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郑传鉴:不应忘记的戏曲界“乳娘”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1715
文/鲍世远

  

  《千忠戮·惨睹》 俞振飞饰建文帝、郑传鉴饰程济

  上海戏曲界,尤其是越剧界,有一个人是不应忘记的。这个人以他的昆剧艺术热心地传导给兄弟剧种,使这些剧种的演员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表演技巧,丰富了他们的表演艺术。

  这个人就是昆剧名家、技导、教师郑传鉴。

  我在市文化局做戏改工作的时候,就认识这位昆剧“传”字辈的名家。他,质朴、淡定、随和、谦逊。一身布衣,貌不惊人,对艺术工作敬业热情,唯一爱好是喜饮黄酒。据说,他住院养病期间,病房里能发现一些空酒瓶。如果他走在马路上,谁能相信他是昆剧的著名老生,以演《弹词》中的李龟年、《寄子》的伍员、《贩马记》的李奇称为“三大杰作”的名家呢。

  刘厚生同志曾经说过:“郑老是一位对当代中国戏曲艺术建设有大功的人。但是长期以来,除了少数同他熟悉的人外,鲜为人知。虽然他自己从来是淡泊自守,不求闻达,不逐名利,但这究竟是不正常现象。”

  郑传鉴是苏州人,他13岁考入昆剧传习所,学艺5年,成为著名昆剧老生演员。1924年,他随“传”字辈师兄弟们初到上海演出,他在《搜山打车》中饰演程济,当时在场观看演出的周信芳大为赞赏。从此以后,他所演剧目的角色逐渐增多,比如《别母乱箭》中的周遇吉、《议剑》中的王允、《吃茶》中的杨继盛、《酒楼》中的郭子仪、《卖发·别坟·扫松》中的张广才等,都能欣赏到他的精湛表演。他,唱念有力,有抑扬顿挫的气韵,注重身段边式,善于吸收其他艺术的精华,以生活为依据,从人物出发,追求与传统程式为一体的形体美,在昆剧表演中常有创新。

  郑传鉴还有一项重要贡献,那就是1944年他加入以袁雪芬为首的雪声剧团,负责教练身段动作,协助导演拍戏,成为剧务部成员。后来又为范瑞娟、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排练剧目,人称郑老为“技导”,从此中国戏曲“技导”的名称产生。再后来,他兼职玉兰、云华、合作、少壮、春光、合众等越剧团的“技导”。他除了教演员“手、眼、身、法、步”外,还设计舞蹈、造型、开打,协助导演和演员找到比较完美的形式,来体现作品的主题和表演人物。他为越剧的革新、发展作出了贡献,越剧界的同行戏称他是越剧的“乳娘”。

  到了1954年,郑老不仅担任众多越剧团的“技导”,而且扩大到沪剧、锡剧、甬剧、苏剧以及评弹,他已经成了戏曲界的“乳娘”。

  郑传鉴先后担任华东戏曲研究院昆剧演员训练班、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师,悉心尽职培养青年演员功不可没。他在执教的时候,培养了计镇华等优秀老生演员,他创排了《牡丹亭》《长生殿》等重点剧目。他对工作非常认真,极其负责,在排戏过程中,他每天都是早到、晚退,他不保守,特爱青年,只要来问,他恨不得把自己所知道的倾囊相赠,但在艺术上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比如《长生殿》“赐盆·定情”之后,有一个敬酒动作,杨玉环接过酒杯,先祭天地,拿着酒杯,一点、两点、三点,把酒洒在地上。这是一套程式,大家都这样做,只不过有人做得认真,有人做得随便,顺手把酒一泼了事。郑老认为这个程式是有道理的,一、二、三是三个点,然后洒酒要成一个弧形,这样,在对面的观众看来,恰好是一个“心”字,是表示对天、地、祖先的一片虔诚之心,所以一点都不能马虎,更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一泼。

  郑老曾与俞振飞合作演出《千忠戳·惨睹》,他饰程济。在行路中,他挑着担子,一个掏步,水袖一搭,回身看着建文帝,这动作真漂亮。就这一个身段,就可以看出郑老的本事。当时他已年过古稀,但身上还是那么边式,分寸掌握得那么合适,没有深厚的功底,谈何容易,正如俗话所说:“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说说郑老的童年历程,这对他的艺术人生是极好的补充。

  1909年,农历十二月初九,苏州史家巷47号一座破墙门的大杂院里,生下来一个瘦小不堪的男孩。在这之前,这位妈妈已经生了11个儿女,其中8个都因贫病交迫先后夭折,剩下3个女儿,还是养不起,只得把大女儿送给人家。如今添了个男孩,不禁喜上眉梢,给婴儿取名荣寿,这个荣寿就是日后成为昆曲表演艺术家郑传鉴。

  小荣寿的父亲郑叔慰好容易找到了一份卖力气的生活,领了一点工钱,交给妻子做家用开销,留下点零钱,就把荣寿骑在肩上,出去喝酒。郑叔慰一生唯一嗜好就是喝酒,高兴时要喝,烦闷时要借酒浇愁,使得小荣寿从小也与黄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荣寿从小好奇多动,他家附近有爿大饼油条店,他常去帮人家拉风箱。店主见后就要他帮店里到玄妙观去叫卖。他每天去卖,在玄妙观大开眼界,看到了各种杂耍,听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说唱。

  可是,他的姊姊病死,父母亲债台高筑,晚景凄凉。邻居说书先生想教荣寿学评弹,无奈荣寿生来矮小,身体瘦弱,难以胜任说书生意。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将荣寿寄养在老娘舅孔云福家里,谁知峰回路转,这一寄养却把荣寿置身于艺术殿堂的大门口,决定了他今后终身从事昆剧艺术的命运。原来孔云福在苏州桃花坞西大营门底五亩园殡舍做工,而苏州昆剧传习所也在五亩园开办。孔云福建议荣寿去报考,经荣寿父母同意,前去应考。主考教师问荣寿:“你会唱吗?”荣寿拉开嗓门接着工尺谱唱曲。教师又问:“你会笑吗?”荣寿吸足一口气,照着说大书的路子“活哈、活哈……”大笑起来,引得满堂主考忍不住笑出声来。于是,13岁的荣寿被昆曲传习所录取了,半年后,根据学员条件分行当,荣寿专习老生,更名为郑传鉴,成为昆剧历史上“传”字辈中人。

  郑传鉴的一生为振兴昆剧,发扬戏曲艺术,作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贡献。当他提起童年时,难忘史家巷那座破墙门,难忘教会他工尺谱的朱秋帆先生,难忘那爿大饼油条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