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历史、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探索与创新

时间:2023/11/9 作者: 南方文坛 热度: 17455
本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组共有二百三十七部作品参评,申报作品多,艺术水准高,类型丰富,笔法多样,创作队伍老中青年龄结构合理,涉及社会生活和文化建设多重领域,展现了近些年中国散文的巨大成绩。最终获奖作品为沈念的《大湖消息》、李舫的《大春秋》、江子的《回乡记》、陈仓的《月光不是光》和庞余亮的《小先生》。

  总体而言,自然书写、历史叙述与乡土关怀占据了三大主要比重。参评作品探索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提倡环保意识,反思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这些作品的视野从锦绣江南到塞外荒山,笔触涉及牧场森林、高山大海、草原大湖。作家们关注花果、昆虫、鸟类乃至自然万物。参评的历史散文,关涉历史各时期与诸多地域,眼界开阔,风格各异。有的沉郁厚重,有的飘逸洒脱。它们将复杂的史料与散文独特的文学性结合,强调以历史真实情境烛照文化心灵。乡土关怀既是传统散文主题,也与作家时代使命感紧密相连。作家追索故乡回忆,审视乡土现实,关心乡村教育,思考乡土现代化,将个人生命情感融汇于山河故人的独特体验,既有感人至深的人性之美,又彰顯了强烈的大地情怀。

  一

  自然书写依然保持了良好势头。此次获奖的《大湖消息》,可以说是此类作品的优秀之作。湖南作家沈念,以梦幻般诗意灵动的笔触,叩问着“水”的生态保护主题。他抚摸着洞庭湖的前世与今生,追索鸟类飞行的轨迹,迁徙的路线,以及“鸟与人”之间不断上演的残酷生存游戏。那些经济作物“黑杨”的苦涩故事,故道江豚的悲歌,麋鹿的消失与再生,都提醒着我们,人类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作者既写湖区的自然,也写湖区的人民。他关注许多“普通又不寻常”的人,也愈加敬重那些历经艰难的开拓者。沈念摆脱了一般生态写作的博物志写法,以访问心路融合大湖历史与文化,将自我体验、诗性反思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视野开阔,气魄宏大,又精微准确,细腻从容,积极推进了当下自然书写的深度与难度。

  纵观参评作品,边地书写与少数民族写作,是自然书写的一大亮点。小七的散文集《解忧牧场札记》热情描述了新疆阿勒泰牧场的生活,宁静自然,有轻散文的抒情笔致的治愈系风格,《交际羊》《踢人的羊驼》写得很有趣味,《毛毡里的马槽子》通过一个小误会,写出了对牧民文化保护的积极心态。阿微木依萝的《檐上的月亮》是一组记人散文,有鲜明的彝族女作家风格,语言干净节制,每一篇类似一个人物小品,写手艺人、行乞者、隐心人、骑手、汉字捕食者等各色大凉山人物,令人印象深刻。土家族作家叶梅的《福道》是一部描述锦绣山河,引领生态保护,彰显“中国故事”特色的生态之书。作家足迹遍布青海湖、神农架、秭归、丹东、江津等地山川河流,以博学的素养,将神话传说、民族信仰、异史逸闻、现实与未来融为一体,为“人类生存”留下深切思考。青年作家甫跃辉的《云边路》,书写云南故乡的故事和人生感悟,意象绵密,呈现出在大都市与边地故乡两极之间的漂泊青年的灵魂。彝族作家超玉李的《楚雄书》是一部有地方志特点的散文集,书写云南楚雄的人文地理、历史沿革、神话典故、民间传说、地方野史考辨,语言神秘而富于温情。艾平的《隐于辽阔的时光》,以呼伦贝尔为背景,再现那些看似“古老”实则“文明”的生产生活细节,以诗性与理性传达敬畏自然的生态理念。艾平不仅写草原传统牧民,更关注猎人、牧民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塑造出多位“自然之子”的形象。热合曼的散文集《一根葡萄藤》有浓郁新疆地域风情,作者写儿时回忆、新疆美食,写薄荷芽、地皮、葡萄等新疆植物,代表作《一根葡萄藤》细腻描写葡萄藤的形态变化,充满了生命的喜悦。

