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归来

时间:2023/11/9 作者: 散文 热度: 16350
王梅芳

  曹诚英恋爱的对象是胡适。众所周知,胡适风神俊朗、才华横溢,是谦谦君子,对文化有着不小的贡献。而文友王琦告诉我,曹诚英,是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更神奇的是,曹诚英居然在沈阳生活过十七年,是沈阳农学院的教授,她一生在农业科研上的成就,也是在沈阳做出来的。地缘之便让我知道了,曹诚英与胡适的爱情是业余的,她专业的是研究土豆和棉花,她来到沈阳之后,放弃了棉花,专心研究土豆,她的研究成果让辽宁省的土豆产量在1956年创历史新高,是之前的八倍。她以她的专业填充了共和国长子的肚子。

  1952年9月,曹诚英随复旦大学农学系六百多名师生一起,从上海的黄浦江畔乘专列,来到沈阳东郊的天柱山下,沈水之阳。沈水西流,与黄浦江是相反的流向。新建的学校叫沈阳农学院,从复旦一起来的十七位教授在沈阳农学院都被尊称为先生。曹诚英先生讲授遗传育种学,是沈阳农学院遗传学会的筹建者。学校划给曹诚英一块实验田,并先后给她配了四名助教。农学院往东不远处就是福陵,也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那时候,这地方相当于沈阳远郊,土地肥沃,适合土豆生长,曹诚英想用多少土地做多少土豆增产实验都可以。

  曹诚英在复旦上课时,经常因为身体不好去不了教室,只能在家里给学生上课。她在独身宿舍门前一小块地上种马铃薯,进行研究。复旦农学院北迁时,大家都以为曹诚英抵御不了东北的寒冷,可是,仿佛是东北土地上野性的生命力窜到了她的身上,她的身体神奇般好了起来,居然有一年的时间不用吃药,不但能到教室上课,还能带着小板凳到试验田里做试验。她说:“有许多是过去的梦想,现在都变成了现实,为了使自己的业务跟得上农民日益增长的要求,自己应加倍努力。”

  曹诚英生于安徽绩溪的徽商之家,家里世代经营文房四宝,她爸爸把生意做到湖北、四川,到四川经营时续娶了她的母亲。她出生的时候,她父亲已经七十岁,母亲三十岁。她生来就一直哭,母亲哄不好,三天后把她送到奶妈家,想再生一个男孩,以巩固在曹家的地位。曹诚英两岁时,父亲去世,曹诚英在奶妈家养到五岁,被母亲接回来读私塾。

  曹诚英一出生就缺少父母之爱,与同胞哥哥曹诚克关系最好,哥哥一生宠爱这个妹妹,有求必应。曹诚克是留美七年的矿冶专家,做过南开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工学院院长,1964年病故。

  曹诚英同父异母的二姐曹细娟是胡适的三嫂,胡适结婚的时候,曹诚英十五岁,跟随妈妈从武汉的哥哥家回绩溪去胡家参加婚礼,曹诚英是胡适太太江冬秀的伴娘,这一伴,开启了她与胡适一生的牵绊,曹诚英爱上胡适,也为胡适所爱。

  女作家林白说,一个人,自己就是一场战争。在曹诚英身上,可不可以说,一个人的爱情,一个人自己就完成了一场爱情?她爱上的是不能娶她的人,一对美好的人之间的爱情遗憾,只能归咎于天命。但是,只要刻骨铭心地爱过,就没有枉做一回女人,人生就不是荒凉的。辽南的土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在她的生命里,胡适是她的鲜桃。她获得了极度的爱情,另一面,也要承担极度爱情的副作用与后遗症:极度的孤独。

  曹诚英十六岁时在母亲的安排下嫁给了与奶妈家同村的胡冠英。结婚三年,没有生育,她自己写文章说她在结婚后要出来读书,娘家、婆家都不同意,她拿了一条绳子放在地上,说不让读书,宁愿上吊。婆家人妥协了,曹诚英便给哥哥曹诚克写信说要读书,哥哥回来带她去杭州,让她和丈夫胡冠英一起到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正是在杭州,曹诚英与胡适重逢,爱情之树生根发芽。胡冠英读了一年,回乡了。曹诚英拿出自己的嫁妆给婆婆,说自己没有生育,让婆婆给丈夫另娶。胡冠英的儿子出生后,名字还是曹诚英给起的:胡匡稼。一个“稼”字,旁证了曹诚英对农学的挚爱。

  在哥哥和胡适的资助下,曹诚英到胡适的母校康奈尔大学攻读农学硕士,成为中国第一个出国学习农业的女性。曹诚英到美国后,胡适把曹诚英交给自己在美国的情人韦莲司照顾。

  曹诚英的生命长度是七十一岁,其中有五十年的时间在生病。1938年曹诚英在四川大学农学院教书的时候,甲状腺手术就做了许多次,后遗症使她的眼睛有点外凸,走路须拄拐棍。她自己说那时候在大学教书的薪水不够吃药的。她的处世哲学是:宁低头问土,不仰面求人。由于不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她一直都是特约教授,按课时领薪水。她又经常生病,几乎没有课上,自然就收入拮据。1939年夏天,曹诚英给远在美国的胡适写信:“末路病呻吟,没有半点生存活计。忘名忘利,弃家弃职,求来到峨眉佛地。慈悲菩萨有心留,却又被恩情牵系。”她说的“恩情”,应该就是指胡适,没有等来胡适的回信,她就自己去了峨眉山,带发修行。

  生活的困顿,身体的疾患,爱人的远离,让她心灰意冷。麦卡勒斯说,孤独是绝对的,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曹诚英也是,胡适对她的爱,无法改变她的现状。

  在峨眉山待了一阵,还是她的哥哥曹诚克苦劝,把她拉回尘世。下山后,她仍然辗转各个学校做特约教授教课,仍然贫病交加。直到1945年,曹诚英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继续任教,有了固定的薪水,经济状况才有所改观。1946年,胡适回到国内任北大校长,胡、曹才结束了九年的分离,但是仍然分隔北京上海。见面时间有限的幸福时光也在三年后结束。1949年,胡适离开大陆,临走时两人在上海见面,曹诚英苦留胡适,而他去意已决,却对曹诚英说:等我!

