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在一个萧索清朗的秋目,倪瓒一袭白衣,须发飘扬,在氤氲的香雾中静静立于太湖边的王云浦渔庄——那个最接近“只傍清水不染尘”的地方。没人知道,长伫于此凝望眼前这一汪湖水的他,脑中呈现了怎样的图景,才随兴而起,挥就了这幅旷世名作——《渔庄秋霁图》。
“江城风雨歇,笔研晚生凉。囊楮未埋没,悲歌何慨慷。秋山翠冉冉,湖水玉汪汪。珍重张高士,闲披对石床。”——倪瓒在18年后重见此画时感怀往昔,补题诗款。这也许是对这一作品最好的注解。《渔庄秋霁图》传达出的高逸况味,自此被后世广为颂扬,成为中国书画史上登峰造极的审美境界。
·了无生色的空寂·
空寂,是倪瓒绘画作品的主要意象,几乎寄托了他人生的全部理想。
倪瓒一生嗜洁如命,不问政治不做官,认为凡尘所在之处皆是污秽。他不停地洗澡、洗房子、洗家具,连院中的树也要洗。他自恃清高,不屑与人争辩、解释,耻于与低俗之流为伍,亦从不为权势低头,即使为此差点儿丢掉性命,他也要保持人格的洁净。
他厌倦浮华,厌倦热闹,甚至弃绝人群——他的画里几乎从来没有人,总是寂寥清冷的空亭、空山、空境。“何以空无一人?”曾有人当面向他提出这个疑问,他白眼向天反问道:“这世上难道还有人吗?”
洁癖之于倪瓒的绘画,就是不断地做减法,让画面走向无限的干净。这个对现实世界有着病态般强迫症的人,在《渔庄秋霁图》中以更加决绝的方式完成了对精神世界的洗涤。
在这幅“惜墨如金”的图卷中,近景仅有几叠坡石、五株细树,远景为两抹淡淡的远山,中景则被空置,不着一笔。
不着一笔,一片烟波浩渺的湖水却跃然纸上。迎风垂目,你似乎能听到那悠远的歌声:“水上有白帆,水下有红菱,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但是倪瓒把这一切舍弃了。目之所及,无云,无水,无舟,亦无情。余下的,就是这一段苍茫孤绝、意味深长的空白。
这段空白,是他人生的底色,他生命中经历的起承转合在此一一显现。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空白里包裹着一个纤尘不染的秘境,那是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孤傲,是他与芜杂世界的诀别,是化繁为简后生命的真相。似乎在山水间漂泊久了,他已完全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他听到的,只是凛冽的风声和水声;他也再看不到市井的烟火,他看到的,只是繁华落尽后的寂静旷野。
这亦是倪瓒心底气象万千的夢境。这梦境是高山流水难觅知音的孤独,是阅遍红尘后的散淡,是五音乱耳后的空谷幽兰,甚至是抽身俗世、远离人间喧嚣纷扰的彻底逃逸。

他希望天下清净洁白,于是,他把朝政腐败、战乱不断、天灾民变的颓败世道掐头去尾,也抛却了中间污淖动荡的部分——因为一丝一毫的污淖都会让他如坐针毡。即便是身陷囹国,他也绝不改变对高洁的追求。他返璞归真,将千里天涯绘作眼前的咫尺。他宁可活在“平淡天真”的世界,也不愿进入一种更世俗、丰富,当然也是更危险、肮脏的世界。
他宁愿沉迷在这大象无形的空白,任意涂抹自己的世外桃源。因此,他放弃了原本丰厚的家业,合弃了潜心书画的“清閟阁”,寄身于一叶扁舟,投入泛舟太湖云水间的隐逸生活,投入幽迥绝尘的广袤世界。
这样的舍弃与投入,让他心无挂碍。他终于可以摆脱肉身的束缚,让生命自然流荡。而由此造就的疏阔旷远的境界,不可复制,亦无人能及。
·永隔一水的凝望·
《渔庄秋霁图》所呈现的,是倪瓒最惯常描写的“一水两岸”式图景。
此岸的几株枯木,不再是前朝画家笔下的浓墨重彩、枝繁叶茂的形象。它们以渴笔皴擦,干枯、细瘦,却孤愤绰绰,似凌霄而上,不顾一切伸向彼岸;而以折带皴绘就的彼岸丘壑,似一座人迹罕至的孤岛,山脉以淡墨描绘,笔笔轻松,画面萧瑟荒寒,若禅定之境,远离尘嚣,决然于世外。
这种三段式构图打破了宋人“近浓远淡”的用墨层次。近景与远景的墨色并无明显差别,令人觉得树石被推远,山坡被拉近,仿佛画面的深度消失,三维空间被压缩至一维平面。
此中看似不经意的运笔,实则是倪瓒对其精神世界的提纯。
此岸与彼岸,永隔一水的凝望。凝望的两端是作别故交时的惺惺相惜,是才情空掷于梦境的哀叹,是对无瑕之境的寄托,是对再也回不去的故乡的怅惘,是人生行至黄昏的落寂,是破碎山河下现实与理想永恒的对峙……

