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欣淼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酷爱吟咏,笔耕不辍,著述丰硕,已出版多本诗集,其中不乏歌咏山水、友朋唱和、咏物寄情之作,体现了儒者情怀和博闻强识。限于时间与学力,笔者不能面面俱到,加以宏观论述,只能就其中感悟较深的方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斯文同骨肉
这些诗集中有不少与文化界友人的酬赠之作,包括赠前后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诗词,如《贺新郎·壬辰正月初四,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先生枉顾敝舍,相谈甚欢,赋此为谢》《霁翔同志索句,以七律一首为赠》等。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事业的薪火相传,更看到了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怀。如赠给继任者单霁翔的《水调歌头》,当时单霁翔方届六十,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也已三年。词云:多少人生梦,花甲最堪怜。川流岁月回首,步履总铿然。情系劫中羌寨,倾力沉湮往迹,不负好河山。锦绣古遗产,文博十年间。 识途马,尽瘁志,自加鞭。等闲春柳秋草,宫阙绕云烟。已展平安宏略,又砺学人精进,浓墨写新篇。笑看雨风后,明月一轮圆。
“自加鞭”化用了当代诗人臧克家的名句“不用扬鞭自奋蹄”,肯定同侪的鞠躬尽瘁,又未尝不是对自己多年工作的回忆!岁月如流水,人生路上有雨也有风,但只要自己坚定信念,大步向前,就能赢得月满中天。这首词塑造了单霁翔这样一位博物馆工作者的形象,也吐露了致力于传统文化保护事业者的心声,同时也充满人生的感悟。
诗集中写给诗人、画家的作品也不少,其中为雷抒雁而作的《贺新郎》诚豪放词之正宗,令人击节。词并序如下:
余与抒雁同志相交于“文革”之初,后时有往来,今年十月又同出席厦门第三届中国诗歌节,感慨良多,赋此相赠。
往事那堪说?正神州、红羊历劫,万般萧瑟。君露峥嵘《新西大》,我在骊山一豁。便尔汝,因缘天设。渭水长安初阅世,祖龙陵、更见秦时月。鹭岛会,念尤切。 玉台一雁高颃颉。振金声、放歌小草,杜鹃啼血。我亦鸿泥留吟絮,平仄藩篱偶涉。漫嗟叹,诗肠自热。好句非关新与旧,但真情、今古相连结。且共勉,莫停歇。
熟悉当代诗歌的都知道《小草在歌唱》是雷抒雁为悼念烈士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它是新时期诗歌创作的一个里程碑,歌颂对真理的坚持,唤醒了良知。平时不起眼的小草身上却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在特定的年代,这小草确实与古典文学里常用典故啼血杜鹃高度相似。词的下阕“好句非关新与旧,但真情、今古相连结”,是评说诗人雷抒雁的,但也可以说是夫子自道。欣淼先生的诗词既能熟练运用文言语汇和典故,也可以自由驱遣现代时髦的话语,无论新旧,只为言志抒怀。
二、好句无新旧
传统诗词向来提倡用典,可以收到以少胜多、含蓄隽永之妙。大诗人杜甫备受宋以后文人的推崇,以至于有人认为杜诗是“无一字无来处”。不过,典故要用得恰到好处可是对诗人学养的考验,在当代来说,用典还要注意不能生涩,影响阅读。欣淼先生在这方面做的就很有示范意义。例如《贺新郎·夜游南通濠河》一词,不管这“濠河”是不是当年庄周与惠子论道的濠梁,就像东坡之于黄冈赤壁一样,姑且认为就是那个地方。于是信手拈来《庄子》典故“遍周遭、忘却人间世。风乍起,浪花碎”“材与不材谁评说,任荣枯、不负天公意”,令人会心一笑。再看《受深圳读书月组委会之邀,与周功鑫院长以“两个故宫,一段历史”对话有感》一诗的颔联:“寻旧疑为蝴蝶梦,维新犹在鹡鸰乡”,“蝴蝶梦”也是出自《庄子》,历来诗词中使用的比较多,但李商隐、崔涂用后,因其对仗之妙,给后人很大压力,似乎很难超越。李商隐诗云“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崔涂云“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字面、意境都非常切题。而欣淼院长这首诗是以“鹡鸰乡”对“蝴蝶梦”。《诗经·小雅》中《常棣》云:“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脊令”就是“鹡鸰”,后世常以此比喻兄弟,放在这里来形容两岸兄弟之情,真是天造地设的对仗。《中国文化报》2017年曾刊发欣淼先生的文章《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文中总结了诗词向当代诗歌学习需要着力加强的四个方面。第一点就说要克服古奥生僻、醉心用典的毛病,“有什么题目,作什么诗”。窃以为这就是量体裁衣、就是因物赋形。可以先生《老腔》一诗验之。作者诗注中介绍了老腔,说老腔即皮影小戏,俗称“老腔影子”。相传源出华阴硙峪乡泉店村,宋元初孕,明渐成熟,至清兴盛。诗中“板凳挥在手”“人贵原生态”用口语、现代词汇,与要表现的对象保持一致,再现山西传统艺术老腔的声韵,带着活泼泼的乡土气。从摹状声音的艺术来看,这首五古可谓得唐代韩愈《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等名作之神。