  博物志类的散文,占据一定比例,反映了近些年文学界对大自然的关注及中国人生活意识的变化。人们反思大都市生活,向往自然和荒野,在返璞归真之中找到意义。李万华的《山鸟暮过庭》是一部写“人与鸟”的自然书写之作。作家以细致笔触,写了数十种鸟类的特点,一篇篇关于鸟的故事之中,心灵与自然的碰撞,激发出美丽的花火。梁衡的《树梢上的中国》树立“文化森林学”的文学版图,通过对三十三个历史时期(从远古到当代)的树木的实地考察,将文化地理学与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展望生态保护的未来。刘学刚的《中国时间:二十四节气》,选择角度很巧妙,以中国时间体验为切入点,将个人乡土记忆、气象地理、农业知识、美食文化等熔铸在二十四个短章,语言平实含蓄,充满韵味。崔岱远的《果儿小典》,写了六十四种水果,融合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及生活性于一体,语言幽默风趣,可读性很强。格致的《帮助南瓜》,作者对乌剌街文化进行了微观社会学的考察与博物志式兴趣采集,对昆虫、动物、粮食、河流、候鸟、水源、蔬菜,都有精致描述,文笔含蓄隽永。半夏的散文集《与虫在野》,写蟋蟀、蜘蛛等昆虫的世界,《人虫对眼录》一章写人与虫的对话交流,别出心裁,很有趣味。朱千华的《稻作原乡》以十二处稻米产地的种属特征,结合水稻流传的千年历史,再现了大中华稻米作物的精彩故事。吴佳骏的《小魂灵》有着众生平等的关怀,让一朵花、一条河流、一棵树、一只蝴蝶和一个个鲜活人物,在文字乐土中互助互爱,打造出一个神奇大千世界。安然的《独坐羊狮慕》与盛林的《半寸农庄》,都属于荒野散文,安然写独居江西大峡谷的感受,文字干净,有生命感悟,有与峡谷万物的交流,也有对喧嚣日常的反思。盛林则以北美隐居生活为蓝本,写了一个中国人在美国建立小农庄的“瓦尔登湖式”的生活,情感真挚,描写自然风物感人。

  值得一提的,还有王月鹏的《海上书》。他关注胶东半岛的大自然,写自然,但不拒绝人间烟火气;写“海”,更写“人海”,在人与自然的互为观照中完成关于海的书写。王月鹏从惯性隐喻思维中奋力跃出,以寓言化笔法,写出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二

  历史文化类散文创作,也不断取得突破。获奖作品李舫的《大春秋》,是近些年来大历史散文创新之作。此书的时间和地理跨度大,难度非常大,文化含量高。书的结构巧妙,以“士、脉、道”为三大板块,将文人命运、地域文化独特气质及中国文化道统传承,紧密结合在一起。李舫笔下,“春秋”不仅是历史时间范畴,更代表了在忧患中顽强进取、追求真理的品格。作家徜徉在“中国故事”里,试图梳理一条跨越千年,潜藏在中国文人和志士身上的精神信仰,那些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与人间正道的文人,那些在历史变迁中探索民族国家出路的仁人志士,共同打造了一个“中国春秋”。作家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什么时候都不能离开理想和信念,也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够保有理想和信念。

  地域历史书写,是参评作品的一大特点。叶兆言的《南京传》以作家精妙之笔融入南京的历史长河,以深入浅出的语言,穿透重重史料,再现了六朝古都的历史风姿。刘东黎的《北京:当历史成为地理》以北京大大小小的地域为考察点,结合北京历史文化,从紫禁城、菜市口,讲到法源寺,娓娓道来,很有可读性。北乔的《远道而来》是一部凝练开阔、具西部风情的散文集,融合游记散文和哲理散文写法,作者对西部山水风土人情,有着独特感悟。徐兆寿的《西行悟道》也是一部书写西部情怀的文化之书,既问道于荒原,也叙述草原往事,探究佛道于西部传播的路径,也流连于昆仑与敦煌的辉煌文化传承。高洪雷的《楼兰啊,楼兰》以大历史散文气魄,对张骞、汉武帝、玄奘等历史人物,进行了有趣的阐释。

