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表了重要讲话,尤其是2021 年3 月在闽考察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1]327这为福建以“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福”文化品牌建设,助推优秀八闽文化根脉接续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福”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主要特质。因此,研究福建省推动“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进路,对更好地构建福建“福”文化标识体系,讲好福建故事、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强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福建“福”文化的溯源与意涵
(一)“福”文化的历史渊源
“福”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字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汉字之一,远至3500 年前的甲骨文,其作为呈现中华文明的最早文字载体,就出现了“福”这个文字。据考证,《殷墟甲骨学》《甲骨文字诂林》等书就汇聚了200 多种不同形态的“福”字,“福”字也是字形变化最多的汉字之一。[2]虽然字形变化各异,“福”字基本上都是由人双手举捧器皿作祀奉、祈祷状,这是中华文明中“福”文化的初步形成,也可以视之为最早对“福”文化的阐释。随着历史演化和变迁,“福”字的涵义又逐渐从物质生活的满足延伸至精神层面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企盼。《说文解字》载:“福,佑也。从示,畐声。”[3]7“福”字蕴含着先民为满足温饱需求而对田地追崇的朴素愿望。《尚书·洪范》载:“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4]74将幸福的获得和道德的修养联系起来,说明道德和幸福的是互相转化的,失德的人是难以获得“福气”和“幸福”的。“五福”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幸福感的界定和美好愿景的表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福”文化领域也有着博大的思想建树,展现了“福”文化在史学角度的思想深度,也成为“福”文化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潮头。“福”字由“示”“一”“口”“田”四个字共同构成,民间也一直存有“一口田,福禄全”的说法。“福”字的形态也因记载介质不同而丰富多样,从殷商朝代开始,从甲骨文、金文到石鼓文、砖瓦陶文的不断演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体量,彰显出“福”共性的精致美感,在多样性中表现着统一性。(二)“福”文化的时代意涵
“福”文化历久弥新,“福”文化的思想内涵随时代的变迁仍在不断拓展,并焕发出新的活力。新时代“福”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联系紧密,可谓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步入了通向更加幸福生活的道路,这是对“福”文化的时代解读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才能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福”,因而着力于探索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福”的现实路径。2021 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党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5]527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真正过上幸福生活,走上伟大征程的决心。中国人民始终继承着“祈福”“求福”“尚福”的“福”文化传统,将对“福”的个人物质层面需求拓展到精神层面需求,对“福”的理解上升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群体性意旨,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涵与价值。(三)福建“福”文化
“福”文化融汇于闽地闽人、闽山闽水、闽风闽俗,“福”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是福建人特有的精神印记和鲜明代表,也是福建丰厚历史积淀下的文化基因。闽地有“福”。纵观全国,福建是唯一一个以“福”字命名的省份,据统计,福建省拥有4 个“福”字地名的城市,如福州、福清、福鼎、福安,另有3 个乡镇名、112 个村名、58 个社区名都冠有“福”字[6],这是福建与“福”字关联性在地名上的体现,生动诠释了八闽大地对“福”的特殊感情。在福建节俗文化中,福建人把用于祭祀的酒肉称为“福物”“福食”,把用于嫁娶的糕点、礼袋称为“福寿糕”“福袋”。立春时有“迎春接福”的习俗,“拗九节”时有子女给长辈送“福粥”的习俗。在福建宗教神祇文化中,福建民间有拜神佛、敬天地的祈“福”文化传统,形成了迎神纳福、游神尚福、择吉求福、卜卦盼福等独具地域特色的祈福活动。在福建戏曲文化中,无论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还是高甲戏、芗剧、木偶戏、南音等,都含有表达对“福”文化的追崇与向往、祈福纳祥的主题剧目。[7]16-17如,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闽剧《陈靖姑》、莆仙戏《海神妈祖》、梨园戏《陈三五娘》和南音《邂逅·丝韵》等,均是从戏曲层面对包含积德行善、祛病消灾、亲情爱情等在内的“福”文化的褒扬与宣传。[8]在福建城市建设上,贯穿福州五大公园的城市山水生态步道,采用全国首创钢架镂空设计,命名为“福道”。在福建文学叙述上,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为善则福报,为恶则祸报,其应一一不差者,是其理必如此”,说明了幸福的来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联系;清代反侵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明在民族大义面前个人福祸利益可牺牲的大义凛然;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提笔写下《与妻书》,“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把国家安危与个人幸福相融合,把福建“福”文化阐释升华到国家层次、精神层次。这些“福”文化无一不彰显着福建独有的地域和文化特色,无一例外地诠释着福建与“福”文化的深厚不解之缘,传达着福建“福”文化精神,是“福”文化精神的内化诠释与外化表达。二、“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福建实践
