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如今,高校学生对畲族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畲族传统文化越来越难继续传承下去。本文运用调查法与访谈法,基于福建是畲族人群聚居的主要省份的考虑,力求在福建高校中从高校领导部门的配合、教师畲族文化知识的吸收、教师向学生传播文化和学生之间自行开展相关活动这四个方面推广畲族传统文化,扩大畲族文化“知名度”以助力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 福建畲族文化;高校;传承与弘扬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一、福建畲族的历史与现状
畲族是中国南方的游耕民族,经过明清两朝的大迁徙,定居闽东并聚居成村,使那里成为畲族最大的聚居区。福建宁德市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如今有18.3万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畲族人自称“山哈”,意为住在山上的客。他们用歌声传情达意、欢度佳节、甚至作为一种独特的日常对话方式。在他们看来,唱畲歌不仅仅是将言语融进歌声里,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忠信勇敢的山哈们在游耕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信仰,其独特的家族文化也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影响着所有畲民。畲族文化中最具有现代化色彩的便是“女子地位”说。沈作乾在《畲民调查记》中曾描述:畲民“男女绝对平等,不以汉人生男则喜,生女则悲也。而犹有我汉人所梦想不到者,即女子有‘承受财产权是也”。由此可见,畲族女性的家庭地位预示的“男女平等”问题在当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然而,随着世界文化的涌入和畲族经济的发展,畲族文化向汉族文化靠拢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遗忘畲族灿烂的传统文化。2014年,畲族学生钟廷玉拍摄完成了一部微型纪录片《印象畲族》,片中采访到一位畲族老人与一位畲族女青年。畲族老人钟伏松说:“原来祖先有礼数传下来,代代相传,每一代都是那样,年轻的时候都要会唱歌,要是不会唱,就会被刁难,所以人人都会认真学习畲歌。但是现在不比以前,现在城市生活丰富,以前在农村,客人来家里或出去串门都要唱畲歌。”畲族兰姑娘說:“我从小在畲族村中长大,我们这一代人会说畲族话的人已经很少了,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好好把畲族文化传承下来,不能让它失传了。”
在近一个月里,笔者采访到三位畲族后人,从与他们的交流之中对畲族文化的现状作了更深入的了解。钟女士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厦门钟宅畲族人,据她所说,她从小深知自己是畲族人,但在她从小到大的生活中,却没能在身边看到多少畲族文化的影子。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她在民族学校上小学时,由于本地畲族孩子比较多,学校会涉及一些畲族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她离开民族学校之后,发现周围的同学对畲族并不是很了解,有的甚至不知道“畲”这个字怎么读。对此,她表示十分惋惜。她说畲族“保留的传统已经不多了,基本上已经汉化”。她认为:“福建主要以畲族这个民族为主,但就目前而言,身边的畲族同学基本已被汉化,包括我自己。畲族文化似乎正在慢慢消失。这块文化其实是值得让人认识并传承的。”无独有偶,雷同学从小居住的地方很久之前就已不见畲族特色,唯独村内有一家博物馆,从小能从那里了解到一些畲族服饰之类的知识,但她自己对畲族文化的了解并不多。另外,钟同学表示在她所在村里也存有畲族服饰可供观赏,但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对此,笔者在集美大学部分不同专业学生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6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仅有30人(39.4%)知道畲族,而其中20人(66.7%)由于是福建人或在福建生活过而对此稍有了解。这些数据有力地说明,高校学生对畲族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播畲族文化,让更多人知道畲族、了解畲族已刻不容缓。
二、畲族文化逐渐隐没的成因
(一)全球化与现代化大趋势的影响
笔者在泰国任教时曾遇到一位在泰旅游的美国人。当被问起是否喜爱中国时他说:“我去过中国旅游一个月,我喜欢那里时尚的建筑物,但是我想再多看到一些中国特色的东西。”在现代化建设愈演愈烈的同时,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本民族传统的东西,而应当加强宣传、继承与发扬之。全球化与现代化影响着民众生活的大小各方面,而作为社会群体之一的山哈们为顺应发展,也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着周遭的一切:畲族古村落逐渐消失、畲村开始向城镇化发展、畲民涌入大都市寻找工作岗位、畲族子孙来到大城市读书学习……另外,学英语热、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也都在此大趋势之下开始逐渐向民众渗透。人们开始觉得,像畲歌、畲拳、畲族银器制作这样的民族特色在现如今已无实用价值,无需继续传承发展。
(二)畲族没有本族文字
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记载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历来都用汉字来记录本族歌谣、族谱等。对于畲语,人们只能口耳相传却不能书面保存下来,这让畲语的传承愈加困难。并且,如今能较熟练地使用畲语的年龄大都集中在5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即年龄越大,畲语使用者越多;年龄越小,畲语使用的比率越小。即使是畲族人口占80%以上的畲村,畲语的主要使用人口基本上集中分布在中老年人群中,其使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而年轻一代的畲族后人与老一辈的畲语沟通也越来越少。
(三)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不足
21世纪是信息化大时代,人们的民族意识不够强烈,对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更是如此,如有些年轻人乐于过“洋节日”却说不清重阳节的由来。早在2012年就发生了一起大学生将汉服误认为和服、逼迫女生脱衣焚烧的过激事件。该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从中我们不难判断:有部分大学生实在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基本了解。对待汉族文化尚且如此,对待畲族文化更有甚之。目前,很多畲族青年学生不知自己本族的历史由来、发展演变甚至习俗传统。他们认为自己是“现代人”,只需着眼于当前的发展而无需关注民族文化的保护,这必然会导致畲族文化的隐没。
