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爱尔兰:文学的力量

时间:2023/11/9 作者: 读者欣赏 热度: 11202
阿兹猫

  

  

  

  每当想到这样一个远离欧洲大陆的小岛国,仅仅400多万人口,百年间竟然诞生了4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匠:20世纪初的诗人、剧作家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1865-1939年),戏剧家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年),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年)和当代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时,不得不由衷赞叹,这里的文学能量远远超出想象。虽然“凯尔特虎”在不久前的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经济地位在欧洲处于劣势,但如果以文学作为指标,以都柏林为创作中心的爱尔兰绝对是世界超级大国,优秀深刻的文字一样可以让一个民族挺起脊梁。

  走在都柏林老旧的街区中,随时可以感受到逝去的作家文人们仍旧留在某个角落里的灵魂。街头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雕塑,其中文学家的雕像占了很大比例。我住的酒店旁边就是梅里昂广场(Merrion Square),幽静的中心花园中,绿荫下一个中年人懒洋洋地倚在一块大石头上,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略带挑衅地注视着每个经过的人。这座不同寻常的雕塑便是蜚声文坛、才华横溢的作家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中学时代读过不少英语文学名著,估计和我一样,把爱尔兰英语文学和英国文学混淆的大有人在,之前我一直以为与安徒生并驾齐驱的童话巨擘王尔德和《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斯威夫特是英国人,其实他们都出生、成长在爱尔兰,只是英国为他们的作品提供了更好的展示舞台而已。

  眼前的王尔德和想象中很不一样,那玩世不恭的神情,似乎洞察世事,手里竟还拿着一朵绿色的康乃馨。这位生于都柏林、曾就读于圣三一学院的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著名作家、诗人、戏剧家,一生追求唯美,向往自由,半世桀骜不驯,却最终客死他乡。王尔德本身就是一个谜,在他那俊美面容的背后,有着自相矛盾的性格,更有一颗不羁的心。据说他生前也是个生活方式古怪的人,衣服从来不在普通的裁缝那儿定做,而是从戏服供应商那儿买。他的纽扣上也常玩出各种花样,有时候别着百合花,有时候别着绿色康乃馨,百合花是唯美主义的象征,绿色康乃馨则暗示同性恋。他在公共场合举止怪异,还曾犯下猥亵罪。就是这样一个花花公子,却写下了《快乐王子》等纯真的童话。那是他在一家时尚杂志任职时,给两个儿子写的小故事,这让当时的人们对他爱恨交织。

  然而,历史最终为他正名,100年来,凭借《温德摩尔夫人的扇子》《理想的丈夫》等大作,王尔德以他卓绝的才情倾倒了众生,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点影响颇广,英国和爱尔兰的文坛不约而同赋予了他崇高的地位,都柏林“作家博物馆”(Dublin Writers Museum)中端放着王尔德的头像,他那颇受争议的性取向也因为自身的才华和成就被许多人理解和尊重。曾有人问温斯顿·丘吉尔,来生最愿意与谁倾谈,首相脱口而出:“奥斯卡·王尔德。”

  喜欢饮酒的爱尔兰人把对文学的热爱甚至延伸到了酒吧文化中,850家执照酒吧,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固定的顾客群,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文学酒吧”,在文学酒吧里,众多文学爱好者定期组织诗歌会或者演戏剧。

  只是对于我,饮酒与文学似乎不能兼得,这天下午由于在健力士啤酒厂耽搁了些时间,到达作家博物馆的时候已经临近关门时间,颇有些懊恼,看来只能走马观花一游了。这是一栋位于Parnell广场上临街的砖红色老建筑,佐治亚风格的大楼看上去重建过,里面有3层,进去后发现陈设还是上个世纪的风格,经营手法也颇为陈旧,不过是一些图片、书籍资料和旧物什。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玻璃柜中古老的纸张似乎还散发着墨香,文字的魅力足以弥补任何形式上的缺憾。

  面前的博物馆赫然就是一部爱尔兰300多年来的文学史。爱尔兰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包含着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文学:盖尔语文学和英语文学。早期(5-12世纪)和中期(12-17世纪)属于盖尔语文学时期,而这里主要展示的还是17世纪之后的英语文学。看着那些发黄的页面上雅致漂亮的手抄体英文,想起了我刚开始学习西班牙文时特意练习的花体书写法,用笔尖去表现游丝的生动,书写时带来一种特别的快感。只是这里不仅有漂亮的字母,更重要的是深邃的思想—对人类、对社会的反思。

  爱尔兰的另一代表作家乔伊斯(James Joyce)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我必须承认《尤里西斯》是部很难看懂的书,至今我也没有兴趣再去碰它。然而到了爱尔兰,我惊讶地发现爱尔兰人对乔伊斯的痴迷远胜过其他作家,有专门的乔伊斯博物馆,每年还有“布鲁姆节”—重走布鲁姆之路。“布鲁姆”(Leopold Bloom)是乔伊斯的著作《尤利西斯》中的主角,一个犹太裔爱尔兰人的名字。每年6月16日,都柏林都会举行数千人重走“布鲁姆之路”的庆祝。人们穿着百年前的服饰,在去市中心之前,到Sandycove吃早餐等等,重现1904年6月16日这一天,小说主人公布鲁姆24小时的日常经历。整个“布鲁姆节”延续几天,其间会举行音乐会和戏剧表演等。人们以这种方式向文学致敬,这样的民族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我来不及一一细看每件展品,因为馆中藏品颇多,各类书籍、信件、肖像及个人物品把爱尔兰古往今来的文化名人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参观者面前,这里的藏书大多是第一版本或早期的版本,许多书问世时便一鸣惊人。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爱尔兰涌现出众多作家和戏剧家,乔伊斯、拉塞尔、乔纳森·斯威夫特、王尔德、萧伯纳、叶芝、贝克特、希尼等。从《尤利西斯》《吸血鬼》《不可儿戏》到《等待戈多》,这些代表了爱尔兰文学进程中的里程碑式著作,一方面促进了英国文学的繁荣,另一方面,开始走向民族艺术的独立自主。这时的爱尔兰文学力量也开始分化:一些人成为英国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如王尔德和萧伯纳;另一些则坚持本土化创造,如叶芝和辛格;还有一批人走向欧洲大陆,如乔伊斯和贝克特。不论哪条道路,都促使爱尔兰文学慢慢脱离英国本土文化,逐渐独立、成熟。

  在仅有的半个小时中走马观花,实在谈不上尽兴,然而,当大门在身后徐徐掩上,我知道这次短暂的文学经典的洗礼已经让我的爱尔兰之旅有了更加令人回味的内容。endprint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