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美食修辞学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 热度: 16432
詹文格

  一

  公元前206年岁末,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摆好了一场浩荡的盛宴,这场被后人反复谈论的鸿门宴,没有留下一道传世的菜名,席上究竟吃啥无人知晓。不知是史家有意遗漏,还是历史本身的悬念迷障,就这样,一场历久弥新、穿越时空的远古盛宴,只给后世留下一种云山雾罩的想象。

  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鸿门大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的隐喻,除了好酒之外,肉应是必不可少的食物。谁为刀俎,谁为鱼肉?不仅有肉,甚至对肉的选择,对刀工的讲究、厨师的烹法、肉品的色泽、食者的用意,都被寄托了寓意和象征。

  为让穿肠而过的美食能够留存长久的记忆,老祖宗特意创造出一串串活色生香的词语,即使在远离美食的困顿时期,也能由此生发出望梅止渴的联想。山珍海味、齿颊留香、咂嘴舔唇、垂涎三尺、庖丁解牛、炉火纯青、游刃有余、别具匠心、饕餮大餐、风卷残云、大快朵颐、回味无穷,通过神奇的组合,仿佛每一个汉字都有了使人闻香下马的魔力。

  中餐的菜名也是想象奇妙,用尽了夸张、比拟、变形的修辞,虽然字里行间隐藏着吊诡的意味,但在善意的谎言背后,也引发出食欲之外的好奇。比如“轰炸伊拉克”,将热汤浇在刚做好的锅巴上,哗啦啦一阵爆响,如同空袭;热气袅袅蒸腾,滋啦滋啦的声音多像一场轰炸。为此,这道菜又叫“平地起惊雷”。同理,“波黑战争”(菠菜炒黑木耳)、“关公战秦琼”(西红柿炒鸡蛋)、“霸王别姬”(甲鱼炖乌鸡)、“绝代双骄”(青辣椒加红辣椒)、“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海带炖猪蹄)、“母子相会”(黄豆芽炒绿豆芽)、“雪山飞狐”(白虾仁撒上红虾皮)、“红灯区”(辣子鸡丁)、“玉女脱衣”(黄瓜段去皮)、“悄悄话”(猪舌炒猪耳)……

  美食之美,未必全在色香味形,有时想象之美大于外在。中国人花了很多心思,让无数的餐桌花样百出,别出心裁。

  中餐的斑斓之态既可显现厨师的技艺,又能从侧面说明食客的刁钻。一条鱼、一只鸡、一个蛋,煎、蒸、炸、煮,能搞出N种吃法。相比之下,西餐就显得贫乏单调得多。模式化生产,精准计量,连菜单也只有一页,最多是正反两面,还包括了饮料、甜品。往往名气越大的西餐厅,菜单越显简短,就像西方文化,虽然追求深刻,富含哲理,但目标过于集中,缺少丰盈多姿的枝蔓作为修饰。

  中餐则完全不同,菜单变为菜谱,配上精装的封面,像一本厚重的美食大典,每翻一页都香气扑鼻,引人馋涎。点菜的过程虽是画饼充饥,但想象中美味已在舌尖缠绕,让人目光流连,眼花缭乱。面对多重的选择,食者陷入两难境地,因此,中餐的点菜每每都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

  二

  西方人对健康饮食的要求重在量化,他们在菜单上会标明哪样菜含多少卡路里。他们的厨房更像一间工厂,配有很多标准设备,有很多计量、温度、时间的控制。厨房的布局也是按流程设计,像机器操作。而中餐的厨房推门进去,火光冲天,厨师排列成行,在旺火的灶台前运铲挥勺,居于一旁的各种调料,哪个该放,哪个不该放,具体放多少,全凭厨师的经验和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种沉潜在骨子里的厨艺,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证明。

  与模式化的西式餐饮相比,大雅大俗的中国饮食有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它既是登堂入室的阳春白雪,又是烟熏火燎的下里巴人。人们说喜欢怎样的饭菜,就会有怎样的性格。同一顿饭,既能吃出绅士的翩翩风雅,也可以吃出地动山摇的热血情怀。

  在那个饥馑缠绕、渴望美食的年代,阅读《水浒传》无疑是人生一大快事。最大的梦想就是此生能享受一回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人生豪情。肉是美食家津津乐道的食物。酒能兴奋,肉能安抚,两者加成为爱恋。民以食为天,衡量幸福生活的标尺起点就是美食。梁山好汉最显著的生活特色就是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这种场景常常被山上好汉用来标榜生活的美好,以此来吸引山下各路英雄豪杰。

  第十一回,王伦劝杨志入伙以扼制林冲时说:“不如只就小寨歇马,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同做好汉。”

  第十四回写吴用到石碣村游说阮家兄弟“撞筹”时,阮小五说起梁山王伦那伙人“论秤分金银,异样穿绣绵,成瓮吃酒,大块吃肉”时,表现出一副垂涎三尺的模样。

  有人做过统计,《水浒传》一百二十回中有一百一十四回写到喝酒,八十三回写到吃肉,“肉”字出现了三百六十八次。如此密集描写酒肉的作品,恐怕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找不到第二部。

