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的长影评相比,微影评的发出者身份多元化、内容去专业化,同时动机复杂化,审美鉴赏的动机变得模糊,更多的是商业动机、社交需求、情感表达需求。这使得对影片价值的探讨碎片化,甚至使得许多围绕电影的讨论离电影文本越来越远。那么微影评究竟算不算影评?微影评的价值何在?按照各社交网站和微博网站的设定,微影评字数在140字以内。那么,诸如“好”“喜欢”之类只有几个字的评论是不是评论?这些被视为灌水的评论有没有价值?不管专业人士承不承认,这些微影评就是以影评的身份被安置在各传播渠道的,它们以微舆论的形式与评分、长影评、其他电影信息一起,对电影的传播与接受产生着或微或著的影响。
然而,专业人士多半青睐长影评,因为长影评更能深入地探讨问题,同时彰显专业身份及权威性,发布微影评则很容易被大量碎片化的大众评论和商业信息所淹没。微影评虽不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却可能成为商业资本操控的对象。例如“烂片”《富春山居图》,在网络微影评的狂欢中,票房直升。网友们表达了观影后的各种不满,最终,舆论的喧嚣变成了市场的吆喝,成为对烂片的褒奖,甚至成为烂片的共谋,参与破坏了电影评价的艺术标准,使得艺术品质不再与票房产生必然联系。
曾几何时,影评既是沟通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和提升观众电影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才是影评的本分。然而当下,人们过多地关注评分、影评对于票房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电影创作、电影接受的影响。电影票房虽不断增长,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整体评价却始终没有提升,而创作者则抱怨中国观众品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要打破这种怪圈,影评理应贡献一份力量。
在碎片化时代,传统影评已很难对普通观众产生广泛影响。因此,专业的评论者应当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和接受特点,拥抱微影评,带动普通观众微影评写作的专业化,提升微表达的价值,让微影评在满足观众表达需求、充当资本方市场分析的基数之外,回归影评的本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