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体诗作为旧体诗词的一个重要体裁,在整个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创作地位和绵延不绝的艺术生命力。
五言古体诗产生于汉代。从两汉到唐代以前,五古可谓一枝独秀,是当时诗人创作诗歌运用最普遍的一种诗体,并出现了像曹植、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第一流的大诗人。唐代近体兴起,律诗和绝句的创作蔚为风气。但唐代诗人往往古、近兼重,古体与近体的共同繁荣才使唐诗成为古典诗歌的高峰。像陈子昂、李杜、王孟、高岑、韦柳、韩孟等人,五古的创作占比都非常高,成就也极为突出。宋代以来,尽管近体的创作比重大大超过了古体,但五古依然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北宋三大诗人苏轼、黄庭坚、王安石,清代的顾炎武、吴嘉纪、郑珍、黄遵宪等人,五古造诣和成就都非常高。
笔者自2010年开始诗词创作,迄今已历12年。前6年的创作以近体为主,后6年则转向古体,古体中又将重点放在五古上。可以说,五古是笔者目前最为看重,也是着力最多的一种诗体。
之所以如此偏重五古创作,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五古不限篇幅,押韵较宽,没有严格的平仄要求,这种灵活的外在形式,使诗人的创作才能得到极大释放,对于诗作内容和诗人情感的挖掘也会更充分。笔者觉得,五古在写实方面有着近体诗不可替代乃至无可比拟的优势。二是五古单句字少,每句五个字,对诗句的凝练度要求更高。从五言诗练起,有助于把文字功夫打扎实,使诗句显得更厚实、更紧凑,尽量做到没有废字。五古与七古相较,尽管七古可以写得气势磅礴,腾挪跌宕,但对诗人的创作水准要求非常高,否则会泥沙俱下,芜杂不精;而五古的严整与紧凑,使诗人在创作中不至于太“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粗疏和冗滥的毛病。
接下来,笔者不揣冒昧,试着结合自己近些年的创作经验和体会,谈一谈五古创作可以在哪些方面写出亮点。
一、以精妙的手法取胜
诗词创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无疑是为了更生动或更深刻地表现主题内容,提高语言表达作用,以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用了某种艺术手法,一首五古就写出了亮点。首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要用得准确、恰当,不能用得似是而非;其次,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运用,要别出心裁,让人觉得新颖或精到,不能落于俗套而显得平平无奇。比如杜甫的五古《石龛》(节选):
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天寒昏无日,山远道路迷。驱车石龛下,仲冬见虹蜺。
开端四句“熊罴哮我东,虎豹号我西。我后鬼长啸,我前狨又啼”,诗人来到石龛一带,见到四面都是怪石,阴森逼人,凄惨可怖。东面如熊罴咆哮,西面如虎豹号怒,身后如鬼物长啸,前方如猿狨啼鸣。这四句无疑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四个“我”字,熊罴、虎豹、鬼、狨四种怪物扑面而来,语势特别突兀,用在开头显得非常奇崛。它还带有比喻色彩,将怪石化为各种鲜活可怖的形象。作者所用的动词是“哮”“号”“啸”“啼”,全是表示怒吼、啼号之词。这说明作者不但在形态上将怪石想象为这些怪物,而且似乎还能听到其怒号之声。这在比喻上就更进了一步,显得更为逼真。因此,杜甫此诗开端是以排比兼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亮点。
再看苏轼的《鱼蛮子》(节选):
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异哉鱼蛮子,本非左衽徒。连排入江住,竹瓦三尺庐。
