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各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是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目标的途径。2020 年 6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纲领性文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指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1]。因此,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一种新的课程观,要求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本内核,以学术为基,以育人为要。《色彩设计社会学》课程以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彩知识体系的传授为内核、以培养为“中国设计”的能力训练为路径支持、以设计服务当下社会为育人价值目标,具有新课程观的多学科交叉与通识教育特点,形成了具有艺术学科特色的研究型育人体系。
一、艺术学科核心课程《色彩设计社会学》的研究型育人体系
《色彩设计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以“博喻”思想为教育理念,以“思政导向成体系建设、研究型教学、全培养覆盖、着眼于国际、立足于特色”为指导,构建了以“一个平台”“双轨培养”“整合区间”为标志的“新工科”艺术人才培养的研究型育人体系,提升了艺术人才在与他人、社会、民族的联系中确定人生价值与人生志向的育“志”培养目标,初步改观了课程思政新课程观所倡导的从育“智”到育“志”之难。(一)“博喻”艺术教育在思政新课程观中的内涵
一个教育行为要发挥它的价值,除了课程与教学载体外,真正发挥实际“指挥棒”作用的还是教师本体。新课程观是改变“教师主体”的单线课堂教学,转变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心态,将学情分析与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案课件编写、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的运用、考核机制的完善等“课上”要素与“课下”活动有机互动起来,真正做到“教”与“学”互为一体。鉴于以上认知与实践,笔者提出高等艺术教育“博喻教育观”。博喻艺术教育,是在高等艺术教育语境中,探讨教育行为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性的引导与影响、互生与持续建构艺术师生人格素养的圆融动态的社会化活动与制度。《礼记·学记》有云:“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2]238其中的“君子”指的是教学者。“知至学之难易”强调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难易适度。就是说,教学者要将自己换位为一名学生,从学习论的角度去教学。“而知其美恶”,说的是教师要知道学生资质的好与差,才能因材施教。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能博喻”,要求教学者能设身处地考虑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背景、思维方式等状况,以他能接受的方式、言语去让他立志与明理。艺术学科的特点即是“一生一案”,即使是同样的设计或者研究选题,每一位同学的思维方式、实践特点、基础造型能力都不尽相同,教学者除了要有学识之外(“博”),还要能够用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心境,建立起共通的对话桥梁,启发学生报效国家与献身学术的志气(“喻”)。
(二)创设“新工科”复合型艺术人才研究发布平台
该平台的创设目的是新课程观所提倡的将工具性知识激活,从而激发学生正确使用知识的伦理育人方式。七年来,《色彩设计社会学》(2020 年《色彩学》课程更名)课程积累了丰富的色彩基础研究成果,特别是针对中国城市色彩规划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中国高校专业色彩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综合艺术类期刊《艺苑》专版设置北京交通大学“色彩学研究”专栏。目前,我院各专业研究生共发表专栏论文36 篇(约40 余万字),如:《北京市公共交通工具社会色彩动因取向研究》(2018 年第4 期)、《行人交通违规行为色彩干预策略研究》(2021 年第4 期)、《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的色彩管理研究》(2020 年第3 期)、《全域旅游规划视野下的色彩消费研究》(2020年第2 期)、《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觉异常群体的行为环境生态圈建构研究》(2019 年第6 期)、《中国古代色彩哲学观源流考》(2019 年第6 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造物色彩取向研究》(2018 年第4期)、《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证研究》(2016 年第2 期)等,立足突出北京城市与文化特色,集中探讨了用设计社会学视野进行中国色彩基础研究的方式,厘清了色彩设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范畴,将文献研究、田野调查、访谈法、中西比较等方法深度融合。