  以历史人物和历史时空为直接书写对象的作品,也有不少。王军的《李商隐》通过丰富的史料和简约笔法,塑造了时代变革中的诗人李商隐的复杂形象。夏坚勇的《庆历四年秋》,以“庆历四年”为时空考察点,以大历史散文的宏阔视野,结合年鉴派新史学的微观研究法,真实再现了北宋庆历年间波谲云诡的历史原生态。仇媛媛的《与东坡为邻》以史料和诗文为基础,以有生活温度的语言,再现了苏东坡在黄州、惠州和儋州的贬谪生涯,描写了苏东坡有趣的灵魂,讲述了他的文人特质,他与众多好友的友谊,他的美食观、文学理想和人生抱负。祝勇的《故宫的书法风流》,以心灵与史料相遇,以人性沟通古今,以书法写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作家充满灵性的抒情笔触中,我们走入李斯、文天祥、苏轼、颜真卿、李白、蔡襄等文化大师的书法作品,体验了不一样的精神盛宴。

  还有的历史叙述散文,讲求多种方法的融会贯通,难度更大。官布扎布的《人类笔记》是一部气魄宏大、有人类学特质的文化大散文。作者从生存目标、历史方向、权力形成、宗教、迁徙、文化演进等几个问题,对人类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探讨,视野广阔,知识量极丰厚。冯杰的《北中原》是典型的文化散文和生态散文结合的写法,分为动物考、植物册、纪事簿、地理志、器物传等几个部分,以生命趣味观物,人与物,自然与生灵,都在文本之中形成了和谐统一。耿立的《暗夜里的灯盏烛光》,具有强烈冲击的画面感和小说般令人过目不忘的细节,以大文化的视野,观照生命的激情与生死感悟。汗漫的《居于幽暗之地》,以文人心性写现代语境下的文人故事,有时幽默,有时深邃,不乏苦味涩味,又颇多哲思。

  此次参评的历史文化类散文,值得关注的,还有徐风的《江南繁荒录》和苏沧桑的《纸上》。《江南繁荒录》以三个词牌(青玉案、声声慢、风满楼)为结构,讲述宜兴的历史记忆,既平实晓畅又简洁典雅,浓淡相宜。徐风的史料使用严谨,又能以文学之笔将之“化开”,以巧妙的文思加以组织。他的笔下,有苏轼等历史名人,也有“水利报国”的无名书生,有当代外交家、国际棋手,也有普通农民和野郎中。他写历史轶事,也写书画圈子、紫砂艺术。徐风为我们提炼出一种独特的江南品格,即“世情风流不忘家国之念,雅俗之间尽显人性关怀”。苏沧桑的《纸上》是一部文化散文佳作,也是一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诗意之书。作家以轻盈跳脱的梦幻语言,带我们走入江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空间。在茶叶、春蚕、冬酿、民间戏剧的求索与体验之中,每篇散文的主角都身怀绝技,是某一传统艺术或技艺的民间传承者,也给我们带来一次灵魂的奇遇和文字的美学之旅。

  三

  乡土书写是中国散文创作的重头戏。此次参评作品中,此类作品分量最重,数量也比较多,反映了中国当下乡土社会转型的种种问题。此次获奖的江西青年作家江子,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散文创作。他的《还乡记》以“冷热交织”的笔触,熔铸着饱满激情与冷峻审视,打造了一个卓尔不群的赣江吉水乡土世界。那是一片崇文尚武、有血性担当的土地。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乡故事”,没有矫饰感伤,也没有情绪的渲染,却忠实铭记着乡土历史,照亮着乡土现实,也记录着人间的出走与返回、永恒与变奏、热闹与寒凉。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攜带着他们生命的故事,走入江子的纸上疆域,也带给我们长久的感动。江子的文字,如同他笔下的山河故乡,爽朗直率又深藏锦绣,有着坚硬的意志与柔软的温情,显示了汉语散文丰腴的地域内涵与优美的文体意识。