倪瓒是矛盾的。他的视角忽远忽近,在不断地凝视和张望、交错的幻灭和重构中完成了对自我灵魂的复刻。他在战乱中流离失所、避世避难,却怀揣内心的坚守,夜以继日地描绘臆想的精神家园。
又或许,此岸的一木一石是真实的,而彼岸的山峦仅是幻象。他将自己的心牢牢绑定和寄托于荒无人烟的“远方”,一次又一次地“远行”于笔墨间,前往那个未知的、清阔的、并不存在的人间净土,却终于看到了界限,也看到了真实的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巨大沟壑。
这沟壑便是眼前波澜不惊的湖水,它平如镜,却深如渊。他在意念里努力将彼岸拉近,中间却永远隔着这无法逾越的鸿沟。他就像自己笔下的树,永远囿于脚下的顽石,只能伫立于岸边,对着宏大的远方不断发问。
那是他的前世,他的归处。他被禁锢在原地,无法离开,不能靠近,亦没有船可以摆渡,只能与其遥遥相望,永生对峙。

·不可抵达的故乡·
《渔庄秋霁图》作于1355年,也就是倪瓒弃家泛湖的第二年。这幅画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初看并无出奇之处。就像他的故乡无锡梅里,鲜有峥嵘险峻的奇观,仅有荒山、灌木、竹石而已。但就是这样的故乡,是倪瓒灵魂的归宿。
倪瓒生于富甲江南的大户人家,曾锦衣玉食、散财四方。而今弃家别业,浪迹太湖,于他终究是愧对祖先的无奈之举。旁人眼中的“高士遨游以玩世”,不过是一次强咽泪水的凄惨出逃。
何处是故乡?这是自古文人雅士对苍茫天地的追问,倪瓒也不例外。他常自称“倪迂”,用来自嘲顽固傲物的性情。而正是这份“痴钝”,造就了他简练和纯真的审美世界。
离乡的日子里,每况愈下的生活让他更加珍视附着于生命本质的事物。他渐渐看清,现实世界中的地位、金钱、屋舍、酒肉……不过是过眼云烟,均是“归乡”的负累。他要抛却它们,怀揣一颗纯粹的心,寻找生命的故乡。
然而,这份“寻找”最惊心动魄的部分,就在于“故乡”的不可抵达。就像倪瓒一生颠沛流离,直至终老都在太湖周围漂泊游荡。纵使他将船坞改造成精雅舒适的“移动书房”,与友人日日把酒言欢、酬唱交际,那里终究不是他的落叶归根之处,他思乡的惆怅与日俱增。
他曾题诗言“故山日日生归梦”,又说“愿望他日将归吾乡”——屋角应该有几株杏花,门前种一片竹林,房子也不必太大,能容得下三两好友对坐就行。最好能面对太湖,能听到鱼儿跃出湖面的声音。他将在那里度过所剩无几的人生。
然而故乡已沦陷,老宅亦倾塌。花费他半生心血的“清闼阁”也毁于大火之中,永不复存。《渔庄秋霁图》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是倪瓒生发于内心的故乡投影。面对那空蒙的、在水一方的故乡,他能做的,只是将生命隐于细微处,让自己变成天地自然的一部分,将返乡的夙愿化作香炉中的一缕青烟,裹挟着那虚无缥缈的灵魂翩跹远去。
而故乡的太湖,那哺育、滋养了倪瓒灵魂的地方,徒然被还原为画中那段冷寂清冽的潆洄,纵能容纳世间万物,却如海市蜃楼,只可想象,无法触碰。
生于冬日的倪瓒,终逝于冬日。而那作于太湖边的《渔庄秋霁图》,如脱净了人间烟火气的一夜秋梦,静默如谜,令人临画坐忘。
放眼西方,以达·芬奇为代表的同时代画家都在寻求理性“形真”的绘画境界。回望东方,这个叫倪瓒的中国画家却仿佛悟到了超然于物外的至真,看到了山水的真正表情,由此成就了师法自然、厚积薄发的见山见水。
一如宗白华所说:“中国山水画趋向简淡,然而简淡中包具无穷境界。”此境,画者写于物象之外,观者于物象之外得之。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正是这样“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究其实,那是他将个人对五味人生的体验、对造化自然的感受融进放达性情,化作心中的一念天堂、笔下的灵光一现。
山水本无言。倪瓒将生命铺展为一纸素宣,最终绘写了一方丘壑起伏、汪洋回环的辽阔世界,让你在中国书画的浩瀚卷帙中流连时,愿意为其稍作停留,只觉不虚此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