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灯下的哨兵》解禁过程
文/杨秀丽
“沈西蒙啊,你要留下买路钱……”
1960年夏天,在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叫嚣声中,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带领机关干部,来到浙江海防前线考察。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剧作家沈西蒙同行。考察结束返回时路过上海,许世友一行住在沧州饭店。一天,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王必成前去看望许世友,并请吃便饭。席间,他向许世友敬过酒之后,又端着酒杯走到沈西蒙面前,一脸严肃地说:“沈西蒙啊,你要留下买路钱……”沈西蒙一听,两眼怔怔地望着王必成,不知如何回答。王必成接着正色道:“上海有个好八连,你是文化部长,写了不少好戏,也要为好八连写个戏啊。”
沈西蒙是上海人,抗战中参加了新四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开始抗日救亡戏剧创作,从战争洪流中搜集素材,创作了一批有影响的作品。1951年,沈西蒙创作话剧《战线》,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后来与人合作将之改编成电影《南征北战》,成为银幕上的红色经典。此后,他去朝鲜战场慰问志愿军,并为此创作了话剧《杨根思》。
沈西蒙听了王必成的话,很快就剃了光头,背上背包,蹬上草鞋,住到八连一班,和战士们一起站岗、放哨,与战士一起拉大粪,摸爬滚打,积累了许多“使人发笑而又令人深思的趣闻”。比如有一位战士命令人力车上的胖乘客下来拉瘦车夫,有一位副连长用仅有的津贴买了一双花袜子,并带头学会了跳交际舞等等。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为剧本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
1961年9月,沈西蒙闭门谢客一个月,执笔写出了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初稿。
剧本交给话剧团彩排时,有人说:“这是一株毒草!”原来,在话剧里,新战士童阿男与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林媛媛谈情说爱,并公然出走;排长陈喜经不起“香风”熏染,丢掉了从山东老区带来的土布袜子,要与乡下妻子春妮分手;老战士赵大大不安心在南京路站岗,申请去前方打仗……当时有些人认为,这些情节描写了部队的阴暗面,是给八连抹黑,给解放军抹黑,不能上演!剧本踩进了一片思想的“雷区”,排练停了下来。有关领导还下了一道命令:《霓》剧稿本不许外传。
幸遇张颖
一天,苦闷中的沈西蒙见到了从北京来的张颖和凤子。张颖,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剧本》主编。她曾经长期担任周恩来的文化秘书,熟悉文艺界人士,与沈西蒙等人也常有来往。凤子则身兼戏剧家、作家、表演艺术家于一身。
196I年6月.在文艺界的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强调文艺工作要民主,要符合艺术规律,反对“五子登科”——反对套框子、挖根子、抓辫子、扣帽子和打棍子,文艺界的空间得到了极大的开拓。
中国戏剧家协会为此准备召开一个创作会议,推动话剧等文艺创作,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但当时适逢困难时期,食品匮乏,全国性会议必须得到国务院的特别批准。张颖与外交家丈夫章文晋曾经都是周恩来的老部下,她有可能直接找到周总理批准会议,所以她负责筹办。经总理办公室主任安排,张颖去了中南海找周恩来。
经周恩来安排,决定在广州召开此次全国创作会议。后来,周恩来又指示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全国各地作家的创作情况,派几个小组到东南、华南、东北、西北等地去了解情况。就这样,张颖和凤子来到了南京。张颖询问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创作情况,沈西蒙只作了一般介绍。最后才神秘地说:“我倒是写了个剧本,但是写得不好,已经被军区政治部枪毙了。”
张颖一听,说:“拿给我们看看嘛!”沈西蒙有些不情愿地说道:“剧本已经枪毙了,说是毒草,领导也要求保密,不好给你们看!”这时,一旁的前线话剧团编剧刘川插话道:“其实剧本已经排练过了,是审查时被禁的。”
张颖和凤子一听,颇感惊异,也更感兴趣了。张颖对沈西蒙说:“你把剧本给我们看看,我们也会替你保密的,明天就还给你,总可以吧!”
当晚,张颖和凤子连夜把剧本初稿看完,第二天一清早,两人谈起剧本,认为写出了“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几个非常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的矛盾冲突也写得很生动。
张颖回到北京后,把剧本的情况向周恩来作了汇报。周恩来听后感到既吃惊,又可笑,特别把张颖带到时任副总理的陈毅办公室,讲了这件事,并开玩笑说:“难道我们的干部都是铁打的,没有思想感情吗?陈老总啊,你管的部队了不起啊,连个排长都不允许有缺点,难怪作家叫苦啊。”陈毅一听,也生气道:“真是乱弹琴。一个娃娃子排长,就那样了不起?一点毛病都不许有?我看这种瞎指挥硬是要不得!怪不得人家知识分子满腹牢骚!”
起死回生
1963年1月,周恩来到上海。正巧上海在举行华东话剧汇演,上海市委领导邀请周恩来看话剧,沈西蒙被从南京召来,安排坐在周恩来身边。演出结束后,周恩来看了看表,对沈西蒙说:“今天晚了,来不及座谈了。这样吧。明天你们跟我一起到苏州去,到那里再谈。”第二天,沈西蒙等人登上周恩来的专列。在列车上就谈起了话剧的创作。周恩来问沈西蒙:“你编了一个什么戏呀?”沈西蒙愣了一下,心想莫非总理已知道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忙回答道:“总理,我写了一个话剧。”接着沈西蒙向周恩来汇报了自己深入八连体验生活以及在创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周恩来听了,说:“这个戏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是好是坏,不要一下子作结论。开始不足,看后还可以修改,改好了就是了嘛!”
沈西蒙又从陈喜、童阿男等剧中人物谈起,介绍剧本突破了真人真事的局限,大胆展开内部矛盾激化冲突的情况。
在苏州,周恩来就话剧人物创作谈了自己的看法,还举例《霓虹灯下的哨兵》说:“戏已经写出来了,还是让演一演、看一看嘛;是不是到北京来演一演、看一看呢?”
回到南京后,沈西蒙传达了周恩来的讲话,剧组人员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周恩来的关怀,使剧本“起死回生”。
沈西蒙对剧本进行了修改。在增添幽默、欢乐的气氛之后,有关领导作出了“内部征求意见演出”的决定。剧本获得了内部演出的“许可证”,得以进行试排。
在内部演出中,许世友看后,称赞这个戏很活跃。但由于基本情节没变,仍有领导不大满意,认为该剧有“毒草”之嫌,希望能“拿”掉某场戏……《霓虹灯下的哨兵》依然没有获得公开演出的机会。
转机出现在2月16日。江南春寒料峭时节,从北京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来令,调前线话剧团赴北京演出《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一片欢呼。
原来,周恩来关心《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总政。总政文化部有关领导听了,立刻向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汇报。肖华正式通知南京军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即刻赴京演出。
2月20日,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总政排演场为全军政工会议进行了首场演出。肖华看完,拍手叫好。随后,肖华又邀请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罗瑞卿看。罗瑞卿看完,称赞这是多年来难得的一台好戏。还对沈西蒙说:“沈西蒙啊,你是在走钢丝啊,往左边倾一点不行,往右边斜一点也不行,走得不错……”
后来,周恩来、邓颖超也观看了此剧。周恩来称赞:“你们给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好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