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草滩·战场
汉服持节,十年风骨。“匈奴营中十年羞,持节不失志不丢。你是张骞?”
——“是的,我是张骞,我是使者。你也是使者。”
“我也是使者?”
——“万里援疆,难道不是使者吗?”
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其间被匈奴兵包围俘获,十年不失汉节,历经艰险十三年方完成使命。后又再次出使西域,终使西域广大地区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赵安民用史诗般的笔触重现了这一历史画卷。
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一曲羌笛、几声胡笳,新疆的过往会这样浮现在人们的脑海里;遍地牛羊、欢歌热舞、花海涌动、地气蒸腾,新疆的现在会这样展现在人们的眼睛里。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黄帝时期的西域探险,很少有人知道殷商时代就早有玉路相连,就连大家口中相传的西王母在周代的时候就与周穆王有过瑶池欢宴……这些是历史,刘向会写、司马迁会记……很多很多的史官都会挥笔直书。然而这一卷卷西域文明的画卷,这一个个鲜活灵动的人物,这一幕幕丝路上的历史场景,伴随着沙漠的风沙,被埋在了故纸堆里,如同沙漠吞噬了丝路,风雪消尽了车辙……这一切多只在学者们的笔尖上清谈,多只在孙悟空大闹火焰山的传说中复现。历史在哪里?怎么去触摸,怎么去流传,怎么让它激荡人心?古希腊的吟游诗人们写下了《荷马史诗》,中国缺少诗人吗?中国是诗的国度,总会有一个诗人踏上寻找历史的征途。于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吟游诗人出现了,如张骞一般,打起行囊,以吟游诗人的赤诚成为了沟通古今的使者。他在历史中钩沉,他与每一位历史人物进行灵魂的访谈;他在史籍中探索,将西域历史上的光环串起文明的历程。他用诗的语言,传达着诗性的信仰;他用诗的浪漫,书写卓绝的历史故事。他是一个架构师,用诗的语句,搭建起史诗的框架,让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故事一幕幕展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纵向立体地展现了新疆的时空画卷,在历史的风云面前让人肃然起敬。
“君子如玉,洵美且好”,以诗写史,是诗人独特的视角,是历史的诗化,是诗人的升华。
敦煌·白骨·黄沙
僧袍敝履,经书袈裟。“行者,法显这厢有礼了!”
——“大师,佛国求经千古功泽。”“行者,你带了什么来?”
(4) 结合地质资料及钻孔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热储主要为三叠系砂、板岩地层与第四系地层中的构造裂隙及第四系的松散孔隙。地热水经深循环,自深部热储沿雅拉沟断裂上行,在上行过程中受构造裂隙影响,与冷水发生混合;上升至近地表后,在构造破碎带及第四系地层中形成次生热储。因此在进行热水钻探及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过程中,需避免钻孔打穿次生热储而出现没无热水的情况。
——“我带来了书和信念。”
晋法显,公元399年,65岁高龄出长安、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历时14年,义熙九年归国。法显、玄奘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法显翻译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对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显不但带来了书,还写了一本《佛国记》,成为佛学典籍。来到新疆的赵安民也写了一本书,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书。
赵安民是带着使命奔赴新疆的,作为“文化援疆”的一分子,他更是一个战士,只不过他的武器是书和理念。郝振省(2012)写下了送别诗:“西北边陲,战略要地。左公在前,我等相继。”这首诗写出了文化援疆的重要性,也写出了援疆者的坚定信念。赵安民带着一腔热情赴疆履新,他写下:“遥寄左公柳,西陲送我行。洞庭无限意,丽句故乡情。文化新丝路,春风绿北庭。千年传古韵,万里赴新程。”这时的赵安民,是背负着文化交流使命的行者,他要去走丝绸之路,他要编织文化纽带。文化的滋润最是“润物细无声”,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的综合体,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若想改变群体的意识,就要使群体的心灵受到浸染。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新的理念与发展的方针策略,成熟的经验体系是新疆最需要的援助。赵安民去了,在新疆人民出版社挂职,他为新疆出版业的春天种下了一片森林。书是文化的承载,法显西行背书回,沙漠迷绝,矢志不渝;赵安民西征送书去,阳关唱彻,才能尽献。他汲取着新疆的点点滴滴,红柳木、坎儿井、葡萄沟……他一口气写下了八首《新疆》赞歌,尽显热爱情怀。他在天山上放歌,高歌渭城曲;他在沙漠中咏叹,说尽塞外情。离疆之时,朱兆川赋诗赞叹:“万里传经辞北京,边疆半载历风尘。无垠戈壁荒芜地,文化耕耘有志人。”没经历过新疆,不会爱得那般深沉。不经历奉献,不会恋得那般执著。
“君子质矣,洵美且武。”大义赴疆是为武,心无所私是为武。
胡风白草·漫天梨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古佳句,诗人岑参。”
“你是谁?”