(一)重视“福”文化推广,精心策划部署
为加速建立福建文化标识体系,支撑文化强省建设,福建省将“福”文化品牌打造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福”文化作为文化抓手,设立了福建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福”文化建设项目扶持力度,还设置了其它类专项资金,如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电影发展专项资金、电视剧网络剧创作生产专项资金、省文旅发展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福建“福”文化项目建设和相关文创活动,并制定出聚焦“福”文化品牌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分工协作,明确责任单位职责,协同各方力量,为“福”文化建设提供人才、资金、智力支持和保障,统筹推进“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带动经疫情和复杂经济形势双重影响下的福建文化和旅游业发展。(二)深挖“福”文化内涵,梳理历史文脉
福建省认识到要想打造出有深度、有内涵、有厚度的“福”文化品牌,需要加强对“福”文化深厚底蕴的历史文脉进行系统的梳理和阐释。福建省成立“福”文化研究实践专家库和福文化研究院,深挖“福”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研究“福”文化现实关照和时代意涵,展示福建“福”文化魅力;大力支持专家学者围绕“福”文化开展研究,加强“福”文化研究阐释;积极发挥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的引领示范作用,利用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导向作用,征集涵盖不同类型的“福”文化选题,推动创作了一批富有原创性、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研究阐释文章,在福建社科界掀起阐释热潮。(三)宣传“福”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为了让在闽民众切实感受到“福”文化闽韵魅力,积极参与到“福”文化宣传推广活动中,从2022 年初开始,福建省围绕“福星高照福佑中华”为主题,以在全省上下掀起“福风”“福潮”为目标,通过组织“虎年福见有福之州:迎虎年春节,过幸福生活”“虎年福见——世遗泉州:我在东海送全福”“玉兔迎福·全家福安”“非遗传福,福兔呈祥”等主题活动、“福”文化庙会、闽江两岸“福星高照福佑中华”迎春元宵主题视听秀、“福地赋新时启未来”沉浸式体验等,利用全省上下“万屏联动”宣传项目专门创作“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福兔呈祥福满乾坤”主题海报,在省界进出口设置“福”文化界标,推出“福”文化地铁专列和公交专线,在“学习强国”平台开设“弘扬‘福’文化做强‘福’产业”专栏,与福建农信、腾讯视频联合拍摄《上新吧,福味》“福”文化地标农产品纪录片,设置“福”文化专项答题等宣传形式和宣传渠道,为推动“福”文化在全省的宣传发挥了积极作用。[9]160-161(四)着力“福”文化创新,赋能产业发展
福建聚全省之力打造“福”文化最优的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福”文化与旅游经济、互联网经济、制造经济相融合发展。一是与旅游经济融合。旅游部门通过开发以“福”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旅游路线,推出促进旅游的优惠措施,打造有竞争力的优秀旅游路线。二是与互联网经济融合。福建省主动顺应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趋势,发展“福”文化“文创”、“福”文化直播等途径,加快“福”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福”文化现代化发展。三是与制造经济融合。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通过建设“福”文化主题产业园、“福”文化书店、“福”文化博物馆,挂牌“福”文化馆,在台江区设立“福”文化主题旅游街区,打造中国第一“福街”,建设“福”文化产业项目等,鼓励和引导市场主体整合提升,推动“福”文化与旅游业、互联网业、制造业等产业多元融合发展,实现优秀产业赋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五)拓宽视野,推动“福”文化走出去
为提高 “福”文化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讲好福建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福建积极推动“福”文化走出去,坚持三个“重点”推动“福”文化走出去。一是聚焦重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福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影响力也逐渐扩大,海外对福建文化的需求也随之上升,为“福”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福建聚焦“福”文化供应不足的问题,多方面加大“福”文化供应,利用“让世界看见‘福’文化”、“中国城市形象系列线上观光”福建站等线上互动活动让境外领略“福”文化魅力。二是面向重点人群。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拥有数量众多的华侨华人,这些海外侨胞侨团与福建的联络、交流、沟通离不开对福建文化上的了解和认同[10]67-71,为增强海内外福建人对“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福建通过将福建春晚节目信号覆盖全球,满足海内外福建人对“福”文化的需求。三是依托重点平台。福建省趁着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汉语热与汉学热持续升温的大潮,利用央视、微博、抖音等重点平台的宣传推广作用,推动“福”文化走出去。三、“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主要问题