开端四句“江淮水为田,舟楫为室居。鱼虾以为粮,不耕自有余”,作者是把鱼蛮子类比为农夫来写。农夫在地上种田,鱼蛮子是以水为田。农夫在陆地上筑屋居住,鱼蛮子住在舟中,舟楫就是他们的屋宇。农夫以五谷为粮,鱼蛮子则以鱼虾为粮。采用这种类比的修辞手法来刻画江淮一带的渔民,一上来就显得很新颖,富于形象,故而能吸引读者读下去。
再如陈与义的《食笋》(节选):
竹君家多材,楚楚皆席珍。成行着锦袍,玉色映市人。惠然集吾宇,老眼檐光新。曲生亦税驾,共慰藜藿贫。不待月与影,三人宛相亲。
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拟人手法与用典的结合。作者将竹笋拟人化,称为“竹君”,出自《世说新语》中王徽之将竹子称为“此君”;将酒拟人化,称为“曲生”,出自《开天传信记》,其中有“曲生风味,不可忘也”之语。
“曲生亦税驾,共慰藜藿贫。不待月与影,三人宛相亲”,这四句既善用拟人,又善于翻用典故,写得奇趣横生。作者说,这些像玉人一样的竹君,光临我家;而曲生也不嫌弃我,停驾到我门前,来安慰我这个贫士。李白曾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之句,一人饮酒不甘寂寞,拉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作陪,于是就成了三人。陈与义反之,他不用等待月亮和影子,只需与竹君(竹笋)、曲生(酒)相伴,便是“三人宛相亲”了。诗中拟人化的称呼,都有典故出处,构思非常严谨;而相关内容的发挥,又富于妙趣,带有谐谑的特点。
二、以写实的笔力取胜
五古创作,诗人要有精准捕捉现实,并书写现实的能力。不故作模棱语,不强为深沉语,扎扎实实书写真实,这一点最见诗人创作的真功夫。在我看来,诗人写实的笔力,主要表现在写景、叙事及刻画人物三个方面。写景方面,要有体物能力,能将外在之物鲜活地捕捉到笔下,描摹出物象的特点;叙事及刻画人物方面,要善于截取细节场景刻画,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以苏轼的《新滩》为例:
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大鱼不能上,暴鬣滩下横。小鱼散复合,瀺灂如遭烹。鸬鹚不敢下,飞过两翅轻。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攲倾。区区舟上人,薄技安敢呈。只应滩头庙,赖此牛酒盈。
诗是写舟行至新滩一带所见之景。先写浪涛汹涌之状,“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以夸张之笔形容浪涛之大;“番番从高来,一一投涧坑”,再描摹来势不绝。苏轼很善于捕捉这种动态。再一一描摹不同事物的状态,大鱼迎着巨浪想上上不去,被拍打在滩下;小鱼被搅在水涡里,时聚时散,不由自主,像被烹煮一样。鸬鹚不敢落脚,远远飞走了;白鹭夸耀自己轻瘦矫捷,插脚立在滩中。
苏轼的刻画,我们明显可以看出两点特色:一是动景捕捉非常传神;二是外物极富于情态,描摹既有趣,又灵活。读者感觉这大鱼、小鱼、鸬鹚、白鹭,在他笔下都是很鲜活的。包括描摹的细节,也颇值得注意,像“白鹭夸瘦捷,插脚还攲倾”,白鹭很自负,觉得自己轻健矫捷,于是插脚而立。可是,毕竟浪涛太大,它根本立不稳,结果立得摇摇晃晃、歪歪斜斜。这“还攲倾”三字,观察既细,描摹也富于意趣。
再比如今人郑雪峰先生的五古《火车中时见乡村灯火颇温心眼》:
车行向长夜,铁轨声辚辚。褰帷凭车窗,时见村灯新。譬彼大海中,片礁粲奇珍。一灯聚一家,家家灯比邻。中应老与幼,茶话围灯亲。柔光温客眼,还为感风尘。天伦享坐叙,输彼素心人。坡高偶巧转,树隔时不真。迷离灯渐远,看看混星辰。
这是夜晚乘坐火车的情景。因为夜晚所见有限,作者就抓住途中所见乡村灯火来写,内容非常集中。“褰帷凭车窗,时见村灯新。譬彼大海中,片礁粲奇珍。一灯聚一家,家家灯比邻”,这六句描摹乡村灯火,极见写实的功力。作者拉开帘子,凭靠车窗,时时可见村庄灯火映入眼帘。他用了一个妙喻,把茫茫旷野中的依稀灯火,比作大海中的礁石,璨璨生辉。再写具体人家,一处灯火就是一户人家,一家一家的灯火相挨着。
以上是实写,刻画的是远望中的乡村灯火。接下来是虚写,“中应老与幼,茶话围灯亲。柔光温客眼,还为感风尘。天伦享坐叙,输彼素心人”,作者由乡村灯火想到农家老幼相聚,围灯茶话的情景。一方面,这柔和的灯火让诗人感到温馨;另一方面也使诗人感慨不已,想到自己辗转风尘,不由自主。由此叹息,自己不如那些素心人,能够阖家坐叙,共享天伦之乐。