三、史笔写春秋
欣淼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十年,提出“故宫学”的概念,并指出“故宫学”的研究领域包括“紫禁城宫殿建筑群”“文物典藏”“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明清档案”“清宫典籍”“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六个方面。在任期间积极推动两岸故宫的交流,促成了两岸故宫的首次互访。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一行来北京访问被称为“破冰之旅”,促成此事的机缘是台北雍正大展的借展。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也反应在欣淼先生的诗词中,于是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些诗词都成为“故宫学”的组成部分。当然,欣淼先生诗词中关于故宫文物在抗战期间的南迁艰难历程、关于民间捐献文物的记载也都是非常精彩的,如《满江红·“温故知新: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活动”南京考察感赋》《水龙吟·故宫兰亭大展》《谢辰生先生提议编印〈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首批书已面世,谢老慨然赋诗并以见示,感而奉和》等,皆具有文献意义。但这里我特别想说的则是与台北故宫交流相关的作品。为什么呢?能够促成两岸故宫的交流固然离不开国家整体的发展、国际形势等方面的原因,同时实践者的儒雅气质与古典文化功底应该也是其中有力的一个方面。
2009年2月台北故宫博物院周功鑫院长一行访问北京故宫博物院,商谈合作之后,欣淼院长欣然写成4首七律。2009年3月初,为进一步协商,欣淼院长亲率北京故宫博物院代表团回访台北故宫博物院,商谈两院交流合作事宜,成诗作16首。同年10月初,又有专程出席两岸故宫联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开幕式,又写成《台北纪行》20首。
先生在《中华诗词的外交力量》一文中指出:
中华诗词之于外交,含义大凡有三:一为个人之外交,所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诗会友者也。一为党派之外交,或称“夫子固吾党,新恩释衔羁”;或称“向来相识晚,吾党欠斯人”,以诗结交同志者也。一为国家之外交,如云“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以诗代一国谢另一国,化战争为和平者也。
先生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无论对于诗词写作还是外交实务都具有启发意义。
先生系心文物事业,对“故宫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这在诗词中展现得也很全面,使用的诗词形式多样,尤其喜欢用古风。如《宝笈歌》,先有序文交代写作原始:“清宫古代书画收藏臻于极盛,曾编为《石渠宝笈》。后虽有毁损,主体则存藏两岸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有宝笈著录者千二百余件,多名迹巨品,且经数代学人整理鉴定,其成果为世所重。今当故宫建院九十华诞,霁翔院长筹划,隆重推出石渠宝笈特展,神州震动,争睹为快。余受邀出席开幕式,亲历盛况,又感于历代治乱兴衰及宝笈之存亡离合,念念不已,遂赋以长歌,并奉寄单院长。”鸿篇巨制,展开一幅历史画卷。既有叙事之从容,如“忆昔宝笈初编纂,入目尽为一时选”,又寓史家之褒贬,如“治乱兴衰证墨迹,存亡离合冥冥注”“从来宝运连国运,绿水青山伴陆沉”。笔力雄健,大开大合,可谓知行合一,既能躬行其事,又能以精妙笔墨记之。如此宏大题材,亲身经历本已是传奇,必然青史垂名,而又以诗记之,诗本身也成为艺术品,诚文史之佳话!
在《浣溪沙·戏赠卫建林同志》一词中,欣淼先生写道:“造化磨人笔一枝,笼纱覆瓿倩谁知?”这里用到两个与写作有关的典故:一个是唐代王播的故事,在其未为天下所知之时,僧人厌其蹭饭,竟然生出“饭后钟”的歪主意,而当其金榜高中之后,寺庙里却将他早年发牢骚的诗用碧纱护持起来;另一个出自《汉书·扬雄传》,说是扬雄的《太玄》《法言》深奥难懂,而当时人也不肯用心读,刘歆开玩笑说,只怕要被后人用来覆酱瓿,盖酱罐子了。好友之间开玩笑,古今何其类似,实际上,欣淼先生赠词于卫建林,正是对他多年研究全球化与第三世界问题的肯定,祝贺他《当秋天遭遇春天——危机与后危机世界》一书的出版。那么这本书的命运可想而知,必然是“碧纱笼之”了。对于欣淼先生的诗词,亦当如是观。
“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对诗文的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当代诗词亦当以此为方向,岂止吟风弄月,耽于个人闲愁而已?最后以小诗总结一下:
好句无新旧,灿然若红榴。
诗肠非独热,史笔写春秋。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