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老上海千金

时间:2023/11/9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热度: 13307
上海熟女

  在上海,小姑娘叫千金。可见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大的。无论是大人家的闺秀还是小人家的碧玉,都是宠得不得了的。所以上海千金的“作”是有名的。

  

  老房子里,关门是邻居,开门自家人。王家姆妈,李家伯伯,侬走进走出,都会像自家老人一样,提醒侬:“妹妹,天冷多着点衣裳、夜里落雨要带把洋伞。”“妹妹”的称呼,让人淡忘了自己是哪家的孩子。仿佛,千金是天生受上海大众的宠爱的。

  精明+精致,是上海千金的生活态度。出门衣服要烫过的、口红眉毛要画整齐的、头发长的短的都要梳好造型的;包和鞋子顶要紧了,要搭配适宜的;香水花露水不能少的;家里的餐具用前要用开水泡过的;喝咖啡喝茶用的杯子要分开的;隔三差五的被子枕头要晒晒的;窗帘要用双层的。闲下听听音乐,如果不看书看杂志人要颓废的。平时做做人家不要紧,但周末休息天出门,逛街买行头、喝茶、喝咖啡、吃饭、唱歌、跳舞、泡吧……都要进有牌子的地方。

  看看《长恨歌》里的王琦瑶,就知道上海千金找老公的标准了:要有品、有钱、有情、有文化、要买相……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弄僵。不过大多数上海千金还是要向生活妥协的,固执有时会变得命苦。

  上海千金像是卡布奇诺,在丰腴的泡沫下,有香甜还有些苦涩,滋味耐人寻味。

  一日数变的小家碧玉

  标准的服饰

  60多年前,作为一家时尚杂志,《上海生活》可谓风靡上海滩。打开这本杂志,如同翻开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会生活史。

  那时,在人多言杂的大家庭里,那事情最忙、变化也最多的,便是年方妙龄、尚未出嫁的“姑娘”,也就是我所要说的“小家碧玉”。提起“小家碧玉”,会使我们感到一种“别有的风情”,觉得有许多地方,确是比“大家闺秀”来得有“趣味”,惹人“爱怜”。

  据说,“小家碧玉”的服饰是“标准化”的——不过分“摩登”,但也不甘“落伍”!

  要是仔细分析起来,“小家碧玉”也有三种派头:学生派、小姐派、风头主义派——让我简单地加以解释:

  第一,学生派。这是包括了在高初中肄业的女学生,以及许多早已“辍学”的姑娘,也欢喜这样装束。她们的最大目的就是想“冒充女学生”,以为这是很“光荣”的事。她们的装束是非常呆板的:春天,青布旗袍、平底皮鞋;夏天,白布衫、黑短裙、白皮鞋或白色球鞋;秋天,灰布旗袍或灰布衫、黑短裙;冬天,藏青色或黑色旗袍、呢大衣或绒线衫、绒棉靴。至于装饰,眼镜、手表、自来水笔似乎是必需品;更有许多人,尽管是到公司去买些什么,也是欢喜在手中夹着数册书籍,这种“苦心”也只好她们自己明白了。

  第二,小姐派。这完全和“学生派”不同。她们必须烫发,必须抹粉搽胭脂,还得加上唇膏和指甲油;皮鞋必须“全高跟”,手中的一个“皮夹子”也是决不可少的。不管是什么季节,大衣是不可以缺少的。短衣短裙和她们没有姻缘,旗袍非“长”不可,袜子非“丝”不可;不过夏天又是例外,她们都爱“赤脚穿皮鞋”,这也无非是跟随着学时髦而已!饰物方面,不论手表、戒指、链条、镯子……真是“多多益善”,最低限度须是“金”的,能够有“珠宝钻石”那自然是更好了!

  第三,风头主义派。这是介乎前两派之间,既不像“学生派”的“朴实”,也不如“小姐派”的“奢华”;她们尽其可能学步“时髦”。假使看见明星或舞女们有一种新奇的装束出现,她们不管自己的衣料是布的,也得“学步”一下,只要样子相同,即使质料方面不及一点,也足以自慰了。所以连烫发的式样、画眉的方式,一切的一切,都得“模仿个像腔”才罢。

  基本技艺

  做一个“小家碧玉”是不容易的!有许多人家不用娘姨和大姐,什么事都得自己来做,像倒马桶啊,生煤炉啊,洗衣啊,购菜啊,煮饭啊,烹饪啊,缝纫啊,绣花啊,读书啊,写字啊……这些,从“粗”到“细”,件件都得会做,母亲的“命令”是不可违背的。这些工作,只要是出于母亲的吩咐,不管是在寒冷的冬晨,也得去起早倒马桶;也不管是烈日当空的夏午,也得去挥汗生煤炉;尽管要上学去读书,回家来还得做杂务!在家做工的时候和“大姐”差不多;到校去读书时,便是一个活泼天真的“女学生”;上街去时,便活像一个“大家闺秀”了。

  此外,为了节省车资的缘故,她们每天上学校,还得学会乘坐脚踏车;为了想出风头,又得学会游泳、打球和滑冰……这些基本技艺,做一个“大家闺秀”,或者可以“没有”,做一个“小家碧玉”,那就绝对不可“或无”了!