福建省在“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方面作用和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福”文化品牌效应逐渐形成。与此同时,“福”文化品牌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显现一些可以改善的问题。(一)深度融合问题探讨不足
福建“福”文化与产业的融合不足,现有的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福”文化元素的突显不够,与福建故事、福建地域特色结合不够,对“福”文化融合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不足。以福建茶文化为例,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重要起点。福建的茶文化产业也较为发达,已然成为福建重要的特色产业,武夷山有大红袍、燕子窠,福鼎有白茶,安溪有铁观音,福州有茉莉花茶等富有福建地域特色的茶,茶种类丰富,茶文化声名远扬。福建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渊源,福建闽南有“不可一日无茶”的饮茶传统,对泡茶的器皿多有讲究。但在福建的制茶企业、茶文化品牌运营和销售推广中难寻“福”文化的踪迹,更缺乏对“福”文化与“茶”文化的融合和诠释。[11]56(二)广泛宣传合力尚未形成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现有的“福”文化推广宣传仍有发展空间。良好的宣传不仅可以提高“福”文化资源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也可以为“福”文化品牌造势,在群众中掀起“福”文化热潮。尽管福建在“福”文化的宣传推广上有下一定的功夫,但“福”文化数字化程度不高,在宣传报道上着重于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在对“福”文化的报道形式上也比较局限于文字、图片、长视频,缺乏“福”文化的特色报道和亮点挖掘,利用传统节庆习俗、节气、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契机宣传不够,没有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宣传合力,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新鲜度、便利性、互动性的需求,影响到“福”文化的宣传效果。(三)文化辐射能力有待加强
闽台一衣带水,两岸“五缘”流长。福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拥有众多的福建籍华人华侨,除此之外,福建还是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与台湾具有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法缘相循、商缘相连的“五缘”优势。台湾同胞与福建隔海相望,海外侨胞与祖国大陆同胞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对“福”文化有着天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福建“福”文化的繁荣与传播要依托于福建的对台优势,及其与海外国家和地区合作交流的机会。目前,福建现有的“福”文化合作交流,没有充分利用其特有对台、对侨等区位优势,以“福”文化为纽带的海外的文化产业交流合作渠道尚未形成,削弱了“福”文化在吸引经贸合作、促进民间交流、加强区域合作的辐射能力。(四)全省联动链条亟需构建
从现有的“福”文化活动来看,福建在打造“福”文化项目前期精心策划、规划先行,向各设区市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单位下发了打造“福”文化品牌的实施方案并加大了“福”文化打造人才加持、专项资金帮扶、智力支持上的力度,但整合研究后不难看出,“福”文化项目建设和“福”文化主题推广缺乏全省范围内的联动,“福”文化项目活动的落实范围局限于省市一级,未构建起系统完整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 “福”文化品牌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全省联动链条构建不足所导致。这就弱化了全省联动链条在优化“福”文化地区资源组合、发展“福”文化集约经营方面的规模优势,难以提高研发生产“福”文化活动的能力,大大影响了“福”文化品牌的打造质效。四、进一步推进“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建议
福建要承袭优秀“福”文化传统,打造“福”文化品牌,提升新福建文化软实力,就要努力从加强叙事能力、推动融合发展、深耕创新产业、提升宣传影像、利用区位优势等方面,促进“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进一步推进“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加强“福”文化叙事能力
福建拥有种茶制茶、纺棉、印刷、酿酒等传统技艺,对“福”文化的追崇细碎地体现在福建人的生活场景中,但“福”文化的存在未被有效提炼,福建人也缺乏将“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品牌标识的认识。因此,要着力提升“福”文化提炼水平,加强“福”文化叙述能力。一是福建可依托福建茶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船政文化和海洋文化等闽派文化,加强“福”文化叙事能力,在生产、创作、营销、消费等各环节中,加强“福”文化的美好寓意的注入,让闽式生活方式烙上“福”文化印记,突出福建“福”文化的丰富内涵,融入“福”文化元素。二是整合提炼“福”文化资源,将“福”文化元素“串点成线”,发挥文化整合的叠加效应,激发大众对“福”文化的强烈探知欲和认同感。如,福州时下新兴的“大众茶馆”,就可以统一命名为“大众“福”茶馆”;又如,把福建名酒——建瓯福矛窖酒列为“福”酒,以此作为推广“福”文化和福建地标产品的一种方式,加强“福”文化内涵与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等融合发展。(二)推动“福”文化融合发展