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梁玖教授指出,北京交通大学《色彩设计社会学》研究生课程研究成果原创性较高,既体现出色彩设计社会学的交叉领域的专门研究,又在深度上完善了中国色彩学学科研究中的“中国色彩艺术文化研究”。(1)由课程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生学科认同方向不明确而导致的为“中国设计”的认同感低、学科内外部知识基础薄弱、实践转换缺乏方法指导、审美和人文素养需要再提升、多专业背景融合研究形成难等问题。
(三)形成“教”与“学”互动的“双轨”教学模式
“教”与“学”互动的“双轨”教学模式是联动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方式。“教”主要是指课堂教学(知识传授),同时以“取向选题式”教学 (选题讨论)为方式。“学”主要是指在选题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互动激发,形成新的知识指向,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的意识。“双轨”教学模式旨在形成色彩设计社会学专项知识系统输出与学生的学术研究、实践转换能力互为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说,教师应帮助学生使他获得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3]190,意即是说,知识应成为获取新知识的工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谱系。只有构建起新知识谱系,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持续激发参与感,从而感受到这门知识的意义,对利用这门知识去解决当下社会问题产生认同感。目前《色彩设计社会学》选课总人数逾250 人,在近1000 份设计选题及其研究报告、论文的呈现中,学生们不仅在色彩知识与研究范式上获得了新的储备与视野,更加深了对中国艺术学门类下,艺术学科、设计学科、美术学科以及工科学科内指涉设计需求框架的理解,认识到了中国设计需要解决中国社会自己的问题。在研究生二年级培养的中后端,将色彩基础研究用于具体的设计实践当中,学生参与了中建党校《最好的时代,最美的节气》系列文创产品策划工作、“中国交建情系怒江青春扶贫在行动”系列策划宣传设计工作、抗疫“就地过节我在这里云打卡”H5 设计制作等。
“取向选题式”双轨教学模式已趋于成熟,突破了学院研究生分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新课程观上的局限性,使具有学科交叉特点以及通识性较强的课程在知识、能力、素养、认同四个方面均有整全性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实践的支撑。
(四)强调专业通识性与交叉性的兼容培养类型
课程打通了学科间(艺术学、工学)、专业间(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书画艺术、工业设计工程、美术)、群体间(本硕学生、教师联合)、课程间(本、硕课程)的区隔,解决了研究生课程设计的单一性,本、研课程在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上的不连贯性,将通专并重,反复打磨适合本校人才发展、最大限度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教育教学设计,体现了课程思政新课程观的通识性。学术型研究生与艺术专业硕士(我国2007 年设立该学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分流一直是高等艺术教育学界热议的问题。本课程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进行了有所侧重的教学实验。针对学硕侧重引导专业领域的原理性研究,如《〈考工记〉造物色彩学论纲发凡》(《艺苑》2019 年第6 期)、《堪舆色彩学论纲建构研究》(《艺苑》2018 年第3 期)、《音乐调性与色彩的联觉特征研究》(《艺苑》2019 年第3 期)。专硕则在具体设计方案、原创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深化、语言范式引导,如《中国城市色彩的趋同形态批评研究》(《艺苑》2016 年第2 期)、《微观环境下大学生色彩偏好变迁影响研究》(《艺苑》2016 年第2 期)、《族际互动中的敦煌壁画色彩变迁动因研究》(《艺苑》2021 年第5期),实证了艺术人才在分流培养上的可操作性,体现了课程思政新课程观的交叉性。
二、《色彩设计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经过七轮授课与教学实践,形成了从课程原创设计(2),及其“取向选题式”双轨教学,到北京交通大学“色彩学研究”专栏的创设,与设计实践与成果展创,以及融教学评价、学生毕业跟踪反馈为一体的高等艺术教育教学设计及其课程思政新质量检测的整全性育人系统。(一)全新原创的《色彩设计社会学》课程纲目与内容