  尖嘴的姑娘

  最有趣的“小家碧玉”总是“尖嘴”的居多。不论在父母前、哥哥前,都得“尖嘴”几句,诉说“嫂嫂”的或长或短;所以做“嫂嫂”的人,总是最怕“尖嘴的姑娘”;但是做“姑娘”的人呢,似乎“嘴”是必须“尖”的!直到她们自己去做别人家的“嫂嫂”时,她们情愿也去忍受别人家姑娘的“尖嘴”。

  反正,做父母的总是宠爱自己的女儿,做哥哥的也总是听信自己的妹妹;所以“姑娘们”的“尖嘴”,吃亏的却往往是“嫂嫂们”。多少美满婚姻为了“姑娘”的“尖嘴”而“破裂”,这已是“司空见惯”的“平常事”。

  虚荣心

  有许多男子,以为娶妻要娶“小家碧玉”,因为她们已在家中做惯了,将来对于家事的料理一定很熟悉,不愧是一个“贤内助”呢。其实,这观念完全是错误的!她们所以愿意在家中忙这样,做那样,完全是不敢违背母亲的命令!等到她们从“母家”到了“夫家”,还愿意替你这么做吗?她们要百般做作,装出像“千金小姐”的身份;举止的阔绰简直会使你擦擦眼睛,不信她会“转变”得如此快。

  不过,这是怪你太无“经验”的缘故。要知道,她们在“未嫁”以前,早已潜藏着这种“虚荣心”。她们欢喜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后来看你;她们愿意在你的面前摆阔,一下子就花用去数十元;其实,这已经是花用完了她积蓄多时的钱了!因为这是可以提高她们的“身价”的!只有熟悉她们“内幕”的人,方知她们在平日就是想用一分钱,也得算一算再用。

  她们在微小的地方更愿意“装阔”,比如乘电车必乘“头等”,看电影必购“楼上票”,付小账在“加一外”总还再给一些。似乎不是这样,就不足以表示她那“阔的身份”!

  据说,“小家碧玉”做了“少奶奶”,对待佣人们的手段,真比“大家闺秀”还来得“厉害三分”哩!

  欲擒故纵

  “小家碧玉”决不会像“大家闺秀”般大大方方,她们对你的表情,总是鬼鬼祟祟、吞吞吐吐,不是“隐约其辞”,就是“欲擒故纵”。

  比方说:在电车或公共汽车里,她们要是见了一个“美少年”,当然也想偷看一下的,但不幸被那“美少年”发觉了,她们就会脸上一阵红,把头低下去,或者把头掉到另一面去了。凭良心说,她们心中是羡慕这个“美少年”的;但是,假使这位“美少年”冒失地就去向她们表示情爱,那又准会吃到“耳光”的!她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连她们自己也说不出充分的理由来!

  要是换了一个“大家闺秀”就完全相反:她如果在偷看那“美少年”,而恰巧被他发觉以后,她虽然自觉太冒昧了,可是心中却委实有些爱他,于是索性对他做一“会心的微笑”,这无非是“试探对方的心情”。如果那青年也居然“情动于衷”,她也许会和他正式交谈,甚至就约他到哪里去一诉衷情,因为她决不肯放弃了这么美好的机会的。

  但是,你如果明白了她们那种“欲擒故纵”的心情,譬如你不幸已吃到了“耳光”,如果你能“继续努力”,她总有一天会向你说出:“我爱你!”

  风头挺健的大家闺秀

  祖传的门风

  谁都知道,做一个“大家闺秀”是不会像“小家碧玉”那么容易,她们是必须具备“先天”的条件,那就是“祖传的门风”!

  如果我们要替一位“大家闺秀”做“小传”的话,开头要这样写:“××小姐,系出名门……”这“光辉的门庭”,尽可在一般“小家碧玉”前面自骄:“哼!你们有吗?”

  好像是一定的,凡是“大家闺秀”,那必须是“高材生”;十七八岁的“大家闺秀”,总是著名女中的高材生,到了廿三四岁,那就是××大学的高材生了!

