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中,沉沦下僚的诗人听到高楼里面的弦歌之声,听出了压抑悲伤的心声,最后发出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呼唤,用鸿鹄的奋翅高飞来说明对压抑现实的反抗,用“鸿鹄”来象征自由和理想。
“鸿鹄”在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笔下,进一步经典化,其自由高远的意义在反复的运用中进一步得到深化。如其词《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这首词大约写于1178年,当时辛稼轩在湖北任上,词的原作下面有小序:“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勉之。”范南伯即是范如山,辛弃疾的内兄,时朝廷调任其为泸溪县令,范如山犹豫未前,辛弃疾于是用这首词勉励他。词的起笔写到刘邦项羽争天下的事,在鸿门宴上,范增屡次暗示项羽除掉刘邦,但是项羽优柔寡断,错失良机,最后刘邦脱逃,送给项羽一双白璧,送给范增一双玉斗,亚父范增气愤不过,当场用剑劈开了玉斗;春秋时期的范蠡献西施给吴王,瓦解吴王斗志,最后吴国灭亡,范蠡与西施挂帆而去。因此头两句即是用前贤之事勉励范如山,还是要有所作为,毕竟前贤的“千古风流”在此,我们当代人的“万里功名”自然不能抛弃,一切都应该为大宋江山社稷(三百州)着想。到了词的下阕,就用到了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典故,告诉范如山自己知道他远大的志向。但是接着又用了南齐将军周盘龙的典故,周盘龙年老体衰,上表请求解职戍边重任,虽然获批,但是遭到世祖的调侃,问他戴貂蝉冠和戴盔甲的不同感觉,周盘龙明确表示“此貂蝉从兜鍪中出耳”,即是说我现在戴貂蝉是当年凭借赫赫战功换来的,不是靠恩宠得来的。这其实就是在点拨周如山,要想建功立业,必须先积累功业,大事作于细,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他还以宗悫屈居下位的事情勉励如山,最后以《论语》中杀鸡焉用宰牛刀的典故,反用其意,告诉如山不妨先牛刀小试,从小事做起,先扫一屋,逐渐实现扫天下的鸿鹄之志。辛弃疾的词巧妙地将前贤的人生典故用到一起,指出鸿鹄之志也要作于细,而通过这首词我们也可以看到“鸿鹄”已经成为宏伟志向的符号代码。
此外在南宋的其他诗人笔下,鸿鹄也都代表了崇高的理想,如南宋诗人韩淲《水调歌头·一枕暑风外》中也有“回首吾庐无恙,寄卧僧窗何事,鸿鹄本高骞。水调赋明月,谁道更超然”的词句。姜夔的《昔游诗》其九:“昔游桃源山,先次白马渡。渡头何清深,鸿鹄在高树。”无论是“鸿鹄本高骞”还是“鸿鹄在高树”,都表示一种崇高的理想。“鸿鹄”的词意也正是因为历代文人的赋意而得到拓展。
鹰击天鹅图 纸本设色 158×89.6cm 明 殷偕 南京博物院藏
“鸿鹄”即“鹄”,是雁形目鸭科雁亚科天鹅属鸟类的统称。天鹅是一种冬候鸟,喜欢群栖在湖泊和沼泽地带,主要以水生植为食。在迁徙途中,它们展翅高飞,体态优雅,古人依此将其视为追求高远、纯美善良的化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