——“我也是诗人。”
岑参两度出塞,策马西行。边塞成就了岑参,他长于七言歌行,有关边塞风光、军旅生活的诗多为佳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脍炙人口。赵安民用古调赞颂了岑参“君不闻边塞诗声剧高亢,唐诗神采添豪放;时空穿越遏云歌,策马天山聘雄壮。”赵安民以《岑参天山放歌》为这首诗命名,而同时又以“天山放歌”为《新疆诗稿》的上卷命名,正如他自己所写“时空穿越遏云歌”,诗人向诗人致敬,诗人与诗人相惜。
赵安民的诗没有岑参笔下的荒凉,星移斗转,诗人所担负的使命也不尽相同,但诗人的情怀同样引人共鸣。赵安民的诗“清淡”,尤如一道小菜,虽只有盐渍的味道,却有余香润喉,最适合下粥。《新疆美术馆参观毛玉龙油画展》:“长河塞外绿胡杨,大漠牛羊大牧场。烈彩浓颜何处是?天山南北美新疆。”这首诗没有炼字,没有炼句,也没用心设诗眼。平铺直述,没有“捻断数茎须”,只将所见的油画描述出来。“绿胡杨”表现了油画色彩的浓烈,“大漠大牧场”表现了油画构图的舒阔,“牛羊”表现了油画细节的处理,“美新疆”表现了油画主题的构思。第三句“烈彩浓颜何处是?”一句反问,将赞叹之情尽数表达!据说,国宴上有一道清水白菜,女宾客认为肯定寡淡无味,迟迟不愿动筷。在周总理几次三番的盛邀之下,女客才勉强用小勺舀了些汤,谁知一尝之下立即目瞪口呆,狼吞虎咽之余不忘询问总理:为何白水煮白菜竟然可以这般美味?赵安民的“清淡诗”与这“开水白菜”异曲同工。
赵安民的诗“随性”,任文字流淌,任情思流淌。他的笔下有“绿也白杨,肥也牛羊”的俗世闲情,也有“茗香禅味沁心中”的禅趣雅情,雅俗一念间不必雕琢。遥望天山月,他幻想着广寒宫中“嫦娥舒广袖,玉兔捣声频”,我想此时的他很想去轻叩宫门,讨一杯热气腾腾的桂花酒吧!诗人的浪漫还没尽性,漂亮的维族姑娘把他拉回了新疆,“弦歌十二饶风味,维女翩翩炫彩裳”,从浪漫到写实,作者的笔触就这样随性流转。诗的价值在于引起多少共鸣,感情是诗歌的生命,有没有引起读者的情感,是评价一首诗最重要的原则。另外,诗歌需要有表达情感的载体,例如“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这样不被重视的梅花,就是表现诗人高洁品质却不被人识的恰当载体,很易引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抒情表达。第三,诗歌要有音乐美。写诗最宜自然,从心底自然抒发的情感超越于笔下做作出的情感。贴近人的普通物情,较阳春白雪受众更多。自然发出的声音,才是现今的汉语韵律。赵安民的“随性”,摒弃了写旧体诗常见的“掉书袋”,摒弃了逐古人旧韵,摒弃了格律的束缚,摒弃了对用词的堆砌造作。以我情写我诗,以我声发我音,正如他笔下的“大块文章任我裁”“对友挥毫尽纸材”。他随性,是因为他的诗是给现代人读的。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赵安民的诗随性清淡,但处处体现出精致,如同和田玉一样,只有经历过冰雪拥抱、河水冲击才能成为敛天地灵气的籽料,摄取月华晶莹温润。
紫禁城内·翰墨飘香
“梦回西域已久,君当醒来了!”——“不愿醒!我还没当过英雄。”
“笔墨世界,亦是英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