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求真求新的澳门文学研究

时间:2023/11/9 作者: 华文文学 热度: 16622
古远清

  摘 要:这是对暨南大学两位华文文学研究者所著的新书的评论,评者认为此研究题材有拓荒意义。

  关键词:澳门文学研究;书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7)6-0116-03

  《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的选题显示了著者敏锐而深邃的目光。这是一个从未有人研究过,极具文学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题材。

  暨南大学本是中国内地研究华文文学的重镇。在以饶芃子为首的团队带动下,这个基地曾出产了不少高品质的学术成果。仅就澳门文学而论,饶芃子、莫嘉丽等人于2008年出版的《边缘的解读——澳门文学论稿》,是内地新世纪研究澳门文学的指标性著作,而现在由王列耀、龙扬志合著的《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同样是一部有创见有宽广学术视野的力作。

  王列耀、龙扬志是两代人,他们知识互补,选择具有影响力的澳门中文报纸文学副刊作为论述对象,反映出澳门九九回归以来文学创作的概况。作者没有把复杂文学现象简单化,而是根据文本论述澳门文学创作及批评出现的种种情况和问题。它涉及到澳门文坛结构及主要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与此相关的澳门社会发展趋势和澳门同胞生存命运的重新审视及书写。

  过去有不少内地学者研究过澳门文学,最有影响的是刘登翰主编的《澳门文学概观》。这是垦荒之作,其下限为90年代末期。现在王列耀、龙扬志接过刘氏来不及论述的领域,将研究对象延伸到澳门回归后截至该课题完稿的2009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局限于此,而是在开头从澳门文学什么时候发生发展,外加韩国学者李德超有开创之功的学位论文谈起。这部专著共分六章,另有一个导论和附录。它以“过渡”与“回归”为切入点,考察澳门华语文学在新世纪发展的情况。这不仅有助于认识澳门文学的温和性、鲜活性与本土性,而且也呈现出澳门文学如何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制约的种种内在命题,从中揭示出澳门文化主体性产生的原因与特色。

  在这本著作中,笔者最感兴趣的是对澳门文学与香港文学异同的比较。台湾最近出版了著名学者马森写的三卷本《世界华文新文学史》。该书谈到澳门“形同香港的一个卫星城市,其文化活动唯香港马首是瞻,所以港澳并称,谈香港,澳门也就包括在内了。”①王列耀、龙扬志显然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与香港相比,澳门文学的本土性自觉起步较晚。”又说:澳门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更温和、更折衷、更少对抗性和二元对立性的方式产生的。”②这种比较展示了香港、澳门两地文学发展趋势与审美观的联系和差别。如此论说,澳门文学就不再是香港文学的附属物而是有它的独立性,这种评价既清晰又一目了然。

  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创新性的追求是题中应有之义。以“澳门文学”而论,这是很难科学界定的概念。过去,出现过多种说法与定义,这些论述无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王列耀、龙扬志不满足于此,他们在别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其中对澳门本土作者郑炜明所列的界定澳门文学五项标准中的第四条“非土生土长,但曾经寄居澳门一段时日的作者的作品”提出异议,认为这有商榷的余地:“假如作者寄居澳门的时间很短,而以后的作品完全与澳门无关”,将其列入澳门文学范畴显然“不太合适”③。对郑炜明的学生邓骏捷所说的“以澳门为描写对象的华文文学作品”,王、龙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可行性很小,因为“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作家作品写到澳门,即使是以澳门为主要环境展开的,将其归为澳门文学也显得勉强,就像我们不能将描述美国生活经历的中国当代文学纳入美国文学一样。”④这种反弹,有真知灼见,这说明作者不满足于前人的澳门文学研究成果,体现了一种求真求新精神。

  《文學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的洞见还表现在如何评价澳门回归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上。有人认为,1999年澳门主权回归中国是划时代的事件,它对澳门文学的冲击首先表现在作家们不再对政治冷感,其次是写出了一批反映澳门回归祖国具有时代精神“大写”的作品。这种说法显然有点想当然。为了证实这种看法是否符合澳门文学实际,王、龙两人对“回归”以后的澳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进行分类统计,然后仔细阅读文本,发现澳门不像香港作家那样一窝蜂去写以“九七”回归为题材的作品(对澳门来说是写“九九”回归的作品)。澳门作家仍像过去那样强调文学的娱乐和休闲作用,这种文学观念并未转型为以反映时代巨大变动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当然,王、龙二人并不否认回归对澳门社会和澳门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但政治不等于文学:“对于澳门文学来说,它仍然一如既往向前运转,并未因此发生某种断裂或转向,也未表现出明显的节奏变化。事实上,考察‘回归之后的澳门文学,必然涉及作为发生学背景的80-90年代的澳门文学,因此,‘回归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理限制条件。”⑤这与“澳门回归文学创作必须会出现写民族命运的伟大作品”堪称伟大的空话相比,王列耀、龙扬志的论述显然更加实事求是,同时符合澳门文学界未出现“九九热”,文学副刊仍为澳门文学正常的运行方式并未产生新媒体这一实际。

