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沈阳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庋藏沈周作品赏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8584
栾晔

  秋泛图 绢本淡设色 145×73cm 明 沈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沈阳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庋藏有多幅明代中期画家沈周的作品,诸如沈阳故宫博物院的《秋泛图》《梧桐泉石图》《村居稻田图》等,首都博物馆的《仿倪云林山水》等。

  沈周(1427—1509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长于诗赋,常题诗词于画上。绘画方面,他擅画山水,喜用粗笔,常草草点缀即得意趣。

  沈周是明代中期吴门派的开创者。吴门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博采英华、各绚其姿,画学特征通过取法古人而自创一格。其山水画之仿作,则是吸纳了心学理论,附载了复杂的观念,颇具隐喻色彩。

  沈周学识广博,书法学黄庭坚,绘画造诣尤深,以山水和花鸟画成就著称。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后来博采众长,出入宋元各家,主要承继董源、巨然、黄公望、王蒙、吴镇等大家。又参以南宋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之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济,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

  《秋泛图》沈周自题七言绝句

  《秋泛图》中山的皴法以短披麻皴和牛毛皴为主,以表现山石的立体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魄雄强。沈周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厚,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等表现技法。他将心境的逍遥寄托于山林丘壑中,认为只有在自然里才能获得心灵的解放和闲适。但他并不是真正的隐者,隐逸的情怀只能在书画中得以实现,自我心灵的超脱也唯有在笔墨江山中才能得到落实。

  吴门派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极具规模且影响深远的绘画流派,其艺术理念与图像创制对明末清初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吴门派关于创作仿古山水画的艺术表达、风格取向、绘画手法,都为之后仿古绘画思潮与实践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吴门派在艺术上较全面地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并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开创了一代新风。沈周的绘画发展分为三个时期:40岁之前,淡雅沉静;40岁至60岁,豪放恣意;60岁以后,苍厚老辣。

  《秋泛圖》是沈周早期的作品,带有明代早期文人画的风格:天高水长,秋江游船,萧山红叶,雅士坐观万象,临江怅惘,画面一派萧索清远之意。此时的沈周追求清寂与幽静,繁华落尽见真淳— 隐者向往的山水世界是与自然相接的精神妙境,也是无限空灵的世外桃源的表征。沈周曾作诗云:“扁舟不可泊,任随流水流。东西与南北,人物两悠悠。”传递出一种心映万物、妙悟自然的超越境界。

  梧桐泉石图 绢本设色 187×99cm 明 沈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秋泛图》采用了对角线构图法,左上方留白处有沈周自题七言绝句一首:“秋水浮空天影长,归来江上自鸣榔。白鸥飞过搀红叶,不觉微风陡荐凉。”诗添画之意,画显诗之容。笔墨娟秀细密,线条流畅,风格清雅高古。整幅画面上绘起伏山峦,峭壁山石,丛生古木,山涧溪水潺潺,一位雅士潇洒不羁,乘舟卧看层峦叠嶂、草木秋色。

  此作画面内容丰富,树木、人物、山水之搭配相得益彰。气韵本源于心,神采则生于用笔。近处,山石凸立,伴以古树,亦静亦动,古朴中呈现生机;远处,群山屹立,峰峦相间,作者以线条和淡设色丰富了群山的层次,增加了清雅幽静的意境,使画面展现出高深幽远之意;画面中部,作者以疏朗的水纹平衡了两端的紧凑布局,使画面构图张弛有度。全幅设色精当,画面空灵绝俗。山石勾勒皴法与设色互用,山间的涓涓细流让静止的画面有了律动。沈周借助远山近石、树木草丛、人物,并使用勾染、设色、虚实浓淡等手法,对画面整体进行调配处理,使画面空间显得开合有度,既统一又丰富。山的皴法以短披麻皴和牛毛皴为主,以表现山石的立体,两边的山石轮廓与皴线不分。山石的凸处、边缘处少皴、空淡,凹处深暗,多皴笔而墨迹浓重。山石的边缘轮廓用浓墨点苔,远山处用淡墨渲染。画中人物、舟船、树木、水纹采用高古游丝描,疏密得当,尽显作者笔下之功。

  村居稻田图(局部) 纸本设色 全卷28.8×150cm 明 沈周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村居稻田图》沈周自题诗及﹃沈氏启南﹄朱文方印

  《梧桐泉石图》描绘的是一株梧桐树与周边山、石、溪水之景。作者有意将梧桐树布置为单独的结构元素,并且呈现出简化的趋势,配以“林壑超世俗,静疑日月迟”之诗意,即心物互契的绘画境界,传递了田园之乐和画家胸中之逸气。

  沈周将心学之得融入山水画,营造出天人相合的淡然。画中,梧桐高大,枝叶间烟云缭绕,茂密枝叶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中的灵树。树下倚一坡石。地面绿草青青,溪流潺潺。沈周在师法前贤的同时,超越了对山水图像的简单描摹,注重自我神韵的传递,最终自成一家。而达到这一境界的根本,就在于他的用心营造和对艺术传统的融汇。全图画法工整,用笔圆厚,设色秾丽。山石皴法细密,梧桐树叶勾染精细。画家于画面右上方自题:“峄山移此青桐树,厚土栽培岁月长。树大种人犹未老,更看枝上宿鸾凰。”后署款“沈周”,图右下钤“响泉阁”白文方印,附记有竹庄。“有竹庄”是沈周在其隐居的“西庄”宅基上拓筑的,表明此画为沈周晚年之作。