这两段描写中,前者实写,刻画远望中的乡村灯火,见出作者对外物的捕捉和描摹功夫;后者虚写,想象乡村之人,一家老幼围着灯火,一边喝茶,一边夜话,共享天伦之乐的情景,见出作者善于截取细节场景、刻画细节场景的能力。
三、以顿挫的笔法取胜
“顿挫”一词有着丰富的含义,形容音节,则指声调抑扬,有停顿转折;形容诗文之法,往往指内容的跌宕起伏、回旋转折。所谓“顿挫”,说得直白一些,就是要有转折。与之对立的方面,则是平铺直叙、一泻到底的写法,这种写法无疑是拙劣的。古体诗创作,篇幅一般长于近体,甚至洋洋几百字,为了达到好的艺术效果,势必要求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能够曲折跌宕,有波澜起伏之妙。五古也不例外,因此五古的创作要善于“转折”,制造波折,曲尽其妙。五古中的顿挫笔法,可以表现在情景内容的转折变化,也可以表现在诗人情感和诗歌意义的翻转变化上。当然,一般的转折变化,还难以写出亮点,须得是有力的急转和变化。
比如苏轼的《颍州初别子由》(节选):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此诗前六句的翻转变化非常出彩。“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分别,相隔比较近,那还不至于动容悲伤;如果相隔特别远,就会令人伤感落泪了。这是第一层意思,远别比较悲伤,没有近别好。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可是两个人相隔咫尺,却不能相见,实际上跟千里的远别有什么差异呢?这两句立马翻转了。前面说远别悲伤,近别不悲伤,远别不如近别。可是现在又说,虽则近别,却不能相见,跟远别实际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近别跟远别实际一样令人悲伤。
接下来两句意思又翻转了。前面说近别、远别都不好,都令人悲伤。可是这里又说“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倘若人生没有离别,谁会觉得这世间的恩爱是如此难得、如此贵重呢?没有离别,人们就不会珍惜世间的相聚。因此,离别有离别的好处,它能让人更珍惜彼此的感情。
如果五古创作,能够有这样不断翻转的手段,而且能够一气贯注,气脉极贯畅,这是见真水平、真手段。
笔者曾在2020年写过一组五古《疫中杂诗十一首》,其中第一首开端,即借鉴了苏轼此诗开端不断翻转变化的笔法:
疫中杂诗(其一·节选)
年光赴壑蛇,欲挽安能住。兹岁竟何岁,万感愁难度。牢落到新正,世事纷如故。瘟君工作祟,诡行肆威怒。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间是在农历旧年底、新年初这段时间,开端先以这段时间,日子的难耐、心情的沉重笼罩全诗,造成一种先声夺人之感,再切入主题,叙述事件。
一、二句“年光赴壑蛇,欲挽安能住”,这两句化自苏轼的“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本来是说,年光就像奔入大壑中的蛇一样,一去不返,怎么挽也挽不回来。这是写时光过得很快,难以挽回。
但是三、四句紧跟着翻折一笔,“兹岁竟何岁,万感愁难度”,可是为什么今年不一样呢?今年到底是何年,让人万感交集,日子是那么难耐,这个年末感觉是如此难以度过。
接下来五、六句,再翻折一笔,“牢落到新正,世事纷如故”,好不容易到了新岁正月,旧年捱过去了,可是那些纷乱的事情还跟年前一样。
开端先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翻折,奠定下沉重的情感基调,让人觉得日子难耐,愁绪重重。然后,正式切入叙事,写疫情如何如何。
综上,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讲述了五古创作如何写出亮点:一是精妙的手法,二是写实的笔力,三是顿挫的笔法。当然,五古写作出奇制胜的“法宝”绝不止此三点,关键是创作者要潜心汲古,转益多师,汲取众家之长;并在创作中精心构思,大胆尝试,在多读、多写、多悟上下功夫,定能受益无穷,不断进步。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