  如何将澳门文学的“中华性”与“澳门性”有机统一起来,而不至于沦为发一些不切实际的陈词滥调,这也成为澳门文学研究者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使两者不对立,《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除了加强对素有“东方拉维斯加斯”之称的澳门社会背景的分析,说明澳门人多“亲中”而不似许多香港人不认同内地的政策措施外,还结合鲁茂等作家的创作实际,深入分析为什么葡萄牙文化对澳门华人不起作用,以及“后殖民”话语难于在澳门流行起来的深层机制。这种分析,来源于澳门文学副刊所构成的“文坛”成了检验澳门文学实况的真实现场。这看起来不够全面,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把传统与现代割裂开来,不是把雅俗文化对立起来,不是把澳门性与中华性融合起来,尤为不注重双重文化体系对澳门文学的交叉影响,那么澳门文学副刊就不可能拓展出新闻的表达空间,也不可能重构报纸的整体文化队伍,更无法加强报纸的竞争力,同样谈不上建立澳门文学的主体性,并通过副刊去展示出澳门居民多姿多彩的人生画卷。

  “問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宋代思想家朱熹写的诗,它生动地表现了源与流的辩证关系。将此诗用来比喻当下文学研究“史识”与“史料”的关系,再贴切不过了。研究澳门文学,如果不是建立在丰富史实的源头活水基础上,那么这种论著多半会成为“高空作业”,从而难以让理论性与史料性兼具。曾有香港学者认为,短期内不宜写香港文学史,因为还没有大事年表、年鉴和文学大系一类的足够资料准备。澳门文学研究其理亦同。暨南学者之所以不急于为澳门文学写史,就是因为目前还缺乏史料的基础工程。因而与其匆忙为澳门文学写史,不如从澳门文学副刊研究做起。王列耀、龙扬志通过考察和分析澳门回归前后文学创作的变化及编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连续等核心问题,作为展开他们建构澳门文学场域的支撑。他们通过文学副刊对澳门文学形象的塑造,去理解澳门文化及其文学价值观的哲学基础。他们指出文学副刊与文化副刊两者不是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王、龙二人在占有丰富史料的基础上,就这样既旁征博引又高屋建瓴地从“持续的文学激情:回归十年文学分类考察”,去折射上世纪末以来澳门文学凝结历史语境转换的复杂过程,这显得很有说服力量。

  还应强调的是,作为史料性很强的著作,王、龙二人并没有陷入史料的泥潭,而是论从史出,通过对《澳门日报》和《华侨报》两个副刊发表作品的搜寻与拓展,弘扬了学术操守、决不“移植”他人成果、守正创新的原则与理念。当前,有一些课题和学位论文,不少是从网上东拼西凑来的,可《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的观点,全是从第一手资料挖掘和生发出来。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有良知的学者,都一直在为捍卫文学研究的纯洁性与原创性而努力。王、龙二人这就是这样做的。笔者也曾研究澳门文学,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欣喜中伴有忐忑。忐忑是该书一位重要作者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能胜任这个课题吗?后来了解到,在王列耀这位老将的统筹和修订下,在澳门作家廖子馨、黄文辉、寂然、贺绫声、郑炜明等人的帮助下,这部著作以严谨的结构、独到的论述出现在读者面前。这时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是书的原创性吸引了我,书中有太多我想急于了解的内容,里面有许多新信息如《华侨报》副刊情况是人们从未知道的。此外,该书对澳门文学研究近年出版新著的评论——不仅评澳门本地学者的论著,而且评内地学者的新作,这就使澳门文学的场域建立顿时丰富而且立体起来。

  有关这部论著的启发意义还有许多话可说。比如著者注重意图与效果之间的差异,以及与之配匹的研究方法、资料辨析,由此构成下列沉潜的学术品格:

  一是论述的节奏从容不迫。由开头论及澳门文学发生发展的动因和时间——如果说这是澳门文学的“远景”,那80年代澳门文学形象的建立就是“中景”,而回归后的澳门文学则为“近景”了。这种写法好比电影镜头中的推位,呼应了澳门“小地方,大文学”的辽阔迂缓。

  二是采用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巴赫金的“文化外位性”等理论视觉考察世纪末至2009年以来的澳门文学,特别是借助布尔迪厄文化场域理论工具分析了作品发表平台、批评话语生产、文学奖运作等与澳门文学紧密相关的问题,整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资源,由此体现了暨南学者既不趋时也不保守的特色。

  三是细密画式的阐释工夫,包括对《澳门笔会》自1989年6月创刊至2011年总第42期刊登文学批评文章约150篇,90年代刊出72篇所作的统计,尤其是后面附录的《〈澳门日报〉副刊文学评论篇目》,很有学术价值。当代华文文学研究界已鲜有人去做文学副刊目录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仅此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向王列耀、龙扬志致敬和学习。

  总的说来,《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无论是选题的开拓性,还是论述的新颖性以及史料的丰富性,都有许多为人称道之处。它是内地学者近年研究澳门文学的新收获。希望作者再接再厉研究澳门文学,在条件成熟时写出《澳门文学史》或《澳门文学副刊发展史》。

  ①②③④⑤ 王列耀、龙扬志:《文学及其场域:澳门文学与中文报纸副刊(1999-200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澳门特区文化局2014年版,第1290页;第43页;第7页;第9页;第33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Studies of Macau Literature aimed at the Truthful and the New: On Literature and Its Site: Macau Literature and Supplements to the Chinese-Language Newspapers(1999-2009)

  Gu Yuanqing

  Abstract: This is a book review on a new book written by two scholars of literatures written in Chinese from Jinan University, which, in this writers view, is of a pioneering significance in their area of studies.

  Keywords: Studies of Macau literature, a book review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