  本来,“大家闺秀”有的是钱,要买个“高材生”来做,原是“探囊取物”。于是,“大家闺秀”一方面做“挂名的高材生”,另一方面尽管到电影院、跳舞场、咖啡馆、游泳池……中去“上课”,那原是“不足稀奇”,反正总有一天“文凭”可以到手,这在一部分的学校也是公开的秘密。

  个个是专家

  更有趣不过的,她们岂止是“高材生”,并且还“个个是专家”呢!若谓不信,有现成的各种画报刊物作证,往往在“××小姐”的玉照下,注明了×中或×大的“高材生”不算外,还得加上游泳家、音乐家、艺术家、国学家,或者女诗人、×项运动选手等等。据熟悉内幕的人告诉我说:“×小姐向来不会游泳,可是听说现在的游泳非常风行,她也去买了一套游泳衣。当她‘初试新装,把一只脚伸入游泳池的时候,好事的‘摄影记者便把她的姿势拍了下来,明儿报上刊出的一定是‘游泳家××小姐下水姿势,下面再捧上一些‘高材生与‘游泳的话,×小姐便‘速成为‘游泳家了。”

  “×小姐本来不欢喜音乐,也没有歌唱天才,但她偶然动了学习音乐的兴致,去坐在钢琴前练习一下‘指法,恰巧被多事的‘摄影家看见了,不肯放过这现实的题材,明儿×小姐就变成‘音乐家了!”

  呜呼!如此“专家”!但“大家闺秀”是满不在乎地求“虚名”而不求“实学”,原是她们的一贯“哲学”啊!

  想做一朵交际花

  据说,“大家闺秀”如果能够“不惜身价”,下海做“舞星”、“歌星”……那一定是格外容易“走红”!

  这确是事实,每当戏院举行“慈善性质”的“义卖”时,如果有一两位“名门闺秀”自愿加入“客串”的话,报上的广告就用她们“号召”。有一位朋友打比方说,“大家闺秀”是“天鹅肉”,虽然惹得人人唾涎,却没有人敢去“吃”她!但是,“大家闺秀”的目的在于“走红”、在于“享受盛名”,她们一心想做一朵交际花;对于“色相观念”,本来不像过去“千金小姐”的“固执成见”,所以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只好稍微牺牲一些“色相”,去换取一个“交际花”的头衔了。不论什么大公司、大商店甚至戏院、跳舞场、旅馆的开幕,必须请少女们来剪彩揭幕;被请剪彩的人物,有明星,有舞星,有歌星,有交际花,不用说,也少不了“大家闺秀”!

  如果猜想不错的话,“大家闺秀”的“成名”,从此又增多了一条“捷径”了。

  值得消毒的思想

  比如:坐人力车是“寒酸”! 电车的“三等”是“下流人”乘坐的!国货总没有“西洋货”的好!优良的货品只有“公司”里才买得到!青菜豆腐是我们吃的吗?“香烟屁股”应该留半寸长,能够留长些愈好!不是“洋装书”不买、不看!尽管一百码长的一段路,也得坐汽车!一九四O年的大衣已是“老式”了!看电影要进“头轮”的戏院!闲谈之中必须夹杂一些“洋泾浜英语”!“电影名歌”要哼最新流行的!恋爱的对象要“西装少年”!“小账”要会钞得多!“乞丐”是不值得布施的!“解囊捐助”是傻子,不过把钱送入人家腰包,供人白花罢了!“大减价”不会有“好东西”卖!

  这些,都是值得“消毒”的思想。

  爹娘长得太丑陋了

  你们相信吗?这些小姐们,对于亲生的爹娘,往往嫌他们长得太“老”、太“丑”、太“寿头寿脑”、太“不合时代化”了!这真是她们的“天大遗憾”,要是伴同这么一对“老家伙”进出,不是太“辱没”了小姐的“风头”吗?爹娘长得丑陋是小姐们的一大“隐痛”,又不好说出口来,只好心中私自抱恨:“我为什么有这么丑陋的爹娘呢?”于是,小姐们总是聪明地“独闯”,一个人进出,把爹娘撇在家中……

  有时候,不得已伴同爹娘出去一趟,偏会不巧被朋友们撞见,连忙低下头急匆匆而过;假使下次被朋友重再提起,她们会假装思索了一阵,然后说:“噢!你问我伴同的‘老头子(或老妈妈)吗?那是我的一个‘远亲,常常来借钱,真是讨厌!”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就亲眼看见过这样的“小姐”!唉!说什么话!大家闺秀!