结合本人的博士后研究项目“艺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色彩学》教育实验研究”(2015-2017),课程开创了设计社会学视野下色彩学学科的体系性内涵。讲纲分为“七论”:“色彩科学本体论”“社会制度中的色彩”“社会环境与变迁中的色彩”“社会文化中的色彩”“社会性别色彩”“色彩比较论”“多学科色彩研究”。色彩设计社会学是一门探讨设计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在设计产品等设计现象中如何体现色彩联系和作用的学科,是以社会学为理论依据构建的一套关于设计社会学为取向的色彩系统知识。它强调以艺术学的学科视野、艺术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基础课程的功能、艺术学科内外多学科研究的路径,探讨设计社会学与色彩学两个新兴学科互为能动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课程思政的新课程观“博喻”艺术教育为指导思想,特别聚焦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中国设计”进行选题引导及成果产出。
(二)“取向选题式”双轨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改革
“取向选题式”双轨教学,是在一个专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畴以及对前人研究的梳理与新建构,学生根据自身的学科认知、专业背景、研究旨趣、设计实践等,拟成不同选题,在师生多次互动讨论后,确定一个能够持续研究的选题并形成文本研究。本课程开发设计了“意向——课题——方法与媒介——条件”四步目标教学设计法,帮助更好地达成课程思政新课程观的价值塑造目标。1.意向:分析课程内容要阐明什么样的原理性问题。一方面,要输出课程的知识性内容,作为一门交叉性较强的年轻学科,要能将来自于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学理的通识性关照。另一方面,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兴趣、可能性条件,辅助其形成自己的生态性研究主题,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与方法。
2.课题:课程关涉课题的特性及其难点。首先,在内容上,强调课程题的原创性与交叉性,这是研究生修业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研究方法,融合不同的知识生产新的知识框架。其次,在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完成选题的跨学科性。跨学科特点要求学生有比较深厚的其他亲缘学科背景,如果将行之有效的学习内容与研究方式融入到课题研究中,将会产生原创性较强的研究选题。最后,在完善性上,强调研究的可持续性。比如,有的学生在课程中产生的课题后来被运用到自己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中,在研究范畴或者研究深度上有所进益。
3.方法与媒介:分析教学方式的互动效能。一方面,从学习者的视角看,以具体的研究领域引领打开学习思路,为不同专业背景或跨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研究型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一种选择学术生活路径的可能。另一方面,从教育实施者的视角看,能够紧扣新课程观进行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深度改革,更新教学目标,更好地建构与使用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式。
4.条件:分析课程对于学生未来修业阶段的意义。除了培养学生在艺术学科门类中贯通专业系统知识而综合使用的能力,还需要在专业深度上就“为中国设计”的价值导向进行引导与拓展,力求培养学生用专业和世界沟通的理解能力,对学科人共同事物关心的责任意识,以及感情投入能力与应变能力,从而形成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价值观念。
(三)“博喻”艺术教育教学案例实证
基于课程思政新课程观及“取向选题式”教学模式的不断实践,课程教学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证案例。1.《行人交通违规行为色彩干预策略研究》(戴云鹏-视觉传达方向)
戴云鹏是2021 年内蒙古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研究生就读方向是视觉传达设计。这位学生是艺术硕士,培养的目标重点是设计实践能力。他本科阶段有工学知识储备,热爱原画,对研究生要进入的专项研究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从课堂教学的互动来看,他属于天资较好,但要合理导向才能做出一番成绩的学生。
