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让微影评回归影评的本分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5218
光明网刊文说,互联网时代是微文化时代,不仅创作者青睐于微文化形态,接受者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回馈,越来越多的观众乐于在网络上表达或交流观感,其中多数是短小的几句话评论,即所谓微影评,或分析剧情,或探讨人物,或抒发感受,或评价画面。除了豆瓣、時光等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微影评的主要阵地是微博,其传播效力更为惊人。例如,《小时代》首映日,影评人周黎明在新浪发表的微博评论被转发4409次,评论9027条。观众为什么要发表微影评?费斯克将大众的文化生产分为符号性生产、宣示性生产及文本生产。当观众没有能力直接参与故事线的发展时,他们会通过发出言论,来宣示对叙事主体的拥有权。参与评论使他们成为共同生产者,获得虚构的权力,接受的同时就是在创造,发表评论与发表作品带来的愉悦是同等的。但传统影评需要在专业知识框架中完成,给观众带来许多表达的限制,于是无门槛、有感而发的微影评形式就成了普通观众的最佳选择。

  与传统的长影评相比,微影评的发出者身份多元化、内容去专业化,同时动机复杂化,审美鉴赏的动机变得模糊,更多的是商业动机、社交需求、情感表达需求。这使得对影片价值的探讨碎片化,甚至使得许多围绕电影的讨论离电影文本越来越远。那么微影评究竟算不算影评?微影评的价值何在?按照各社交网站和微博网站的设定,微影评字数在140字以内。那么,诸如“好”“喜欢”之类只有几个字的评论是不是评论?这些被视为灌水的评论有没有价值?不管专业人士承不承认,这些微影评就是以影评的身份被安置在各传播渠道的,它们以微舆论的形式与评分、长影评、其他电影信息一起,对电影的传播与接受产生着或微或著的影响。

  然而,专业人士多半青睐长影评,因为长影评更能深入地探讨问题,同时彰显专业身份及权威性,发布微影评则很容易被大量碎片化的大众评论和商业信息所淹没。微影评虽不被专业人士所关注,却可能成为商业资本操控的对象。例如“烂片”《富春山居图》,在网络微影评的狂欢中,票房直升。网友们表达了观影后的各种不满,最终,舆论的喧嚣变成了市场的吆喝,成为对烂片的褒奖,甚至成为烂片的共谋,参与破坏了电影评价的艺术标准,使得艺术品质不再与票房产生必然联系。

  曾几何时,影评既是沟通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也是培养和提升观众电影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这才是影评的本分。然而当下,人们过多地关注评分、影评对于票房的影响,而忽视了它对电影创作、电影接受的影响。电影票房虽不断增长,观众对国产电影的整体评价却始终没有提升,而创作者则抱怨中国观众品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要打破这种怪圈,影评理应贡献一份力量。

  在碎片化时代,传统影评已很难对普通观众产生广泛影响。因此,专业的评论者应当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技术和接受特点,拥抱微影评,带动普通观众微影评写作的专业化,提升微表达的价值,让微影评在满足观众表达需求、充当资本方市场分析的基数之外,回归影评的本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