  此次获奖的陕西作家陈仓,在散文、诗歌、小说等多个领域,都建树颇丰。获奖散文集《月光不是光》集中体现了陈仓的文学成就。他写父子深情、故乡亲人消息、乡土树木万物,语言平实简朴,内敛含蓄,略带幽默自嘲的笔调中饱含真挚之情,写尽人世沧桑,尽显厚重深沉的陕西文化底蕴,感人至深。他擅长将浓浓的亲情、生死的体验、乡土的苦难与逍遥,放在现实主义背景之下,进行细腻的“拟写实”写作。这本散文集中,对于“父亲进城”种种尴尬无奈的细描,让人会心微笑,对父亲与死亡的斗争的讲述,则让人潸然泪下。

  另一个获奖作品,江苏作家庞余亮的《小先生》,则是一部面向乡村教育的优秀散文集,也是一部非常独特的散文创新之作。它跨越散文边界,以散文笔法结合儿童化视角,写乡村教育的记忆往事。作家的语言清新细腻,细节丰富饱满,既有精细的白描,又有儿童文学的天真趣味,将回忆中的乡村青年教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化作意兴盎然的笔触,那些美丽的豌豆花、跳大绳的女孩、奔跑的兔子和黑狗、飞跃的纸飞机,还有那些教学中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趣事,都化为“真善美”的涓涓细流。“小先生”既是中国乡村教育工作者的化身,让成年人为此动容,也感动着无数的儿童读者,对塑造新时代的教育伦理、奉献精神,都有着积极意义。

  除了这三部获奖作品,还有很多乡土题材散文,让我们眼前一亮。傅菲的散文集《元灯长歌》,既有地方志特点又融合散文与小说笔法为一体,涉及地域方言、乡土伦理等多个层面,将个体体验与赣东枫林村的历史风俗、民间传说结合,有着大地般的悲悯与对人民的关怀。《盆地的深度》中杨绍醒的麻风病悲惨经历,《申阴文科》提灯歌中蕴含的生命敬畏,都令人动容。羌人六的散文集《绿皮火车》是一些有关“断裂带的山河故人”的故事。这位年轻的作家,有着强悍鲜活的生命意志和丰厚的生活阅历。面对川西群山深处生生不息的人们,作家冷静克制的笔端,虽不乏诗意,但更多流淌出的却是复杂难明的情感选择和价值判断。那些残酷的生存挣扎,如同片刻闪耀的人性光辉,都让读者泪流满面。蒋蓝的《蜀人记:当代四川奇人录》,是一部以奇笔写奇人的“奇书”。作家以奇诡又工稳之笔,写了十三个蜀中奇人,夹金山上种玫瑰的陈望慧、民间制琴大师何夕瑞、民间漂流第一人冯春、红军坪守陵人聂正远等。这些民间小人物,都有着奇特的际遇和追求,在对这些“奇人”的言说中,蒋蓝表现出川人执拗又浪漫的人生态度,及反抗平庸的理想主义激情。杨献平的《南太行纪事》也具有高度乡土象征性,在“杨家坪村”的叙述中,熔铸了民间秘史、乡土情事、乡村风物与历史变迁,将乡土微观政治与个体心灵成长史集合,塑造了别致新颖,充满了残酷与温情交织的生命记忆。刘云芳的《给树把脉的人》写故乡人事与打工记忆,在生命的质感中追求诗意,在乡土的深切表达中追索“隐喻中国”的能力。李登建的《血脉之河的上游》,颇有齐鲁文化风范,厚重古拙,充满了含蓄的深情和内敛的文化道德激情,其散文叙述性强,有强烈情感投入和令人震撼的真诚。安宁的《寂静人间》也是不错的乡土散文,有较强的个人气息和女性视角,借助乡村体验,传达个人化情感体验和人生思考。盛慧的《外婆家》是一部有关故乡的人和事的散文集,描写苏南风土人情、亲情友谊,在温情中有思考和批判,对农村现实的破败和相关现实问题也有涉及,在回忆中有展望和畅想。

