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雄浑豪放的军旅诗篇——试论解放军红叶诗社的红叶精神

时间:2023/11/9 作者: 心潮诗词评论 热度: 16143
姚天华

  北京西山,连绵百里,气象万千,峰峦如聚,如奔走之金戈铁马;胜迹遍布,竹篱茅舍,绿水青山环绕。每到深秋季节,红叶飘香,引无数骚人墨客流连忘返,在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与文赋。

  “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革命亦如此,斗争见英雄。”这是1966年深秋,陈毅与叶剑英、聂荣臻等在北京香山观赏红叶后,陈毅写下的《题西山红叶》中的名句,寓意深远,表现了革命家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

  1987年3月,由军事科学院17位同志发起,并经军事科学院政治部批准,在军事科学院第一干休所成立了红叶诗社。诗社以陈毅元帅“西山红叶好”中的“红叶”二字为诗社命名,推举高体乾同志为社长。同年“八一”,《红叶》第一辑问世。正是当年这17位同志为今天红叶诗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纤纤红叶,平淡无华。它不似牡丹、月季般姹紫嫣红,也不像冬梅、秋竹般雅致多情,却透出一种任何庭院里都培育不出的高傲、清丽。红叶有凌云之志,身被寒霜。更兼侠骨之风,逸动潇潇,承绿以覆旷野,空灵袅袅,流丹以变葱茏。

  三十年来,一代代《红叶》人,把红叶诗社的事业,当成自己军旅生涯的延续,呕心沥血,砥砺前行,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他们执着坚守,爱社如家,无私奉献,使《红叶》成为熔铸军魂、传播先进文化的载体;成为凝聚正能量、助力强军的阵地;也成为广大军旅诗词爱好者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十年来,在解放军总部机关、解放军出版社、军事科学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以及在全体红叶人的不懈努力下,红叶诗社不断积淀,形成了慷慨雄壮,颇具燕赵风格的红叶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矢志报国、为兵服务、执着追求、团结奋斗。

理想坚定、矢志报国的红色基因

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一铿锵有力、深刻透彻的论述,充分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古往今来,大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诗社,坚定的理想信念,都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其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否则,就难以为继、不能长存于世。

  是否坚持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在诗词创作乃至整个文艺创作、文化建设上,都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丢掉了爱国信仰,国民精神就失去了坚强的支柱;弱化了爱国情怀,国家尊严就降低了应有的份量;形不成爱国共识,就难以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没有了强国抱负,又何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当的动力?因此,说到底,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这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问题,关乎中国传统文化固本培元的问题,关乎人生立志定向的问题,也是关乎中华军旅诗词创作方向和创作价值的问题。

  中华军旅诗词弘扬的是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倡导的是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解放军红叶诗社是在军委和总部首长的关怀领导下成长起来的,自诗社自成立之日起,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就具有鲜明的党性。三十年来,红叶人始终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为己任,引导广大诗友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把爱国主义作为军旅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政治风云变幻的考验,被诗友们誉为一方“净土”。在广大爱国的军旅诗人的笔下,无论是描写作战场景,还是讴歌军旅人生;无论是颂扬英模人物,还是反映军营生活,都是心系祖国的动人诗篇。如我们的老社长贾若瑜将军,他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革命前辈,从长征的路上走来,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锻炼,他的诗词具有鲜明的军人气质,诚如他自况:

  童年束发受新书,学为人民鼓与呼。

  少壮从戎三尺剑,精忠报国一征夫。

  青霜出鞘元凶伏,红旗临空大地殊。

  不为功名身似玉,心如冰鉴映金乌。

  字里行间充满英雄豪气和磊落之风。由此可见,理想信念不仅是人生航程的灯塔,同样也是军旅诗词创作创新实践的灯塔。

崇军尚武、为兵服务的军旅特色

爱军精武,是一种血性,一种做人的尊严,一种奋发的激情。从古至今,军旅诗词以其纵横沙场、战马嘶鸣、忠肝义胆、激越壮怀,而充满浓厚的尚武精神,凸现着阳刚和血性,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精神的鼓舞和灵魂的洗涤。作为宝贵的文学资源和精神财富,军旅诗词所蕴含的一往无前的锐气、纵横四宇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对于激励当代革命军人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培育尚武精神,锤炼战斗意志,激发敢打必胜信念,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都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开国将军们将我们诗社定名为“红叶”,除了考虑到“西山红叶好,霜重色愈浓”的自然属性,更是突出了“诗题红叶上,为颂革命红”的社会属性。我社自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红叶诗社属红的革命本色,始终坚持军旅诗词姓军的特色,发表的作品都是以军旅诗词为主。翻开我们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当代军旅诗词获奖作品集》,还是《军旅诗词丛书》,所收录的诗词,大都充盈着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怀和阳刚之气。不论是回眸腥风血雨、战火硝烟的战争岁月,还是高歌厉兵秣马、砺剑铸魂的和平时期,这些作品都是我军将士忠诚品质、奉献精神、使命担当的生动写照,充满浓浓的军旅气息,体现出强烈的爱军习武精神,是一曲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如我们的老社长史进前将军在《为〈红叶〉题诗》中所写的那样:

  鞭痕未消贯弹痕,九死余生学诗文。

  红叶尽是心头血,唱出人间绕梁音。

  读这样的诗,令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力劲神旺,志壮心雄。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军旅诗词的军味儿,是红叶诗社特有的红色基因和价值取向。姓军,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境界高远、执着追求的精品意识

习主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

  精品是作者饱含激情、深有感悟、进入化境而进行创新的思维产物。诗词作品的质量,决定着诗词的社会文化地位和生存发展空间。三十年来,我们孜孜以求,一直把多出好诗、多出精品,作为诗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设立“军旅百家”栏目、举办军旅诗词大赛、诗词讲座、进行诗词点评等多种方式,使诗刊的质量逐年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获得2008年第二届中华诗词学会最高奖项——“华夏诗词奖”一等奖的我社执行副社长高立元将军的七律《中秋赠红其拉甫边防哨所官兵》,就是其中的代表。

  玉门西去过楼兰,扎寨昆仑接广寒。

  云锁乡关千万里,雪埋哨所两三间。

  霜凝青剑倚天举,旗映丹心向日悬。

  尽洒边陲诚与爱,一轮明月任亏圆。

  通过一个哨所,读者看到了祖国的万里边疆;通过驻守哨所的战士,读者领略了边防军人风采。这是作者成功谱写的一曲军魂的颂歌。全诗一气呵成,势如破竹,读后令人心胸开阔,心神振奋,如闻黄钟大吕,如品美酒醇醪,实现了精神境界的升华和艺术审美的享受,是作者精心打造的一首军旅诗的精品。

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的大局观念

红叶诗社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不断发展的漫漫征途中,经历过许多人和事,留下许多难忘的瞬间,也留下了一代代红叶人心口相传的永恒记忆。

  创建初期,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老同志们就在自己的家里办公。经费紧张,他们就艰苦奋斗,力求节省每一个“大头针”“曲别针”,一点一滴地积累,把节省下的钱用在办刊和诗社发展上。那几年,老社长史进前将军拿自己的工资给诗社买了第一台电脑,张心舟同志多年来星期六都是在办公室加班度过的,王琳的小车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吴荫越的家是《红叶》第一办公室,崔坚的家是第二办公室……多数红叶人工作状态都渴了只喝杯白开水,饿了就泡个方便面。一直到1992年,诗社从军科第一干休所借了一间房子,从此结束了无办公地点的历史。同时,还从军科院务部要来一些办公家具,其中就有粟裕大将在军科当政委时用过的办公桌。在这仅有十几平米的斗室里,老红叶人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无怨无悔地耕耘着。他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满怀对军旅诗词的热爱,编辑出版了一期期情感真挚、诗意隽永的《红叶》。

  三十年来,红叶人牢记初心,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迄今为止,已出版《红叶》和《红叶增刊》《中华军旅诗词研究》120辑,发行30余万册,刊发诗词4万余首,研究文章200余篇,编辑《红叶通讯》102期。同时还编辑出版了《长征诗词选萃》《星火燎原诗词选萃》《抗日烽火诗词选萃》《百年抗争诗词选萃》《解放战争诗词选萃》和《中华诗词文库·军旅诗词研究》《当代军旅诗词奖获奖作品集》《首届军旅诗词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届当代中华军旅诗词奖获奖作品集》《第二届当代中华军旅诗词研讨会论文集》等几十本、数百万字的诗词集和论文集。迄今为止《红叶》的作者队伍已有8000余人,逐步形成了将军、老战士、基层官兵、军队院校、复转军人等多个创作方阵,使我们的创作力量日益壮大。在中华诗词园地,中华军旅诗词已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解放军红叶诗社地处西山脚下,得太行巍峨之大气,承军旅壮歌之遗风。三十年寒来暑往,三十年奋斗如歌,《红叶》走过的路是一条红色的路、行军的路,也是一条奋斗的路、成功的路。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