他第一周的5 个选题基本是5 个面向,虽然都是色彩设计社会学领域的专业选题,但发力均衡,没有体现出特别的兴趣与探索,这种情况对于教师来说很常见,比较好的是,他的研究对象都是“专业性”的。在与之讨论后,他认为“设计社会学”类的视角已经挖不出更深入的灵感,笔者就让他去寻找更上位的“社会学”知识,同时要去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课程书单推荐阅读《中国社会的1000 个面向》《中国文化要义》等书籍。他在阅读书籍及在微信小程序调研(自制问卷)之后,拿来了第二周的5 个选题,前三个选题聚焦了试图解决不同社会问题的“工业产品”类色彩设计。这是很好的走向,也表明随着课程内容的推荐,他的专业性色彩认知、结合自身兴趣的专业调研有了进展。这一周,主要和他沟通除了做选题,还做了哪些事。他兴奋地告知笔者,他和机械学院的同学一起接触了一些学科交叉的课题,开了不少眼界,但同时更加坚定了要坚守艺术学科作为母学科的决心。于是,在和他讨论基于他的设计实践特长以及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后,确定了以色彩干预机制为研究对象的交通违规行为产品设计研究。经过一周的再聚焦,最终形成了以产品设计(智能安全通行飞行伴侣概念设计)为色彩干预导向的行人交通违规行为研究,结合由Adobe color 色彩表示转化的交通环境HSV 色源信息,及光照度需求变量探究行人交通违规色彩干预模式,完成行人交通违规行为色彩干预装置概念设计,从而为公共交通行人安全与交通治安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体现了艺术学与工学的交叉结合,同时,用色彩科学研究的方式,结合量化数据,进行产品建模。这是一项具有解决当下中国社会交通违规行为的前沿设计,体现了作为设计学科学生利用自身所学及优势基础,解决实际问题的志气与能力,同时提升了原创性中国设计的认同感。
2.《城市理论视野下的桥梁色彩社会学论纲》(肖枫-桥梁工程方向)
肖枫是2022 年哈尔滨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交大研究生就读方向是交通运输系桥梁工程方向,由于疫情未返校,这一轮的课程是在线上完成的。对于来自外院的工科背景的学生,要能够满足其课前目标意愿“学习专业的色彩知识”,并且很好地跟进课程的“取向选题式”双轨教学模式,特别是思政新课程观对于育人目标的更新等,总体对于教师来说,要达到这些要求有一定的难度。他第一周的选题为:(1)《桥梁基于城市环境配色的色彩社会学研究》、(2)《传统土木建筑颜色的色彩设计社会学研究》、(3)《社会活动中色彩形成的认识符号》、(4)《标识的色彩设计社会学研究》、(5)《口罩色彩选择的色彩设计社会学研究》。第二阶段,经过讨论,明晰专业性、育人性、中国问题解决可能性,确定选用选题一,并将名称改为《城市理论视野下的桥梁色彩社会学论纲》;在此基础上经由阅读相关文献书籍,初步拟定文章一级、二级标题。第三周修改文章结构,指导对一、二级标题进行修改,提高各部分对标题的解题程度。第三阶段,对一、二级标题与研究内容进行调整,将与题目无关的背景知识内容删除,提炼文章结构,融合相同研究内容,最终得到了桥梁色彩“社会属性”“色彩空间”“工程应用”三个主要研究内容。该生在结课报告中写道:“通过色彩社会学课程的相关学习,我的主要收获为色彩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色彩社会学研究方法。其中,色彩社会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学习与论文撰写过程中对相关书籍、文献的学习,通过这些学习我了解了色彩社会学相关的研究内容及理论。色彩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论文选题及撰写过程,通过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以及老师对选题的指导意见,收获了不同于自身工程专业研究方法的色彩社会学研究方法。”(3)对于新课程观更新后的课程设计目标的达成度还是比较高的。
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第八届学术会议针对“博喻”艺术教育评价:该成果具有针对性促进和完善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色彩课程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具有对当下稀缺的高等艺术教育实证研究提供文本基础与教学实践借鉴的作用,具有对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的空间结构内涵与教育改革的充实性贡献,对色彩学学科的基础研究也具有视野拓展性意义;同时,整个研究也对传播中国高校色彩类艺术教育思想与特色教学模式具有实在性的社会促进价值。
注释:
(1)笔者以《设计社会学取向的研究生〈色彩学〉课程教学案例分享》为题,在第四届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学术会议(郑州大学,2017)中做独立发言,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执行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就发言总结点评。
(2)本课程获得2017 年“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优质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色彩学》公共基础课程建设”专项资金资助。
(3)肖枫提交的结课报告《色彩社会学课程选题环节学习感想》。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