  反映当下乡村问题,记录新时代语境下的乡土社会的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等新现象,也是乡土散文的重要看点。丁建元的《沂蒙山好人记》,对沂蒙山新时代各行业优秀人物,进行了细致书写,讴歌了牺牲精神,其叙述融和了散文、报告文学、非虚构等跨文体写作经验,为生活在沂蒙山的二十九位平凡又具非凡人格力量的人物造像。他从“人”出发,注重人物细节和生活真实,捕捉人物内心的波澜起伏,透彻书写人世间纯良朴素的大爱。陈年喜的散文集《微尘》,语言朴实,写实性强,将小说笔法与散文笔法结合,主要描写对象是秦岭矿山的生活。该散文集带有作家自传色彩,充满对残酷生活的反思批判。阿慧的《大地的云朵》写在新疆棉田工作的河南人的故事,歌颂劳动者,语言朴实。杨一帆的《扶贫手记》与陈涛的《群山之间》都是面对现实的散文作品,分别以滦平与甘南为考察点,考察当下中国社会,特别是基层社会世间百态。这两部作品,都有着作者深入生活的第一手体验,勇敢直面乡土中国的现实问题,洋溢着建设新时代的勇毅坚韧之精神。

  四

  游记散文和记事怀人散文,是散文两个主要类型,虽然这些年随着“新散文”崛起,单纯的记事怀人与游记散文,似乎难出新意,也难以体现散文的文体创新和艺术高度,但依然有很多作者在这两个领域深耕细作,写出了有分量的作品。记事怀人题材方面,参评作品有不少佳作。著名编辑张守仁的《名作家记》,记录自己从事编辑数十年与王蒙、汪曾祺等作家交往的点点滴滴,幽默风趣,又严谨准确,有较强的史料学价值。类似特点的还有白描的《飞凤家》,兼具知识性和史料价值,比如记录了对于路遥和雷抒雁的回忆。史鹏钊的《文学的荣光》,则记载陈忠实、邹志安等文学大家与编辑李禾的通信经过,对文学史研究有一定价值。龚曙光的《日子疯长》,写父母故事,感人至深,尤其对母亲的回忆,展现了母亲坎坷的一生,母亲逐渐失去记忆的过程,写得令人动容。梁晓声的《我那些成长的烦恼》,语言质朴感人,怀念亲人,再现作家成长心路。蔡天新的《我的大学》记录读书生涯和人生记忆,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文化现象有直观的感性体验。彭程的《心的方向》是“人生回望”之书。文字沉郁老辣,写人生感悟、自然万物,都有着一种理性哲思与悲悯的心态。人生苦雨,悲欢离合,枯荣兴替,宇宙洪荒,尽在优雅简洁的叙述中给人以启发。

  参评的游记散文,也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之作。理由的《荷马之旅:读书与远行》属于文化游记,融合知识性、趣味性、学术性与人文关怀于一体,以通俗易懂笔法,以旅行游记为切入,再现了荷马史诗时代的古希腊风貌。90后女作家时潇含的《无尽的远方》,是一部颇有青春气息和才情的游记散文集,写欧洲旅居生活的感受,语言清新流畅,又杂学旁收,旁征博引,文字有较强个性。简默的《时间在表盘之外》,以作家游荡青藏高原的所感所见,努力照亮时间深处的黯淡。石油作家马行的《无人区手记》,书写石油地质勘探工作,在西部茫茫沙漠的惊险之旅。他将西部无人区的异闻怪事、勘探人奇特的日常生活,以简笔画或速写的笔法,忠实记录下来。王彬的《袒露在金陵》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游记散文,作家对野狐岭、桃花源、翠屏山、六诏等凝聚中国文化的精魂,又潜伏于历史的褶皱之中的“奇妙之地”,进行了一番精细的研读与审美重塑。

  除了游记和记事怀人题材,学者散文也是此次鲁奖参评引人注目的散文类型。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学者投入散文创作。他们的散文作品,不是一般意义的学术随笔和人生小品,而是以丰富学识和理性眼光,赋予散文以深度和智性灵光,不仅凝结着对很多学术问题的思考,且风格典雅含蓄,延续了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余秋雨等人的创作。陈福民的《北纬四十度》,以文学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结合,利用文学眼光和笔法,探究历史深处奥秘,从赵武灵王到康熙,从中华民族内部的游牧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入手,既有文化整合的大文化散文的恢宏思考,也有微观的对历史人物内心的洞察。林岗的《漫识手记》,既有批评家的敏锐生动,又有学者的丰厚学养,以三百个关键词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哲学思考。王尧是新世纪学者散文家的代表之一,王尧的散文,节制而深情,既有理性的深思之美,又有感性的细节和优雅简洁的语言。散文集《时代與肖像》书写记忆中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生活。王尧在回望来路时,追索学者生涯的精神生活的养成,也有对时代烙印的深刻感悟。青年批评家黄德海的散文集《诗经消息》,穿越狭窄的竖琴,寻找来自远古的诗意的眼神,将个体体验与汉语的历史记忆相联系,既有对《诗经》的灵慧解读,又有反观自身的顿悟,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神奇的“诗经王国”。