  《村居稻田图》描绘层林参差、树木繁茂、山峦錯落、湖水稻田、村屋茅舍之情景。茅舍旁,垂柳下,一老者望江兴叹。江上建有独木桥,隔岸井田成片。全图设色典雅,着笔快捷,山石树木多用短皴和苔点,用笔稍粗,构图平远开阔。

  《墨松图》中,虬松矫健,枝叶繁茂婆娑,错落有致。松树用沉稳的线条勾出皴鳞,断崖深涧,松涛震天;山石皴染兼施,陡峭高耸,气魄雄浑。画后作者自题诗:“老夫惯与松传神,夹山倚涧将逼真。青云轧天见高盖,苍鳞裹烟呈古身。我亦不知松在纸,松亦不知吾戏耳。吹灯照影蛟起舞,直欲排空掉长尾。待松千丈岁须干,老夫何寿与作缘。不如笔栽墨培出一笑,何问人间大小年。”明成化七年(1471年)至弘治十五年(1502年)间,为沈周艺术创作精力最旺盛的阶段。他始终坚持以丹青自适,严守家规,隐居作画,不为仕途所羁绊。

  仿沈周墨松图 纸本墨笔 893×44cm 明 佚名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笔下的山水并非对物象的单纯描绘,而是传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沈周画学观念的特殊之处在于,造化于他不再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外在对象,他认为造化萌发于画家的心中,是心赋予其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沈周讲其超越之心境,即在山川丘壑中获得心灵的慰藉。画家本人想要表达的个人情感与诗意,在此处传达无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仿倪云林山水》中,作者仿倪瓒的平远构图,近景为水岸杂树;中景为湖心小岛,岛上有庙宇佛塔;远景为远山,纯墨色,无勾勒。画家仿佛沉浸在江南烟雨迷蒙的静谧之中,陶然自怡。近景留白处,作者用小岛暗示湖面的广阔浩渺;远景又以重山复岭、高峰巨嶂显示山水内在的体势和气脉,一片潇湘意趣。

  画家超脱与灵动的心性,是仿作得以落实的前提和根基。沈周仿倪瓒之山水,既是自己的创造,同时也与倪瓒的风度与韵致相契合。沈周认为,倪瓒用笔简,而他用笔繁,但倪瓒用笔虽简而意全,故而言之不可学。他对倪瓒等人笔墨的认知,明显是超越了表面形式的,他指出笔墨外在的繁复或简单的形式并非仿倪瓒难的关键所在,而在于其山水图像背后隐含的意境难以师法。因此,他对诸家笔墨技法的学习关键,在于览阅其精髓。沈周将倪瓒视为托心江湖的表率,认为自己的仿作不能从表面的笔墨形似来审视,他要模仿的是倪瓒超脱的心境。倪瓒的风范凝聚于图画中,通过其作品,可见其情怀和风致。

  

  《仿倪云林山水》是沈周作品中的精品。沈周不仅仿倪瓒,还仿梅道人、黄公望、巨然、王蒙、董源等,集众人之长共成其事。就艺术表达而言,仿是一种隐喻;就生成语境而言,这种模仿,同明中后期苏州文人的际遇、身份、选择关联深刻。这种仿作,不仅是艺术作品,同时也是文化物品和象征物品,具有比拟的属性和符号的效用。

  吴门派对山水画的模仿,直接推动了明末清初艺术谱系的建构和风格本体化的进程。明中后期吴门派的山水画创作和画学理论逐渐从纯粹的技法演变为具有隐喻意味的艺术表达。作者通过作品传达面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心态和融于自然的怡然心境。画面古意盎然,却气韵流动,呈现一派生机,带给人一种全新感受。

  画中高士的形象很小,刻画亦极为简略,但似有芦荻瑟瑟与秋叶飒飒的声音与其静谧构成对比,仿佛正于无声处体验精神的超脱与欣悦。正如沈周曾跋云:“林壑少人事,此心闲似僧。”高士隐隐,是其意欲传达的观念和精神境界,恰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隐喻的属性。

  《仿倪云林山水图》沈周自题诗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又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其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发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墨情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他的艺术创作以粗笔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于恬静平和中体现苍润雄浑的气韵。沈周为传统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亦弘扬了文人画传统。如沈周的粗笔山水,用笔融合了浙派对力度和硬度的技巧,丘壑中增添了宋人之骨和势,融苍茫浑厚与壮丽清润为一体。其抒发的情感,也由清寂冷逸变为宏阔平和。

  沈周的山水画笔力苍劲浑厚,并将书法的运腕、运笔之法用于绘画之中。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作者多为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古时的文人画是兴之所至,信笔画来,承载亦忧亦乐,表达作者真性情。

  沈阳故宫博物院与首都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可谓弥足珍贵。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一窥沈周的艺术特色。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