  作者在书中对酒肉大段描写,并不是想让吃不到酒肉的人心生羡慕,而是把酒肉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让身处传统束缚中的人们感受那种无拘无束、快意恩仇的江湖豪情。吃是生活的美学,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即使在我们这个衣食无忧的年代,看到那种风风火火的酒肉情节,心中也会为之舒坦,暗生波澜。

  绕开《水浒传》中的酒肉好汉,从《红楼梦》的描述中进入另一种情境,看到的是别样图景。贾府那种精美、典雅、高贵的日常饮食是稀有物品,是贵族家居生活的重要部分。贾府上下严格的饮食规矩和礼仪讲究,表现出封建文化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秩序。比如饮食过程中讲究吟诗作对,追求风雅,不能有低级粗俗的表现。

  《红楼梦》中出现饮食描写共有二十二回,这些饮食描写都以建筑为依托,从而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贾府的生活情境。比如第十七至十八回的“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都是将饮食和建筑上升为主题,饮食成为庭院生活的中心内容,以至于出现为饮食而饮食、以饮食为炫耀的趋向。

  《红楼梦》中的饮食讲究,烹饪精致,单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全书出现的各类饮食有一百五十种之多,真可谓是钟鸣鼎食之家,其中包括主食、副食、羹汤、小吃、点心、水果等。

  不知是出于作者的想象,还是现实的描摹,贾宝玉爱吃的东西竟然是胭脂。胭脂是化妆用品,现在的胭脂含有化学成分,不可食用。但古代的胭脂大都用蜂蜜加玫瑰熬制而成,可以食用,此处应该没有过分夸张的笔墨。贾宝玉闻到女子身上的香气,就想去吃女孩子嘴唇上的胭脂,这既合乎宝玉的性格,又体现出作者奇特的想象。第二十四回写到,贾宝玉距离鸳鸯很近,闻到鸳鸯身上的胭脂味,说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可见对于胭脂的喜爱已然到了痴狂的程度。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一节,是全书的高潮部分,齐集十二钗,大观园的欢乐达到顶峰。严冬行乐,一群大红斗篷映着渺渺茫茫的大雪,热热闹闹的新年,正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书中出现的菜单除小菜之外,皆是热性进补之物。早饭摆出来,头一道菜是牛乳蒸羊羔,贾母说这是老年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小孩子吃不得,看来滋补性很强。羊羔是落了草的小羊,贾母说“没见天日的东西”应该是指羊胎。以前人家食鹿,有鹿胎鹿羔之分,鹿胎是还没出世的。用牛奶来蒸羊肉,不知会不会腥膻腻人。比如王夫人,更年期妇女因为激素不调,好犯胸闷恶心,所以总是吃斋;比如贾母,到老来反而喜欢熟烂甜腻、肥甘可口的烂肠之食。人世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渐渐日薄西山,更明白及时行乐的必要。

  红稻米粥,不知是不是“御田胭脂米”煮成。凤姐是小产引起的病,只能吃些清淡滋补的食物。作者在全书里最疼的其实还是宝黛,精致菜肴都想着他们,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贾府幼苗贾兰,虽然平时老太太也颇疼爱,不过是送一碗平平常常的肉。鸡髓笋只有名字,不知做法如何,凤腌果子狸比凤鸡的高级程度,简直是封疆大吏比之七品芝麻官。只是林妹妹的肠胃和神经,是否能受得了这些生猛野味……

  一部《红楼梦》吃到这里,其实已经曲终筵散。再往下各寻因果,各奔前程,远嫁的远嫁,凋零的凋零。荣华富贵轰然倒塌,纵有寥落歌舞,也尽是强颜欢笑。痴缠的抱恨而终,勘破的青灯古佛,锦衣玉食抵不住大江东去。

  再看描写真实世情的《金瓶梅》,也运用大量篇幅介绍暴发户之家与平民百姓的饮食生活,被学者称为研究明朝饮食文化的好样本。书中第三十四回,西门庆与应伯爵吃的只是一顿便餐:四碟苹果、泰州鸭蛋、辽东金虾、香喷喷的烧骨、干蒸劈晒鸡。第二顿为:烧鸭、水晶猪蹄、猪肉、腰子,以及一条蒸鱼,入口即化,骨刺皆香。

  两人便餐就如此奢华铺张,大规模的宴请就更不言而喻了。第二十七回,西门庆与潘金莲在葡萄架下小憩,下人送来下酒菜:“一槅是糟鹅胗掌,一槅是一封书腊肉丝,一槅是木樨银鱼鲊,一槅是劈晒雏鸡脯翅儿,一槅是鲜莲子儿,一槅新核桃穰儿,一槅鲜菱角,一槅鲜荸荠。”

  如此规模的下酒小菜,就算放到今天也称得上豪华。《金瓶梅》对饮食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明朝晚期的暴发户和官员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奢侈无度,由此可见一斑。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