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词话东坡生平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3115
成西奴

  苏东坡的诗词成就名贯古今,现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词集传世。东坡词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地位独特。他将北宋诗文革新的精神拓展到了词的领域,一改晚唐五代词风,将婉约和豪放两种风格兼收并用。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评东坡词云:『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东坡的诗歌在北宋末年就有人作注,南宋王十朋编注的《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中,给东坡作注者已多达九十多家。东坡流传到现在的诗有3000多首,词有300多首。我们可以通过苏东坡在人生不同阶段所写的21首诗词,纵览他的一生。

  嘉祐四年(1059年)

  苏东坡和父亲以及弟弟苏辙再次出川,一路上父子作诗唱和,三人沿途所作的诗结为《南行集》。嘉州即今乐山,是从眉山出蜀的必经之路。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更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

  —《初发嘉州》

  嘉祐六年(1061年)

  苏东坡赴凤翔任判官,苏辙因时诰书未下,暂时留于汴京,送苏东坡赴任,二人在郑州西门外分别,这是两兄弟人生中的第一次别离。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唯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

  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嘉祐六年(1061年)

  苏东坡和苏辙进京赶考时曾在渑池僧舍借宿,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再次路过渑池,回想当年,便寄诗歌给东坡,苏东坡以此为和。诗中既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又有因偶然见到旧题而起的追忆,还有对弟弟的勉励。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嘉祐七年(1062年)

  秋天,苏辙的诰书方下,原本应赴商州任推官。因父亲苏洵被命编修礼书,苏东坡又在凤翔任官,考虑到父亲身边无子奉养,苏辙乃奏乞养亲,皇帝同意了,所以苏辙可以不赴任商州。苏东坡在凤翔听闻消息,既高兴弟弟可以留在京城,又失望他不能来到与自己临近的商州,便作此诗。

  病中闻汝免来商,旅雁何时更著行。遠别不知官爵好,思归苦觉岁年长。

  著书多暇真良计,従宦无功谩去乡。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

  —《病中闻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其一

  嘉祐七年(1062年)

  岁末年节将至,在凤翔任上的苏东坡不禁想起蜀地过年的风俗,在这首《守岁》中可以看出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守岁》

  熙宁四年(1071年)

  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苏东坡离开汴京出任杭州通判,途径颍州与欧阳修相见,随后出颍口到寿州。此诗是苏诗中有名的拗体之作,连用平生和仄声,正好配合迷离波荡的船势,可谓“词与调和”。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平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熙宁六年(1073年)

  苏东坡与友人游西湖,本来是朝曦迎客,转眼却下起了雨,一起饮酒的友人都认为扫了兴致,唯有苏东坡觉得无论是晴是雨,西湖都别有一番风味,于是便有了这首吟咏西湖的绝世名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熙宁六年(1073年)

  苏东坡曾前往富阳、新城视察民情。他在新城见到新法的推行不仅没有给百姓带来生活的便利,反而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首诗便是讽刺盐铁法太苛,使得山中农民数月无盐可食,从中可见苏东坡作为地方官员的拳拳爱民之心。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山村五绝》

  熙宁六年(1073年)

  38岁的东坡独自夜宿常州城外。行人的悲歌和远远近近的灯火包围着独卧孤舟的诗人。病痛、思乡、衰老的感触纷纷袭来。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熙宁八年(1075年)

  正月二十日,东坡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亡妻王弗,梦醒后他遥想往事,作了《江城子》这首千古悼亡词。王弗16岁嫁给苏东坡,生子苏迈,治平二年(1065年)病逝于京师,距密州一梦正好相隔10年。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熙宁九年(1076年)

  苏东坡与苏辙已经整整7年未见。这年的中秋之夜,苏东坡在密州超然台上赏月饮酒,作《水调歌头》以思念弟弟。此词又非简单的怀人之作,政治的失意让东坡想要乘风归去,但他终究割舍不下他所眷恋的人间,他想同弟弟一起共赏中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元丰元年(1078年)

  东坡在徐州为官,好友王定国等人乘舟去百步洪游览,他因故未能同去。几个月后,东坡又与道潜等人重游百步洪,忆及上次的游览,不过几月,百步洪在他眼里已是陈迹,他连用数个精妙的比喻形容百步洪水势之快,然而与时光的流逝相比,水流的速度也就不值一提。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险中得乐虽一快,何意水伯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君看岩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窠。

  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譊譊师所呵。

  —《百步洪二首》其一

  元丰二年(1079年)

  东坡赴湖州时经过欧阳修在扬州修建的平山堂,此时离欧阳修过世已有8年,面对恩师修建的山堂和和题写的墙壁,东坡心中感慨万分。古人叹世事沧桑变幻,万事转头皆空,苏东坡却说:“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是梦。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

  元丰二年(1079年)

  这年年末,苏东坡在湖州被捕入狱,经历“乌台诗案”。认为自己大限将至的苏东坡,在无法遏制的悲痛中,给弟弟苏辙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绝命诗。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遗子由二首》其一

  元丰三年(1080年)

  苏东坡被贬黄州。黄州的定惠院是他常去的地方,定惠院中杂花满山,山中有株海棠很出挑,常常被东坡写入诗词。

  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淚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

  元丰五年(1082年)

  这是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一日他与众人同游,路遇大雨,同行皆觉狼狈,东坡却独独不觉,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元丰七年(1084年)

  苏东坡终于离开了黄州。他的好友王定国在“乌台诗案”中也被贬到了岭南,元祐七年(1084年),苏东坡在汴京与他相会。王定国有一歌姬名叫柔奴,本是京城人士,却跟随王定国远赴岭南。席间苏东坡问她岭南如何,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大为赞赏,故作此词。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元祐五年 1090年

  苏东坡因与朝廷中人政见不合,自请赴杭州。此诗吟咏初冬时节景色,正好和两人步入暮年的人生境况相吻合。诗中不见一丝冬天的萧瑟,反而洋溢着东坡特有的乐观与豁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绍圣元年(1094年)

  苏东坡在定州知州的任上被一度在南贬,即使被贬惠州,他仍然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丝毫没有因被贬南荒而影响自己的心情。这首诗作于绍圣三年(1096年),据说此诗传到汴京,政敌们不满苏东坡在惠州如此悠闲自在地生活,便又将他贬往更荒凉的海南去了。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纵笔》

  元符三年(1100年)

  苏东坡得以从海南北归。在渡海的这一夜,他看到天空放晴,云散月明,天海澄清,不禁感慨在海南的境遇,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五月,苏东坡在北归途中抵达真州,期间他在金山寺见到李公麟当年为他作的画像。他曾在金山寺写下名作,抚今追昔,只余感叹。

  东坡晚年回首一生,用“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两句自嘲,两个月后的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于常州病逝。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自题金山画像》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