驶向那一望无垠的稻田。他赤脚站在泥土中,左手持杖,右手拔草,腰背佝偻如一条弧线,在田间勤恳劳作。
在那幽深纵横的沟壑里、高低不平的山丘上、欣欣向荣的树木间、缓缓流淌的溪水边,他扶杖、锄草、耕种,日复一日,慢慢老去……
一日,他独自登上山坡极目远眺,回望一生时缓缓道出四个字—乐夫天命。夕阳斜下,照在他发白的双鬓,但他的背影是那么安然,仿佛已与周围的山水融为一体……

“衡门植五柳,东篱采丛菊。长啸有余清,无奈酒不足。当世宜沉酣,作色召侮辱。乘兴赋归欤,千载一辞独。”陶渊明为我们描画了宁静雅逸、乐天恬适的田园生活,当我们谈起他,便会自然地将他与从容、洒脱、超凡脱俗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但陶渊明并非一开始就有隐居避世的想法。壮年时,他也曾有远大的理想—建功立业、救济天下。只是,在经历了仕途失意,看淡了人情世故后,那炙热的梦想被冰冷的现实一点点浇灭了,致使他慢慢地走向了田园。
乡村生活给予他新的启迪和机会。他畅游天地间,耕地劳作,寄情琴酒。没有了政治迫害,没有了官场复杂的斗争,“质性自然”的他,从纠结与痛苦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率性、天真、淳朴,这些珍贵的品质在山水间被唤起。自然给予他的这份馈赠,于他而言,远远超越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当一个人真正找到自我,内心便归于安宁。也许,陶渊明带给后世的意义,在于他所实践的这种生活方式为世人提供了一种生活范式,这样的生活自由而富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