三、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当今社会是发展中的社会,但“发展”并不意味着摈弃传统而一味追赶现代化的浪潮。新时代需要“回头思考”、追根溯源,在发展现代化的同时抓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非弃之千里。畲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历史的见证。畲族一路走来,能够在历史的演变中生存下来,必有其现实意义。民族文化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柱和内在动力,而文化是民族的根,畲族文化同样是畲族的根源与命脉。另一方面,文化可以推动经济,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于畲族来说也不例外。积极传承与弘扬畲族传统文化,势必带动旅游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畲族乡村建设发展,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其次,传承弘扬畲族文化正契合了当今“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2016年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会上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正是基于传统文化的背景提出来的,包含“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个层面。而这其中的“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审美情趣”中有一条要点为“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宝贵的畲族优秀传统文化。鉴于此,传承与弘扬畲族文化势在必行。
四、在福建高校中弘扬畲族文化的具体措施
早在1989年召开的地区民委第七次扩大会议上,当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就对民族教育提出要求:“畲族文化、教育程度目前不是很高,因此要注意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各方面人才。”目前,畲族文化社会传承的相关导向性思想已日趋成熟,家庭教育的相关措施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畲族文化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如今,全国已有不少“民族中学示范校”。但是,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主要范围都集中在民族中小学和小部分普通学校。笔者认为畲族文化的弘扬不能仅仅在畲族人群内部展开,需要社会各界各族人共同完成。高校作为一个庞大的青年人群聚集地,有必要为畲族文化的推广做出一份贡献,具体措施如下:
(一)高校领导部门带头措施
1.高校教务处适当安排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可以是公共选修课,也可以是无学分兴趣课程。初期阶段,学校可以利用无期末考核的课堂模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并积极完善课程,再将畲族课程正式确定为特色公共课。在前期对学生兴趣培养的前提下,有考核、有学分的公共课程不但不会缩减选修课程学生人數,反而能利用“既好玩又能赚取学分”的特点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畲族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来。
2.积极开展专题讲座。开展各类畲族文化专题讲座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到畲族文化的快捷有效的方法。校方可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开展畲族文化相关讲座,并邀请在校畲族教师甚至学生在讲座中给大家带来丰富有趣的畲族特色服饰、饮食习惯、畲歌畲拳等介绍。在这样的鼓励下,即便被邀请的畲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不甚了解,也会努力向家人长辈寻求帮助,在不知不觉中也推动了家庭教育的发展。
3.鼓励校级比赛,提高畲族活动竞技性。开展比赛活动有助于提高畲族活动知名度。学校可安排以学院为单位开展院与院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竞技性系列活动,例如:畲族文化知识竞赛、畲歌畲舞表演类竞赛以及在体育老师指导下的畲拳比赛等,以充实课余时间,培养畲族特长人才,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活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二)提升高校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
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增长、思想进步的引导者,需要明确的是,要让学生积极了解畲族文化的前提是自己以身作则。提升高校教师对畲族文化的认识,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对畲族文化的学习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向学生进行畲族文化传播奠定丰富的知识基础。
1.按院系组成不同研究小组。不同教师对民族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各自的专业知识,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拓畲族文化的研究领域的广度。例如体育学院负责研究畲族畲拳的发展与演变,文学院主攻畲族文化中语言魅力,音乐学院专门了解畲歌中的韵味,而历史学院主要负责了解畲族自出现以来历经的各种波折与演变……如此安排,可以结合各不同方向对畲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不同学院教师的努力下,畲族文化将以一个相对较完整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
2.不同院系研究小组之间开展研究汇报。当然,各院系的研究小组之间并不是没有联系的,各院系应当在畲族文化研究的中期与末期进行全体小组“大整合”讨论。在这样的融合性研讨会中,各学院畲族研究小组将自己的研究领域及目前的成果作出汇报总结,努力挖掘畲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以便让所有院系在贡献自己一份力的同时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畲族总况、掌握畲族文化大面貌。
3.针对汇报情况建立交叉学科研究组。在上述学科大融合的研讨会上,思想碰撞必不可少,而思想的碰撞正预示着思想的进步。教师应当认真思考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互通关系,并积极组成交叉学科研究组,例如文学与历史小组合作研究畲族文化的根源发展问题,财经与美术小组合作研究畲服制作的经济效应等。