  跑在“新时代”前面

  “大家闺秀”们的“恋爱观”就是跑在现社会的前面:她们把“贞操”看得“不值钱”,和男子到旅馆中去开房间,即使在白天,也不会脸红!主张“面首”越多越好,以便“多多选择”!有的小姐还主张:“即使和你同居过,嫁不嫁你由我!”

  此外,越是“大家闺秀”,越会穿戴奇形怪状的服装。巴黎新近时兴一种什么衣装,纽约风行一种什么汽车,伦敦新发明一种什么香水,她们早已关心到了,并且立刻“东施效颦”起来!不想想欧美人的头发本来是黄的,却也要把黑发去染黄!尤其是在两眼旁画上一个巨大的“黑眼圈”,这是多么的难看,但居然也曾盲目地风行过一时!“大家闺秀”是醉心欧化、崇拜虚荣摩登、习尚奢靡……跳舞场、电影院、咖啡馆、大旅社……的大门里,吞进了不少的“大家闺秀”。赌台、滑冰场、游泳池……这些不论冬夏的特殊场所,要是缺少了“大家闺秀”,那就会冷落得多,也许有“倒闭关门”的危险!

  上海千金的旧日时尚

  杂志

  《玲珑》创刊于1931年的上海,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刊,共出版了298期。《玲珑》在当年上海的流行程度,较之今日的《女友》、《读者》,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装帧、印刷的差异外,《玲珑》丝毫不比今天的时尚娱乐刊物逊色,甚至多有过人之处。其中内容无论是闺房私语,时尚服装,美容瘦身,娱乐八卦,御夫之术等等,可谓是应有尽有,且创作功力非同一般。杂种风格也是中西合璧,既有好莱坞式的热闹,亦有中国人自己的喧嚣。更难得是,《玲珑》发行6年却始终保持着如一的风格和品质,细微之处也做得可圈可点,就连《玲珑》每期关于洋装旗袍的最新款式图样都出自著名画家叶浅予之手。现在的娱记们相比于前辈们,自当惭愧才是。

  《玲珑》主张新女性的精神和作为,而所谓的“新女性”的概念既包括如林徽因的知识才女,也包括陆小曼之类的交际花,甚至连张幼仪这般创业女强人也成为了杂志宣扬的对象。随着新女性的呼声,杂志中时髦前卫的言论也是甚嚣尘上,时至今日读来也不见得过时落伍。

  如今,经过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的努力,30年代风靡上海滩的女性时尚读物《玲珑》已得以数码化,任何人都可以在哥大的网站上轻松浏览多达225期的杂志。

  在电脑屏幕上,翻阅着这些60年前的杂志,不仅看到那个时代上海的摩登与时尚,更能体会这些发黄纸页背后一代女性的喜怒哀乐。

  化妆品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审美眼光对上海女性妆饰的影响已涉及女性整体形象的重塑:化妆品的使用以皮肤美白头发润黑为目标,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护发则有生发油、凡士林等。三四十年代有许多欧美化妆品在上海大行其道,如美国的蜜丝佛陀、蔻丹,法国的夜巴黎,德国的4711等等,而国产的品牌更有后来居上之势,如以胡蝶命名的蝶霜,还有雅霜、三花牌等为普通上海千金所常用。而彩妆的风格,开始追求翻翘的睫毛,以深色眼影画出幽深的眼眶。

  饰品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千金流行肩头装饰一朵硕大的绢花。30年代流行狐毛袖笼、羊毛长围巾,还有手表也是需要突出的助妆用品。此外,上海许多大家闺秀喜欢的长长的珍珠项链不知是否与法国的CHANNEL的个人品味有关。耳环被大量采用,以年龄作为大致分类,女孩子用垂长的款式,等上海千金们结婚以后,大多喜欢圆珠形贴耳的设计。

  发型

  女子烫发是从30年代才开始兴起的风气。如果说上一个剪发的潮流,已经彻底改变了上海女子传统的头部轮廊,这一次烫发的时尚,则完全来自对欧美时尚的认同和追逐。虽然,也有经过整烫的短发型,但烫发多喜欢采用中长发型。所谓中,长度是齐肩;所谓长,是延续到肩下。头顶三七分路,额前没有刘海。无论中长,头发表面都可见烫过后明显的弯曲波浪纹,而且,大都在两耳处使用发夹,既是为了衬托脸型,也是为了平时生活方便。上海千金毕竟还是讲规矩的,披散着头发,在当时仍然被认为“不雅”。

  也许是为了弥补没有刘海的遗憾,长(中)波浪的发型,到了40年代,额上的一部分被极度夸张至高耸,因为当时还没有定型水,高耸的头发很容易就疲软、坍塌,上海千金们不惜在头发里面垫上棉花。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