  女性散文写作,也是此届鲁奖参评作品的一个亮点。塞壬的《镜中颜尚朱》,作家以个性的个人化文字,回忆漂泊都市心绪,找寻自然心声,在个体命运与世界生活之间,找到了富有张力的艺术体验方式。金仁顺的《众生》,将女性意识与少数民族意识结合,承载着朝鲜族独有的文化记忆和感受方式,语言干净爽利,又有着丰富内涵。海男的《带着幸福的灵魂去拥抱你》以女性心理,写女性体验下的世界故事,生活种种处处显露出温暖的灵魂治愈意味。池莉的《从容穿过喧嚣》以温暖自在的语言,带领我们探索生活百味,重新认识自我,并回应当下的火热生活。

  五

  本届鲁奖参评散文,还体现出散文艺术性的提高与文体的创新,凸显了散文本体意识。它们有的继承文章学传统,在致敬古典文化中找到别致文字表达;有的承接先锋散文和新散文特点,既凸显个体心灵表现力,又拓展文体疆界,吸纳其他文体特质,这些特点都表现出近些年来散文作家在艺术上卓有成效的探索。

  黑陶的《百千万亿册书》延续先锋散文余绪,发展了新散文外延,充满着神奇的文体实验,是散文、诗歌、小说、随笔等诸多文体跨界融合的产物。全书以金木水火土组织文本,将瞬间心绪、哲学思考、历史掌故与现实种种,以短章的蒙太奇方式组合,形成了散文化象征森林,既有诗的轻盈、散文的绵长,间或小说的故事细节及随笔化哲思。短章《闪电书签》类似散文诗。《潮神》更像穿越杂糅版“伍子胥”故事。黑陶挑战了惯常的散文概念,喜欢难度的散文读者读后会欣喜若狂。朱朝敏的《黑狗曾来过》,语言灵动跳跃,自然从容,在生与死的对话、记忆与现实的穿梭之中,作家尽显超脱冷静的睿智才情。张鲜明的《信使的咒语》风格比较突出,以梦境、神话与诗性打造了几十个寓言化散文短章,篇幅短小精悍,富有哲理趣味和反思性,《绝对零度时间》《脚印》都是不错的篇章。

  网络散文写作,也有着令人欣喜的变化,表现出时代对散文文体的影响。网络作家格十三的《了不起的中年妇女》,是一部具网络语言风格的、有强烈生活气息的女性散文集,大胆幽默,风趣泼辣,又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警句。作家关注女性生存,尤其是中年女性境遇,《结婚十年,我活成了大哥的大哥》等文章,都是红极一时的网文。

  本届参评作品,表现了近四年来中国散文创作的成绩,也暴露出近些年散文发展的一些问题。很多作品还流于抒发个人情感,回忆生活琐事的层面,题材比较单一,写法也比较老套单调,缺乏散文审美的文体自觉,也缺乏思想深度和美学难度。自然书写的泛化,导致“博物志手法”泛滥,对自然的关怀流于琐细物态描摹,失去了社会与人性维度。有的大历史散文与学者散文,表现出空洞化倾向,思想难度降低,文化信息过于密集,“史大于文”与“学大于文”的情况比较明显。史料的堆积,学术的思考,理论的思辨,无法用文学笔法“化开”,显得冗长乏味,缺乏阅读吸引力。有的乡土散文和现实书写,缺乏文体意识,亲情书写过于故事化,现实书写则口号化,缺乏真情实感和宏观视野,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深度挖掘。散文类型整体也发展不均衡,乡土散文占据绝对优势,而探索性的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等类型还有待发展,有的新类型,展现出了很强的活力和读者接受度,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影响,提高品质。例如网络散文,整体偏于轻松口语化,虽贴近生活,反映网络时代变化,但尚缺乏美学提炼和文学提升。

  (房伟,苏州大学文学院)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