福建要推动“福”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离不开深耕“福”文化经济产业,探索与其他产业融合之路。一方面,推动“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利用福建省内优质旅游资源,结合福建文旅“全福游、有全福”品牌,以“福天福地福建游”为旅游宣传口号,将“福”文化融入旅游发展,围绕“福”文化主题开发相关文旅活动,推出“福”文化打卡路线,打造富有福建地域特色的“福”文化旅游路线,充分激发旅游市场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另一方面,推动“福”文化与“节日节庆”融合。长期以来,在闽民众承袭着通过节日表达对美好生活需求和向往的传统,要充分发挥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的引领和载体作用,深入挖掘福建节庆文化“福”文化内涵,持续开发“福”文化生肖卡通形象,利用春节契机推出,将“福”文化与“节日节庆”产业业态、社会功能、供给服务等方面融合发展,培育“福”文化节庆体系,尤其是可以与福建本地富有特色的福州“拗九节”、闽北“迎春纳福日”、莆田“妈祖节”等融合开展,实现“福”文化有形转化和价值提升。(三)深耕“福”文化创新产业
文创设计是通过创意的方式创作符合时尚市场需求的表达特定文化符号的造型设计产品,它以附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符号区别于普通产品。故宫博物院所推出的文创产品正是文化创意设计成功的案例。当前,福建在“福”文化文创上尝试向社会各界人士征集文旅纪念品的创意设计探索,这作为推广“福”文化的宣传手段尚佳,但以此方法不足以深耕“福”文化创新产业。福建可以利用本省底蕴深厚、种类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福”文化相结合的再创作之路,为“福”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下社会与日常生活提供永续传承的培植土壤。福建要借鉴故宫文创经验探索“福”文化创新产业的新路径,聘请国内知名的专业文创设计团队的设计师,进驻“福”文化产业创意园,促进“福”文化集群发展,创新创业合作交流平台,利用好福建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运用娴熟的设计手法,进行“福”文化元素的艺术性提取,巧妙结合“福”文化与设计载体,更好地诠释和型塑“福”文化。同时,要注重提升“福”文化文创产品的品质,打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福”文化产品,以“文化”文创潮带动福建本土文创设计发展。[12]13-20(四)提升“福”文化宣传影响
福建要努力提高“福”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水平。一要整合宣传手段。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运用全媒体传播技术,积极组建“福”文化宣讲队,组织专家推出研究成果等,提高“福”文化宣传的深度,加强“福”文化的可看性,推进“福”文化常态化宣传。二要聚焦重大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主阵地作用,开设“福”文化专题专栏,采用短讯、深度报道、评论等宣传形式,在重要版面和重点时段大规模、集中性宣传“福”文化,使新时代文化建设与福建“福”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形成强大舆论宣传声势。三要构建各级联动链条。在“福”文化宣传、活动组织、项目打造上运用整体思维,统一策划,依托各级宣传领导小组、文化团体、民俗馆、博物馆等文化单位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协同发力,有效融入“三下乡”活动,推动“福”文化进基层,广泛宣传“福”文化,增加“福”文化宣传的覆盖面,全面提升“福”文化宣传影响力,形成文化宣传合力,让“福”文化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五)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福”文化
福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要发挥好“福”文化的符号向心力,凝聚海外侨胞、台胞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归属的共识。一直以来,作为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妈祖信仰文化发源地,福建文化是联结海峡两岸同胞及海外侨胞的文化纽带之一。与此同时,福建是中央赋予的海西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中心,拥有独特的对台优势,这为“福”文化的对台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此外,福建还是著名的侨乡和侨务大省。一方面,福建要吸引海外侨胞、台胞参与“福”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祖地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好海峡论坛、海峡青年节、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契机,邀请侨胞、台胞来闽体验“福”文化活动,拓展“福”文化的辐射范围;积极探索“福”文化线上经济,加强闽台同胞、侨胞在“福”文化创新、数字出版和网络新媒体文化创新上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发挥海内外“福”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支持“福”文化元素的非遗文化、民间曲艺走进台湾、走出国门、走入“中国城”,加强与海外的闽籍侨人侨团、在闽国际友人交流,鼓励侨胞、台胞参与“福”文化挖掘、打造八闽“福”文化标识,守住福建“福”文化之根脉,留住海内外福建人的文化乡愁。[13]47-55五、结语
福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福”命名的省份,“福”文化融注于闽文化沃土之中,是流淌于在闽群众血液中的精神力量,是福建文化的重要来源和主要特质。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其悠久文化传统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发展过程中作出过独特的文化贡献。福建凝心聚力,多措并举打造“福”文化,探索“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是福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重要论断的生动体现。福建在推动“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要以问题导向,充分发挥优势发展“福”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崭新的时代光彩,促进新福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超越,为新时代新阶段新福建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