  等他干吗?他没说。

  这两字在曹诚英心里是有分量的,她的“穈哥”是爱她的。这一等,曹诚英等到的是十三年后胡适在台湾去世。当时的《参考消息》上发了这则消息,曹诚英的同事把报纸藏起来,怕她看到受刺激,两个月之后,在她心情好的时候才告诉了她。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她听了反应平静,表面上并没有伤感的样子。然而静水流深,曹诚英交代,自己去世后亲人要将她埋在胡适回家的路旁,继续等他。

  胡适应该是在孤独的生活中,遇到了懂他的曹诚英,弥补了知音缺失的温暖,而曹诚英在这桩爱情里的牺牲、贡献,都被胡适巨大的声覆盖。曹诚英对胡适是一辈子无怨无嗔的知己之爱,使这个皖南的小女子,在我看来,已是顶天立地的巾帼英雄。

  在沈阳农学院,曹诚英是三级教授,工资每月二百四十元,是普通教师的四倍多,但是她自己特别省钱,钱都花给学生和亲戚。学生结婚,她像母亲一样为学生准备嫁妆。曹诚英的住房也是学校里最好的,她雇了一个保姆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虽无亲属子女,但一大批学生长期陪伴她,照顾她,犹如子女一样。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也格外尊重她。周日,校长、教授和学生们都到曹诚英家里,和她打牌、吃饭。她一边教课,一边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内外业界引起强烈反响;她加入九三学社,还成为沈阳市政协委员。1958年,曹诚英提前退休,仍然继续她的遗传学研究。

  “文革”中,因为胡适成了“反动文人”,曹诚英需要经常去革委会交代问题,她把胡适写给她的信件全部交给了学校“肃反”办公室。那些材料后来不知所终。1969年9月,在农学院成了孤家寡人的曹诚英不得不离开沈阳,前往杭州,投奔知己汪静之夫妇,数月后回到故乡安徽绩溪定居。而正是这一年12月,我降生在沈阳之南的辽东半岛乡下,与曹诚英擦肩而过。1991年,我在曹诚英工作生活了十七年的沈阳定居,那时候的沈阳,仍然是灰扑扑的,跟曹诚英离开的时候差不多。

  1973年1月,仿佛知道大限将至,她把自己的全部积蓄五千五百元,捐给了县政府,自己到上海治肺癌,八天之后在上海离世。她嘱咐乡亲把自己埋在老家旺川村通往胡适老家上庄村的路旁,墓碑上她的照片,正是挂在沈阳农学院的那张,笑着看向胡适回来的方向。

  作为曹诚英的后世知音,幸亏有北京的刘艳、沈阳的王琦、绩溪的方静,三人联手整理收集曹诚英的文稿、诗词,以及亲人、学生的回忆,才让曹诚英作为中国农学首位女教授的身份和成就,得以被世人所知,而不再仅仅作为胡适的情人而存在。

  刘艳毕业于沈阳农学院遗传学专业,曹诚英是该系的教授。刘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入学时,曹诚英已去世多年,但在教学楼的一楼大厅里,学校仍然给这位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植物细胞遗传学家留有位置。照片里的晚年曹诚英,着一件格子斜襟大布衫,右手握着一根木质拐杖,戴着眼镜,笑视后来者。刘艳正是因为这张照片认识了这位传奇的女子。九十年代,曹诚英的名字出现在一本回忆胡适的书里,这也是国内第一次在公开出版物上记述胡适与曹诚英的恋情。然而,作者对曹诚英的描写,引起了曾是曹诚英学生的教授们的反感和不平。刘艳决心还世人一个真实的曹诚英,为此到绩溪寻访曹诚英的亲友,写下《中国农学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发表于1993年的《文汇报》。后来,刘艳调到北京工作,2012年,又调到皖南,曹诚英在她的心中苏醒了,她立刻联系还在沈阳的老同事王琦,沈阳农学院校报总编。刘艳与王琦到绩溪后,认识了方静,方静当时是绩溪检察院的副院长,也是作家,从绩溪走出来的曹诚英一直是他研究的对象。三人准备将曹诚英所有的东西收集成书。王琦到沈阳农学院的档案室查找曹诚英的档案,却没能找到任何记录。后来,王琦在学校讲《走近曹诚英》的时候,一位前来听讲的公安局退休的人告诉王琦,她在公安局看过曹诚英的档案,但是,档案随后被全部销毁。曹诚英留在这世上唯一的官方材料,就是她的退休证,在她去世后被她的远亲保存了起来。后来,在到绩溪寻访的时候,刘艳、王琦和方静看到了由曹福墉收藏的这本退休证。它被收入《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一书,为一个一度被遗忘的生命,留下了见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