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公诚不是专业摄影工作者,而是文联机关一名普通的公务人员。他热爱艺术,兴趣广泛,尤其钟情于摄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总不忘用手中的相机,摄下值得纪念的点点滴滴。功夫不负有心人。所费时日不长,便技艺大进,有了属于他的独特发现——从水中拍泛动的光影,从树干上拍蜕皮后的树纹,从飞机内拍云絮的飘动、大地的流沙和水系的流淌……名为“纹”系列的摄影作品于是悄然问世,摄影艺术的百花园里因此开出了一朵新的奇葩!
——杨益萍(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是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的。所谓的“发现美”,即是将一般人们在生活中“视而不见”的,或者是“司空见惯”的东西,独具慧眼地发掘、提炼出来,上升为艺术的美。徐公诚先生在珠江夜游中切身感受到了灯火辉煌这一词的美妙,特别是当他看到船上的、岸边的五光十色的灯光倒映在江面上时,激发起他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他将照相机的镜头对准了——不是万家灯火——而是波光粼粼、色彩斑斓的水面。
在这些拍摄的作品中,有着欲动却静,欲静却动的光、色的魅力,甚至能够产生出似乎与水无关的图像来,真可谓光怪陆离,五色缤纷,美不胜收。谚云:一滴水能见太阳,说出了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道理,但有多少人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关注这点点滴滴的水呢?一泓清水,一段急流,一片碧波,一个漪涟,虽有几分美感,可谁会对此做起大文章来?古人从大处着想,江、河、湖、海都罗列了,像“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谒金门》词的作者,是凤毛麟角。然而,正是这一词句,引发了徐公诚的摄影灵感,于是,小水波的大文章做起来了。
徐公诚有感于水,有感于风作用下的水波、水纹,有感于光线直、斜的波光纹影,他拿起照相机,兴致勃勃地进行创作。
有人拍水中月亮,也有人拍水中倩影,乃至水上水下相映成趣,但却从未听说更未见过有人拍水中的光影。于是,再看那些影像,泛动的水面,夹杂着五彩光影,水波、光纹合二为一,仿佛是摇曳飘舞、百态千姿的古怪精灵,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好享受。
人们把没有形象的作品称之为抽象,抽象艺术家也将自己的艺术理解为没有形象。其实抽象,对于形象的“抽”存在着程度不同,最佳的抽象艺术是抽去形象上不艺术的成分,抽去形象上无必要存在的部分,让余象或者作者所要象发挥更高更艺术的作用。徐公诚的“水纹摄影”不见水的常形,却具水的特形;不见水的外观,却具水的感觉。它以水为本,把柔美、飘忽、静谧、晶莹剔透的意境发挥得淋漓尽致。我们在这些水纹中、波光里,在斑斓五彩之间,竟然看到了落日熔金,看到了春风浩荡,看到了铁马金戈,看到了千帆竟发,看到了云生烟灭,看到了重峦叠嶂……
这以后,徐公诚的创作欲望如泉喷涌。他放开眼光,捕捉一切可供入镜的景物,相继推出了“树纹摄影”、“墙纹摄影”、“云纹摄影”、“火纹摄影”、“石纹摄影”、“地纹摄影”等;按其内容不同,分为“人物”、“动物”、“花卉”与“典故”等上百幅作品,洋洋大观,令人惊讶;更使人感觉不可思议。
艺术的真谛在于发现。由“水纹”而“树纹”,既是发现又是发展,是对摄影创作题材的一大创新。“水纹摄影”画面内容虽有形有状,但是抽象的;“树纹摄影”画面内容则是具象的——从实有图案中截下,两者共同的一点是,人们读解那一幅幅作品,会因社会阅历、文学休养与艺术情操的不同,产生不同的想象,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就是艺术,欣赏时能产生互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所谓对错。
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也是一个艺术多元化的时代,感谢徐公诚不懈努力,为摄影艺术的百花园提供了一朵属于他的奇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