(三)教师向学生传播畲族文化相关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传播畲族传统文化的路上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当自觉担起传播畲族文化的责任,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畲族,扩大畲族文化知识覆盖面: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畲族文化因素。课堂是学生在学校汲取知识的重要场所。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传播的知识是直接而有效的,应当在历史、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融合畲族文化因素,以促进学生对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该民族的特色内容。
2.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走访畲族村。在校期间,教师可积极带领各班参观畲族博物馆,争取不落下任何一个班级。与此同时,积极安排小规模出行行程,组建“实地考察小组”,带领部分学生探访福建省内畲族村宅,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在寒暑假期间,教师亦可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入了解畲族聚居区文化的同时也能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带去活力。
3.布置调查类家庭作业。福建省内高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汉族人,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了解采访型作业,让汉族学生向周围亲戚朋友和曾经的同学们寻求帮助,积极收集畲族文化相关信息,从点滴着手而后追根溯源。另一方面,福建高校中也有不少畲族学生。教师应当要求他们在家人的帮助下对本族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在这样的模式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利用“家校合作”的理想模式,使畲族文化因素在家庭教育中也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推动民族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之互为支撑、相互作用。
(四)学生之间开展畲族相关活动
校内学生活动是凝聚人心、增加团结的有效载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不同民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
1.开展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社团是高校学生的主要集中地之一。大力推动组织畲族文化相关社团活动可在短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一起了解畲族、探究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畲族。畲族学生或对畲族感兴趣的学生可自发组成不同类型的社团小组,例如“畲舞社”“畲拳社”“畲服欣賞社”等。在社团中,学生处于主体和主导相统一的地位,他们自己能够积极了解畲族传统文化,在丰富自己所在社团的各类活动的同时也丰富了大家的知识,而后可进行各社团之间的交流,例如开展以畲族为主题的学生活动,邀请所有和畲族相关的各社团参加,打造一个集展示与沟通为一体的大融合性平台,亦可让未参加这些社团的学生更直观且有趣地认识并了解到畲族文化传统。
2.积极庆祝畲族传统节日。鉴于福建畲族人口几乎占全国畲族总人口一半,福建省内高校中有不少畲族学生。他们或是从畲族村落走来,或是从小生长于城市中,但无论是何种情况,据上文笔者采访到的三位畲族学生口中了解到,他们对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的记忆仅停留在小学时期,长大后的他们越来越难感受到畲族传统节日的氛围。但即便如此,当被问及“是否愿意弘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时,他们无一例外地给出了肯定回答。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应当让畲族传统节日走进校园,在给畲族学生带去温暖的同时,也给其他学生制造一个真切感受畲族风情的平台。畲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主要以“二月二”和“三月三”为主。在节日来临之际,各族学生齐心协力,共同庆祝佳节,更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
3.组建畲服礼仪队。近年来,畲族服饰研究成果逐渐增多,这对纺织业来说是一个商机,同时,对社会大众来说是一个近距离接触畲服文化的好契机。各大高校普遍都有校级礼仪队和院级礼仪队,在各大重要场合登场,是一种特殊的校园宣传力。福建省各大高校可以利用畲族文化优势,展示本省独特的传统文化魅力,将畲服或照搬或改良地运用在礼仪队的服装安排上,作为一种独特的畲族文化面向学校及社会进行宣传。
五、结语
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重在当下,重在平时。学校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不仅能培养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还能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更为科学和规范。时代在发展,发展仍需“回头看”。青年学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高校青年群体作为新一代发展的源动力有义务有能力助力畲族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弘扬。
参考文献:
[1]谢芳利.畲族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以福建宁德、龙岩三个畲族乡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2015(1).
[2]郭少榕.刘冬.校本课程:闽东畲文化的传承创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
[3]郭平华.福建畲族传统体育的困境与出路[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4]钟红英.崖壁上的舞者——古老畲族的文化探秘之旅[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5]强涛.大厝·钟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6]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宁德师范.当代视野下的畲族文化[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6.
[7]林校生.畲族文化新探[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2012.
[8]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